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心理因素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41-47)

(1)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與蔬果攝取行為 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r=.544,P<.01),即研究對象的蔬果攝取自 我效能愈強,其蔬果攝取行為愈好。從表 4-33 可瞭解,本研究中,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與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的相關程度最高。

國內以國中生、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與 蔬果攝取行為皆有顯著的正相關(張玉鳳,2001;魏米秀,2006;何素 梅,2007)。國外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對小學生、中學生和成年人 的蔬果攝取行為也都有很大的正向關係與預測力(Havas et al.,1998;

Reynolds & Hinton, 1999

;Young, Fors & Hayes, 2004;Reinaerts et

al.,2007

)。以上研究之結果皆與本研究發現相似。

(2)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其蔬果攝取行 為之間達顯著的負相關(r=-.426,P<.01),也就是當研究對象的蔬 果攝取知覺障礙愈低時,其蔬果攝取行為會愈佳。

本研究結果與張玉鳳(2001)、何素梅(2007)、魏米秀(2006)、

鄭惠美(2000)以及 Ling & Horwath(2004)的研究結果相似。

(3)蔬果攝取結果期望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與其蔬果攝取行 為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r=.409,P<.01),即當研究對象的蔬果攝 取結果期望愈正向時,其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會愈好。

進一步與相關研究比較,Resnicow等人(1997)、Blanchette等 人(2005),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其蔬果攝取量與結果期望 有顯著正相關。但Kratt等人(2000)以四年級國小學生為對象、

Vereecken

等人(2005)針對11-12歲孩童的研究,顯示孩童蔬果攝取

行為與其蔬果結果期望無顯著的相關性。

魏米秀(2006)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與其蔬 果攝取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何素梅(2007)的研究發現,國中生的 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與其蔬果攝取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

本研究發現和 Resnicow 等人(1997)、Blanchette 等人(2005)、

魏米秀(2006)、何素梅(2007)的研究結果相似,即蔬果結果期望 愈佳者,其蔬果攝取行為也愈好。

(4)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來自家人的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與其蔬 果攝取行為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r=.409,P<.01);來自老師的蔬 果攝取社會支持與其蔬果攝取行為之間也是達顯著的正相關(r

=.166,P<.01),但相關程度不似家人的社會支持高,此研究發現與 張玉鳳(2001)、何素梅(2007)的研究一致。綜合而論,當家人或 老師的蔬果攝取社會支持愈多,研究對象的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也會 有愈佳的表現。

本研究結果與Sorensen等人(1999)、Young等人(2004)、Wind 等人( 2006)及國內張玉鳳(2001)、何素梅(2007)、魏米秀(2006)

的研究結果相似,即蔬果社會支持度愈佳,蔬果攝取行為也愈正向。

二、社會環境因素

(1)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角色楷模與其蔬果攝取行 為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r=.489,P<.01),也就是當研究對象的蔬 果攝取角色楷模愈佳時,其蔬果攝取行為會愈好。

Kratt et al.

( 2000)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童的研究發現,孩童蔬果

可獲性屬於中高組者,蔬果攝取量與父母的蔬果攝取量有顯著正相 關。Young et al.(2004)、Hanson et al.(2005)、Vereecken et al.(2005)、

Reinaerts et al.

(2007)研究發現,父母每日蔬果攝取量愈多者,孩子

的攝取量也顯著較高。

鄭惠美〈2000〉的調查顯示,學童家長蔬菜的攝取行為對學童的 蔬菜攝取行為沒有顯著相關;學童家長水果的攝取行為和學童的水果 攝取行為則有顯著的正相關。張玉鳳〈2001〉的研究發現,蔬果攝取 量愈多的家長,其子女的蔬果攝取量也有較多的趨勢,兩者之間有正 相關。

本研究發現與以上研究之結果相似。此外,在本研究中的角色楷 模對象不只包括父母親,還包含與學童同住的重要他人,如祖父母、

外祖父母等。由研究結果顯示,學童在家中的蔬果攝取角色楷模愈 佳,其蔬果攝取行為也愈優。

(2)蔬果攝取可獲性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可獲性與其蔬果攝取行為 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r=.496,P<.01),即當研究對象的蔬果攝取

進一步與相關研究比較,Vereecken等(2005)的調查顯示,在 家水果可獲性愈高,學童水果攝取量愈多。Wind等(2006)的研究 發現,在家蔬菜可獲性愈高,學童蔬菜攝取量則較佳。Cullen et al.

(2003)、 Reinaerts et al.(2007)的研究顯示,家中較容易得到蔬 果的孩童,其蔬果攝取量有較好的表現。

張玉鳳(2001)以448名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家中蔬果供 應情形與蔬果攝取行為有顯著正相關。魏米秀(2006)研究發現,大 學生的蔬果可獲性與蔬果攝取量呈高度正相關。

本研究發現與以上各研究之結果相似,就是蔬果可獲性愈強,蔬 果攝取行為愈好。

(3)蔬果攝取可近性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可近性與其蔬果攝取行為 之間達顯著的正相關(r=.311,P<.01),也就是當研究對象的蔬果 攝取可近性愈好時,其蔬果攝取行為會愈佳。

Cullen

等(2003)的研究顯示,家中蔬果可近性較高的孩童,

其蔬果攝取量較佳。Reinaerts等(2007)的研究顯示,水果可近性與 學童的水果攝取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結果與Cullen等(2003)的研 究發現一致。

表 4-31 各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n=266)

變項名稱 每日五蔬果 攝取行為

蔬果攝取

自我效能 蔬果攝取障礙 蔬果攝取 結果期望

蔬果攝取社會 支持【家人】

蔬果攝取社會 支持【老師】

蔬果攝取 角色楷模

蔬果攝取 可獲性

蔬果攝取 可近性 每日五蔬果

攝取行為 1

蔬果攝取

自我效能 .544(**) 1

蔬果攝取障礙 -.426(**) -.602(**) 1

蔬果攝取

結果期望 .269(**) .459(**) -.369(**) 1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家人】 .409(**) .319(**) -.196(**) .304(**) 1

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老師】 .166(**) .082 -.012 .168(**) .235(**) 1

蔬果攝取角色楷模 .489(**) .152(**) -.161(*) .166(*) .370(**) .257(**) 1

蔬果攝取可獲性 .496(**) .298(**) -.252(**) .243(**) .421(**) .243(**) ..533(**) 1

蔬果攝取可近性 .311(**) .144(*) -.164(**) .165(**) .317(**) .145(*) ..313 (**) .499(**) 1

*p<.05 **p<.01 ***p<.001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41-4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