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莫札特生平與創作背景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為古典樂 派作曲家,1756 年 1 月 27 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1791 年 5 月 12

─維也納(1784-1788)─晚年(1788-1791)。1 而在這個前提下,筆者認為莫札特可 以依他的經歷以及地域關係將他的創作大致歸類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跟隨 父母到處周遊列國的神童時期(1756-1773)、再來則是大主教西吉思蒙‧馮‧史拉 頓巴赫(Sigismund von Schrattenbach, 1698-1771)去世後被迫回鄉的薩爾茲堡時期 (1773-1783)、以及最後終於離開家鄉自由發展的維也納時期(1784-1791)。

第一節 神童時期

莫札特的父親為雷歐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他是一個受 過良好教育的音樂家,他長期受雇於兼任主教的薩爾茲堡公國君主,擔任小提琴 手及助理指揮。而在莫札特出生的那一年,他出版了一本小提琴教學手冊《小提 琴演奏之基本原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這本手冊經多次再 版,並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儼然成為當時的標準教材。同時期的一名樂壇觀察家

1 Cliff Eisen, et al. "Mozart."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26 Nov.

2012.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258pg3>.

2

就曾把雷歐波德譽為「十八世紀後半期,德國自行培育之最卓越的小提琴家」。2 除了音樂家以及小提琴家,雷歐波德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莫札特及其姊姊 瑪麗亞‧安娜‧莫札特(Maria Anna Mozart, 1751-1829)3的教育皆由他一手包辦,

除了音樂外,數學、文學、道德和宗教訓練皆是課程的內容。而當雷歐波德在為 七歲大的女兒那能兒示範大鍵琴彈法時,三歲大的莫札特也顯示出極大的興趣,

常常一個人坐在大鍵琴前好幾個小時,試圖摸索演奏大鍵琴的方法。

到了四歲時,莫札特已能在半小時內學會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曲,4同 時,他更是跨越了演奏者的角色,朝作曲者邁進。一封署名約翰‧安德拉斯‧沙 赫拿(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 1732-1795)寫給莫札特的姊姊安娜的信中,對莫 札特的童年有生動的描述,其中一段提到了莫札特對於作曲的嘗試:

2 Georg Niklaus Nissen, Mozart, Vater und Sohn: Eine psychologische Untersuchtng, 10.

3 莫札特的姊姊有一個小名為「那能兒」(Nannerl),然本文還是將以她的原名「安娜莫札 特」來稱呼莫札特的姊姊。

4 Wilhelm A. Bauers, Mozart: Briefe und Aufzeichnungen, Vol.I, 48.

5 Hermann Abert,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eine Biographie, Vol.I, 21.

3 有名的音樂家及演奏家。例如在倫敦期間,他認識了約翰‧克莉絲汀‧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他是約翰‧瑟巴斯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兒子,作品涵蓋教會音樂、歌劇和交響樂等,他的作品充滿義大利 式的優雅以及輕快,對莫札特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另外,莫札特也欣賞了當時 的義大利歌劇,更與當時相當優秀的閹唱男高音喬凡尼‧曼茲歐里(Giovanni Manzuoli, 1720-1782)成為好朋友,曼茲歐里教莫札特唱歌,莫札特則為他寫詠嘆 調來回報。

4

或許是旅途太過於勞累,莫札特在結束這一生中最長的旅行,回到薩爾茲堡 後又生了一場大病,他在薩爾茲堡待了十個月,除了好好調養身體,莫札特也專 注於學習與作曲,同時經人介紹認識了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的弟弟約翰‧米歇爾‧海頓(Johann Michael Haydn, 1737-1806),與他 有了短暫了接觸。雷歐波德則繼續規劃了接下來的旅行。

接下來旅行的目的包括了維也納以及義大利,維也納在當時是一個備受矚目 的都市,在皇后瑪麗亞‧泰瑞西亞(Maria Theresia, 1717-1780)的整治下,儼然成 為了藝術的中心。歐洲的作曲家、演奏家們紛至沓來,音樂會場場座無虛席,人 們個個追求藝術的享受。雷歐波德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尤其是公主瑪麗亞‧約 瑟法(Maria Josepha, 1751-1767)將要嫁給那不勒斯(Naples)國王,皇宮會需要更多 音樂,莫札特也能藉此大展身手。

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於 1590 年所創作的劇作《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故事就發生在維洛納,也使這裡成為一個旅遊勝地。

5

最後到達了十八世紀所有音樂家的朝聖之地──波隆那(Bologna)。莫札特的作品 受到當地民眾熱烈的歡迎,他們在每個城市舉行音樂,每場都獲得巨大的成功。

當地的報紙爭相報導,達官貴族們也紛紛前來,莫札特所到之處都聚集了熱情的 民眾,教宗波普‧克雷蒙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更於 1770 年下令冊封莫札特 為金馬刺騎士(Knight of the Golden Spur)8。波隆那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也打破慣例,讓未滿二十歲的莫札特提早成為會員,一連 串的讚譽讓莫札特父子相當的興奮,兩人寄回家的信件中,不斷的出現熱情洋溢 甚至是誇耀的字句。例如在 1770 年 4 月 3 日雷歐波德寫給妻子的信中就提到:

昨天晚上,我們被接到鎮郊的城堡,剛開始一切都跟往常一樣,但後來,

全義大利最優秀的對位法專家,也是音樂指揮家的馬爾切斯‧里尼維里 (Marchese Ligniville)把最困難的賦格曲放在沃夫岡面前,並給他最難的 主題,結果他還是易如反掌的彈出來,就像吃片麵包般的把它解決了!而義 大利優秀的小提琴家皮耶妥‧那第尼(Pietro Nardini)也跟我們一起演奏。

莫札特在 5 月 19 日給姊姊的信中則說到:我們換上了新衣裳,看起來簡直 中的皮耶特‧喬凡尼‧瓜奈里(Pietro Giovanni Guarneri, 1655-1720 )曾在此製琴。

8 金馬刺騎士為當時羅馬教皇所頒贈的一特製勳章,獎勵對天主教會有卓越貢獻的人,在

莫札特之前,曾有奧蘭多‧拉素士(Orlande Lassus, 1532-1294)、克里斯多福‧維利巴爾德‧葛路 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兩位音樂家曾接受這個勳章,但莫札特是其中年紀最小 的。

6

自在樂團中演奏大鍵琴並指揮樂團。這首《龐托國王米特利達特》(Mitridate, re di Pondo, 1770)首演便造成極大的轟動,每首詠嘆調都獲得安可的掌聲。除了首演 外,一連又加演了二十幾場,簡直可說是盛況空前,我們可以從莫札特寫給姊姊 提斯塔‧馬提尼(Giovanni Battista Martini, 1706-1784)的指導,學習技巧繁複的對 位法。馬提尼對莫札特做了各種不同的測試後,肯定了莫札特的天賦,因此他全 力教導莫札特熟悉對位法以及其最正式的編曲──賦格曲。莫札特也不負期望,

在接下來的音樂生涯中,對位法成為了莫札特作品的中心架構。

第一次的義大利之旅是如此的收穫滿載,讓雷歐波德又規劃了第二次的義大 利之行。這次莫札特為皇后瑪麗亞‧泰瑞西亞之子費迪南大公(Archduke Ferdinand, 1754-1806)的皇室婚禮譜寫新曲,也就是歌劇《阿爾巴的阿斯卡尼歐》(Ascanio in Alba, 1771)。毫無疑問的,新作品大受歡迎。雷歐波德在經過這麼多的成功後,

開始想讓莫札特有份穩定的工作,他請求費迪南大公讓莫札特能在米蘭得到宮廷 樂師這個永久的職位,但這個請求被瑪麗亞‧泰瑞西亞拒絕了,她認為花錢在作 曲家這類無用之人身上只是增加負擔而已。所幸莫札特還受託為米蘭的嘉年華會 譜寫一齣歌劇,因此父子倆第三次來到義大利,莫札特為這齣名為《魯奇歐‧希 拉》(Lucio Silla, 1772)的歌劇做了一些創新的變化,例如他加入合唱團,並為歌 者量身訂做詠嘆調等。雖然歌劇的演出還算順利,但似乎不太對義大利人的胃口,

莫札特一時之間便失去了所有作品的邀約,雖然馬提尼老師後來有寫信安慰莫札

7

特,肯定他所做的創新,但莫札特父子還是在 1773 年 3 月離開米蘭回到了薩爾 茲堡,而 17 歲的莫札特也正式告別了「神童」的稱號。

8 主教(Hieronymus Colloredo, 1732-1812)。新任大主教在就任初期,為了更吸引莫 札特父子,一開始還給他們一家人夠用的資金,也分配給他們許多不同的任務,

(Mannheim),當時的曼罕由選帝侯卡爾‧特奧多爾(Karl Theodor, 1724-1799)管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