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安全評估手冊與推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安全評估手冊與推廣"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安全

評估手冊與推廣

( 期 末 報 告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研 究 報 告

(2)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安全

評估手冊與推廣

研究主持人:毛犖

共同主持人:徐明福

研 究 員 :張紋韶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研 究 報 告

(3)

目次

第一章 總論‧‧‧‧‧‧‧‧‧‧‧‧‧‧‧‧‧ 1

第一節 研究計畫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2

第三節 適用對象‧‧‧‧‧‧‧‧‧‧‧ 3

第四節 計畫的執行進度‧‧‧‧‧‧‧‧ 3

第二章 穿鬪式架扇名詞釋義及組構程序‧‧‧‧‧ 5

第一節 穿鬪式架扇之定義及構造形式‧‧‧ 5

第二節 穿鬪式架扇各構件名詞釋義‧‧‧‧ 9

第三節 穿鬪式架扇組構程序‧‧‧‧‧‧‧ 30

第三章 穿鬪式木構造概論‧‧‧‧‧‧‧‧‧‧‧ 49

第一節 穿鬪式木構造調查分析‧‧‧‧‧ 49

第二節 九二一地震下穿鬪式木構造的震害

情形‧‧‧‧‧‧‧‧‧‧‧‧‧

53

第三節 穿鬪式木構架結構特性‧‧‧‧‧‧ 57

第四節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的使用材料‧‧‧ 58

第四章 穿鬪式木構造構件強度評估‧‧‧‧‧‧‧ 61

第一節 穿鬪式木結構安全評估流程‧‧‧‧ 61

第二節 架扇面內梁柱接點類型研判‧‧‧‧ 63

第三節 牆體結構強度評估‧‧‧‧‧‧‧ 67

第四節 接點結構強度評估‧‧‧‧‧‧‧ 68

第五節 結論‧‧‧‧‧‧‧‧‧‧‧‧‧‧ 74

第五章 穿鬪式木構造整體結構安全評估‧‧‧‧ 75

第一節 穿鬪式木構造評估實例簡介‧‧‧‧

75

第二節 試體 MWW 結構安全評估說明‧‧

78

(4)

第三節 試體 MMW 結構安全評估說明‧‧ 84

第四節 小結‧‧‧‧‧‧‧‧‧‧‧‧‧‧ 89

(5)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研究計畫背景

國內現存的古蹟及歷史建築中,仍有大量的穿鬪式木構架。這些傳統 穿鬪式木構架木構架的分佈大多集中在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 高雄等地區,而且大多作為居住的用途。國內的傳統木構造在被指定為古 蹟或歷史建築以後,往往會經過修復調查的階段後,再進入修復設計的程 序,而在這個程序中,由於過去對於國內傳統木構造的研究較不足,因此 負責執行修復設計的建築師並沒有有關傳統木構造結構安全與行為的基 礎知識,而即便是諮詢結構技師亦可發現這些專業人員亦沒有足夠的相關 知識,因此往往僅是『哪裡壞的修哪裡』的況狀,其結果在九二一地震時 可以發現,許多剛剛修復完成的傳統木構造皆發生傾斜或崩塌的現象,可 以說是國內文化資產的一大損失。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認為要避免這樣的錯誤端賴國內產官學界的相互 合作,透過國內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結合政府部門的推廣,將有關國內傳統 木構造最新的資訊與正確的觀念傳達給古蹟相關從業人員,而業界也可以 將本身遇到的問題透過研討的方式提供學術界作參考,唯有透過這樣的方 式才能使國內古蹟修復的品質能更進一步的提升。 過去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支持下,『結構修復技術整合型研究計畫』 在連續四年的研究累積中已針對國內傳統穿鬪式木構架之接點、牆體甚至 於足尺的架扇等進行力學研究。並在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以後透過技術報 告、期刊與研討會文章等形勢將所有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然而由於這些 技術報告與發表的文章並未經過一套適當的邏輯來加以整理,因此若能將 過去成果有系統的整理,並推廣到古蹟修復業界,除了可以讓古蹟從業人 員瞭解到穿鬪式木構造的結構行為及如何進行安全評估除了能使國內古 蹟相關從業人員在未來在進行設計及施工時,可以避免不可挽回的錯誤 外,對於我們傳統知識的保存亦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國外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相當多的案例係由學術界將其研究成 果透過建築師公會或其他機構舉辦研討會,並將過去的研究成果推廣至業

(6)

界,藉以提昇業界的施工水準。因此本研究乃針對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結 構修復技術整合型研究計畫』九十二~九十五年度四年共八個計畫,加上 本研究團隊於九十六年度同時亦有一個計畫『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編泥牆側 向勁度推定之研究』正在進行中,因此乃將這九個計畫之研究成果整理成 冊,並加以推廣。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過去本研究團隊利用實證實驗的方法,在過去四年中累積相當多的實 驗與調查資料,而今年的另一個研究案亦正持續進行中,務求將前面四年 所遺留下來未解決的部分加以補強。而本報告在進行時,擬先整理過去所 出版的文獻,透過有系統的整理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的歷史演變、分佈狀 況、材料種類、構造形式、結構計算方式與結構安全評估方法。因此研究 內容包括: 1. 整理過去有關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的名詞釋意、分佈狀況、材料種類、 構造形式、結構計算方式與結構安全評估的研究成果,並且邀請國 內專家學者與參與施工修復的建築師及匠師舉辦小型的研討,探討 有關國內穿鬪式木構造相關知識。 2. 將上述的成果整理成手冊,以方便日後推廣與未來政府研訂古蹟修 復工法程序與規範之參考。 3. 未來將在台北、台中、台南各辦一場研討會,開放國內古蹟從業人 員及相關學者專家自由參與,介紹國內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相關知識。

(7)

第三節 適用對象

基於推廣的概念,本研究完成後所擬定出來的推廣手冊其適用對象主 要是現在在線上或未來有意加入國內古蹟修復工作的建築師與其他相關 的從業人員(包括監工、設計師、結構工程師等)。由於這些對象的知識 範圍差異頗大,因此在內容方面希望可以涵蓋從較簡單的概念到較複雜的 計算,使使用者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因此內容除了包括圖表、流 程圖以外,尚包括了有關進來研究所推導的各種計算方式。在內文中,除 了較複雜的計算以外,亦儘量提供概算式,供建築師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 成概算,而較複雜且精細的計算則放在附錄中。

第四節 計畫的執行進度

前面提過本計畫的內容包括了資料收集、與專家座談、手冊的撰寫與 三場座談會。其中有關資料收集方面,自三月份本計畫開始實行起便持續 進行,雖然至今已暫告一個段落,但仍會持續注意有沒有適當的內容以補 充進入報告中。另外,在計畫中我們預計舉辦兩場與專家學者的小型座談 會,現已在規劃中,預計將於九月初與九月底將舉辦兩場,分別與不同的 專家學者舉行座談,以聽取更多的意見。 另外本計畫擬在期中簡報時提出文獻整理結果、名詞解釋、傳統穿鬪 式木構造破壞模式、結構安全評估流程說明及評估方法等內容,其中評估 方法部分僅用部分的內容搭配初步計畫的格式來說明,待期中審查過後聽 取審查專家學者的意見再做修正。而在期末審查最後定稿之後,本計畫擬 分別在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中(暫訂為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及 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舉辦研討會,,開放國內古蹟從業人員及相關學 者專家自由參與,介紹本計畫的成果及國內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相關知識。 計畫部分的甘梯圖如圖 1-1 所示。

(8)

月次 工作項目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備 註 資料整理 與專家學 者座談 期中簡報 手冊撰寫 期末簡報 舉行研討 會

圖 1-1 計畫執行之甘梯圖

資料來於:本研究繪製

(9)

第二章 穿鬪式架扇名詞釋義及組構程序

台灣傳統穿鬪式架扇乃是指位於進深方向且用於區隔空間之木構架。依 照過去的田野調查得知,穿鬪式架扇主要是由水平與垂直結構元件、輔助構 件,以及牆體所構成。其中牆體是指施作於穿鬪式架扇的隔間牆,如磚牆、 木堵板牆及編泥牆。因此本章會針對這些木構件詳細說明其位置及名稱,另 外有關穿鬪式架扇的組構方式,則是以過去調查的結果為依據,說明其組構 的方式與程序。

第一節 穿鬪式架扇之定義及構造形式

應用於傳統建築的木構架,訪談的匠師通稱為「架扇」,此名稱並無因 不同的構法而異。一般民宅的木構架則為「民室仔」的架扇作法,過去是以 「穿斗式」稱之。但就字面上的字義而言,「穿」為水平構件「穿過」垂直 構件的作法;而「斗」字在《台灣傳統建築術語辭典》中則解釋:「斗栱組 件中,為斗形木構件,其上端有十字形卯口者稱為斗。」(李重耀,1999: 22)但在此種屋架構法中並無此種作法的出現,因此「斗」字若為名詞使用, 則與此種構築方式大相逕庭(圖2-1)。 依照匠師訪談的結果,此種構法的的閩南發音為其「穿(Chhn`g)」、 「鬪(Ta`u)」,且兩字都是動詞使用,意指此種構架是利用穿的動作加以 組立,而「穿斗式」一詞的來源及其適切性,則有待更進一步的釐清及討論。 而本研究則以匠師說法為主,將此種構法的木構架稱呼為『穿鬪式』架扇。

圖 2-1 穿鬪式架扇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10)

在構造形式方面,如圖 2-2 所示,穿鬪式架扇是垂直水平構件及牆體所 組成。垂直向部分,包含「落地柱」、「短柱」、「牆體邊框」等,有時若 架扇有出簷的情況,於簷口還會增加一落地柱。水平向構件包含主要的「大 樑」、「彎曲構件」以及「牆體邊框」。另外,落地柱或短柱上方則是會放 置平行面闊方向的圓木。穿鬪式架扇的規模方面,民宅的正廳規模是決定整 體建築群做重要的關鍵,而本研究過去主要是針對民宅正廳的穿鬪式架扇進 行調查,依照結果顯示共可區分為 9、10、11、13、15 架不同規模的架扇。 至於「架」的解釋,照圖 2-2 所示,每一落地柱或短柱上方的圓木稱為一架, 因此該圖的總架數為 11 架,以此類推。

圖 2-2 穿鬪式架扇構造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如圖 2-2 所示,穿鬪式架扇除上述的主體構件外,會於各元件間加入填 充材構成完整的隔間系統,其材料經過調查後主要為磚牆、木堵板牆與編泥 牆。於該圖中可發現,穿鬪式架扇的牆體由水平樑劃分成三個區域,其中高 程(一)為架扇主要的結構位置,其餘兩區域則是分別於落柱間置入牆體。 因此各高程填充材的種類經過調查後,可區分區分為 A、B、C、D、E、F 六種 組合。各段牆體體分佈及材料種類整理如表 2-1 及圖 2-3。 高程一 高程二 高程三

(11)

表 2-1 架扇壁體材料組合之數量統計表

組合類型 高程一 高程二 高程三 A 編泥牆 編泥牆 木堵板 B 編泥牆 木堵板 木堵板 C 編泥牆 木堵板 磚 D 編泥牆及木堵板 木堵板 木堵板 E 編泥牆及木堵板 木堵板 磚 F 木堵板 木堵板 木堵板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A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B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C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D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E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F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圖 2-3 雲嘉南地區穿鬬式架扇各段壁體材料組合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12)

將壁體材料組合整理表 2-1 發現,A、B、C 三類出現的頻率最高,依次 為 D 類、E 類及 F 類。在調查案例中,各類在樣本數量上的差異,依照匠師 之說法可能受到屋主需求、壁體材料特性、施作的難易程度的影響。在壁體 特性方面,架扇底部的磚層主要目的隔絕濕氣,且若磚作為下腰堵的壁體材 料時,其防潮效果最佳(吳權坤匠師),因此下腰堵採用磚造案例數量僅次於 採用木堵板壁者。在施作的難易程度方面,匠師均認為架扇穿材以上的壁體 採用木堵板壁,在施工上非常耗時,有時屋頂的雨水會由隙縫滲入板材,因 此木堵板壁較不適用於此部位(吳權坤匠師)。除此外,各部位壁體材料的變 化,受訪匠師認為多與屋主的經濟能力有關。

(13)

第二節 穿鬪式架扇各構件名詞釋義

有關穿鬪式架扇各構件的名稱,本研究依照構件位置加以分類,主要分為 主體構件、輔助構件以及牆體三大類。主體構件係指穿鬪式架扇主要的結構 元件;輔助構件則是指固定牆體之邊框等。牆體部分,本研究則是針對木堵 板牆、編泥牆加以說明其位置、構法及組裝方式等。 壹、穿鬪式架扇主體構件名詞釋義 此類主要指穿鬪式架扇的大木構件,包含水平及垂直兩個向度的構件, 而各區域的構件位置與名稱可參考圖 2-4 及表 2-2。 (一)垂直方向構件 1.柱仔 如圖2-4所示,穿鬪式架扇的落地柱稱之為「柱仔」。依照落地柱位置觀 之,位於架扇中央之落地柱通稱為「中柱」(圖2-5),在中柱前後的落地柱 稱為「前、後副柱」,而在前後檐牆者則為「前、後角柱」。若民宅正身為 出廍起時,則會有「步口柱」的出現。

圖 2-4 穿鬪式架扇構件名稱示意圖

資料來源:黃珮榛,2004

(14)

2.筒仔 由圖 2-4 可知,垂直木構件有部分接合於水平構件上且不落地的短柱, 傳統匠師稱之為「筒仔」(圖 2-6)。另外有稱此種構件為「瓜柱」或「童柱」。

圖 2-5 穿鬪式架扇之柱仔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6 筒仔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二)水平方向構件 1.穿 平行進深方向水平構件方面,穿過數根柱仔的水平構件,在辭典中是以 「通」來稱呼,與匠師的稱法差異頗大,有稱為「lon 仔4」、「抽仔」及「穿」 三種,大部分是以「lon 仔」稱呼為最多,此種稱法較常使用於對竹仔厝的 水平構件稱呼,但因木造架扇與竹造架扇之構架原理相同,推斷匠師以此通 稱水平構件。而依其所在位置不同,辭典中以大通、二通、三通來區分,而 台南匠師則以「下、中、上」或「一、二、三」來區分水平構件所在之相對 位置(圖2-7)。 2.彎插及關刀攑 如圖2-4所示,平行進深方向且單獨立承接楹仔的水平構件,常呈彎曲弧 形狀,匠師則以「彎插」及「蝦尾插」稱呼(圖2-8),無依其位置不同而稱 呼有異。至於出檐部分部分的水平構件,「屐(Kia、h)」與「攑(Kia、h)」 之字義相同,因狀如關刀,則稱為「關刀攑」(圖2-9)。

(15)

圖 2-7 穿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8 彎插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9 關刀攑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3.楹仔 如圖2-4所示,平行於面闊方向之水平構件方面,以柱承接者,匠師皆稱 為「楹仔」;在中柱上者,則為「中脊」。在《台灣傳統建築術語辭典》中, 陽坡面中脊前之楹仔分別為二步桁、四步桁等,陰坡面中脊後之楹仔則為三 步桁、五步桁等;而在《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中,則是自中脊以下之楹仔, 不分陰陽坡,分別稱為二架楹、三架楹、四架楹等。而台南地區匠師則以陽 坡為前,陰坡為後,區分為前(後)二架、前(後)三架等,以此類推。

(16)

表2-2 穿鬪式架扇主體構件名稱及位置表

構件向度 構件位置 引用名稱 索引編號 位於中脊處落柱 中柱 A1 中柱前簷方向落柱 前副柱 中柱後簷方向落柱 後副柱 A4 前簷牆之落柱 前角柱 A2 後簷牆之落柱 後角柱 A5 柱仔 民 宅 正 身 為 出 廍 起 落柱 步口柱 A3 垂 直 構 件 位於穿與穿間之短住 筒仔 A10、A11 由底層算起,最下側 之水平構件 一穿 A6 中間層之水平構件 二穿 A7 平 行 進 深 方 向 水 平 構件方面,穿過數根 柱仔的水平構件 第三層水平構件 三穿 A8 平行進深方向且單獨立承接楹仔的水平構 件,常呈彎曲弧形狀 彎插 A14至A21 出檐部分部分的水平構件,形狀如關刀 關刀攑 A22 水 平 構 件 平行於面闊方向之水平構件方面,以柱承接 者,以陽坡為前,陰坡為後,區分為前(後) 二架、前(後)三架等,以此類推。 楹仔 A23至A33 A 13 A 12 前 簷 後 簷 A 33 A 32 A 31 A 30 A 29 A28 A 27 A 26 A 25 A 24 A23 A22 A 21 A 20 A 19 A 18 A17 A 16 A 15 A 12 A 14 A 11 A 10 A9 A8 A7 A6 A3 A 2 A4 A1 A5

(17)

貳、輔助構件及牆體部位名稱 (一)固定牆體之邊框 訪 談 的 匠 師 稱 之 為 堵 框 , 且 其 「 線 框 ( sàn-khong )」、「 線 條 仔 (sàn-tiâu-á)」等名稱,為傳統穿鬬式架扇中木堵板壁之邊框。水平向之堵 框依其位置可再細分為「頂堵框」( téng- tó-khong )、「腰堵框」( io- tó-khong)、及「下堵框」( e - tó-khong)等。至於各類堵框的位置與名稱 如表 2-3 所示。 1.頂堵框 緊靠第一穿下方,另有「引」、「通引」等稱呼。 2.腰堵框 位於台度之邊框,將架扇中第一穿以下的填充壁體區分為上腰堵及下腰 堵等兩部分。 3.下堵框 位於架扇最下層貼近地面處之堵框即稱為下堵框。垂直地面之堵框則統 稱為「堵框」或線框。 在堵框的構造關係上,常見下堵框如穿仔般穿過中柱,而與中柱前後落 柱作「雙榫」搭接,其上緣則開鑿溝槽以容納板材及垂直地面之堵框。垂直 地面之堵框兩端設有榫頭可插入頂下堵框溝槽,緊鄰落柱一側以竹釘與落柱 固定,另一側則開鑿溝槽以容納板材及腰堵框。頂堵框則以竹釘固定於第一 穿上。堵框間的構造關係詳如圖 2-10。

(18)

圖 2-10 堵框構造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牆體部位名稱 1.下腰堵 下腰堵係指穿鬪式架扇「下堵框」( e - tó-khong)與「腰堵框」(io- tó-khong)間之隔間牆(表 2-3)。其材料可採用磚造、編仔壁及木堵板壁。 此部位的壁體與「上腰堵」相同,主要是作為架扇的隔間用,且有時會在施 作線框將壁體劃分為若干單元。壁體表面的裝修方面,無論採用編仔壁或木 堵板壁,多以彩繪為主,因此區域的壁體主要為間格明間與次間用,且壁體 的面積大於「開天堵」,故壁面的裝修甚少採用雕刻。下腰堵採用木堵板壁者, 其堵板的種類則以「堵板」(tó-pán)與「膨肚」(phêng- ot )為主。 三種壁體材料的施作程序方面,若採用木堵板壁時,須待落柱、下堵框及線 框依序組裝後,再逐一將板材放入下堵框與線框的溝槽內;壁體採用磚造時, 則必須待架扇木構件及上腰堵施作完成後,在進行疊砌磚牆;若採用編仔壁, 則需在架扇所有木構件組裝完成後,再行施作。因此下腰堵的施作程序會受 到壁體材料的影響,基本上架扇的施作是以「由下至上」為原則,當下腰堵

(19)

件的接合乃是仰賴彼此間的溝槽與榫卯構造,因此必須由下至上施工。至於 編仔壁與磚牆,其施工時考量其過程可能會影響架扇整體的穩定,且材料上 與架扇、木堵板壁不同,因此會選擇於木構件與木堵板壁組立完成後,再行 施作。 2.上腰堵 如表 2-3 所示,上腰堵係指指穿鬪式架扇第一穿或「頂堵框」(téng- tó-khong)與「腰堵框」(io- tó-khong)間之隔間牆,且與下腰堵相同,會 採用線框將壁體劃分為若干單元。材料方面,多以木堵板壁與編仔壁為主, 其中以上腰堵採用木堵板壁的情況甚多,其裝飾上與下腰堵相同,會於壁體 面向明間處施以彩繪。由於此部位壁體的功用與開天堵、下腰堵相同,為界 定空間用,原則上不採用透雕形式,強調完全的視覺隔離。 壁體的施作程序,此部位若以木堵板壁為主時,首先需將落柱、線框、 下堵框等構件組立,接著施作下腰堵部位的木堵板壁,而後將組裝腰堵框, 最後方能將上腰堵的板材逐一放入腰堵框、線框的溝槽內。若下腰堵採用磚 牆、上腰堵為木堵板壁,其施作則必須先從上腰堵部位施工,待所有木構件 與木堵板壁完成後,在進行磚牆疊砌。基本上此部位的施作程序同樣受到壁 體材料的影響,施作前必須視下腰堵的材料決定施工的流程。 3.開天堵 台灣傳統穿鬪式架扇隔間系統中,施作於架扇門開口上方之壁體稱開天 堵。此部位壁體材料,可採用編仔壁及木堵板壁。以木堵板壁作為壁體材料 時,其種類較為豐富,可施作「堵板」(tó-pán)、「膨肚」(phêng- ot )及「雕 刻堵」(tiau-khek-tó)。開天堵在形式上雖具有裝飾性,但其功用仍是具定 空間用,原則上不採用具有通透性質的壁面處理。如採用雕刻堵時,僅是於 木堵板壁表面施作雕刻,無將其摟空,以保有阻隔視覺的功用。壁面處理方 面,無論是於開天堵表面施作彩繪、雕刻等,皆是位於面向明間處,而面向 次間的部位則多無處理。 施作方面,若開天堵採用木堵板壁時,大木匠師會先將第一穿以下的「線 框(sàn-khong)」、穿材、落柱等構件依序安裝後,再將開天堵放入穿材與線 框以鑿設完成的溝槽內。壁體為編仔壁時,則必須待整個穿鬪式架扇木構件 組立完成後,再進行編仔壁之施作。

(20)

表 2-3 輔助構件及牆體部位名稱及位置表

項目 構件位置 引用名稱 編號索引 位於第一穿下側之邊 框 頂堵框 B1 至 B3 位於台度之邊框,將架 扇中第一穿以下的填 充壁體區分為上腰堵 及下腰堵等兩部分 腰堵框 B4 至 B6 水 平 向 邊 框 位於架扇最下層貼近 地面處之堵框即稱為 下堵框 下堵框 B7 至 B9 輔 助 構 件 垂直向邊 框 垂直地面之堵框 線框 B10 至 B16 係指穿鬪式架扇「下堵框」(e- tó-khong)與「腰堵框」(io- tó-khong)間之隔間牆 下腰堵 B17 上腰堵係指指穿鬪式架扇第一穿 或「頂堵框」(téng- tó-khong) 與「腰堵框」(io- tó-khong)間 之隔間牆 上腰堵 B18 牆 體 部 位 施作於架扇門開口上方之壁體稱 開天堵 開天堵 B19 後 簷 前 簷 B1 B2 B3 B6 B5 B4 B12 B10 B9 B8 B7 B13 B14 B15 B16 B11 B17 B18 B19

(21)

參、牆體名稱、種類及構造 有關施作穿鬪式架扇的牆體,本次主要介紹傳統編泥牆及木堵板牆兩 種,並說明其構造名稱及構造形式,另外有關兩種壁體相關名詞解釋整理如 表 2-4。 (一)傳統編泥牆 台 灣 傳 統 編 仔 壁 在 雲 嘉 南 地 區 之 名 稱 多 樣 , 包 括 有 「 堵 仔 壁 (tó-á-piah)、竹編仔壁(tek -pin

- á-piah)、堵仔壁(tó-á-piah)、籬仔 編壁(lî-á-pian-piah)」等,為台灣傳統厝中,穿鬬式架扇或其立面簷牆柱、 梁構架間的主要填充材(圖 2-11)。 編仔壁構造上包括骨架及包覆骨架的覆土層。在骨架方面,先以平均長 度約 30 至 45 公分的「籬梗」在牆體中均勻配置,平均間隔約為 20 至 25 公 分,所用材料為竹材;再以「籬仔」垂直「籬梗」前後穿梭於「籬梗」間佈 滿牆體,籬仔用材包括竹材、五節芒及菸葉等;若牆體寬度超過「籬梗」平 均長度,牆體中可置入垂直「籬梗」的杉木-「暗梗」以提高牆體整體剛度。 完成牆體骨架後,最後抹上粗糠土、白灰完成覆土層。

圖 2-11 粗糠土與編仔壁構造關係圖

資料來源:蔡侑樺,2004

(22)

1.粗糠土 粗糠土為漢式傳統編仔壁構造中用來包覆牆體骨架材的主要材料;主要 將米糠加水拌合於黏土中和成粗糠土,米糠作為防止黏土 裂的纖維材料。 粗糠土與編仔壁構造關係圖詳見圖 2-11。 粗糠土拌和過程中,黏土與米糠在水中通常共同浸泡 1 星期至 1 個月不 等的時間,稱為漚土(au-thô),主要作用包括將米糠浸軟,使其在濕軟的狀 況下與黏土充分混合;另一方面將黏土塊浸泡於水中亦可使水分充分滲透分 解土塊。 2.籬仔 籬仔為台灣漢式傳統編仔壁骨架主要構材之一,編織於籬梗間佈滿壁體。 作為籬仔的材料(圖 2-12),在台灣依其隨手取得材料之便利性與經濟性而 有 莿 竹 、 桂 竹 、 麻 竹 等 竹 材 或 五 節 芒 ( 俗 稱 菅 蓁 , 學 名 miscanthus floridulus)、菸葉等。竹籬仔構法包括豎竹、倒竹兩種,其乃緣於欲經濟善 用整支不同部位竹材,依竹材竹肉厚度剖製而成;竹籬仔寬度約 0.8 至 2 公 分之間,長度與壁體長向尺度同,厚度約為 0.2 至 0.3 公分。五節芒莖部直 徑約為 1.5 公分,去除包覆莖部的葉片後可直接使用為籬仔,但兩端需削尖 避免「籬仔」過度突出,造成覆土層過厚。在菸葉產地,如美濃地方,則以 菸葉代之五節芒莖。

圖 2-12 籬梗、籬仔構造關係圖

(23)

3.籬梗 籬梗為台灣漢式傳統編仔壁骨架之主要構材之一,籬梗於壁體中均勻配 置後,使「籬仔」穿梭於相鄰籬梗間,構成牆體之骨架(圖 2-13)。 籬梗的主要材料為莿竹。其竹片弦向與牆面平行,亦即由牆體兩面分別 可見「籬梗」之竹皮側及竹肉內側,厚度約 0.5 至 1 公分。構造上,「籬梗」 兩端削尖直接插入穿鬬式木構材之邊框或「暗梗中」,深約 0.5 至 1 公分,平 均間距約 20 至 25 公分左右。

圖 2-13 籬梗、暗梗與籬仔構造關係圖

資料來源:蔡侑樺,2004

4.暗梗 圖 2-13 所示,暗梗為台灣傳統編仔壁骨架構材之一。當編仔壁牆體寬度 過大時,牆體中可置入垂直籬梗的暗梗以提高牆體整體剛度。 暗梗主要材料為杉木,寬度大多在 4 至 8 公分之間,高度則與牆體高度 一致,其垂直深入上下邊框各約 1.5 至 2 公分;由於籬梗的平均長度在 30 至 45 公分左右,因此牆體中暗梗平均間距同樣在 30 至 45 公分之間。 5.莿竹

莿竹學名 Bambusa stenostachya Hackel,桿高 8-24 公尺,桿徑 5-12 公分,桿肉厚 0.8-3 公分,為台灣原生種竹材中管徑大、產量大且力學性能 較佳的竹材之一。由於莿竹節中帶刺,經常環植於聚落周圍作為屏蔽,莿竹

(24)

亦成為聚落中容易取得之柱梁建築材料,由 1717 年《諸羅縣志》記載:「莿 竹高四、五丈,大者圍尺五、六寸。旁枝橫生而多莿堅利,人不敢犯;密者 可禦盜。草屋取為梁柱,器物資用,用甚廣。」可見一班。在台灣漢式編仔 壁構造中,莿竹為籬梗及籬仔主要構材之一,竹材經採伐乾燥後即可施作, 先以鋸子擷取適當長度竹管,再以柴刀劈裂竹管分別製成籬梗及籬仔。由於 莿竹竹肉較厚,作為籬仔時以豎竹籬仔居多。 6.倒竹 倒竹為台灣漢式傳統編仔壁中竹籬仔構法之一,其名稱或又以動詞形容 為「剖倒丌(phó- ot -ê)」。乃使用竹肉較薄的竹材作為籬仔,故剖製後的竹 片需以竹管弦向平行壁面,意即以竹皮及竹肉內側接觸「籬梗」,予以編織。 而相鄰之「籬仔」常見以正、背面交互配置(圖 2-14)。 7.豎竹 豎竹為台灣漢式傳統編仔壁中籬仔構法之一,其名稱或又以動詞形容為 「剖豎丌(phó-khi a -ê)」。當使用竹肉較厚的竹材作為籬仔時,剖製後的竹 片需以竹管弦向垂直壁面,予以編織(圖 2-15)。

圖 2-14 倒竹

資料來源:蔡侑樺,2004

圖 2-15 豎竹

資料來源:蔡侑樺,2004

(25)

(二)木堵板牆 木堵板壁係指台灣傳統穿鬪式架扇柱梁構造內之木板隔間牆,主要包括 木牆板及安裝木牆板的邊框。木牆板依其外觀形式可區分為平直型、凸肚型 及表面施有花草與雕刻者等三種,詳見圖 2-16 至 2-18。平直型直接被稱為 堵板(tó-pán)(圖 2-16);凸肚型有「膨肚(phêng- ot )」、「鮎肚(liam- ot )」、 「桃花彎(thô-hoe-oan)」(圖 2-17)、「花堵(hoe-tó)」等稱呼;施有雕刻 者則被部分匠師稱之為「雕刻堵(tiau-khek-tó)」(圖 2-18)。邊框則有「堵 框 tó-khong」、「線框(sàn-khong)」、「線條仔(sàn-tiâu-á)」等名稱,依 其位置可細分為「頂堵框」、「下堵框」、及「腰堵框」等。 多數木堵板壁皆由數片木板拼接而成。為確保壁體緊密接合,於木牆板 間鑿有榫口,並以二至三根竹釘固定。當穿鬪式架扇之落柱及穿仔等主構體 大致組立完成後,會先行固定中柱,將上下堵框及靠近中柱的垂直堵框固定 於落柱及穿材後,再將「下腰堵」木隔板順序置入下堵框及垂直堵框框溝槽。 之後,先取腰堵框一側的榫口插入垂直向堵框溝槽,使腰堵框下側的榫口與 「下腰堵」木隔板密接。「上腰堵」之木隔板安裝程序與「下腰堵」大略相同, 最後裝上另一側垂直向堵框,將靠近另一側垂直堵框之落柱與垂直堵框緊 結,並固定落柱。此即完成木堵板壁整體之施作。

圖 2-16 平直型堵板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圖 2-17 凸肚型堵板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26)

圖 2-18 雕刻堵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1.船板接口(公母啣) 板材的邊接模式如圖 2-19 所示可分為邊對接法、圓閂法、榫槽法、木栓法及船 板疊法(龔肇鑄,1978)。在傳統穿鬬式架扇之木堵板壁實例中,多數板牆皆 由數片木板拼接而成,且依照接口的形態,其形態為船板接口之形式,而匠 師稱之為「公母啣」(kong-bû-hâm),另有「文武啣」(bûn-bú-hâm)、「頂下 啣」(téng- e -hâm)等名稱。此概以公母、文武、頂下等二元對立之名詞詮 釋搭接兩片板材之榫口特徵。船板接口(公母啣)大樣如圖所示,板材與板 材間並輔以竹釘固定(圖 2-20)。 製作船板接口(公母啣)的工具包括「邊刨」及「平刨」。其中「邊刨」 底部木塊呈 L 型,具有垂直、斜向等兩片刀片,垂直向的刀片用來切斷垂直 木理方向纖維,斜向刀片則切斷平行木理方向纖維;「平刨」僅設置斜向刀片 用以修飾表面。製作船板接口(公母啣)時,將「邊刨」置於板材邊,正向 或反向刀口水平移動「邊刨」,逐漸削去板材搭接處之材邊厚度直到原有厚度 的一半為止,最後再以平刨修整拼接榫口表面,即完成板材之接口。

(27)

板材在拼裝時,每片單板斷面將年輪 交錯組合,企圖使年輪方向成線 性,減少翹曲的問題 邊對接法 d d/2 圓閂法 榫槽法 d d/2 木栓 木栓法 船板疊法

圖 2-19 板材邊接種類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8)

竹釘 船板接口(公母啣) 船板接口(公母啣) 竹釘孔 板材

圖 2-20 船板接口(公母啣)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2.溝槽(邊啣) 邊啣即為堵框之溝槽(圖 2-21),用來容納穿鬬式架扇中木堵板牆之板 材及堵框之榫頭。施作邊啣的主要工具為溝刨,由一對垂直刀片及一組斜向 刀片構成,垂直刀片用來切斷垂直木理方向之纖維,斜向刀片則切斷平行木 理纖維。製作邊啣時,先選擇適合壁體厚度的溝刨,將溝刨置於下堵框上緣 中央,水平移動「溝刨」達一定深度,最後再以平鑿刀修整榫口表面,即完 成固定牆體的溝槽。

圖 2-21 溝槽(邊啣)

(29)

3.竹釘 在穿鬪式木構架中,竹釘多是應用於木堵板壁、落柱與線框的接點處(圖 2-22 及 2-23)。材料則多以莿竹為佳,基本上取材的部位盡量避免有竹節的 區域,由於為接合板材,竹釘的形體選擇較平直為佳。竹釘防腐處方式則分 為用海沙、過油等高溫處理及日晒兩種。 運用於木堵板壁的竹釘,其主要的功用是確實固定板材,因板材間雖有 施作船板接口(公母啣)搭接,但此類的接合並無提供固定的功用,故尚須 於接口處另以 2-3 支竹釘接合板材。至於施作於木堵板壁的竹釘數量,匠師 竹釘孔的設定,多是先取頂端及尾端尺寸,若壁體高度尺寸較大時,在於中 央處再加設 1 支竹釘。關於木堵板壁的作法上,首先需決定每一單元壁體所 需的拼版數量後,便將每片板材裡外刨平,再以「邊刨」製作接口,接著依 照所需的竹釘數量,於每片板材的接口處鑿設釘孔。最後將竹釘先行插入第 一片板材,再將另一片板材依照釘孔位置將其接合,基本上木堵板壁單元之 施作方法皆以此流程進行施作。 此外,落柱與線框的接合,亦會利用竹釘加強構件的穩固。由於穿鬪式 架扇落柱的形態多為圓柱形,因此線框與落柱的接合面呈弧形曲面或傾斜 狀,而為使兩構件能緊密的接合,會於介面間另加設竹釘,使線框能固定於 落柱。

圖 2-22 竹釘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圖 2-23 邊框之竹釘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30)

4.線邊 係指在穿鬪式架扇木堵板壁的表面,有施作如畫框般木作的線腳(圖 2-24)。此類構件裝飾性質較濃厚,主要位於每單元壁體的四周,其一邊緊連 「堵框」、「線框」等。基本上線邊在穿鬪式架扇的運用,僅施作於材料採用 木堵板壁的部位,例如「下腰堵」、「上腰堵」、「開天堵」等採用木堵板壁時, 皆會施有此類的裝飾。此外,「門扇」或「神龕壁」為木堵板壁時,也會採用 線邊修飾牆體。線邊的施作方面,必須待架扇木堵板壁施作完成後,在選擇 適當尺寸的木條,以鐵釘將其固定於牆面,有時也會於線邊表面施以彩繪等 處理。

圖 2-24 線邊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31)

表 2-4 傳統編泥牆與木堵板牆構造名稱對照表 牆體形 式 構造形式與類型說明 引用名 稱 圖片索引 漢式傳統編仔壁構造中用來包覆牆體 骨架材的主要材料 粗康土 台灣漢式傳統編仔壁骨架主要構材之 一,編織於籬梗間佈滿壁體 籬仔 為台灣漢式傳統編仔壁骨架之主要構 材之一,籬梗於壁體中均勻配置後, 使「籬仔」穿梭於相鄰籬梗間,構成 牆體之骨架 籬梗 傳 統 編 泥 牆 為台灣傳統編仔壁骨架構材之一。當 編仔壁牆體寬度過大時,牆體中可置 入垂直籬梗的暗梗以提高牆體整體剛 度 暗梗 平直型堵板 堵板 凸肚型堵板 鮎肚 表面施作有雕刻之堵板 雕刻堵 木 堵 板 牆 傳統穿鬬式架扇之木堵板壁實例中, 多數板牆皆由數片木板拼接而成,而 木板拼接處榫口 船板接 口 (公母 啣)

(32)

為堵框之溝槽,用來容納穿鬬式架扇 中木堵板壁之板材及堵框之榫頭。 (溝槽) 邊啣 應用於木堵板壁、落柱與線框的接點 處。 竹釘 係指在穿鬪式架扇木堵板壁的表面, 有施作如畫框般木作的線腳 線邊 肆、接點 有關木構件接點方面,本次主要針對平行進深方向「穿」的搭接形式, 由於該構件的接點多是隱藏於柱仔中,且在穿鬪式架扇尚未解體的情況無法 確認穿的接合形式。因此本次說明的接點種類多以過去穿鬪式建築解體調查 與匠師訪談的結果為依據。 (一)連續型接點 穿鬪式木構架中,「穿」的接合方式大致可分為燕尾榫搭接、斷開對接及 連續型三種。連續型接點指「穿」構件直接穿過柱仔之榫孔,故構件本身為 一完整的構材,無作任何的加工(圖 2-25)。 (二)燕尾榫搭接 構件採用搭接的原因,主要是當木材實際的長度若與原設計穿材長度不 符時,匠師必須以搭接方式組合穿材。燕尾榫之特徵,主要是穿材搭接處一 端呈「梯型」,而另一端則為「梯型榫孔」(圖 2-26),且搭接部位皆隱藏於 落柱榫孔內,若無經過解體難以察覺接點位置及形式。施作方面,首先將一 端的穿材穿過落柱,並調整其位置,接著進行另一端穿材搭接。當燕尾榫搭

(33)

接完成後,搭接部位必須完全隱藏於落柱中。 (三)斷開對接 此類接點之形式與燕尾榫搭接不同,指構件的接合無施作任何的榫接構 造,僅將兩「穿」直接放入落柱的榫孔內(圖 2-27)。 (四) 斷開十字對接 這類的接點在過去解體調查中僅發現一個案例,這樣的接法對於避免兩 根梁相互錯開有一部分幫助,但是作為組成接點的梁構件,這樣的接法並不 合理,而且也沒有效果,因此在後面的討論中不予討論(圖 2-28)。 (五)鉤逗榫 此類接點在穿鬪式架扇中,主要運用於「下堵框」( e - tó-khong)及「頂 堵框」(téng- tó-khong)與落柱搭接部位。鉤逗榫之形態,即將堵框與落柱 接合處削除一部份,使榫頭有如鉤子般。施作方面,首先必須將穿鬪式架扇 之落柱固定,再將堵框之鉤逗榫放入與先鑿設好的榫孔,此時堵框安置必須 以斜向作業,先將鉤逗部位放入榫孔,再逐漸將堵框其餘部位插入。基本上 在施作時,由於榫孔與構件接合時仍會有尺寸不符問題,此時匠師必須於現 場進行榫頭的修正,使堵框能順利與落柱接合(圖 2-29)。 (六)踏步燕尾榫 在穿鬪式架扇中,門檻門楣與落柱接合、燈粱的接點形式大致有兩種, 包括(1)利用直榫與落柱相接、(2)踏步燕尾榫。而踏步燕尾榫的形式與一般 燕尾榫不同,首先必須將構件分為兩層,底層形態平直,而上層則製作成燕 尾榫形態,使得接點有如階梯般。在搭接踏步燕尾榫的榫孔方面,其形態有 如「凸」字形,較小榫孔主要是放置燕尾榫。至於較大榫孔則是容納構件底 層的平榫,但此部位榫孔的長度必須略大於踏步燕尾榫平榫之寬度,因再完 成門檻、門楣等構件接合後,必須再放入「楔子」,使構件能與落柱緊密的接 合(圖 2-30)。

(34)

圖 2-25 連續型接點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2-26 燕尾榫搭接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27 斷開對接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2-28 斷開十字對接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29 鉤逗榫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30 踏步燕尾榫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35)

第三節 穿鬪式架扇組構程序

穿鬪式架扇的組構程序經過匠師訪談後得知,各構件組立的過程往往受 到場地及構件尺寸等影響,會於現場作適當的調整。雖然匠師多認為壁體的 組裝無標準程序,但其仍有原則存在,基本上整體施作的程序仍可分為設計、 備料、基礎放樣、各構件加工及最後組立。另外,在組立的方法上仍可區分 為兩種模式,(一)部分構件先於地面組裝立起後,再進行其餘木構件的安裝。 (二)為所有木構件於地面組裝後,再將架扇立起。 壹、壁體組立的基本原則 一、匠師在將架扇各構件及壁體之尺寸決定後,便進行放樣及備料的工作, 準備的材料包括所有的木構件及木堵板壁所需的板材,接著依照設計尺 寸將所有構件(包括大木結構、木堵板壁、線框或各段堵框)進行加工。 換句話說所有木構件的加工必須一併處理,再進行架扇及壁體的組立。 二、在組立架扇的大木構件(落柱及穿材)前,若基地面積較大,可將落柱 及穿材等先行在地面組裝後再立起,或是將所有木構件於地面層組裝完 成後再將架扇立起。一般的情況會先組裝中柱、前後架柱(落柱以架扇 橫跨的架數決定)及第一層的穿材,再將架扇之雛形立起。中柱必須要 先固定(因穿鬬式架扇之坡度乃由中柱上之中脊為起始點),其餘的落柱 在立起後暫不固定,如此才能進行壁體、線框或堵框的安裝。 三、地坪若設有隔絕濕氣用之磚層(圖 2-31),必須在落柱固定前先疊砌完 成,因磚層主要是介於落柱間,依照放樣的位置疊砌,以確立各落柱之 位置。 四、基本上穿鬬式架扇壁體的組裝,以「由下至上」及「由上至下」的施作 為原則。

(36)

圖 2-31 木堵板壁的線框

或堵框榫頭的加工,必須一

併處理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五、壁體材料的不同,組立的程序會有所差異。根據雲嘉南地區穿鬬式架扇 調查得知,磚、木堵板壁及編泥牆三種材料的施作,依照次序為堵板、 磚及編泥牆。木堵板壁必須安裝於線框或堵框的溝槽內,由前節木堵板 壁單元施作結果得知,若將框架與大木構件組立後,再安裝壁體基本上 不可行,因其總高度及寬度值之計算皆留有嵌入溝鑿深度,故每單元皆 超出壁體範圍。 磚造壁體的部分,根據現況調查皆施作在架扇的下腰堵,主要是磚 造壁體自重大,不宜施作於上腰堵及穿材以上的壁體,且在施作時必須 在各木構件及木堵板壁安裝完成後再進行疊砌,若在組立過程前已將磚 層疊砌好,在灰漿尚未凝固前,組立的過程可能會影響下腰堵磚層的穩 定性。編泥牆的施作程序,訪談的匠師皆認為是所有壁體中最後施作的 項目。由於編泥牆所需籬梗、籬仔及暗梗等骨架材,乃搭接於線框、堵 框或穿材,其過程可能會影響整體架扇的穩定,不宜先行施作。 六、無論架扇的主體結構、壁體構件或材料等,在組立的過程中,其構件之 接點往往會有尺寸不合的問題,此時匠師會依照實際狀況作調整,使施 作過程能順利進行。

(37)

貳、架扇組構程序解析 前述已說明架扇的組立的方法可分為。(二)為所有木構件於地面組裝 後,再將架扇立起。以下則分別說明兩類組裝之程序。 (一)部分構件於地面組裝後先行立起,在依序安裝其它木構件。此部分依 照各段牆體在不同牆體材料的條件下,說明其組夠程序。 一、A 類:穿材以上為編泥牆;上腰堵為編泥牆;下腰堵為木堵板壁。其組 立流程可參考圖 2-32。 1.主體構件之組立 主體構件主要包括落柱與穿材。首先將第一層穿材插入中柱之榫孔中, 之後再組合前、後三架柱,此時便可將架扇的雛形立起。中柱必須要使其固 定於基地所設定之位置,而前、後三架柱則是暫時搭接於穿材上(圖 2-32), 主要為保留足夠空間,以便進行邊框及木堵板壁的安裝。 2.穿材以下區間,邊框及木堵板壁之安裝 首先將下堵框與中柱旁之線框一併組立,由於 A 類上腰堵為編泥牆,因 此無設置上堵框。各邊框安裝後,各片板材以單板拼接方式,將板材逐一放 入線框與下堵框之溝槽內,而每片板材接合皆由竹釘固定。當下腰堵壁體安 裝結束後,便可安置腰堵框。至此階段下腰堵及各邊框施作已完成,就可組 合前、後三架柱旁之線框,以固定穿材以下的壁體及框架。 3. 穿材以上區間邊框之安裝 此區域之程序同樣依照「由下至上」原則進行。先將中柱與前、後三架 柱旁線框相繼安裝於第一層穿材上,接著便可組立第二層之穿材。基本上此 區間安裝方式主要先安置垂直向之線框,而再組立水平向之穿材或彎插等構 件,由於此區域之壁體皆採用編泥牆,且其必須等待架扇所有構件完成後再 進行施作,各構件皆可先依序組裝,不受編泥牆施作的影響。

(38)

4.固定前、後三架柱 如圖 2-32 中流程 12 所示,在前述的構件相繼組立後,將前、後三架柱 推回原設定之位置,使穿材及線框能與落柱緊密接合,此過程主要為確保整 體構架的穩固。至於架扇前後四、五架落柱、邊框或壁體組立等,則是依照 上述相同的程序進行,待架扇所有構件或木堵板壁安裝結束,最後再進行編 泥牆之施作。 柱位 柱位 下堵框 穿材 榫孔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榫孔 穿材 線框 底部磚層 暫時搭接於穿材 中柱 前三架柱 後三架柱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1

2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榫孔 穿材 線框 木堵板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榫孔 穿材 線框 腰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3

4

腰堵框 下堵框 榫孔 柱位 線框 柱位 穿材 線框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榫孔 腰堵框 線框 穿材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線框 線框

5

6

(39)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腰堵框 榫孔 線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前三架柱 線框 下堵框 柱位 線框 腰堵框 後三架柱 榫孔 中柱 線框 柱位 穿材 前三架柱 線框

7

8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線框 腰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線框 前三架柱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前三架柱 線框 腰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線框 穿材

9

10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前三架柱 線框 腰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線框 柱位 柱位 下堵框 前三架柱 線框 腰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線框 將落柱推回原位 將落柱推回原位

11

12

圖 2-32 A 類壁體組立程序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40)

二、B 類:穿材以上為編泥牆;下腰堵及上腰堵皆為木堵板壁。其組立流程 可參考圖 2-33。 1. 主體構件之組立 B 類與 A 類在此階段的程序大致相同,但由於上腰堵採用木堵板壁的案 例,由現況調查得知,會有增設上堵框的情況。 2. 穿材以下區間,邊框及木堵板壁之安裝 如圖 4-32 所示,在中柱與第一層穿材固定後,必須先將下堵框、線框與 上堵框相繼固定於大木構件,接著進行下腰堵壁體的安裝。上腰堵部分,其 方式與下腰堵相同,將板材以單片依序放入腰堵框、線框及上堵框之溝槽, 待此區域的壁體施作後,便搭接前後三架柱旁之線框,以確保上、下腰堵之 穩固。 3. 穿材以上區間邊框之安裝 此區間的壁體,B 類與 A 類皆採用編泥牆,因此施作的程序皆相同,以 「由下至上」方式進行。每層的構件,先組裝垂直向線框,接著放置水平向 之構件(穿材或彎插)等。最後將前後三架柱推回原位,完成架扇之雛形。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穿材 暫時搭接於穿材 榫孔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穿材 線框 榫孔 上堵框

1

2

(41)

下堵框 榫孔 腰堵框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木堵板 線框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穿材 榫孔 線框 後三架柱 中柱 柱位 前三架柱 穿材 上堵框 上堵框 上堵框

3

4

上堵框 榫孔 下堵框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柱位 穿材 前三架柱 線框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榫孔 線框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穿材 腰堵框 腰堵框 上堵框 上堵框

5

6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榫孔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穿材 線框 下堵框 柱位 柱位 榫孔 後三架柱 中柱 前三架柱 穿材 穿材 腰堵框 上堵框 上堵框 腰堵框

8

7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榫孔 前三架柱 穿材 上堵框 穿材 腰堵框 穿材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前三架柱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上堵框 腰堵框 線框

9

10

(42)

柱位 下堵框 柱位 前三架柱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上堵框 腰堵框 前三架柱 柱位 下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柱位 穿材

11

12

線框 柱位 柱位 下堵框 前三架柱 將落柱推回原位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將落柱推回原位

13

圖 2-33 B 類壁體組立程序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三、C 類:穿材以上為編泥牆;上腰堵為木堵板壁;下腰堵為磚牆。其組立 流程可參考圖 2-34。 1. 主體構件之組立 基本上 C 類在此階段的施作流程大致上與 A 類、B 類相同,先行組立中 柱及第一層之穿材,而前後三架柱則是暫時搭接於落柱上,但因其下腰堵採 用磚造,因此壁體與邊框的安裝作業需由上腰堵部位開始進行。 2. 上腰堵壁體安裝 如圖 2-33 所示,下腰堵採用磚牆,其施作必須待架扇所有構件組裝結束

(43)

旁之線框及上堵框,由於邊框接合主要採用榫接及溝槽搭接,因此作業必須 一併進行。木堵板壁的安裝,與 B 類、A 類相同,以單片方式組立,待上腰 堵木板填裝完成,便可將前後三架柱之線框與壁體搭接。 3. 穿材以上壁體安裝及落柱之定位 因 C 類同樣採用編泥牆構造,故穿材以上區域依序將各構件組立,接著 將前後三架柱放置回原位。當架扇之構件(包括落柱、穿材、彎插及木堵板 壁等)施作結束,便進行下腰堵磚牆疊砌。此流程與 A、B 類最大差異,在於 C 類下腰堵採用磚造壁體,因此需等待所有木構件組立後再進行施工;A、B 類磚層主要分佈於下堵框的下側,且僅一皮至二皮的範圍,因此可先行施作, 不會影響架扇各構件的組裝。編泥牆之施作,與 A、B 類相同,為壁體最後施 作之程序。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柱位 穿材 上堵框 前三架柱 榫孔 線框 腰堵框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柱位 前三架柱 榫孔 暫時搭接於穿材

1

2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柱位 榫孔 前三架柱 上堵框 腰堵框 線框 線框 上堵框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線框 腰堵框 柱位 線框 前三架柱 榫孔 穿材

4

3

(44)

榫孔 腰堵框 柱位 上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柱位 線框 前三架柱 線框 腰堵框 榫孔 柱位 上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線框 柱位 前三架柱 穿材

5

6

腰堵框 柱位 上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柱位 線框 前三架柱 線框 腰堵框 柱位 上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線框 柱位 前三架柱

7

8

腰堵框 柱位 上堵框 後三架柱 中柱 穿材 柱位 線框 前三架柱 前三架柱 柱位 將落柱推回原位 柱位 後三架柱 中柱 線框 將落柱推回原位 穿材

9

10

磚牆疊砌 11

圖 2-34 C 類壁體組立程序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45)

(二)所有木構件接於地面層組裝 此類的組構程序與第一種模式的差異在於前者是「由上至下」進行安裝, 而後者則是「由下至上」,且此種模式皆於地面層安裝。另外,在前述組構原 則中提及,架扇的安裝必須視現場的規模而決定程序,因此第二種的組構程 序可能在施工現場較為寬廣的條件下方可進行。其組構之流程如圖 2-34 所 示。 一、確認各落柱之位置 首先將各落柱置於地面層,並確認各落柱之間距後,以中柱為基準進行 架扇最上層的彎插、穿材(最上層之穿材)及筒仔的組裝(圖 3-35,流程 1 至 6)。接著待此區域的木構件安裝結束後便將線框組立,以固定彎插或穿材。 二、由上至下依序安裝穿材與彎插等構件 當前述作業施作完成後,便依序將次一層的穿材與彎插組立。當此部分 施工結束後,分別將第一穿先行放入其餘落柱的榫孔內,由於第一穿的長度 較大,尚須透過榫卯接合,此時先將第一穿的榫卯搭接後再將其推回中柱內, 並確認其它落柱與中柱間的距離是否符合原設定的間距(圖 2-35,流程 9 至 13)。 三、由內至外分別安裝其餘木構件 當第一穿部分的作業完成後,依照由內至外的程序分別將筒仔、彎插等 構件進行施作,並確認各構件的接合程度後便完成架扇之雛形(圖,2-35, 流程 14 至 18)。 四、將架扇立起 最後待確認架扇所有木構件的接合狀態後,便可將架扇立起,即完成穿 鬪式架扇的組構作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訪談中匠師對於此類的組構模 式,認為若架扇的壁體採用木堵板牆時,必須與其它木構件一併組裝,此點 與第一種組構程序相同,因木堵板牆的穩定必須仰賴架扇各木構件的榫卯方 能穩固。

(46)

圖 2-35 架扇組構流程

資料來源:

(47)

參、架扇組構程序解析 根據匠師的訪談,我們發現穿鬪式木構架的組立方式往往是依照工地現 場的不同條件而有不同的方法,在此我們透過九十五年度的計畫中執行傳統 穿鬪式木構架的機會,記錄了穿鬪式木構架的組立方式。匠師在基礎上位好 點以後,將中柱立起,並利用榫卯系統固定在下方鋼製基座上,再利用臨時 支撐將中柱固定住(如圖2-36)。將中堵堵板牆所需要的上堵框穿過第一穿的 下方,以作為中、下兩腰堵板必所需要的外框(如圖2-37),然後再將後三架 柱柱立起,並利用上堵框上面的榫卯系統固定(如圖2-38)。接著再裝上下堵 框,作為中柱與後三架柱之間堵板需要的下框(圖2-39),並開始安裝木堵板 壁所需要的抱柱(如圖2-40),值得注意的是匠師在抱柱與落地柱之間利用矩 形的楔子搭配白膠以強化連結。

圖 2-36 匠師組立中柱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37 安裝上堵框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接著在抱柱之間安裝上堵板(如圖 2-41),其中堵板係大木匠師先在工 地現場製作,採用公母啣配合竹釘將兩片堵板先裝成一片,並利用木膠加以

(48)

黏結。在下堵板安裝完畢後,匠師在下堵板上端安裝腰堵框,以作為下堵板 的上框與上堵板的下框(如圖 2-42),接著再安裝上堵板。 在中柱與後三架柱之間的堵板安裝完成後,接著將後五架柱柱立起,並 利用上堵框將之扣住以維持穩定,接著利用相同的程序將後三架柱與後五架 柱之間的堵板安裝完成(如圖 2-43)。在後半部的堵板完成後,接著前三架 柱立起(如圖 2-44),並準備安裝第一穿。由於第一穿需要長度非常的長, 因此匠師乃利用燕尾榫搭接,並將燕尾榫部位隱藏在中柱內部。接著利用相 同的程序組裝中柱與前三架柱間的堵板後,將前五架柱立起(如圖 2-45), 並安裝門框(如圖 2-46)與上堵框(如圖 2-47),最後再將第一穿拉到定位 後,利用楔子打入穿材與柱材的之間,以固定梁與柱(如圖 2-48)。

圖 2-38 匠師組立後三架柱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39 安裝下堵框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49)

圖 2-40 組立抱柱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41 安裝堵板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42 安裝腰堵框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50)

圖 2-43 堵板安裝完成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44 組立前三柱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45 立起前五架柱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46 安裝門框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51)

圖 2-47 安裝上堵框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48 將楔子打入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到了這一個階段,堵板的部分可以說已經完成,接下來便是安裝第二穿 及第三穿。而由於匠師將第二穿與中柱連接的部位利用燕尾榫搭接,因此必 須先將燕尾榫部位在中柱外面先卡住(如圖 2-49),再將燕尾榫藏在中柱內 部(如圖 2-50)。第二穿完成後,由於第三穿是連續構件,因此直接將之穿 過落柱。在第二穿及第三穿完成後,便開始組裝彎插與筒仔(如圖 2-51), 完成後亦利用楔子塞住柱與梁之間的開口部位。至此整個架扇的木作部分已 經完成,接著是編泥牆的部分。 由過去田野調查的結果可知,位於架扇中堵或下堵部位的編泥牆其籬梗 大多為水平向,而籬仔則大多為垂直向編織;而位於上堵部位的編泥牆則恰 好相反。在編好內部竹骨架後,在外面抹上一層粗糠土。由於本架扇試體編 泥牆位於上堵的部位,因此籬仔呈水平向編織。首先分別在邊框兩邊及中間 置入一垂直向的籬梗(如圖2-52),再利用籬仔做水平向的編織(如圖2-53)。 在內部骨架編織完成後,在竹骨架外面抹上一層粗糠土(如圖2-54)。在粗糠 土乾燥的過程中會有乾裂的現象出現,因此每隔一至二日便需要利用濕的粗

(52)

糠土再將裂開的裂縫部位填補起來,直至不會有新的裂縫產生為止。

圖 2-49 在中柱外部組裝燕尾榫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50 將第二穿定位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51 將第二穿定位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53)

圖 2-52 在邊框敲入籬梗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53 編織籬仔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54 在骨架外面塗抹米糠土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54)

第三章 穿鬪式木構造概論

第一節 穿鬪式木構造調查分析

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曾經分別針對穿鬪式木構造進行過解體與田野調 查等兩種調查,解體調查的目的在於使我們瞭解穿鬪式木構造的構造細部特 徵,而田野調查的目的則主要在調查穿鬪式木構造的材料、尺寸及形式等。 壹、解體調查 為了瞭解穿鬪式木構造內部接合的形式,我們利用機會針對南投張厝、 嘉義縣新港大興宮後廳堂及台南縣麻豆郭厝進行解體調查。南投張宅原本位 於南投市中心,在九二一地震後發生傾斜倒塌現象,為了日後保存因此將之 解體保存,待日後做展示之用。而嘉義縣新港鄉的大興宮現為嘉義縣縣定古 蹟,我們利用其後廳堂在進行修復的機會進行解體調查。而麻豆郭厝位於麻 豆鎮內,興建至今約 80 年,於民國 92 年拆除。解體調查的結果大致可歸納 為接點與壁體兩大重點。 一、 接點: 1. 梁柱接點主要可分為連續、斷開對接與燕尾榫搭接等三種形式(如圖 3-1)。例如在新港大興宮後廳堂的案例中,這四個接點中有三個接點 的穿材為連續構件,僅一個接點為斷開,且製作燕尾榫搭接;而在麻 豆郭厝的案例中,我們發現該建築物的接點全部都是斷開對接。

(55)

圖 3-1 南投張宅解體調查情形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2. 在兩個平行架扇進身的方向,往往會透過繫梁或燈梁來互相連接,而 解體調查發現這個部位的接點大多利用踏步燕尾榫與鉤逗榫相連接。 二、 牆體: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的壁體大致可分為編竹泥牆與木堵版壁等兩 類。 1. 在木堵版壁方面,多數板牆皆由數片木板拼接而成,而木板拼接處榫 口利用公母啣搭接在一起,並輔以竹釘以避免面外變形。 2. 在編泥牆方面,內部編織材的材料主要包括桂竹、莿竹、麻竹與五節 芒。而在內部透過籬梗來幫助竹材或是五節芒編織,但是為了避免牆 體的寬度過大,因此亦會在內部安排暗梗以避免過大的面外變形。其 內部編織方式如圖 3-2 與 3-3 所示。 穿材斷開,僅對接在一起 穿材為連續 穿材斷開,利用燕尾榫搭接

(56)

圖 3-2 傳統編泥牆構件名稱示意圖

資料來源:蔡侑樺,2004

圖 3-3 邊泥牆內部編織形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貳、田野調查 在本整合型研究案的第一年,我們針對了彰化、南投、嘉義、台南與高 雄等地做了大規模的田野調查,共調查約 87 個案例[1],而隨後則又針對台 南地區的傳統穿鬪式木構造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另外增加了 21 個案例[2], 得到的結論如下:

(57)

2. 穿鬪式木構架架扇填充牆體的材料方面如圖 3-3 所示。由該圖可知,若將 整個架扇依照高程分為 A、B、C 三種不同高程,在高程 C 的位置中,約 有 79%案例的牆體是木堵板牆,僅約有 21%為編泥牆或磚牆。在高程 B 與 A 的位置中,分別有 54%及 9%的比例是利用木堵板牆構成[3]。

圖 3-4 穿鬪式木構架架扇牆體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 木堵版壁體單版尺寸大多介於 10cm 至 20cm 之間,而壁體寬度越大,則拼 接的單版數量越多。另外整片壁體寬度大多介於 40cm-60cm 之間,而高度 則介於 70cm-90cm 之間,版材的厚度則約為 2cm。在竹釘數量方面,多為 兩根或三根,而竹釘數量則依照壁體高度而有所變化。 4. 架扇中段牆(圖 3-4 高程 B)寬度分佈在 40-180 公分間,牆高集中分佈 在 100-120 公分之間。各部位牆體之籬梗平均間距均在 22 公分左右,但 五節芒籬仔由於厚度較厚,因此以五節芒作為籬仔之籬梗間距平均間距較 大為 33.2 公分,尺寸分佈在 27-48 公分之間。 A B C shear wall shear wall shear wall

(58)

第二節 九二一地震下穿鬪式木構造的震害情形

九二一地震造成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物的損壞,在地震發生後,有許多 單位加入勘災調查的行列,例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與行政院文建會,也留下 了相當寶貴的資料。本研究重新整理不同單位所做的勘災調查報告,其中發 現在受損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中,約有約 70%是木構造,而其中穿鬪式木構架 就已經佔了約 44%(如圖 3-5),而在這 70%受到損壞的木構造中,我們發現 受損皆相當嚴重,嚴重破壞、傾斜與崩塌的比例高達約 80%(如圖 3-6)。由 此我們可以知道,國內木構造在九二一地震中受損相當嚴重,其中穿鬪式木 構架的損壞程度最為嚴重(如圖 3-7、3-8、3-9)。

圖 3-5 九二一地震中受損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物構造比例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30% 44% 6% 20% RC + Masonry Structures Chuan-Dou Timber Structures Dei-Dou Timber Structures Japanese Style Timber Structures

(59)

圖 3-6 受損的木構造的受損程度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圖 3-7 霧峰林宅在九二一地震中崩塌的狀況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7% 12% 18% 15% 48% Light damage Medium damage Serious damage Partial or total leaning Partial or total collapse

(60)

圖 3-8 石岡鄉民宅崩塌情形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圖 3-9 東勢民宅崩塌情形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經過歸納,導致傳統穿鬪式木構架損壞嚴重的原因包括: 1. 木構架本身受到面外地震力的作用,而架扇的面外地震抵抗能力相 當薄弱(往往僅靠一根燈梁來維繫),因此很容易發生面外崩塌的破 壞(圖 3-10)。 2. 由於穿鬪式木構架本身的水平側向勁度不高,尤其許多架扇的梁柱 接點皆非前面調查所述的連續構材,因此剛度不高,同時上面又支 承著相當重的屋頂,因此 P-Δ效應往往會相當明顯。另外,由於架 扇本身勁度不高,因此在受到地震力作用時,可能會因為過大的變 形而將上方的屋瓦甩開(圖 3-11)。 3. 架扇外圍的磚牆發生崩塌而壓垮穿鬪式木構架本身。 4. 兩平行的架扇之間僅依靠一兩根梁來維繫,因此地震力來襲時很容 易導致兩個架扇的變形不同步,進一步使架扇上方的桁條脫落(圖 3-12)。

(61)

圖 3-10 穿鬪式木構

架面外傾斜

資料來源:張紋韶,

2005

圖 3-11 穿鬪式木構架屋頂屋瓦被甩落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圖 3-12 由於變形不同步導致桁條脫落屋頂崩塌

資料來源:張紋韶,2005

由過去的勘災報告並針對受到破壞的穿鬪式木構架進行比對後我們可以 發現,穿鬪式木構架大多發生傾斜,而發生局部或整體崩塌比例與疊斗式木 構架相比並不高,但是我們發現在許多發生傾斜的案例中,許多梁柱接點皆 為斷開對接的型態。

(62)

第三節 穿鬪式木構架結構特性

九十五年度我們進行了傳統穿鬪式木構架足尺的力學試驗,在搭配過去 九二一地震的勘災資料我們可以歸納出穿鬪式木構架有以下幾個結構特性: 1. 穿鬪式木構架不論在進身方向或是面闊方向其水平勁度皆非常的小,因此 在受到地震力作用下很容易發生變形。 2. 由實驗資料(圖 3-13)可以發現,穿鬪式木構架在受到地震往覆力作用 時,其遲滯迴圈會有擠壓(Pinching)的現象,他的主要原因在於許多結 構元件在經歷過大變位以後會發生不可回覆的變形,而其影響為在受到往 覆荷載時,其吸能效果並不佳。

圖 3-13 穿鬪式木構架受到往覆荷載時的遲滯迴圈

資料來源:徐明福等,2006

3. 實驗結果顯示,穿鬪式木構架內填充木堵板牆體其強度與吸能效果皆較填 充編泥牆牆體的架扇還要高。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0.07 -0.02 0.03 0.08 Story drift Mo me n t ( k N -m )

(63)

第四節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的使用材料

由於穿鬪式木構架一般使用於民宅,因此取材以便利為主要考量因素, 通常是採就地取材的方式,並以木、竹為基本骨架。「本省林木茂盛,但因 地形陡峭,故紅檜、扁柏等高山良木均遲至日據以後才開採。日治以前,本 省的木料除平地可取得之肖楠、茄苳、赤皮、樟等之外,主要為來自福州之 『福杉』。」[4]而過去在漳泉兩地大量移民入台之際,其壓艙之物大多為產 於閩江上游的福杉,自然成為了當時良好的建築用材之一。隨著日治以後, 台灣林業發展而陸續開採,以及福杉來源的短缺,匠師對於建築用材的使用 也因大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逐漸大量使用台灣本島所出產的木材,而檜 木因質材強韌,成為許多匠師主要使用的構造材料,但也有匠師使用柳杉、 福杉,甚至柳安等材料[5]。另外,田野調查的結果顯示,約僅有33%的比例 個古蹟與歷史建築物係利用檜木所興建,而杉木建造的加起來共佔了約63%。

圖 3-14 田野調查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至於在竹材的使用上,因台灣早期竹林茂盛,取得容易、價格低廉,所 以易成為一般民居中常見的建材;尤其是在靠近山區盛產竹子的鄰近地區, 1% 4% 33% 62%

Taiwan Incense Cedar Longan

Cypress Chinese Cedar

(64)

竹材更是為一般民宅所普遍使用,種類大部分則以刺竹、麻竹及桂竹為主。 除了作為穿鬪式屋架主要構材的木竹材料以外,在骨架間的壁體填充材主要 有磚、板壁及編竹夾泥等,會因所在牆面位置不同而有所變化;編竹夾泥墻 的材料主要是利用竹條、木片或五節芒,以直交相互編織的方式,形成一網 狀的密集面架,固定於穿 式骨架間,並覆以泥土(粗糠土、壤土或黏土中 加粗糠、稻草等),外抹白灰而成。

(65)

數據

表 2-1 架扇壁體材料組合之數量統計表  組合類型  高程一  高程二  高程三  A  編泥牆  編泥牆  木堵板  B  編泥牆  木堵板  木堵板  C  編泥牆  木堵板  磚  D  編泥牆及木堵板  木堵板  木堵板  E  編泥牆及木堵板  木堵板  磚  F  木堵板  木堵板  木堵板  資料來源:陳偉傑,2006  A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B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C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D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E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F 型之架扇壁體材料組合  圖
圖 2-7 穿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8 彎插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 2-9 關刀攑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3.楹仔  如圖2-4所示,平行於面闊方向之水平構件方面,以柱承接者,匠師皆稱 為「楹仔」;在中柱上者,則為「中脊」。在《台灣傳統建築術語辭典》中, 陽坡面中脊前之楹仔分別為二步桁、四步桁等,陰坡面中脊後之楹仔則為三 步桁、五步桁等;而在《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中,則是自中脊以下之楹仔, 不分陰陽坡,分別稱為二架楹、三架楹、四架楹等。而台南地區匠師則以陽 坡為前,陰坡為後,區分為前(
圖 2-10 堵框構造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牆體部位名稱  1.下腰堵  下腰堵係指穿鬪式架扇「下堵框」( e - tó-khong)與「腰堵框」(io-  tó-khong)間之隔間牆 (表 2-3) 。其材料可採用磚造、編仔壁及木堵板壁。 此部位的壁體與「上腰堵」相同,主要是作為架扇的隔間用,且有時會在施 作線框將壁體劃分為若干單元。壁體表面的裝修方面,無論採用編仔壁或木 堵板壁,多以彩繪為主,因此區域的壁體主要為間格明間與次間用,且壁體 的面積大於「開天堵」 ,故壁面的裝修甚少採用雕刻
表 2-3 輔助構件及牆體部位名稱及位置表  項目  構件位置  引用名稱  編號索引  位於第一穿下側之邊 框  頂堵框  B1 至 B3  位於台度之邊框,將架 扇中第一穿以下的填 充壁體區分為上腰堵 及下腰堵等兩部分  腰堵框  B4 至 B6 水 平 向 邊  框  位於架扇最下層貼近 地面處之堵框即稱為 下堵框  下堵框  B7 至 B9 輔 助 構 件 垂直向邊 框  垂直地面之堵框  線框  B10 至 B16  係指穿鬪式架扇「下堵框」 ( e -  tó-khong)與「腰堵框」(io-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使用人工智慧框架基礎(Frame-based)的架構,這些努力的結果即為後來發展的 DAML+OIL。DAML+OIL 是 Web Resource 中可以用來描述語意的 Ontology 標 記語言,它是以 W3C

目前的課程改革優先強化學生五種觀念: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承擔

D5.1 應用1個具體圖像代表 1個單位,製作象形圖 D5.2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

在 在 運用新修訂自評框架後 運用新修訂自評框架後 的意見

落實平時減災、災前整備及災後復原等災害防救工作。未來可視需求,尋求專業團隊支 援、協助及提供建議與諮詢。校園災害防救委員會組織架構圖如圖 2- 1 所示;災害防救 委員小組名冊如表 2-

The Hong Kong Musical Composition Ratings (HKMCR) 能力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