•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以及國中教學正常化相關的文獻,共分 為三節:第一節旨在論述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涵,歸納出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義 與範圍,以及以往國中教學正常化未能落實之處與其原因。第二節則是針對高中 職多元入學方案之發展與內涵作一概述,旨在瞭解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之緣起、

發展與內容特色,並且探討其與國中教學正常化之關係。第三節則是透過與高中 職多元入學方案及國中教學正常化相關之國內研究分析,以作為本研究設計發展 之參考,並發揮相互對照之效。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涵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涵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涵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涵

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又國中的教育目的為培養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 國民,並且開展學生的潛能,協助他們達到自我實現,為了達此項目的,國中教 育必須要建立在教學正常化的基礎之上。

研究者先從相關的文獻中,歸納各學者對於國中教學正常化的看法,以界定 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義。接著,藉由相關的文獻資料討論以往國中教學正常化未 能落實之處。然後,透過各學者專家的看法,探究國中教學未能正常化之原因。

最後,再從以往國中教學正常化未能之處,以及各學者認為國中教學正常化所需 做到的基本要求,建構出本研究之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內涵。

壹 壹 壹

壹、 、 、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義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義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義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意義

關於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定義,不同學者專家的闡述方式不同。在探討國中教 學正常化之意義前,應先瞭解教學的本義。教學的本義係指:至少要有兩個人,

其中一人擁有某些知識、技能或是其他形式的內容(此人為擁有者或提供者,

possessor or provider,簡稱 P),另外一個人則沒有(此人為接收者或接受者,receiver or recipient,簡稱 R。而這位擁有者(P)企圖把他的所知所能(指的是教學的內 容,content,簡稱 C)傳遞給另外一個人(R),於是 P 和 R 之間構成了一層關係,

其目的在於讓 R 能取得 C。然而,凡是在這個本義上加入其他任何條件,都構成 了「教學」一詞的引申義(Fenstermacher, 1986)。

由此可知,國中教學正常化是屬於教學的引申義,它是將教學放在國中教育 的情境脈絡下,探討何謂正常化的教學。以下將整理各學者對於國中教學正常化 的闡述,歸納出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定義。

教育部為了改進國中教育問題,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除了大力提倡相關的 教育政策外,教育部也頒訂許多相關的法令來促進教學正常化的落實:教育部於 1978 年訂頒《加強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實施要點》,同時增訂《加強輔導中小學 正常教學實施要點有關獎懲事項補充規定》。1982 年又修訂「加強輔導中小學正 常教學實施要點」。接著在 1983 年訂頒《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重點》,然後教 育部於 2004 年修訂《國民教育法》,賦予國中學生常態編班法源,並據以頒佈《國 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馬向青,2005)。除了教育部之外,

教育廳也陸續頒訂《國民中小學改進教學評量注意事項》、《臺灣省各級學校改進 教學評量注意事項》等(陳倬民,1991)。

教育行政機關頒布以上法令的目的在於貫徹中小學課程標準之實施,加強正 常教學,配合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陳倬民,1991)。基於此,郭諭 陵(1991)與陳榮華(1992)從法令的觀點來詮釋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涵。他們 認為,國中教學正常化就是依據教育部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實施正常教 學,使有效達成國民中學的預期教育目標。

此外,也有學者分別從消極與積極的觀點來解釋國中教學正常化:吳武雄

(1992)認為,消極性的國中教學正常化指的是,照日課表上課、不補習、不用 坊間出版之測驗卷;積極性之國中教學正常化則是,因材施教、適性發展。又林 昭賢(1991)闡述,所謂國中教學正常化,從消極的觀點而言,就是學校依照教 育部公布的課程標準與規定所實施的教學活動。如果僅是消極的做到不違背教育 政令,將無法使教育的功能充分發揮。所以,積極觀點的國中教學正常化必須以

「有教無類」為起點,接納每一位學生的個別意願,肯定每一位學生存在的價值,

然後採「因材施教」的方式,給予學生合適的教導,進而達成「人盡其才」的最 高教育理想。

盧增緒(1992)認為國中教學正常化有其獨特的要求與意義,因為國中時期 屬於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屬於強迫教育的範圍,其教學是否正常的判斷,或對「國 中教學正常化」的要求,應該以達成其應有的預期目標為導向。具體而言,國中 教學正常化至少應有下列三點涵義:1.必須符合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原則:同等 的尊重和肯定每一個學生的尊嚴、地位和價值。2.必須符合機會均等的原則:同 等關懷每一個學生,絕不會因為任何因素或是困難,而忽略或冷落任何一位學 生。3.必須以培養社會群體所應具備之素養與共識:培養能夠獻身社會、服務人 群、發展自我的健全國民。

綜觀以上各學者專家的看法,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義可以從消極的觀點及積 極的觀點來做論述:

一 一 一

一、 、 、消極的觀點 、 消極的觀點 消極的觀點 消極的觀點

所謂國中教學正常化,從消極的觀點而言,就是學校是依據教育部公布的國 民中學課程標準與規定實施正常的教學:依照課程標準及教師專長編排日課表,

並且按照日課表及教材進度進行教學,不得隨意將課程做挪用。此外,不利用課 後或星期假日作規定外的課業輔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得採用坊間出版的參考 書及測驗卷。還有學校要遵守法令規定,落實常態編班,並且兼顧分組教學及進 路輔導。

二 二

二 二、 、 、積極的觀點 、 積極的觀點 積極的觀點 積極的觀點

教育的目的在於開展學生的個人潛能,協助他們自我實現,培養他們在社會 所應具備之素養與共識,並且能夠奉獻自我,讓國家能夠永續發展。所以,國中 教學正常化除了消極的符合教育部所公布的課程表標準與規定外,還必須要積極 的實現教育的理想:學校能夠發揮其功能,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其專長,學生能夠 從充實的學習過程中,具備有基本的知能與社會素養,德、智、體、群、美等五 育均衡發展,開展其潛能,協助他們適性發展,以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能夠發 展自我的健全國民。

根據以上專家學者對於國中教學正常化的看法以及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 者認為,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義應該兼具消極與積極的觀點,不僅要做到依據教 育部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與規定,實施正常的教學,還需要積極地實現教育 的理想與目的:學校與教師須本著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原則,致力開發學生的 潛能,均衡培育他們的五育,協助他們追求自我實現,讓他們能夠成為國家永續 發展的希望。國中教學正常化的意義可以進一步歸納為以下幾項重點:

1.須恪遵政令實施正常的教學

學校必須要依據教育部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與相關規定:按照課程標準 及教師專長排課,並且按日課表上課。再者,學校在實施課業輔導時,必須符合 課後輔導實施辦法的規定,不輕易延長學生的課業輔導時間。還有,教師在教學 時不採用坊間出版的參考書及測驗卷。此外,學校在編班時,要依法落實常態編 班,並且兼顧分組教學及進路輔導。

2.須本著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原則

國中教學正常化必須以「有教無類」為起點,肯定每位學生的尊嚴、地位與 價值,同等關懷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入學後的受教過程中,享有均等的教育機 會。並且採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程度 及學習需求,提供適切的課程、教學與評量,以開展學生的潛能。

3.教育內容應兼具五育

藉由《國民教育法》(2011)第一條的規定可以瞭解到,教育目的在養成德、

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所以學校做為培養學生社會群體所應 具備的素養與知能的場所,其教育內容不宜偏廢,必須兼具五育,以達到五育均 衡發展之全人化教育。

4.旨在實現教育的目的

國中教學正常化除了消極的做到不違背教育政令,還必須積極的讓教育發揮 其功能,以實現開展學生的個人潛能、均衡發展其五育、培養他們基本的知能與 現代公民素養、協助他們自我實現等教育目的。

貳 貳

貳 貳、 、 、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內涵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內涵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內涵 國中教學正常化之內涵

教育是全面性、持續性的工作,教育的效果雖不能立竿見影,但是其影響是 綿長深遠的。又在面對社會快速變遷及價值多元化的今日,為了讓教育能夠往下 扎根,也為了培養學生全人化的品格,提高國民素質,以因應未來的資訊社會,

必須要能落實教學正常化(蔡文杰,1992)。以下將整理不同專家學者對於教學 正常化內涵的界定,以及教育部(2013)修正發布的《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 施要點》,歸納出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內涵。

陳吉雄(1992)主要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闡述教學正常化的內涵:1.強調 擴散性思考的培養,而非零碎知識的記憶。2.以誘導、啟發、理性批判的教學方 法為主,而非填鴨式、注入式的強迫學習。3.重視師生互動,建立多項溝通的學 習管道,以養成其積極共同參與的民主態度。4.教材進度循序漸進,適應個別差 異,更適合人性化的教學。5.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塑造安全、歡愉、自由的教 學氣氛,充分顯示高昂的學習興趣。6.輔導獨立自主、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7.

陳吉雄(1992)主要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闡述教學正常化的內涵:1.強調 擴散性思考的培養,而非零碎知識的記憶。2.以誘導、啟發、理性批判的教學方 法為主,而非填鴨式、注入式的強迫學習。3.重視師生互動,建立多項溝通的學 習管道,以養成其積極共同參與的民主態度。4.教材進度循序漸進,適應個別差 異,更適合人性化的教學。5.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塑造安全、歡愉、自由的教 學氣氛,充分顯示高昂的學習興趣。6.輔導獨立自主、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