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2-1 透明導電材料

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現在觸控面板的興起以及可撓性裝置的 研究,透明導電材料對於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重要,如圖 2-1 所示。傳 統上,透明導電薄膜有兩種物質一種是參雜的金屬氧化物,另一種是 1 導電的聚合物。參雜的金屬氧化物是最廣泛應用在各種需要透明導 電電極裝置中的物質。在 20 世紀的時候,所有透明導電材料都以這 兩種物質為主,一直到 21 世紀開始,因為奈米材料的研究快速發展,

近 15 年來,科學家們對於奈米材料的無論是在合成的控制、純化或 是分析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驅使了人們更進一步去探討奈米材料的 光學、電學、熱學以及機械力學特性。一般而言,這些奈米材料所形 成的導電薄膜在平面上的導電性通常都具有和塊材相同水準的表現,

而且還多了可撓性以及相對製程上比較簡便的優點。現在已經有很多 新興的奈米材料具有相當的潛力作為透明導電薄膜,也因為這些新材 料的出現,金屬氧化物在透明導電電極上的使用不再是唯一的最佳選 擇。

7

圖 2-1 全球觸控模組出貨數量與產值預估

2-1-1 傳統透明導電薄膜材料

傳統透明導電薄膜以參雜的金屬氧化物為目前為止最為成熟的 技術,其中又以氧化銦錫被我們最廣泛應用在生中的各種裝置中,例 如:顯示器、觸控螢幕、太陽能電池以及固態照明……等等,但是如 同上一個章節述所提到的一些缺點,特別是價格和易脆性這兩個限制,

讓氧化銦錫薄膜急需找到一個有效的替代品。為了降低價格,現在的 研究嘗試著減少銦元素在透明導電電極的含量,例如:ZnO-In2 O3,In2 O3 -SnO2 或是 Zn-In-Sn-O 更甚至完全除去銦元素的使用,例如:鋁或 是鎵參雜的氧化鋅(AZO,Al - doped ZnO 或 GZO,Ga- doped ZnO)以及 氟參雜的氧化錫(FTO, Fluorine doped tin oxide)。另外,對於可撓性的

8

改善上,雖然有研究出一些方法可以增進氧化銦錫在塑膠片上的機械 力性質,不過同時卻也大幅增加了成本。

另外一種傳統的導電材料為導電聚合物,第一個被發現的導電聚 合物為加入 P 型或 N 型參雜的聚乙炔(polyacetylene),但是因為其在 空氣中不穩定而沒有被廣泛利用。一直到 1980 年代,大量的聚合物 被發現透過一些簡單的化學參雜,就可以表現出顯著的導電性。在眾 多的聚合物當中,以聚噻吩(PT, Polythiophene)和聚苯胺(PANI,

polyaniline)這兩種結構以及其衍生物較大量被使用在研究以及工業 上,例如 PEDOT 溶於聚苯乙烯磺酸(PSS)水溶液中。和參雜金屬氧化 比起來,導電聚合物成膜容易而且具有可撓性,但是導電聚合物卻相 對的在環境中比較不穩定,在溫度較高、濕度較高或是紫外光的照射 之下很容易使得其導電度下降[18][19]。另外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無論 PEDOT:PSS 或是 PANI 的薄膜本身都帶有顏色(藍色及綠色),可是如 果想要得到一個低電阻的導電薄膜,薄膜又必頇越厚越好,這種帶有 顏色的薄膜也使得導電聚合物在顯示器上面的應用遭受很大的挑戰。

為了解決傳統透明導電薄膜所遭遇到的問題,科學家們都積極在尋找 一個價格便宜、具有可撓性、在空氣中穩定而且對白光吸收度低的導

9

10

續進而造成導電度下降。

圖 2-2 鉻和鎳的金屬薄膜的導電度和穿透度[20]

第二,為了不讓基板表面粗糙度成為影響的主要因素,有人試著 用金屬網格(metal grid)去取代金屬薄膜。金屬網格和金屬薄膜比起來,

由於網格間的穿透度為 100%,所以對於光的穿透度會優於整個片狀 的金屬薄膜,但同時金屬網格的電阻值就被犧牲掉了,因此,如果想 要得到較低的片電阻就必頇把格線做得更厚,如圖 2-3 所示[22]。但是 當我們做成光電元件的時候,如果上方所覆蓋的主動層相對比較薄的 時候,因為金屬格線所造成的表面粗糙度很容易使得整個元件發生短 路的現象。而且因為金屬格線的部分透光性很差,所以這種導電電極

11

非常不適合做為顯示器的基板。

圖 2-3 金屬格線的厚度與電阻值的關係圖

第三,利用交織的奈米金屬線所形成的透明導電薄膜在近幾年被 成功的製作出來。這種奈米金屬線所形成的導電薄膜同時具備了圖案 化的金屬薄膜的優點以及可以用液相低成本製作的特性。這個方法的 關鍵在於如何能做合成出直徑小、長度長而且純度高的金屬線。我們 發現,銀奈米線正是一個最具有潛力作為這種導電薄膜的材料,因為 銀本身的導電性就相當高,再加上銀可以生成直徑約 40~200 奈米長 度約 1~20 毫米的金屬線,如圖 2-4 所示[23]。透過調控銀奈米線溶液 的濃度,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得到不同密度的銀奈米線薄膜,去控制其

12

所形成的透明導電薄膜的電阻,如圖 2-5 所示[24]。另外也有研究指出,

透過施加外壓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銀奈米線導電薄膜的電阻以及 降低表面的粗糙度(Ra=110nm47nm),如圖 2-6 所示[24]。雖然銀奈米 線在電阻、對光的穿透度、可撓性……等等各方面都有很優異的表現,

但是由於銀奈米線會造成表面粗糙度很大,和金屬網格一樣會導致元 件的短路。此外銀奈米線在空氣下的穩定度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 圖 2-7 所示[25]

圖 2-4 銀奈米線(a)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b)長度及半徑分

布圖 [23]

13

圖 2-5 不同密度的銀奈米線所形成的薄膜。[24]

圖 2-6 銀奈米線導電薄膜在原子力顯微鏡下的影像。

(a)施壓前(b)施壓後[24]

14

圖 2-7 銀奈米線暴露在大氣下不同時間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影 像(a)剛合成(b)(c)3 個禮拜(d)4 個禮拜(e)5 個禮拜(f)24 個禮拜[25]

雖然金屬本身具有絕佳的導電性,但是同時金屬也具有很嚴重的 散射性,相對來講導電的奈米碳材就沒有這個問題,而且考慮價格方 面的話,碳材也比金屬和氧化銦錫還要來得更有優勢。在導電奈米碳 材中,奈米碳管(CNT,carbon nanotube)可是說是目前最成熟的技術。

奈米碳管是在 1990 年代,由日本筑波 NEC 實驗室的飯島澄男(Sumlo Iijima)博士利用電弧法製造出來的[26]。個別的奈米碳管的載子遷移率 可以超過 100 000 cm2 /Vs[27] ,電流載子容量可以高達 109 A/cm2[28], 而且電流的 on/off ratio 更可以大於 105[29]。但是一直到 2000 年左右

15

才發展出讓奈米碳管成膜的技術,因此才能夠將奈米碳管作為透明導 電電極使用[30]。但是由於奈米碳管根據其結構有分成金屬性和半導體 性兩種,半導體性的奈米碳管在室溫下導電度相對於金屬性的奈米碳 管低很多,進而導致整片奈米碳管導電薄膜導電性下降[31]。所以如何 能夠純化或更甚至是直接合成出高純度的金屬性奈米碳管就成了一 個很重要的議題。另外,雖然目前已經有技術能夠純化出單一相的奈 米碳管,但是有研究發現,單一相的奈米碳管因為吸收峰的寬度很窄,

所以其溶液會呈現某一種特殊的顏色,如圖 2-8 所示[32]。這又是另一 個急需克服的問題。

圖 2-8 高純度的奈米碳管溶液呈現不同顏色[32]

16 以化學氣相沉積法(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在銅箔上催化成 長石墨烯,試圖取代氧化銦錫薄膜。

2-2-1 石墨烯的製備方法

石墨烯的製備目前主要有四種方法,分別是(一)機械剝離法(二) 碳化矽表面外延生長法(三)液相合成法(四)化學氣相沉積法。

機械剝離法是第一個發現石墨烯所使用的方法,又叫做“Scotch tape method”,這個方法是利用膠帶(Scotch tape)重複撕黏的方式,從 高定向石墨(HOPG,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上分離出單層 的石墨烯[3],這個方法相當簡便而且能夠得到很高品質的石墨烯,但

17

是所得到的尺寸大小卻通常都只有幾個毫米,所以在實際應用上受到 很大的限制,如圖 2-9 所示。[3]

圖 2-9 利用機械剝離法所得到的石墨烯在原子力顯微鏡下的影像[3]

因此,在 2006 年的時候,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 de Heer 研究團 隊提出以碳化矽在極高度真空或在充滿惰性氣體的大氣壓力環境之 下加高溫(1200~1600℃),使得矽昇華留下碳原子在碳化矽基材的表 面[33],如圖 2-10 所示。[34]這個方法可以得到相當高品質的石墨烯,

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石墨烯的大小會受限於碳化矽基板的大小,而且 碳化矽基板價格相當昂貴,另外,成長完的石墨烯也不容易轉移至其 他的基板上。同時,Ruoff 的團隊也提出另一種以液相的方式合成出 石墨烯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先利用 Hummers 法將塊材的石墨氧化後,

18

原本一層一層堆疊在一起的石墨會剝離變成單層的氧化石墨烯

(graphenen oxide)並分散在溶液當中,如圖 2-11 所示[35],但是氧化石 墨烯本身並不導電,必頇透過在真空下熱退火或是化學方式還原去除 表面的含氧官能基形成還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n oxide)。雖 然這種製造方法可以很方便的製造出大面積的石墨烯,但是這樣所形 成的石墨烯表面仍然存在太多缺陷,使得電性並不理想。

圖 2-10 碳化矽表面生成石墨烯。[34]

圖 2-11 氧化石墨烯(A)示意圖(B)溶於水中。[35]

19

為了能夠將石墨烯實際應用在各種光電元件上,找出一種如何能 夠較便宜、可以大面積製造而且生成電性優良的石墨烯的方法是必頇 的。目前為止,最有效可以達成這個需求的則是以化學氣象沉積法 (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為最好的選擇[36],這個方法也最被大 家廣泛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是利用過渡金屬在高溫下催化通入氫氣、

氰氣以及碳源,在表面生成石墨烯的一種方法,裝置如圖 2-12 所示。

[37]適用的過渡金屬包含了銅、鎳、鐵、鉑……等等約有 8~10 種都曾 經在文獻上發表過,可以做為催化石墨烯成長的金屬。另外,藉由調 控氣體的流量和整個系統的壓力會大幅影響其所生成石墨烯的品質。

而根據在高溫的情況下,金屬對碳原子的溶解度不同生成石墨烯的層 數以及機制都會有所不同,例如,鎳金屬在高溫下對碳原子溶解度好,

而根據在高溫的情況下,金屬對碳原子的溶解度不同生成石墨烯的層 數以及機制都會有所不同,例如,鎳金屬在高溫下對碳原子溶解度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