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詞之最早起源,各研究者或學者 之說法不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有關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詞之最早起源,各研究者或學者 之說法不一"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閱讀社會資本相關文獻,探討社會資本理論與相關研 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分成三節,第一節探討學校社會 資本的意涵,第二節整理與分析學校社會資本的相關理論,第三節整 理學校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學校社會資本的意涵

本節首先探討社會資本此概念之起源,再比較社會資本與其他資 本之異同,最後整理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資本所下之定義。

壹、 社會資本的起源

Portes ( 1998 ) 認 為 社 會 資 本 源 起 於 兩 種 研 究 : 一 是 社 交 性

(sociability)這個概念究竟會產生哪些確實的結果;另外則是這些確 實的結果是否形成權力與影響力的來源,並擴充了對資本概念的討 論。因此,原先社會學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相關研究,與資 本理論相結合之後,便發展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來統稱社會網絡與其 潛在網絡資源運用的個人與集體行動之相關研究。

有關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詞之最早起源,各研究者或學者 之說法不一。

根據 Cohen 和 Prusak 的說法,社會資本一詞係由 Jane Jacobs、

George Homans 與 John R.Seeley 於 1916 年討論學校社區中心的文件 中出現(引自王元珊,2005)。

(2)

「社會資本」一詞按 T.Schuller 等人的看法,其最早出現於加拿 大經濟展望皇家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n Canada’s Economic Prospects)在 1957 年所出版之《住宅與社會資本》(Housing and Social Capital)一書,作者當時將社會資本界定為學校、教堂、醫院、道路、

機場、排水系統等從屬於政府之公共建築設施,亦即可供社會大眾利 用之公共硬體建設。之後學者所用的社會資本已指涉較抽象的概念與 具體的制度(引自鄭錫鍇,2002)。

Tsai 和 Ghoshal(1998)提及社會資本之起源時認為,社會資本 此一名詞最初被用來描述關係資源,有助於個人在社會組織社區中的 發展(例如 Jacobs 1961 年和 Loury1977 年的研究);後來的研究則應 用此概念到更廣的社會現象,包含家庭內和家庭外的關係(例如 Coleman1988 年的研究)、公司內外的關係(例如 Burt1992 年的研究) 組織-市場共同理論(例如 Baker1990 的研究),以及現代社會的公共 生活(Putnam1993 年與 1995 年的研究)。

而根據 Coleman 的研究,最早使用社會資本概念的是 Loury,他 在 1977 年把社會資本的概念引入經濟學,表明社會資源對發展人力 資本的重要影響(Coleman,1990)。Loury 雖然使用了社會資本這個 概念,但並沒有發展出系統性的研究。

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於 1980 年,在著作中提及社會資本此概 念,他是第一位對社會資本展開系統的現代分析的學者,他給予社會 資本明確且系統性的定義。Bourdieu 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實際或潛在資 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係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 關,而且這些關係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3)

繼 Bourdieu 之後,美國社會學家 James S. Coleman 是對社會資本 的概念加以擴充並進行研究的重要學者,Coleman 發展出比較完整的 社會資本概念,1988 年, Coleman 發表專文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論述了 社會資本概念。Ostrom 與 Ahn 在收編社會資本概念之歷史發展的《社 會資本的基礎》(Foundations of Social Capital)一書中,界定 Coleman 為第一位試圖將社會資本概念予以精緻概念化的學者;同時,直到他 的出現此一理論才有系統性的發展。其 1988 年《社會資本創造人力資 本》(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一文更是必讀之 經典(引自林亮雯,2004)。

論及社會資本論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該理論之發展實 需歸功於 Bourdieu 與 Coleman,兩人的論點亦成為日後學者們闡述社 會資本時的主要論述來源。Bourdieu 於 1980 年的著作中提及社會資本 的概念,但因該篇著作是以法文書寫,故當時並未受到英語語系社會 學界的注意;反倒是 Coleman 將社會資本的概念引入美國社會學界,

繼而彰顯其可見性,藉由一系列立基於大範圍調查研究的資料分析,

強調由此獲致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並確認產生社會資本的機制及其作 為資源的效益;因此,其詮釋被認為是教育文獻中最常出現者,型塑 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議題,此方面的影響力亦遠過 Bourdieu(林亮雯,

2003;林翠玲,2004)

Putnam 延伸 Coleman 的概念,首先在政治經濟發展方面進行研 究。Fukuyama 以「誠信」一書建立起社會資本跨國比較研究的先例。

Portes 和 Woodlock 則相繼提出統整概念的文章,對社會資本理論的 澄清做出相當的貢獻(林翠玲,2004)。

(4)

1993 年,美國著名社會哲學家 Putnam 的《讓民主政治運轉起來》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一書問 世,這是他和一些同事就社會資本問題,對義大利行政區政府進行了 20 年調查研究的成果。之後,Putnam 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獨自 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美國社會資本的奇怪消失》(Turning in,Tur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繁榮的社 群—社會資本和公共生活》(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等。這些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評論,許多學者熱烈 參與討論。

Forsyth(2003)認為,Coleman 和 Putnam 是兩位成功地讓學界重 視社會成本此概念的學者,Coleman 尤其在將社會資本的概念應用到 教育方面,特別有影響力。

依據以上有關社會資本起源之文獻,研究者將社會資本的起源與 發展依其出現的年代先後順序,整理如圖 2-1。

(5)

出現年代 社會資本概念起源與發展

1916 年 Jane Jacobs、George Homans 與 John R.Seeley 於討論學校 社區中心的文件中出現。

1957 年

出現在加拿大經濟展望皇家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n Canada’s Ecomic Prospects)在所出版之《住宅與社會資本》

(Housing and Social capital)一書。

1977 年

Loury 把社會資本的概念引入經濟學,表明社會資源對發 展人力資本的重要影響。Loury 雖然使用了社會資本這個概念,

但並沒有發展出系統性的研究)。

1980 年

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在著作中提及「社會資本」的概念。

Bourdieu 是第一位對社會資本展開系統的現代分析的學者,他給予 社會資本明確且系統性的定義)

1988 年

美國社會學家 Coleman 發表專文《社會資本創造人力資 本》(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從社 會結構的角度論述了社會資本概念。Coleman 發展出比較完整 的社會資本概念,他是第一位試圖將社會資本概念予以精緻概念化的 學者

1993 年

Putnam 延伸 Coleman 的概念,首先在政治經濟發展方面 進行研究,《讓民主政治運轉起來》(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一書問世。

1995 Fukuyama 以「誠信」一書建立起社會資本跨國比較研究 的先例。

圖 2-1 社會資本的起源與發展

(6)

貳、 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之比較

關於「資本」的形式,Bourdieu 認為資本以四種基本的形式展 現出來,包含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象徵資本(林翠玲,

2004),研究者整理如表2-1。

表 2-1 Bourdieu 的四種資本

資本類型 內涵

經濟資本

1. 是傳統經濟學分析中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

2. 可立即地與直接地轉換成金錢。

3. 可能以財產權利的形式被制度化。

文化資本

1. 是由教育系統或家庭承繼而來。

2. 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

3. 可能以教育文憑的形式被制度化。

社會資本

是由社會關係構成,是某個個人或群體,因為有相 對穩定且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互動關係網絡,積 累形成的資源總合。

象徵資本

是為理解象徵現象(如儀式、聲望或榮譽資本)、

資源轉換、確認其他資本、以及任意行為正當化之 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Coleman(1988a)也比較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以及社會資本三 者之異同,如表 2-2:

(7)

表 2-2 Coleman 比較三種資本

資本類型

物質資本

(physical capital)

從物質改變所創造出的有助於生 產的工具,是確實的,體現在可觀 察的物質形式中。

有 利 於 生 產 活 動 的 進行

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由於個人的改變所創造,並帶來技 能和能力使他們能夠以新的方式 來活動,較不明確,體現在個人所 獲得的技能和知識。

有 利 於 生 產 活 動 的 進行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藉由人們關係的改變而有助於行 為,較不明確,存在於人與人關係 之中。

有 利 於 生 產 活 動 的 進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Burt(1992)提及「機會」與社會資本時,說明三種形式的資本 的內容,整理如表 2-3:

表 2-3 Burt 比較三種資本

資本類型 闡述

經濟資本

(financial capital)

1. 手中的現金 2. 銀行存款 3. 投資 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1. 天生的能力-魅力、健康、智慧和外貌等 2. 結合正規教育所獲得的技術和工作經驗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1. 與其他人的「關係」

2. 透過與朋友、同事和一般性的聯繫以獲得 使用個人經濟資本與人力資本之「機會」

(8)

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形式的最大相異之處,乃是強調關係的重要 性。它必須由成員之間的互動來創造價值,若成員從相互連結的網絡 中退出,則原有的社會資本將會消失(Burt,1992)。

Lin(2001b)認為,要了解社會資本,則需要先了解各種資本理 論並追溯這些資本理論的歷史性與概念性發展,社會資本是新資本理 論之另一種形式,表 2-4 為 Lin 對資本理論之整理分析。

表 2-4 Lin 所分析的資本理論

解釋 資本 分析

層次 古典理論

(馬克思)

社會關係

資本家對勞工 階級的利用

A.產品使用與交易價 值間的部分剩餘價值 B.商品生產與循環之 投資

結構/

階級

新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

(Schultz,Becker)

勞工所剩餘的價 值累積

技術性能力和知識的 投資

個人

文化資本

(Bourdieu)

主流符號與意義

(價值)的複製

主流價值的內化與錯

個人/

階級 社會資本

(Lin,Burt,Marsden, Flap,Coleman)

( Bourdieu,Colema n,Putnam)

社會關係

使用鑲嵌在社 會網絡中的資

團體的團結與 再複製

社會網絡之投資

互相認識與承認之投

個人

團體/

個人 資料來源:Lin(2001b: 5)。

(9)

林南認為,「人力資本」指的就是個人的知識與技術;當個人欲 從事某種行為,本身具備此種技術,能夠順利的進行,即稱之為「人 力資本」。另一種稱之為「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意義在於個人對 某些事、物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接受程度,能夠明瞭何謂對、錯,該 做、不該做,與美、醜等觀念,這些皆可被稱為文化資本。「人力資 本」所要估計的是在每一個社會裡,人們所擁有的技術和知識;而文 化資本則是對另一個面向的估計,所要估計的是擁有的價值觀。這些 價值觀並不是絕對性的,而是人們以人為的方式發展出來的觀點,社 會上的精英將某種價值觀強制附加於群眾,如同一種潛移默化的方 式,讓人們更能夠接受這種價值觀(林南,2004)。

社會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物質和人力資本等三方面,而 社會資本更是促使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關鍵(吳清山、林 天祐,2005)。Cohen 和 Prusak(2001)預言,社會資本將是繼人力 資本、智慧資本後,下一個諾貝爾獎的主題。

參、 社會資本的定義

近二十年來,社會資本概念已在社會科學界引起廣泛的注意。來 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分別運用此一概念來研究許多不同的主題(王中 天,2003)。關於社會資本的定義,由於學者們的研究方向與角度不 同,因此看法也不一致。

社會資本的理論意涵,隨著研究途徑的不同,而呈現出多元且豐 富的樣貌,從個人互動層次到組織層次、制度層次,乃至於文化的層 次,都有特定的現象可以連結到這個概念,且應用的層面也包羅萬

(10)

轍的看法(張培新,2005)。

Bourdieu 定 義 社 會 資 本 是 一 種 真 實 或 潛 在 的 資 源 總 和 ( the aggregate of the actual or potential resources),而這種資源是源自於擁有 一種長期穩定的網絡關係。他認為網絡內的關係可視為促成不同型態 資本之間轉化的動力,同時,Bourdieu 也間接強調,社會資本是一種 理性的投資,尤其是當行動者無法藉由經濟資本以獲得其所需的東西 時,這時對社交的投入或許是一條可以協助吾人達成目的的途徑(引 自王中天,2003;Bourdieu,1986)。

Coleman(1988a)從社會資本的「功能」來定義此名詞,他認為 社會資本不僅僅是一種單獨存在的主體,而是非常多樣化的,但是都 涵蓋兩個共同的元素,其一是社會資本包含了社會結構的某些面向;

另外,它們有助於結構中的行動者的特定行為。與其他資本不同的是,

社會資本存在於行動者關係結構之間,它並非存在於行動者本身。

Coleman 認為個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不僅是組成社會結構的元 素,同時也是一種個人資源。社會資本存在於社會成員彼此之間的網 絡或是個人和團體的關係之中,這些社會關係可以為個人帶來許多潛 在的利益,例如有利於獲得工作機會,此外,它對個人的行動能力及 自覺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Coleman 強調社會資本具有生產力,然而 其與財力資本或人力資本所不同的在於它是一種公共財,一般人很少 直接為社會資本投資,它多半是人們因其他目的從事活動的副產品,

或是附加在人際網絡的關係之中(引自張培新,2005)。

Burt 將社會資本的概念比喻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關係(social

。Burt(1992)認

(11)

為行為者與其他行為者之間的關係就稱為社會資本,這種關係包含朋 友關係、同事關係與一般接觸,透過這些關係,行動者可以獲取運用 他人的財務或人力資本的機會。「機會」為 Burt(1992)所強調。

Forsyth(2003)提及,社會資本大體上被定義為:人類社會關係 與交情的基本組織結構。Putnam 根據 Coleman 的概念,加上他自己的 理解,將它定義為「一種社會組織的特徵,該特徵可以促進互相配合 的行為,來增進社會效率。例如信任(為 Putnam 所特別強調的)、社 會規範、及社交聯絡網」

Fukuyama 則認為,所謂社會資本,是在社會或其下特定的群體之 中,成員之間的信任普及程度。(李宛蓉譯,2004)。

Pearce 和 Randel 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資本是一種有利於社 會關係網絡行為,而使社會關係更行持久而牢固的一種資源。其更舉 例說明:舉凡透過聯繫取得其他部門的協助、受到一個高職位且有能 力的朋友的幫助、或是能迅速知道誰可以確認顧客帳單及款項、以及 從球友或餐友那取得的有用資訊,都可以算是社會資本的範圍(引自 江福興,2004)。

世界銀行(World Bank)將社會資本定義為蘊藏在社會結構內的 某些規範和社會關係,它們能促使大家合作以達成所欲的目標;而對 經濟學者而言,社會資本則是彌補市場失靈的投資;對政治學者而 言,社會資本是保障一個市民社會的重要公共資產;對社會學者而 言,社會資本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擁有社會資本的多寡也將構成社會 資源分配的決定面向。

Alder 與 Kown(2000)整理各學者對社會資本所下的的定義如表

(12)

表 2-5 Alder 和 Kown 對社會資本定義之整理

學者 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對外的

對內的 Baker 行動者從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所獲得的資

源,可使用來謀求其利益;此資源是經由 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改變而創造出來的。

對外的

Belliveau O’Reilly 和 Wade

一個個別的個人網絡和精英機構關係。 對外的

Bourdieu 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 互默認或承認的關係所組成的持久網絡 有關,而且這些關係或多或少是制度化 的。

社會資本是由社會責任(連結)所構成,

它在某些情況下是可轉換成經濟資本的。

對外的

Boxman 等人 可提供支援與資源的人數。 對外的 Burt 朋友、同事、或更多的一般聯繫,從中獲

取機會來使用個人的財務成本與人力資 本。

是在一個網絡中經手的機會。

對外的

Coleman 社會資本以其功能來定義。社會資本不僅 僅是一種單獨存在的主體,而是非常多樣 化的,但是都涵蓋兩個共同的元素,其一 是 社 會 資 本 包 含 了 社 會 結 構 的 某 些 面 向;另外,他們有助於結構中的行動者的 特定行為。像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社會 資本是有益的,它使某些特定目的的達成 變為可能。

對外的

(13)

表 2-5 Alder 和 Kown 對社會資本定義之整理(續)

學者 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對外的

對內的 Portes 行動者從社會網絡或其他社會結構中之

成員獲得利益的能力。

對外的 Brehm 和

Rahn

公民間合作關係的網絡,能使集體行動之 問題容易決定。

對內的 Fukuyama 人們在團體和組織中為了共同的目標一

起工作的能力。

社會資本可以被簡單定義為一個團體成 員所分享的一組非正式價值或規範的存 在,此團體認可成員間的合作。

對內的

Inglehart 一種信任與容忍的文化,其中有大量的自 願性結合的網絡。

對內的 Thomas 在 公 民 社 會 中 發 展 之 自 願 性 手 段 和 過

程,能提升整體的發展。

對內的 Portes 和

Sensenbrenner

在集體中對行動的期望,會影響經濟目的 與成員追求目標之行為,甚至在這些期望 並未被導引至經濟範圍。

對內的

Putnam 社會組織的特徵,例如網絡、規範和為彼 此的利益而協調與合作的社會信任。

對內的 Loury 人與人之間自然發生的社會關係,能提升

或 幫 助 獲 得 市 場 中 有 價 值 的 技 術 與 特 徵…在解釋我們的社會之不公平時,它與 像財務遺產一樣有意義。

兩者皆

Nahapiet 和 Ghoshal

實際資源與潛在資源的總和,此資源鑲嵌 於個人或社會單位所擁有的關係網絡中。

兩者皆 Pennar 社會關係的網絡,會影響個別行為以影響

經濟成長。

兩者皆 Schiff 社會結構之因素的組合,會影響人們間的

關係,是生產與實用功能之輸入或論點。

兩者皆 Woolcock 存在於個人社會網絡中的資訊、信任與相

互的規範。

兩者皆 資料來源:Alder and Kown(2000:91)。

(14)

林南(2004)指出,在社會裡,人們如何與他人交往,種族、團 體之間如何互動,如何運用人與人的交往、互動,運用別人的資源來 對自己有利,此一過程就產生了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涉及別人的資源,

個人借用他人的資源來完成自己的目標,使用完之後仍然要還給他 人,這是一種得自人際關係的資源,個人只是暫借,並不能占為己有,

人們使用了這個借來的資源,達到個人所要達到、完成的目標,此即 所謂的社會資本。

王中天(2003)分析 Coleman、Bourdieu 和 Putnam 三位學者對 社會資本之定義,歸納社會資本的意涵如下:社會資本是一種蘊含在 社會關係內的資源;其次,社會資本可以協助社會網絡內的成員完成 某些行動;再者,社會資本本身包含道德和工具性的成分,網絡中的 規範和義務基本上組成了其道德成分,而運用社會成本的道德成分以 達到某些利己的目的或是以其他型態的資本投資於社會資本則構成其 工具性的成分;第四,社會資本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個人,它也可被應 用在社會或國家等總體現象。然而,當它被理解成整個社會所擁有的 能量(資源)時,卻又與個人層次的社會資本概念有所不同。

江福興(2004)認為,關於社會資本的定義,由於學者們的研究 方向與角度不同,因此看法也不一致,一般可以分為將社會資本視為 個人資產的「資源論」以及強調員工互動關係的「關係論」二派。資 源論的社會資本意涵可視為一種個人在群體中,有利於個人行動之資 產與資源。關係論的社會資本意涵為群體為達成某共同目標,所形成 之個體間的互動與信任的關係。然而,較普遍的定義則是結合了資源 論與關係論的觀點。

(15)

吳清山、林天祐(2005)定義社會資本係指在社會結構中,由成 員的價值觀、信任、情感與規範所建立的關係網絡,這種社會網絡資 源,有利於增進社會凝聚力,並促進經濟與永續發展。

蔡進雄(2005)則將社會資本定義為是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社會 關係,而這些社會關係有助於個人或組織的發展。對於個人或組織而 言,擁有了愈多的社會資本就是擁有愈多的無形資產。

王元珊(2005)定義社會資本係一種存在並鑲嵌於成員關係結構 中,由成員的信任、情感、規範與價值觀所形成的無形資源,此資源 使組織形成一種能力,成員間彼此信任、支援、資訊流通,且共同為 目標群策群力。

康瀚文(2005)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潛藏於社會人際網絡的集體 性資源,它可以透過行動主體的有目的的投資行動來加以接近與運 用,它本身並不帶有價值好壞的層面。然而社會資本的投資與回報具 有不確定性,而社會資本可能會因為目的不同而可能對不同個體產生 不同的影響結果。

綜合以上各學者之看法,研究者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存在於組織 成員關係網絡之中的一種無形資源,這些資源有利於個人或組織目標 的達成」。

第二節 學校社會資本的相關理論

本文此部份首先探究各學者對社會資本的看法,再歸納社會資本 之構成要素,以釐清社會資本所涵蓋之層面,做為本研究發展問卷之

(16)

理論基礎。

壹、 各學者對社會資本的看法

王中天(2003)分析當前社會資本的研究文獻,發現存在兩派不 同的研究焦點:其中一派,是以社會學家為首,他們關注社會資本在 理性個體行動者間的運作;另一派則以政治學者為代表,他們重視社 會資本的集體面向。以下分析七位學者之理論內涵:

一、 Bourdieu:資源、網絡關係

Bourdieu 透過對社會階級的分析,將 Marx 的資本論從經濟面向 擴展到文化與社會面向。藉由資本的概念,Bourdieu 欲說明階級的不 平等與社會不利的因素,透過資本間的轉換,經濟資本可以轉換成文 化資本與社會資本,並在社會階級的教育過程中扮演了選擇與再製的 角色(引自康瀚文,2005;Bourdieu,1986)。

Bourdieu 是從階級(class)和網絡關係(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

的角度來定義社會資本,他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真實或潛在的資源總 和,而這種資源是源自於擁有一種長期穩定的網絡關係。社會資本是 成員之間集體擁有的資本,且可以讓內部成員去取用,而所謂的「取 用」,可以發生在各種不同的行為和場合。Bourdieu 認為人們所擁有的 社會資本多寡,乃是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視其可以有效動員之人際 連結網絡的規模與幅度的大小;另一則是該關係網絡成員所擁有的資 本數量,包括經濟、文化和符號(symbolic)資本,這兩者的關係是 Bourdieu 的社會資本理論重點。社會資本不是存在於行動主體之中,

而是依賴同一群人在制度上的相互承認和交換,這種關係網絡的聯結

(17)

係。(王中天,2003;康瀚文,2005)。

依據 Bourdieu 所言,社會資本具有以下特性:一、是累積的;二、

擁有製造酬賞或利益的能力;三、可改變成實際的資源或其他形式的 資本;四、具備再生產的能力(周新富,2005)。

二、 Coleman:六種社會資本的形式

Coleman 在 1988 年時提出了三種社會資本的形式;之後,他在 1990 年出版的《社會理論的基礎》(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一書當中討論社會資本,並將社會資本的形式增加為六種形式(鄧方 譯,1992;Coleman,1988a):

(一) 責任與期望(obligations and expectations)

如果 A 為 B 做了某一些事,且相信 B 會在日後報答自己,那麼 A 對 B 則有了期望,而 B 對 A 也承擔了一種責任,而且這樣的關係 即顯示於彼此的「信任」關係。此形式的社會資本依賴兩種元素:社 會環境的可信任程度(level of trustworthines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即應盡的義務是否履行,以及個人負擔的義務範圍(actual extent of obligation)。一個能顯示環境信任關係的例子是流行於東南亞等地區 的民眾互助會(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群體成員之間具有高度的 信任。

當「責任、期望與信任」成為個人的社會資本,其顯示的即是個 人依賴於這個社會結構的關係所締造出來的可能資源。例如師長、父 母對學生的期望,使得學生產生一種責任而為課業努力;而父母也對 子女產生了責任,進而使得子女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資本。

(18)

(二) 資訊網絡(information potential)

資訊網絡是指存在於社會關係內部的訊息傳遞管道,有用的資訊 有助於為個人行動提供相當重要的基礎。擁有社會資本的人,能透過 訊息網絡的管道比其他人更早一步了解事實,並據以做出行動。社會 關係構成了一種社會資本,利用這種資本可以獲取資訊,為行動者提 供便利。例如:希望自己服裝時髦流行,卻沒有時間去研究的女性,

可以從她的好朋友當中去找尋一位對此有研究者,從中獲取資訊。又 如某位不太關心時事的人,卻又不願意對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一無 所知,因此他就可以從關心時事的朋友當中,獲得需要的資訊。社會 科學家要密切關注領域內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可以利用每天和同 事的接觸,掌握重要的資訊。

(三) 規範和有效的懲罰(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

有效規範(effective norm)是一種作用很大的社會資本,有效規 範可以制約犯罪,使婦女在夜間可以安心的在街上行走。社區規範

(norms in a community)透過獎勵優秀學校,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一個團體的內部,命令式規範是極為重要的社會資本,這些規範要 求人們放棄自我利益,以團體利益為優先。在某些情況下,規範已被 內化;而在其他情況下,規範主要依靠外部的支持,亦即獎勵無私的 行為(selfless action),懲罰自私自利的行為(selfish action)。無論依 靠內在或外部賞罰措施的支持,這類規範在克服集體中坐享其成的問 題上,極為必要。社會資本不僅為某些行動提供便利,同時限制其他 活動。例如嚴格的社會規範可以制止社區內的年輕人尋歡作樂、不務 正業,婦女夜間安全獲得較完善的重視,制約了某些犯罪活動。

(19)

這種社會資本可以為某些行動提供便利,也可限制其他行動。簡 言之,擁有「社會規範」這層社會資本的人,在社會規範裡能夠合宜 地決定自己的行動而不受限制,也就是「懂得這套遊戲規則」的人,

便代表他擁有比較多的社會資本,能更適當地決定自己的行動。

(四) 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

如果行動者 A 將某些行動的控制權轉讓給行動者 B,B 可獲得上 述控制權為形式的社會資本。如果控制權集中於一人,便可以增加社 會的總資本(total social capital),如部落的酋長制度。這可以解釋人 們為了解決共同性問題,需要有相應的社會資本(或社會的總資本),

他們才會在特定條件下,把權威授予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人。

(五) 多功能的社會組織(appropriable social organization)

為了某一目的成立之自願性組織,有助於組織成員實現他們的目 標,而此組織亦可服務於其他的目的。例如紐約印刷工會(New York Typographical Union)裡,工會會員組織一個社交性組織,名為印刷 工人俱樂部(Monotype Club)。原來的目的是屬於娛樂性、社交性。

後來卻成為雇主尋找適當的印刷工人以及印刷工人找工作的一個管 道。

自願建立的組織,有助於組織成員實現他們的目標。例如一個為 了學習而組成的學習小組,為了服務於學習目的,成員們透過社會組 織以共同形成可以使用的社會資本。不過 Coleman 也說明這種社會資 本的形式可能為責任與期望、資訊網絡、規範以及權威關係,亦即涵 蓋了前四種形式的社會資本。

(20)

(六) 有意創建的組織(intentional organization)

一般情況下,社會資本是人們從事各類活動的副產品。然而,在 特定情況下,社會資本是行動者投資的直接產物,行動者期望取得投 資效果。例如:就讀同一所學校的學生家長組成家長會,這個組織不 僅對組織者,而且對學校、學生及其他學生家長都是一種社會資本。

這個組織只服務其創建宗旨,而不是如上所述的多功能的社會組織,

由其本質決定,創建者及其他行動者均可分享其益處。

嚴格來說,上述社會資本的形式以前四者為基礎,後兩者只是有 目的的建立並透過組織以獲取社會資本,其社會資本的形式則與前四 者無異。但從 Coleman 所區分的這六種社會資本形式與解釋來看,

Coleman 也認為社會資本是從關係網絡(或關係結構)裡產生,並非 屬於行動主體,而且社會資本大多是人們從事別的目的活動的副產 品,而非全然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投資與報酬過程。另外,Coleman 還強調關係網絡的緊密程度,會影響社會資本的產生與運作(林亮 雯,2004)。

Coleman 認為,一個較為「封閉」的網絡,比較容易形成有效的 規範以及信任感,藉以達成累積社會資本目的;相反地,在開放的網 絡中,人們容易違反規範且不易信任他人,導致社會資本的流失。

三、 Granovetter:結構鑲嵌與關係鑲嵌

Granovetter(1992)將經濟個體鑲嵌在人際網絡中的觀念,區分 為「結構鑲嵌」(structural embeddedness)與「關係鑲嵌」(relational embeddedness),成為學者定義社會資本的來源型態的重要依據。

(21)

結構鑲嵌指由正式交易關係所形成之網絡;關係鑲嵌指非正式的 個人網絡,強調交易成員間的信任關係。鑲嵌觀點認為個人經濟行為 會受到各項社會規範的影響,進而推論組織中人際關係網絡對於個人 行為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總之,鑲嵌觀點認為個人會在某些社會行 動基礎上追求資源的效用極大化。

此外,Granovetter(1985)認為,「強連結」(strong ties)例如家 庭成員以及關係密切的同儕,因為彼此了解甚深與互動頻繁之故,以 致未能提供新的資訊;反之,「弱連結」(weak ties)較有助於資訊的取 得。根據此一觀念,Granovetter 主張,藉著建立具有策略位置的「弱 連結」,將有助於社會資本的發展。此概念後來由學者 Ronald S. Burt 再延伸出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的概念。

四、 Burt:結構洞、機會

Burt 認為社會資本是個人在網絡中所接觸的結構以及所擁有的 資源。他以網絡關係來解釋社會資本,網絡可以視為可接近某種特殊 資源的管道,藉由管道建立關係的連結,解釋成員間如何連結(how you reach),並認為社會網絡本身就是一種資本,網絡規模的大小影 響獲得利益的多寡,或是與重要的人接觸(who you reach)會得到較 高的利益(引自王元珊,2005)。

輝偉昇(2003)提到,群體中常常會產生小圈圈,亦即成員們 會跟自己熟悉或喜歡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小群體的出現隱含著一個 群體中產生內群體,也就產生人己親疏的差別,若是小圈圈彼此有聯 繫還好,但若沒有聯繫,小圈圈的出現,實際上對於群體會有不小的

(22)

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是由 Burt 針對弱連結之理念所創造出 來的一個概念。Burt 對於結構洞的定義如下:結構洞是兩個接觸者 間 的非重 複 性關 係 , 這 個洞是 一 個 成 員 可 以玩 弄以獲 利的 空間

(Burt,1992)。例如 A 先生有一群書商朋友團體甲,也有一群作家朋 友團體乙,這兩個團體彼此互不相識,那麼 A 先生所在的位置就可 稱為結構洞,因為 A 先生可以透過某種形式從中獲利(輝偉昇,

2003)

既然洞的存在對互不相連的小團體是傳達訊息或互相諮詢的阻 礙,那麼在人際關係網絡中就有另外一種角色的出現:「橋」(bridge) 一個可以刺激知識流通、知識共享的機制。「橋」是由 Granovetter 所 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在 1973 年的文章《弱聯帶優勢》(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指出,一般說來,每個人都有很多人際接觸﹙contacts﹚,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 A,他有一群企畫部朋友團體甲;你也有一個朋友 B,他有一群生產部朋友團體乙,A 和 B 之間彼此互不相識,團體 甲與團體乙彼此之間也互不相識。那麼你所在的位置就是橋(一種聯 帶關係,tie)。不同於「洞」﹙壟斷訊息流通﹚的觀念,「橋」可以 傳播訊息,讓訊息透過你從 A 流通給他的朋友團體甲;透過你從 B 流 通給他的朋友團體乙。要注意的是,A 和 B 之間的關係是彼此互不 相識的,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強聯帶﹙互動頻率高的關係,例如親人、

密友﹚可言,因為如果兩者之間有強聯帶,A、B 之間就會有許多知 識或訊息是重疊的,也就是說他們認識的人是重疊的,知道的事情也 差不多,因此就不構成「橋」了(輝偉昇,2003)。

Burt(1992)所提出的結構洞理論,認為結構洞可以決定誰將知

(23)

的重要位置(結構洞),不但可以從中獲取有利的訊息;若個人成為 兩個團體當中的唯一溝通管道(橋),當兩方的關係緊張時,則個人 可以成為調停者,並從中獲取控制利益。結構洞對個人而言是一個社 會結構中的「好位置」,一個可以獲取訊息與控制利益的位置。Burt 認為社會資本的多寡決定於其佔有的「結構洞」的數量,佔有的結構 洞愈多,則其潛在的資訊來源就愈廣。

五、 Nahapiet 和 Ghoshal:結構構面、關係構面、認知構

依Nahapiet和Ghoshal將社會資本視為「鑲嵌於個人或社會單位所 擁有的關係網絡中之實際資源與潛在資源的總和」,而且將社會資本 分成三個構面來考量,分別是結構構面、關係構面以及認知構面(引 自邱志芳,2002;賴碧瑤,2002):

(一) 結構構面(structural dimension)

社會資本的結構構面指的是社交系統和整體網絡關係上的特 質,這個名詞指的是人與人,人與單位之間的聯繫;可經由不同的向 度影響成員交換知識和參與的活動來影響發展智慧資本,結構面又可 分成三個向度:

1. 網絡連結(network ties):以社會資本理論,網絡連結可提 供資源的取得,建構資訊通路可減少時間和收集更多必要的 資訊。個體在網絡中所建立的各種關係式,表現在網絡中對 資訊的涉入程度-可及性(access)、時效性(timing)、參考 性(referral)。

(24)

2. 網絡構態(network configuration):指的是三個不同的網絡 結構性質:密集、連結和層級。網絡體為緊密或鬆散的結構。

3. 專享組織(appropriable organization):指的是基於特定目的 建構的網絡,得以轉為其他目標服務的組織特性。網絡體具 有專享的系絡,不易被非網絡成員盜取。

以上所述結構構面三個向度中,網絡連結為網絡體的基本元素,

也決定組織獲取資訊的來源、多寡,以組織為中心所產生直接及間接 的網絡結,經由動態過程,逐漸勾勒出網絡構態,呈現一種特定的社 會結構。

(二) 關係構面(relational dimension)

Nahapiet和Ghoshal 將社會資本的關係面分成四個向度,分別是 信任、規範、義務和認同感,主要著眼於個體彼此間長期建立的友誼、

信用及互動。

1. 信任(trust):相信彼此有能力及意願交換/結合知識,並可 降低交換知識與資源的風險。

2. 規範(norm):為一種控制的力量,在此約束下,會期望相 互聯結創造知識。

3. 義務(obligation):對未來的承諾可驅使交換/結合知識的動 機。

4. 認同感(identification):將其他個體視為同一群組,目標一 致下,全心全力投入高價值的知識創造。

(25)

「關係」一詞指的是人們經由一段時間互動與他人所發展而來的 一種個人關係。這種觀念特別指的是人們所擁有的特殊關係,如尊重 與友誼,足以影響人們的行為。經由這種持續進行個人關係的運用,

人們開始產生了社交活動像是社交能力、肯定和名望;例如兩個人在 同一組織,有著相等的地位,但是由於與其他人的個人和感情的接觸 度不同,這兩個人採取的行動就會有所不同。舉例而言,其中一人雖 然別的公司具有更有誘因的經濟優勢,但因公司與其他同事之情誼,

而選擇繼續留在公司,但另一人可能因為缺少此種人際間的連結,而 選擇職業上變動。

(三) 認知構面(cognitive dimension)

凡 是 能 促 進 組 織 成 員 認 同 意 識 的 資 源 皆 屬 於 此 認 知 面 向 , Ghoshal 提出共同的規則和語言(shared codes and language)及共同 的經歷(shared narratives)兩個向度。

Tsai和Ghoshal (1998)也將社會資本區分成結構構面、關係構 面、與認知構面,但是他們依此來研究一家電子公司十五個部門間資 源交換與結合之活動時,卻發現社會資本的認知構面對資源交換與結 合活動的影響並不明顯,而結構構面與關係構面對資源交換與結合活 動的影響都很顯著。與Nahapiet和Ghoshal不同的是,Tsai和Ghoshal

(1998)所衡量的認知構面是「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而Nahapiet 和Ghoshal(1998)則是強調共同符號語言與共同經歷。

六、 Fukuyama :自發社交性、信任

Fukuyama於1995年出版《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Trust:

(26)

會要能形塑有效合理經營的企業組織更是成就資本主義經濟的要 素。相對而言,美國、日本、德國是比較能自發地促成這樣的企業組 織,而法國、義大利、臺灣和香港等則無法組成這樣的企業組織。關 鍵在於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之初,都能以家族為基礎,凝聚出有效的 企業經營組織。但是美、日、德等社會最後能自發地發展出超乎家族 團體的大型企業組織,而法、義、臺灣等地則無法如此。形成如此企 業組織的力量並非來自理性追求效益極大化的個人,而必須有其社會 文化基礎,也就是社會內部原本就要有能力形成超乎家族團體的自願 結合。形塑這種自願結合能力的強弱,端視社會中「自發社交性」

(spontaneous sociability)的高低而定。自發社交性的高低也就表現了 一個社會內部成員之間信任程度的高低。因此一個社會信任程度的高 低乃成為其影響經濟的重要文化因素。

Fukuyama以「自發社交性」(spontaneous sociability)來解釋一 個社會中社會資本之強弱,凡是一個社會成員愈能超越血緣性自然信 任,而自願組成超血緣的團體,可以顯示此社會成員普遍信任度較 高;反之,一個欠缺信任的社會,以地方性、血緣性團體居多,即使 有超血緣的組織,例如官僚組織、政府扶持之企業,亦多依賴正式規 章與制度,有時尚需配合強制手段來取代信任,而使得「交易成本」

上升(引自鄭錫鍇,2002)。

Fukuyama定義社會資本為社會內部成員之間信任程度的高低所 謂社會資本,乃是在社會或其下特定的群體之中,成員之間的信任普 及程度,對其而言,社會資本之最終呈現為「信任」,他所謂「信任」

乃是在一個社團中,成員對彼此常態、誠實、合作行為的期待,基礎

(27)

1998)。

經濟活動代表了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同時也和許多規 範、規則、道德義務和其他習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社會的樣貌。在 檢視人類經濟生活之後,Fukuyama 得出一結論:一國的福利和競爭 力其實是受到單一文化特徵所制約,那就是社會中與生俱來的信任程 度。例如發生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賓士和馬自達汽車製造公司,遭 受到嚴重的打擊,幸賴銀行團鼎力支持背書,才度過難關。表示他們 彼此互信,透過互信組成一共同體,靠互信而團結起來(李宛蓉譯,

1998)。

美國社會的信任程度和社交性呈現衰敗,可見諸該社會的改變,

如暴力犯罪上升、民間熱中興訟的風氣、家庭結構崩解等,要言之,

美國人的共同價值觀與社群意識每況愈下。美國人參與自願性組織的 傾向到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強度有減弱的趨勢,今天美國呈現出一幅 矛盾的景象,一方面社會繼承了前人所累積的雄厚社會資本,使社會 成員能過著豐富而有活力的社交生活;但另一方面社會上充斥著不信 任感和反社會的個人主義,促使社會成員走上孤立和離散的路途(李 宛蓉譯,1998)。

七、 Putnam:信任、規範和網絡

美國著名學者 Putnam 將社會資本的概念擴充到公眾領域,強調 社會資本意指社會組織的特徵,有三個重要因素:信任、規範和網絡,

其中尤以信任影響了社會組成的穩定與公民參與。Putnam 並引用 Coleman 的論點,主張一個綿密的網絡對信任感與共同規範的建立有

(28)

Putnam 在研究義大利南北政治經濟發展的差異時,以閱報率、文 化和體育社團數來代表市民社群深度和廣度的指標,以投票率、票選 結果來代表市民政治行為的指標,以此量度社會資本。公民社群對於 制度的成功相當重要,結社傳統、信任、和合作促進了民主政治的成 功和經濟的繁榮,並提高社會效率。另外,在探討美國的社會組織中,

檢視美國社會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從美國民眾投票率及社團參與率的 長期發展來看,Putnam 宣稱美國社會的社會資本正不斷的減少,而 此將影響美國民主化的發展,其結果引起了相當廣泛的討論(林翠 玲,2004)。

社會資本是社會團體追求共同目標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旦社會團 體具有豐沛的社會資本,不僅較易協調社會團體的行動,並可提高改 善社會效率(Putnam, 1993a);更由於對等的互惠特性,每個人會配合 他人的行動完成個人份內的責任,同樣也會促使他人盡其本分,無形 之中有助社會資本的蓄積。

Putnam 認為社會成員之間信任、合作、互惠和公眾事務參與很高 的社會,即為理想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引自鄭惠玲,2000)。

初探以上幾位學者之社會資本理論內涵後發現,「信任」是社會 資本內涵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包含 Coleman、Granovetter、Nahapiet 和 Ghoshal、Fukuyama、Putnam 等學者都提及「信任」此層面。

探究各學者有關社會資本之理論內涵之後,研究者再進一步整理 歸納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做為研究架構之基礎並進而設計本 研究之調查問卷。

(29)

貳、 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

針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大多採用兩項簡單的指標,也就是:一個 人總共加入了多少組織?以及他會如何回答下面的問題:「如果別人 有機可趁的話,你認為大多數人都會想佔你的便宜嗎?」(潘震澤譯,

2006)。第一個指標主要是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中的「網絡」,而第二個 指標則是「信任」

有關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的論點,學者有許多論述,陳恆鈞(2005)

認為大半學者係根據個案研究方式,提出不同的社會資本構成要素,

採用單一學者所認定的要素,難免會有掛一漏萬情形。因此他採用各 學 者 再 探 討 社 會 資 本 定 義 時 所 涵 蓋 的 四 個 特 質 , 包 括 網 絡

(networks)、規範(norms)、信念(beliefs)與信任(trust),以做為 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

學者Adler認為社會資本是群體成員藉由鑲嵌在持久性的社會關 係網絡之結構特徵所創造的資源,因此集各家大成將社會資本歸納 為:網絡(network)、規範(norm)、信念(belief)、法規(rules)及 信任(trust),茲描述如下(引自邱志芳,2002):

一、 網絡:透過直接及間接結的網絡連結,個體不僅可從中獲 得支援,資源也可經由連結在網絡中流動。構成網絡的要素中,除了 連結的數量之外,尚包括網絡結構(network structure),例如Coleman 在封閉型網絡結構中,具有緊密且多重性質的連結,擁有較強的信任 關係及共享規範,促使各活動更具效率性。

二、 規範:參與者基於互惠原則下,對未來期望報酬的投資。

(30)

體的自利情境轉變為利益共享與目標相同的共同體。

三、 信念:個體具有共同的觀點、期望、假設及知道為什麼、

如何參與,形成一種溝通資源。

四、 法規:組織內的體制可構成正式化的連結關係,同樣地,

在網絡中亦存在著正式關係,影響個體連結的數量及位置,另外正式 關係所協議之合法性的政策將影響網絡成員的規範與信念。

五、 信任:以Coleman的封閉型網絡觀點來看,鑲嵌在緊密的社 會關係具有強烈的信任關係,在共同的規範及信念下,相信彼此會遵 守體制,為個體行為負責並維持共同的信譽。因此藉由信任機制,可 增進成員間互惠互賴關係。

另外,根據澳洲學者Bullen 和Onyx(1998)的研究,在許多社 會資本的研究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包括:

一、 網路中的參與(participation in networks)

社會資本不可能由行動者自己產生,而是在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 發生關係的過程之中,去形成新的連結與關係。

二、 互惠(reciprocity)

社會資本是一種短期利他與長期自利相結合的產物。行動者為他 人利益犧牲自己利益之時,一般說來,行動者期望將來如果有需要,

可以得到回報。在一個相互關係很強的社區中,人們關心彼此的利益。

三、 信任(trust)

(31)

自信他人會像所期待一樣,能以相互支持的方式採取行動,或至少不 會做出傷害的行為。

四、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社會規範提供了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控制,雖無明確寫出,但他決 定了預期的行為模式,對什麼是合理的、受到社會贊同的行為進行界 定。

五、 公共財(commons)

公共財具有共享及無法排他的特性,故社會資本不為個人所有,

而是由所有人所利用,大家對資源擁有共同所有權。短期看來,每個 人自私自利,會造成公共財過度使用,因此只有在相互信任、互惠和 對搭便車的人實施制裁,公共財才能持續下去。

六、 能動性(proactivity)

社會資本不是讓人們去接受某種服務,而是要求大眾對社區主 動、積極、志願的參與,人們是社會資本的創造者。

學者T. Schuller則認為「信任」(trust)與「網絡」(networks)是 社會資本的兩大核心概念(引自鄭錫鍇,2002)。

綜合各學者之理論觀點後,並參考陳恆鈞(2005)之歸納後,研 究者整理社會資本之構成要素如表2-6。

(32)

表2-6社會資本之構成要素

學者 網絡 規範 信念 信任

Alder 網絡 規範 共同的觀 點、期望

信任

Bourdieu

長期穩定的網絡 關係 Bullen 和

Onyx

網絡中的參與 互惠 社會規範 信任

Burt 結構洞 Coleman 封閉性

Fukuyama 規範 共同目標 信任

Nahapiet 和 Ghoshal

結構構面 (網絡連結、網絡 構態、專享組織)

關係構面 (信任、規 範、義務、

認同感)

認知構面 (共同規則

和語言、

共同經驗)

Putnam 網絡 規範 信任

T. Schuller 網絡 信任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網絡、規範、信念、信任此四大要素是大多數學者論及社會資本 時所涵蓋的,因此本研究之社會資本包含「網絡」、「規範」、「信 念」、「信任」四個層面,以此做為本研究調查問卷之基礎。

(33)

第三節 學校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

壹、 組織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我國國民中學社會資本現況,而學校 是一個教育「組織」,故本文接續探討國內有關組織的社會資本相關 研究。

研究者透過「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搜尋相關論文,整理如表 2-7。

表 2-7 有關組織社會資本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文 題目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 工具

研究 發現 王思潔

(2003)

社 會 資 本、組織學 習 能 力 與 創 業 績 效 之 研 究 以 台 灣 中 小 企 業 為

以台灣中 小製造商 為主要研 究對象。

以分層隨 機抽樣方 式 選 取 300 家企 業。以郵 寄問卷方 式給各企 業之董事 長或總經 理填寫。

問卷調查 法。探討 內、外部 社會資本 與創業績 效 的 關 係。藉由 企業內部 社 會 資 本、外部 社 會 資 本、以及 組織學習 能力等觀 念,探討 中小製造 業創業績 效 的 問 題。

調查問

內 部 社 會 資 本(包含個人 網絡套繫、信 任 、 共 享 願 景)與外部社 會資本(包含 社會互動、關 係品質、顧客 和 供 應 商 網 絡套繫)等機 制,確實有助 於 組 織 之 學 習意圖、吸收 能力、容受能 力、以及知識 整 合 能 力 等 組 織 學 習 能 力的提昇,進 而 提 高 企 業

(34)

表 2-7 有關組織社會資本之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論文 題目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 工具

研究 發現 李貞宜

(2002)

從 社 會 資 本 觀 點 探 討 非 營 利 組 織 資 源 連 結 過 程 之 研 究 以「財團法 人 伊 甸 社 會 福 利 基 金 會 附 設 中 區 服 務 中心」為例

以財團 法人伊 甸社會 福利基 金會附 設中區 服務中 心之機 構內與 雞購外 為訪談 對象。

採 用 質 性 個 案 研 究 方法。探討 組 織 間 資 源 連 結 互 動 過 程 中,社會資 本 以 何 種 內 涵 形 式 存 在 於 組 織 雙 方 之 互動中,且 對 組 織 會 造 成 之 影 響。

深度 訪談 之訪 談大

、文件 分析

六 種 社 會 資 本 形 式 內 涵 於 組 織 資 源 連 結 互 動 過 程中形成:信 賴關係、專業 權威關係、契 約關係、機構 公信力、宗教 信 仰 特 質 與 明 確 組 織 使 命。

房樹梅

(2004)

醫 院 策 略 聯 盟 與 社 會 資 本 關 係之研究

以有策 略聯盟 經驗之 兩家醫 院為主 並針對 其高階 主管為 主要訪 談對象

質 化 研 究:個案研 究法、深度 訪談。進行 二 家 醫 院 之 聯 盟 經 驗,經由社 會 資 本 之 結構面、關 係面、認知 面,藉以了 解 醫 院 聯 盟 關 係 的 互動情況。

訪談 大綱

個 案 醫 院 訪 談結果,推導 歸 納 得 出 8 個命題,期望 有 助 於 未 來 醫 院 在 策 略 聯 盟 關 係 之 管 理 運 用 的 參考依據。

數據

圖 2-1 社會資本的起源與發展
表 2-2 Coleman 比較三種資本  資本類型  異  同  物質資本  (physical  capital)  從物質改變所創造出的有助於生產的工具,是確實的,體現在可觀察的物質形式中。  有 利 於 生產 活 動 的進行  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由於個人的改變所創造,並帶來技能和能力使他們能夠以新的方式來活動,較不明確,體現在個人所 獲得的技能和知識。  有 利 於 生產 活 動 的進行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藉由人們關係的改變而有助於行為,較
表 2-5 Alder  和  Kown 對社會資本定義之整理  學者  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對外的  對內的  Baker  行動者從特定的社會結構中所獲得的資 源,可使用來謀求其利益;此資源是經由 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改變而創造出來的。  對外的  Belliveau  O’Reilly 和  Wade  一個個別的個人網絡和精英機構關係。  對外的  Bourdieu  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 互默認或承認的關係所組成的持久網絡 有關,而且這些關係或多或少是制度化 的。  社會資本是由社
表 2-5 Alder  和  Kown 對社會資本定義之整理(續)  學者  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對外的  對內的  Portes  行動者從社會網絡或其他社會結構中之 成員獲得利益的能力。  對外的  Brehm  和  Rahn  公民間合作關係的網絡,能使集體行動之問題容易決定。  對內的  Fukuyama  人們在團體和組織中為了共同的目標一 起工作的能力。  社會資本可以被簡單定義為一個團體成 員所分享的一組非正式價值或規範的存 在,此團體認可成員間的合作。  對內的  Inglehart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 「種籽」計畫名稱及編號 : 善用社區資源促進 常識科的探究式學習 (KP0107). ‧

第一課節:介紹成本會計和解釋成本概念及詞彙 第二課節:了解用於編製財務報表的不同成本分類

涵蓋層面,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而有諸多不同的論點,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於 1890 年出自我的向度,其認為自我概念由物質我(the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