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穿鬪式木構造概論

第一節 穿鬪式木構造調查分析

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曾經分別針對穿鬪式木構造進行過解體與田野調 查等兩種調查,解體調查的目的在於使我們瞭解穿鬪式木構造的構造細部特 徵,而田野調查的目的則主要在調查穿鬪式木構造的材料、尺寸及形式等。

壹、解體調查

為了瞭解穿鬪式木構造內部接合的形式,我們利用機會針對南投張厝、

嘉義縣新港大興宮後廳堂及台南縣麻豆郭厝進行解體調查。南投張宅原本位 於南投市中心,在九二一地震後發生傾斜倒塌現象,為了日後保存因此將之 解體保存,待日後做展示之用。而嘉義縣新港鄉的大興宮現為嘉義縣縣定古 蹟,我們利用其後廳堂在進行修復的機會進行解體調查。而麻豆郭厝位於麻 豆鎮內,興建至今約 80 年,於民國 92 年拆除。解體調查的結果大致可歸納 為接點與壁體兩大重點。

一、 接點:

1. 梁柱接點主要可分為連續、斷開對接與燕尾榫搭接等三種形式(如圖 3-1)。例如在新港大興宮後廳堂的案例中,這四個接點中有三個接點 的穿材為連續構件,僅一個接點為斷開,且製作燕尾榫搭接;而在麻 豆郭厝的案例中,我們發現該建築物的接點全部都是斷開對接。

圖 3-1 南投張宅解體調查情形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2. 在兩個平行架扇進身的方向,往往會透過繫梁或燈梁來互相連接,而 解體調查發現這個部位的接點大多利用踏步燕尾榫與鉤逗榫相連接。

二、 牆體: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的壁體大致可分為編竹泥牆與木堵版壁等兩 類。

1. 在木堵版壁方面,多數板牆皆由數片木板拼接而成,而木板拼接處榫 口利用公母啣搭接在一起,並輔以竹釘以避免面外變形。

2. 在編泥牆方面,內部編織材的材料主要包括桂竹、莿竹、麻竹與五節 芒。而在內部透過籬梗來幫助竹材或是五節芒編織,但是為了避免牆 體的寬度過大,因此亦會在內部安排暗梗以避免過大的面外變形。其 內部編織方式如圖 3-2 與 3-3 所示。

穿材斷開,僅對接在一起

穿材為連續 穿材斷開,利用燕尾榫搭接

圖 3-2 傳統編泥牆構件名稱示意圖 資料來源:蔡侑樺,2004

圖 3-3 邊泥牆內部編織形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貳、田野調查

在本整合型研究案的第一年,我們針對了彰化、南投、嘉義、台南與高 雄等地做了大規模的田野調查,共調查約 87 個案例[1],而隨後則又針對台 南地區的傳統穿鬪式木構造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另外增加了 21 個案例[2],

得到的結論如下:

2. 穿鬪式木構架架扇填充牆體的材料方面如圖 3-3 所示。由該圖可知,若將 整個架扇依照高程分為 A、B、C 三種不同高程,在高程 C 的位置中,約 有 79%案例的牆體是木堵板牆,僅約有 21%為編泥牆或磚牆。在高程 B 與 A 的位置中,分別有 54%及 9%的比例是利用木堵板牆構成[3]。

圖 3-4 穿鬪式木構架架扇牆體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 木堵版壁體單版尺寸大多介於 10cm 至 20cm 之間,而壁體寬度越大,則拼 接的單版數量越多。另外整片壁體寬度大多介於 40cm-60cm 之間,而高度 則介於 70cm-90cm 之間,版材的厚度則約為 2cm。在竹釘數量方面,多為 兩根或三根,而竹釘數量則依照壁體高度而有所變化。

4. 架扇中段牆(圖 3-4 高程 B)寬度分佈在 40-180 公分間,牆高集中分佈 在 100-120 公分之間。各部位牆體之籬梗平均間距均在 22 公分左右,但 五節芒籬仔由於厚度較厚,因此以五節芒作為籬仔之籬梗間距平均間距較 大為 33.2 公分,尺寸分佈在 27-48 公分之間。

A

B

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