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能力的發展與培育是我國近半世紀以來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改革 的發展目標,我國創造思考教學的研究與發展也進展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這其中各界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智慧與心力,前人的披荊斬棘、勇往 直前的開拓精神,奠定良好的實施基礎,留下寶貴的經驗與努力的方向,

是後來的接續者足以借鏡的典範與啟發新思維的泉源(陳昭儀、吳武典、

陳智臣,2005)。由創造力教育的發展史中,我們可知草創時期是由零星 的點出發,藉由先知卓越人士的草創擘畫,漸漸進入成熟期,先是由大學 院校的發展,再普及到中小學,甚至於幼稚園的啟蒙教育;由創造力教育 的成長軌跡顯示,歷年來我國關於創造力發展或創造思考教學的研討會不 勝枚舉,且各級學校教育目標大多列有培養創造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Yager 於1990 年提出科學具有六大領域,認為能充分了解此六大領域,

才算是具有科學素養的國民,此六大領域所定義的S T S 理念為:1.科學 的概念知識領域(concept domain);2.過程技能領域(process domain);

3.創造力領域(creativity domain);4.態度領域(attitude domain);5.

應用與結合領域(applications and connections domain);6.科學本質 的世界觀領域(world view domain)。從這科學的六大領域中可知,創造 力為科學重要領域之一,而且要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國民,必須重視創造 力的培養。換言之,學童創造力的培養是科學素養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 是國中小科學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引自李賢哲,2001)

一、科學創造力的本質與內涵

創造力並不是像大家認為的是少數人的所擁有的特殊能力,其實它就 像每個人的智力一樣,為大家所共有(洪文東,2002),因此如何讓學童 在學習科學的歷程中,引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題。

1950年美國心理學家 Guilford 在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上直陳創造力研究受到忽視,急呼相關學者投入創造力研 究。許多人認為Guilford 的演講是創造力研究的里程碑,他認為創造性思 考的因素有:問題的敏感性(sensitivity to problem)、流利度(fluency)、新 奇性(novel)、變通性(flexibility)、綜合能力(synthesizing ability)、重組或 再定義(reorganization or redefinition)、複雜性以及評鑑性(引自陳文雄,

1975)。從此開始,與創造力有關的理論模式不斷被提出。何謂創造力?

張春興(1996)曾將「創造力」作出一番解釋:「在問題情境中能超越既有 的經驗,突破習慣的限制,並形成嶄新觀念的心理歷程,且不受成規限制,

而能靈活運用經驗以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

Rhodes(1961) 從 4P 的 觀 點 對 創 造 力 進 行 論 述 : (1) 人 格 特 質 (Person);(2)創造的產品(Product);(3)創造歷程(Process)產生創意作

品及;(4)創造的環境或壓力(Place/Press),創造力涵蓋創造個體的人格 特質、心理歷程、創造的產品、及創造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引自陳龍 安,2005)。高健(1998)認為「創造力」的意義乃是「激發、形成創意,

並將之轉化為實際價值的整個過程」(引自陳振明,2004)。根據研究觀點 的不同,Sternberg(1999)將創造力研究分為四大主要研究取向:(1) 心 理動力論(psychodynamic)(2) 認知(cognitive)、(3) 社會-人格

(socialpersonality)、(4) 心理測量學(psychometric)。根據張春 興(1994)之研究,指出創造力是與思考、解決問題、創意產生、人格特 質等息息相關。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創 造力的過程也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洪文東,2000)。Sternberg & Lubart(1995,洪蘭譯,1999)曾提到創造力有六項資源:智慧、知識、

思考型態、人格特質、動機和環境。創造是無中生有,因此在科學上,發 現(discover)、發明(invention)和創造(creation)的層次是不同 的。學者們往往因對創造力研究取向不同,因而產生許多的概念,使得創 造力的定義百家爭鳴,若以單一向度來看,不外乎由歷程、個人特質、產 品與環境/壓力等四個單向度的「P」來探究創造力。就創造的「個人」而 言,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具有不同領域專門知識,故在不同學門科別上就 有產生不同創造性表現;以創造的「產品」層面來看,科學上創新的理論,

是科學創造之成果,包括原理、定律或學說等等,而其產品之應用,不僅 改變人類的科學世界觀,也增進人類物質文明,提升人類生活的品質。此 外,科學創造力的「環境」,也是一項重要因素。科學的創造在典型環境 中或特定條件下進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經由觀察、記錄、資料處理,而 發現新事實、形成新理論(洪文東,1997)。就創造的「歷程」來看,在心 理層面上,科學的創造涉及到心智運作及心理活動歷程,需利用科學方 法;在邏輯層面上,科學的創造涉及假設、演繹、歸納、三種推理歷程 (Anderson,1987)。隨學科領域的不同,學者也賦予創造力多元化的詮釋,

雖然各派學者定義不同,卻也無太大爭議,且多數對創造力的定義均涵括 原創性(novelty)與適切性(appropriateness)(Starko, 2001)。綜上所 述,所謂的創造力可謂是發明或製成前所未有之事物的能力,一種賦予某 些新事物存在的能力。由於創造力是個複雜的概念,因此,科學的創造力 當然會有別於其它領域的創造力。綜觀創造力的研究文獻累積近半個世紀 的研究成果,關於創造力(creativity)的定義仍然莫衷一是,沒有一個被 人廣為接受的定義,肇因於創造力的概念過於複雜,以研究創造力的常用 切入方式:個人、歷程、環境、產品等4P 因素來研究科學創造力。由孔 恩(kuhn, 1970)的科學革命觀審視科學創造力,科學創造力可謂是科學革 命的核心,而不是常態科學的核心(程樹德等譯,2005)。

科學創造力的研究領域,可包含:1.思考特性;2.解決問題特性;3.

創意產生;4.人格特質等領域。

陳龍安(2004)歸納創造力的涵義與本質如下:

1.創造力不是單純的心智狀態,也絕非屬於完全無法表達的形式。

2.創造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歷程,和個人的人質特質有關,可藉由 創造者的行為或作品以客觀的標準來加以評量。

3.創造力並非空中樓閣,而必須有充實的知識經驗背景,從原有的基 礎上加以擴展引申,有「推陳出新」的涵義。

4.創造力的發展以支持性的環境條件為第一優先,在自由與民主的環 境下,才能容忍分歧的觀點,更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力。

5.創造的成果強調獨創新穎,前所未有,但必須能與社會相結合。換 言之,創造的定義應符合新穎性、實用性、進步性。判斷一件事物的創意 應考量新奇、有用及改良的效果。

6.創造力的本質如圖2-3-1所示:

Amabile(1983)認為「創造力」的表現就是經過專家評定為有創意反 Creativity Life Action

CB=IDEA 想像力、知識

質與內涵與一般創造力的定義,雖然各學者的看法諸多分歧,不過仍可理 出幾個特點:(一)一定要在科學的領域內;(二)應考慮個人的知識、

心理、思考的特質與環境背景等因素;(三)對問題能提出獨特適切的解 決方法與策略。根據以上特點將各學者的看法摘述如下:

(一)一定要在科學的領域內,才算是科學創造力

洪文東(1997)認為科學創造力有別於文學、藝術上的創造力,由個 人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做基礎,再加上個人 的人格特質以及思考方式而產生不同層次的科學創造力的表現。黃文彬

(1999)也認為科學創造力乃是在既有的科學知識、技能之上,加以創新 研發,產生新的科學概念獲製造出新奇事物的能力。何偉雲(2000)認為 科學創造力是對既有的科學概念或知識的使用,進而形成一種新概念或程 序。因此都是在科學的領域內做創新與發展,而且以科學素養為基礎。

(二)應考慮個人的知識、心理、思考的特質與環境背景等因素

Anderson(1987)認為從創造的歷程來看,在心理層面上,科學創造 力涉及心智運作與心理活動歷程,較偏向理性客觀的態度;在邏輯層面 上,科學的創造涉及假設(abduction)、演繹(deduction)、歸納

(induction)三種推理的歷程(引自洪文東,1997),另外Hu(2002)

認為科學創造力類似智慧的特徵(trait)、創作的能力或創作的潛能,

可產生某些獨創的產物,依據所接受的資訊和某種內在的目的來設計具有 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物。劉聰穎(2002)認為科學創造力以科學知識背景 為基礎,透過對不同事物的聯結思考方式去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進而得 到不同於一般制式做法的產品,而分析這些產品時,需具有相對應的創造 力特質,如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等。

(三)對問題能提出獨特適切的解決方法與策略

陳昭儀(2000)認為科學創造力可歸納為三個向度:一是挑戰:要能

「挑戰」未知的科學世界,才能使科學有持續的進步。二是新穎:要能開

發「新穎」的問題、領域、問題解決法、現象、規律或典範。三是獨特:

能否有「獨特」的見解及研究成果。簡惠燕(2000)認為科學創造力就是 個人在科學問題解決的歷程中,發現問題並清楚界定後,藉由個人的知識 背景以及好奇、冒險、具挑戰性等人格特質形成解決策略;游詩蒂(2002)

認為若要探討科學創造力,可由創造的個人、創造的歷程、創造的產品與 創造的環境等方面來研究。

因此科學創造力是在科學領域的創造力,個人在科學問題的解決歷程 中,依據知識背景、人格特質及環境互動等因素,形成合乎邏輯的解決問 題的策略,並具有流暢、變通與獨創等特性,這樣的一個思考歷程與產品 的展現,有不同層次的的發揮,就是科學創造力。

二、科學創造力的教學

科學創造力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加以培養增進的(洪文東,2002;陳龍 安,2004),因此如何透過教學引導學童對創造力作提昇是科學教育範疇 的一環, 如何營造學習情境及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能與教學策略尤為重 要。張玉成(1993)曾就如何加強創造思考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措施,其 中最重要的是在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心理環境分個人心理環境與外在環

科學創造力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加以培養增進的(洪文東,2002;陳龍 安,2004),因此如何透過教學引導學童對創造力作提昇是科學教育範疇 的一環, 如何營造學習情境及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能與教學策略尤為重 要。張玉成(1993)曾就如何加強創造思考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措施,其 中最重要的是在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心理環境分個人心理環境與外在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