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大多採用兩項簡單的指標,也就是:一個 人總共加入了多少組織?以及他會如何回答下面的問題:「如果別人 有機可趁的話,你認為大多數人都會想佔你的便宜嗎?」(潘震澤譯,
2006)。第一個指標主要是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中的「網絡」,而第二個 指標則是「信任」。
有關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的論點,學者有許多論述,陳恆鈞(2005)
認為大半學者係根據個案研究方式,提出不同的社會資本構成要素,
採用單一學者所認定的要素,難免會有掛一漏萬情形。因此他採用各 學 者 再 探 討 社 會 資 本 定 義 時 所 涵 蓋 的 四 個 特 質 , 包 括 網 絡
(networks)、規範(norms)、信念(beliefs)與信任(trust),以做為 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
學者Adler認為社會資本是群體成員藉由鑲嵌在持久性的社會關 係網絡之結構特徵所創造的資源,因此集各家大成將社會資本歸納 為:網絡(network)、規範(norm)、信念(belief)、法規(rules)及 信任(trust),茲描述如下(引自邱志芳,2002):
一、 網絡:透過直接及間接結的網絡連結,個體不僅可從中獲 得支援,資源也可經由連結在網絡中流動。構成網絡的要素中,除了 連結的數量之外,尚包括網絡結構(network structure),例如Coleman 在封閉型網絡結構中,具有緊密且多重性質的連結,擁有較強的信任 關係及共享規範,促使各活動更具效率性。
二、 規範:參與者基於互惠原則下,對未來期望報酬的投資。
體的自利情境轉變為利益共享與目標相同的共同體。
三、 信念:個體具有共同的觀點、期望、假設及知道為什麼、
如何參與,形成一種溝通資源。
四、 法規:組織內的體制可構成正式化的連結關係,同樣地,
在網絡中亦存在著正式關係,影響個體連結的數量及位置,另外正式 關係所協議之合法性的政策將影響網絡成員的規範與信念。
五、 信任:以Coleman的封閉型網絡觀點來看,鑲嵌在緊密的社 會關係具有強烈的信任關係,在共同的規範及信念下,相信彼此會遵 守體制,為個體行為負責並維持共同的信譽。因此藉由信任機制,可 增進成員間互惠互賴關係。
另外,根據澳洲學者Bullen 和Onyx(1998)的研究,在許多社 會資本的研究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包括:
一、 網路中的參與(participation in networks)
社會資本不可能由行動者自己產生,而是在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 發生關係的過程之中,去形成新的連結與關係。
二、 互惠(reciprocity)
社會資本是一種短期利他與長期自利相結合的產物。行動者為他 人利益犧牲自己利益之時,一般說來,行動者期望將來如果有需要,
可以得到回報。在一個相互關係很強的社區中,人們關心彼此的利益。
三、 信任(trust)
自信他人會像所期待一樣,能以相互支持的方式採取行動,或至少不 會做出傷害的行為。
四、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社會規範提供了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控制,雖無明確寫出,但他決 定了預期的行為模式,對什麼是合理的、受到社會贊同的行為進行界 定。
五、 公共財(commons)
公共財具有共享及無法排他的特性,故社會資本不為個人所有,
而是由所有人所利用,大家對資源擁有共同所有權。短期看來,每個 人自私自利,會造成公共財過度使用,因此只有在相互信任、互惠和 對搭便車的人實施制裁,公共財才能持續下去。
六、 能動性(proactivity)
社會資本不是讓人們去接受某種服務,而是要求大眾對社區主 動、積極、志願的參與,人們是社會資本的創造者。
學者T. Schuller則認為「信任」(trust)與「網絡」(networks)是 社會資本的兩大核心概念(引自鄭錫鍇,2002)。
綜合各學者之理論觀點後,並參考陳恆鈞(2005)之歸納後,研 究者整理社會資本之構成要素如表2-6。
表2-6社會資本之構成要素
學者 網絡 規範 信念 信任
Alder 網絡 規範 共同的觀 點、期望
信任
Bourdieu
長期穩定的網絡 關係 Bullen 和
Onyx
網絡中的參與 互惠 社會規範 信任
Burt 結構洞 Coleman 封閉性
Fukuyama 規範 共同目標 信任
Nahapiet 和 Ghoshal
結構構面 (網絡連結、網絡 構態、專享組織)
關係構面 (信任、規 範、義務、
認同感)
認知構面 (共同規則
和語言、
共同經驗)
Putnam 網絡 規範 信任
T. Schuller 網絡 信任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網絡、規範、信念、信任此四大要素是大多數學者論及社會資本 時所涵蓋的,因此本研究之社會資本包含「網絡」、「規範」、「信 念」、「信任」四個層面,以此做為本研究調查問卷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