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文獻探討 7

2.1.3 符號傳遞模式

傳播可藉由與人交談、電視節目、信息散布、甚至是物品或服飾展示都屬於 傳播活動,都是將自己的消息、命令、意見感觸等「傳」給另外一個人,讓他與 自己有共同的共知、共見、共感,最終目的是建立共同性。產品本身不會說話,

但具有語言交流特性,並具備由此而來的意義,如昂貴的、技術的、生態的、創 新的。本節透過符號傳播的模式架構來了解符號如何被傳播溝通的過程,首先其 過程組成元素為:

17

1. 信源部分(Say What):設計作品希望被傳達的信息或設計符號希望被賦與的意 義即是信源。

2. 編碼部分(Who):設計者的編碼,即設計信息的符號化過程從技術、意義和審 美等不同層面進行。將來自社會生活中的信息,在滿足設計要求和環境相結 合的提前下,利用自己的經驗儲存和創造力,將必要的設計符號訊息製造出 來。

3. 信道部分(Channel):意指產品、界面及其展示的視覺造型、圖像、色彩和音響 等設計符號本身。這裡所說的「本身」不是設計創造過程和接受過程,而是 指產品、界面及其展示這些設計的直接對象。作為設計訊息的載體,產品、

界面及其展示構成了一種客觀的符號系統,它使的設計信息得以存儲且可以 傳遞。

4. 解碼(Whom)與信宿(Effect):所謂解碼就是使用者或消費者對編碼或消除信息 的某種不確定性,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背景、體驗經驗、編碼規則等,對 產品、界面及其展示的各種信道傳輸過來的設計信息做出是否接受的判定

(胡飛,2007)。

在商楠(Claude Shannon)和韋佛(Warren Weaver)的《傳播數學模式》一般均認 為是傳播研究的起源之一,其傳播模式基本上是一個極為簡約的線性過程,它的 簡約性(simplicity)引發了許多後續的發展,但其線性(linear)和強調過程的性質卻 招致眾多的批評(Fiske,1995),如圖 2-11。

圖 2-11 商楠和韋佛的傳播模式(資料來源:Fiske,1995)

其傳播研究的問題劃分為三個層面針對傳達模式中,對於訊息的編碼(傳輸)、

訊息的編碼(轉換)與訊息的解碼(解釋),提出研究「訊息傳達」的三個層面問題,

而此三個層面並非封閉的,而是相互關聯,彼此依賴的:

1. 技術層面:如何精確的傳送傳達符號?

2. 語意層面:傳輸符號如何傳達出精確的原意?

3. 效果層面:接受後的意義如何有效地影響預期行為?(資料來源:Fiske,1995)。

18

在此模式中,來源是指訊息的製造者(決策者),因此他具有決定運送那些訊 息(what),以及如何進行訊息的傳輸(how)的決定權,被選取的訊息經由傳輸器 (transmitter)轉化而為訊號,再透過接收器還原為訊息傳送到目的地。傳播所欲傳 達的訊息必須是完整而明確的,傳播者必須將這些訊息充分且精準傳達製成可以 傳輸的訊號,並克服外在或者是自身的「雜訊」問題,使訊號能夠傳達到目的地。

而接收者必須盡力將訊號還原為傳播者原來的訊息,如此才可能達成對方所欲其 之反應,在傳播過程中,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嚴重的疏漏,傳播及無法順利完成,

傳播效率的高低將決定一個連鎖中每個環節的效率高低(盧彥年,2008)。就電 話來說,電線是管道,電流則是信號,電話筒就是傳輸器和接受器,在你我交談 中,我的嘴巴是傳輸器,信號透過空氣傳送聲波,而耳多則是接受器(Fiske,

1995)。

其他傳播過程模式,大部分由商楠與韋佛的模式發展而來,簡述如下:

1. 葛本那模式(G.Gerbner,1956):像商楠與韋佛的模式一樣,能廣泛的適用於解 釋任何傳播的例子,特別能讓人注意到那些在傳播過程中每個行為的要素。

2. 拉斯威爾模式(H.Lasswell,1948):將商楠和韋佛的基本型態口語化,然後特別 運用在大眾媒介中。

3. 紐康模式(T.Newcomb,1953):他並非線性而是一種三角模式,最大的特點在 於它是一個討論到社會或社會關係中傳播的角色。

4. 雅各遜(Jakobson,1960):此模式類似線性和三角模式,連結了「過程」和「語 意」學派,首先提出「傳播行為中的構成要素」,並建構各種要素在傳播中 擔任角色(Fiske,1995)。

其符號訊息在接受者身上產品的效果,也是設計者最終的目的。符號學致力 於研究溝通的過程,這個過程由發送者、訊號及接受者三個基本元素組成,依據 Wolfgang Meyer-Eppler(1959)所言,只有當發送者及接收者的記號內容之間,在某 種程度上相符,溝通才有可能(Bürdek,1996)。

19

圖 2-12 Meyer Eppler 的訊息傳送模型(資料來源:Bürdek,1996)

在傳播學的領域上,存在者「發訊者-收訊者」的規則,如圖 2-13,即「發 訊者」與「收訊者」之間的訊息,必須共同建立在同一規則的基礎模式上,如果 要達到某種理想化的程度,就必須使「發訊者」記號化的內容傳達和「收訊者」

相對「傳達內容」得到全完一致的程度,同時又必須要保持「發訊者」和「收訊 者」之間的過程順利(勵忠發,1996)。

圖 2-13 理想型傳達(資料來源:勵忠發,1996)

因此,當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把符號透過產品傳遞給消費者,消費者藉由 產品進而聯想起當前的事物或者連帶其他有關聯之事物,因為本身的記憶與經驗 形成關聯性,或因為產品勾起經驗記憶中許多相關的事物,而產生更多意象。如 看到關於客家意象之文化商品,因為商品的造型、色彩、材質等運用,以及所傳 達的文化價值,勾起了腦海中共同經驗的連結。符號在訊息傳遞的過程中,消費 者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符號做出判斷而理解,消費者對於符號的理解需具備 一定的文化水平與理解能力,同時也受到設計者與消費者之間關係的影響。設計 者的目的是將欲傳達的訊息透過設計的動作將符號轉化而得到視覺化的呈現,盡 可能在傳遞的過程當中,減少雜訊的干擾,讓商品給予帶來文化的內涵及象徵的 價值,也增加了商品在於市場上的存活性。

20 GARUDA 正是印尼傳統信仰的婆羅門教中最受人景仰的鳥神,象徵著由物質世 界進入靈性覺醒的提升,在傳統信仰中,祂保護人們遠離邪惡與不安,聯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