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體的言行規範。例如,校園中推行孝親尊長,其行為準則可為尊重父母與 師長、主動與父母師長溝通,或分享學習和成長經驗等……(教育部(2014b),

教 部 品 德 教 育 促 進 方 案 , 2015 年 12 月 1 日 , 取 自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從上述的政策目標看來,該政策對「品德核心價值」提出了定義,即人們面對 自我或他人言行,基於知善、樂善及行善之道德原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 在根源與重要依據。而在Thomas Lickona的著作《品格教育》(Educating for character) 中,他也認為好的「品格」是由知善(knowing the good)、慾求善(desiring the good)、

和實踐善(doing the good)所組成的,也就是說品格包括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即道 德認知、道德感受及道德行為(林建福,2006a,頁206)。從這樣看來,培養好的品 閱可至品德教育資源網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3分別為,典範學習(Example):鼓勵教師或家長等學生生活親近之人物成為學生學習典範,發揮潛 移默化之效果。啟發思辨(Explanation):鼓勵各級學校對為什麼要有品德、品德的核心價值與其生

3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從上述可發現兩項重點,即培訓品德教育教師與強化品德教育課程活動內涵。

4 素。同時道德認知在心裡學範疇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可 以說是主要議題之一。這種認知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為 J. Piaget 與 L. Kohlberg,

該理論對於近數十年來的道德心理學以及道德教育理論有極大的影響(李琪明,

2013,頁 45)。而其分支的晚近學派─Neo-Kohlbergian 學群,代表人為 James Rest,

其提出了「界定問題測驗」(Defining Issues Test,DIT)此研究工具,更是廣為人使 用5,在道德判斷領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且相較之下6,此種方法不管對研

6 與 Kohlberg 提出的道德判斷晤談法(Moral Judgment Interview, MJI)比較。

5 2014/12

桃市一名國中男老師,得知一名男學生背後罵他「很機車」,當全班面前 審問,並用雙掌狂摑學生臉頰 14 下導致眼角瘀血。

……

2012/04

北市一名國小梁姓音樂老師,上課遲到還嫌學生吵,罵學生「白癡」,

把Albert Bandura提出的觀察學習法(observational learning)9與模仿(modeling)10的 概念應用於學校教育中,可以發現學生在學校時透過觀察的方式,可學習到楷模

7 李 卉 婷 (2015) , 連 揍 五 童 師 : 反 正 要 退 休 。 2015 年 8 月 1 日 , 取 自 http : //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131/36362553/。

8 蘋 果日報 (2010),打 火兄弟 最受 信賴 名嘴 敬陪 末座 。 2015 年 8 月 1 日,取 自 http:

//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226/32323515/。

9 其包含了觀察他人的經驗加以學習,稱之為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與模仿的概念(張春興,

2010,頁 132)。

10其中又細分為:1.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人類生 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來的。如使用筷子吃飯。2.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模仿,學習者經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

6

(model)的行為,並加以模仿,而其中被觀察的楷模大多非老師莫屬。因此,道德教 育者力行德行的身教楷模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建福,2006b,頁219)。

研究者認為老師理所應當期望自身成為孩子的「最重要的人」。從研究者本身現 的行為。3.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者,不是具體 行為,而是他的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如正義等性格。4.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 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如算術解題(張春興,2010,

頁 132-133)。

7 file:///C:/Users/%E5%94%AF%E7%AB%8B.WillySung/Downloads/2015-4-10-11-25-13-nf1.pdf。

12 然可以透過更簡易的研習選擇方法,也就是登入全國在職教師進修網,進一步選擇有興趣研習

8 均測驗約需45分鐘,再加上測驗人員須熟稔約莫九百多頁的標準判斷(criterion judgment)手冊,不論測驗前的準備與後續的測驗時間都是非常耗時,反觀「界定

9

從上述可以了解Kohlberg的理論是基於豐富的哲學背景而發展,但「界定問題 測驗」是由Kohlberg的理論中,經過加工產出的一種工具,而根據Uwe Gielen與 雷霆所述「DIT乃是建立在階段模式基礎之上,此一模式與Kohlberg理論最後版 本不同,所以,此測驗無法用於嚴格地測量自Kohlberg階段模式中衍生出來的假 定與預測。」(郭靖晃譯,1993,頁95-96),但Gielen與雷霆又指出「Rest測驗與 Kohlberg測驗兩者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性,這一相關性:這兩測驗測量既重 疊又有區分的認知技能。」(郭靖晃譯,1993,頁101),從上述可以看出「界定問 題測驗」與Kohlberg的理論兩者間有一定的相似性與相異性。

兩種測驗皆屬於道德判斷的測驗,我們可以說就Kohlberg理論觀點的嚴格考 驗而言,道德判斷晤談法( (Moral Judgment Interview,MJI)是最精確、最全面性 的(郭靖晃譯,1993,頁103),反觀,Rest的測驗在時間花費上大大的不同,卻得 到相當程度的信效度15

Neo-Kohlbergian研究學群已經行之約有十五年16的時間,每年超過3萬名使用 次測驗者(Thoma17, 2013, p.24),到底其中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一個衍伸出來的學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