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壹、臺灣高教現況之反重分配議題

近年臺灣高等教育擴張,政府廣設大專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之青年人數逐 年上升,學生在學的時間亦隨之延長,讓愈來愈多的家庭都遇到了資助孩子就 讀大學的經濟議題。臺灣的高等教育有兩個特色,第一是相較於就學人口,大 專校院的數目極多;第二則是公立大學的教學品質普遍較私立院校高,也對欲 入學的學生有較高的篩選門檻。上述兩種情形,造成臺灣的學生只要有意願,

就幾乎都有大學可以就讀,但經濟或生長環境較為弱勢的學生卻多僅能就讀於 品質相對較低、學費卻相對較高昂的私立校院。黃雯玲(2015)指出,私立院校 的弱勢學生比例高於公立院校,技職又高於普大,以102 學年度(2013 到 2014)

為例,私立技專、公立技專、私立大學、公立大學的弱勢學生比例各為 23%、

19%、12.5%、9%。吳清山、王如哲、陳清溪(2012)從申請學生貸款的人數比 例提供另一支持觀點,指出從 2000 年到 2008 年,臺灣私立院校學生申請學生 貸款的人數比例皆約是公立院校的兩倍,從 2000 年的 15.1%比 7%穩定上升至 2008 年的 29.8%比 15.7%。

上述研究均顯示臺灣的高等教育就學現況有明顯的反重分配情形,經濟弱 勢族群多就讀於高學費、低政府補助的私立大學,而經濟狀況較佳的族群則多 就讀於低學費、高政府補助的公立大學。簡宗德(2016)回顧諸多相關文獻,發 現學者大多抱持同一看法。有鑑於此,簡宗德認為助學貸款的利率應依還款者 經濟能力不同而有所區別,馬湘萍與張嘉育(2014)亦提出相同見解。

教育的公平性,體現在「入學機會公平」、「資源分配公平」與「成功機會公 平」三個面向(楊瑩、楊國賜,2010)。除了前述研究外,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 從「入學機會公平」的面向探討學生就學的問題。2013 年香港教育學院發表調

2

查結果指出,若將 1991 年與 2011 年香港各大學入學名額與入學學生社經地位 做比較,即可明確發現20 年來香港各大學入學名額雖然增加了,但富裕家庭子 女就讀大學的機會卻比貧窮學生高出三倍(周基利,2013)。而在臺灣,廖育婉

(2015)指出臺灣十年來的學費凍漲、學雜費補助、助學貸款等方案,充其量僅 能減輕弱勢家庭讓子女就學的經濟負擔,卻沒有解決學生根本進不去前端學校、

以及低補貼高學費的結構問題,「教育M 型化」的情況仍然日趨嚴重。立法委員 林淑芬於2012 年六月公布統計,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學生就讀比率最高的前十 名大專院校絕大多數是私立技職院校,而比率最低的前十大則幾乎都是頂尖的 公立大學(汪仁玠,2013)。表 1-1-1 詳列了此一報告所提及之二十所大專院校。

表 1-1-1 2012 年弱勢學生比率最低與最高之臺灣大專院校

排序 弱勢學生比率最低之大專院校 弱勢學生比率最高之大專院校

1 國立陽明大學 和春技術學院

2 國立臺灣大學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3 國立交通大學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

4 元智大學 東方設計學院

5 國立中央大學 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6 臺北醫學大學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7 國立清華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8 國立成功大學 康寧大學

9 國立政治大學 永達技術學院

10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臺灣首府大學

資料來源:汪仁玠,弱勢學生能脫離貧窮世襲嗎?新新聞。2013 年 1 月 29 日。

駱明慶(2018)分析 2011 至 2014 年的臺灣大學學生資料,發現臺大全體 僅有 0.5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明顯低於全臺灣的大學生低收入戶比例 1.38%,

但臺大繁星入學的學生中有 1.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顯示繁星入學方案對低 收入戶子女進入臺大有其助益。然而由於繁星入學並非以學生之家境與身份背

3

景為條件,經由繁星入學管道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大部分仍非弱勢學生。政府 與學校應如何協助弱勢學生,提供其適合的入學管道與助學措施,依然受到各 界的關注與討論。

貳、過往之弱勢助學措施及其不足之處

教育部與各大專院校長年以來設置各種形式的獎助學金,幫助有特殊背景 或優秀的學生專心就學,期望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然而,隨著學校數量增加 與政府預算減少,許多助學措施也逐漸改變了形式或作法,如1997 年教育部廢 止「大學暨獨立學院研究生獎助學金辦法」,不再補助大學院校的獎助學金經費,

改由學校自籌,各校因而紛紛刪減助學金的金額,愈來愈少學生能在就讀大專 院校時獲得無條件的助學金。張修齊(2015)調查指出,臺灣北部大專生領取研 究生助學金者必須負擔校內工作的比例達 87%,名為「助學金」的經費事實上 已轉變為類似工讀性質的薪酬。換言之,大部分的學生在就學時,若非因學業 成績或其他表現優異而獲得獎學金,或者因負擔一定程度的勞務工作而獲得助 學金,便無法僅因其「就學中」的事實而獲得任何補助。

儘管如此,社會大眾對於應提供方案保障弱勢學生的就學機會,而不使有 心向學的弱勢學生因經濟等外在因素失學,仍有一定共識。教育部在2007 年通 過《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2007),規定政 府與大專校院應針對弱勢學生提供學雜費減免、急難救助、就學貸款、獎助學 金、校園工讀等助學項目。在《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的指導與規範下,

臺灣部分弱勢族群因此得以不因缺乏經濟支援而失學。

然而仍有不少學者認為,目前政府與學校實施的助學措施,並沒有充分發 揮其作用,董馨梅(2015)指出,各種經濟扶助措施如助學金、生活助學金、獎 學金、減免等名稱各異,真實意涵卻又有部分共通處,繁雜的語彙無法讓學生 清楚掌握意涵,而經濟弱勢學生原本就較缺乏時間理解這些不同方案,因此更

4

難以充分獲得弱勢助學措施的協助。鄭英耀、方德隆、莊勝義、陳利銘與劉敏如

(2015)亦在研究中提出相同的觀點。邱羽瑄(2014)綜合整理了我國政府與大 專校院對弱勢學生就學之協助措施,並透過訪談瞭解我國大學校院對於弱勢學 生就學之照顧現況。訪談發現,只有少數學生知道可以利用教育部的「圓夢助 學網」取得所有弱勢助學措施的資訊1,而這與董馨梅(2015)和鄭英耀等人(2015)

的看法互相吻合,表示弱勢學生需要助學措施的同時,卻面臨資訊不完整與不 易取得的困境。邱羽瑄建議,政府及大專校院應在資訊整合與宣導方面再求進 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