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第一樂章的導奏,其中的半音動機,充滿了憂鬱的風格,速度為 Lento,並且 有許多拖曳的長音。筆者認為,本樂段主要營造出神秘的音響氣氛,因此在演奏本樂段 時,筆者傾向以較纖細的抖音呈現憂鬱的氣質。在速度上可自由一點,大多數的長音部 分都可做適度的伸展,以製造一種「時而流動、時而凝滯」的變化。導奏的最後一句的 半音,則可以用「滑奏」增加神祕的感覺。如【譜例四-1】。

【譜例 四-1】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mm.12-16

緊接著,樂曲進入了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鋼琴以強勢的節奏動機劃破了

「導奏」寂靜的氛圍,大提琴則唱出兩句惆悵的旋律。由於這兩句旋律很相似,第二句 只有幾個「經過音」與第一句不同,因此在演奏第二句時,應特別強調與伸展線條之律 動,來產生裝飾旋律的效果。如【譜例四-2】

62

【譜例 四-2】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17-31

第55 小節開始,進入了第二主題,整個和聲停在 g 小調的五級和絃,D 大調與 D 小調的一級和聲交替出現。然而,第一句的第一個音卻是一個和聲外音:「降B」,「降B」

音與「A」音構成一個下行的半音。而下行的半音,從巴洛克時代開始,就被視為是一 個代表「嘆息」的音型。演奏上,鋼琴與大提琴可以拉長這個音型,特意強調降B 音以 增加張力。

第63 小節開始,大提琴演奏出第二主題的旋律。筆者認為,如此優美又富有歌唱 性的旋律,帶有著濃烈的感情,卻必須以「甚弱」(pp)的音量演奏,就音樂的情緒上而 言,應該不是完全安詳寧靜的,而是應該表現出「受到壓抑的熱情」。演奏上必須以綿 密的抖音來呈現這種氛圍,以慢一點的弓速演奏。直到第 66 小節,音轉量至「中強」

後,弓速再加快,這時就可讓音樂情緒奔放一點,讓這兩句相似的旋律,多了層次的變 化。見【譜例四-3】

【譜例 四-3】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53-76

63

第71 小節開始,在短短的幾小節中,和聲色彩頻繁的轉換,為樂曲增添了夢幻的 氣質。因此在演奏時,應根據樂曲的和絃色彩改變音色及抖音的快慢,並且,在改變和 弦色彩前,都可稍微拉長一些。同時換弓應謹慎,避免破壞樂句的延展性。

第94 小節開始,進入了發展部。鋼琴部份傾向停在核心音(G 音)上,和聲上持續停 在G 小調的屬和絃上,呈現較為緊張的氛圍,大提琴則演奏著由大二度音程構成的動機,

雖然只是簡短的動機,演奏上應該特別將這些動機提供一些方向感,提供在旁推波助瀾 的效果。有趣的是,從96 小節開始,就已開始顯現了不安的氣氛,但在第 99 小節,卻 標上了「寧靜」(tranquillo)的術語。然而,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而已,在這之後 就必須加快速度。見【譜例四-4】

【譜例 四-4】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94-102

事實上,整個發展部分成四段。前三段,大提琴幾乎都是半音的動機不斷發展而 成,因此應該特別注重音樂的層次感:雖然都是半音,但不同的節奏,演奏方式都應該

64

略為不同,避免讓聽者覺得壟長。第107 小節開始,速度加快(Con moto),鋼琴演奏著 快速的四連音,並且與大提琴不斷呼應著半音的動機,演奏上要凝聚緊湊度以製造懸疑 的感覺。見【譜例四-5】

【譜例 四-5】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107-109

120 小節開始,鋼琴的音樂素材從四連音改成洶湧的三連音節奏,大提琴奏出拖曳 的半音動機。音量的變化必須被演奏出來,以製造飄忽神祕的感覺。見【譜例四-6】

【譜例 四-6】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119-122

107 至第 137 小節,原則上音樂的情緒是不斷的往上堆砌,直到 137 小節達到情緒 的高點,再以撥絃的方式演奏上升與下降的音形,像是經歷幾次的餘波盪漾後才慢慢鎮 定下來。

173 小節開始,大提琴又捲土重來,慢慢的凝聚起音樂的能量,這時抖音要濃烈,

但弓速卻要穩定,到了181 小節前,甚至可以慢一點,增加一種「拉扯」的張力。直到 小節,弓速再加快,演奏出如同「洪水」一樣巨大的流動感。見【譜例四-7】

65

【譜例 四-7】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178-181

到了再現部,由於再現部的主題與呈示部不盡相同,大提琴以「末日經的動機」

不斷的模進。彷彿一切都在變動中,因此演奏上應保持著一種急促幾近瘋狂的氛圍。見

【譜例四-8】

【譜例 四-8】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106-118

接著進入第二主題。此時G 大調和聲與 G 小調和聲輪替,而大提琴以第二絃柔和 的音色奏出第二主題的旋律,獨具風味。

尾聲段落,大提琴是旋律,鋼琴譜上標記上「輕快」的字樣,並以斷奏展現活潑 輕快的氣氛。演奏上,一開始必須以弱的音量演奏,展現優雅輕盈的感覺。

66

【譜例 四-9】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237-240

第287 小節才急速漸強,如狂風般結束本樂章。見【譜例 四-10】

【譜例 四-10】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286-294

67

第二樂章 第二節

第二樂章為一個三段體(ABA),因此本樂章中充滿了許多「對比性」素材。除了 A 段與B 段有極大的對比性之外,A 段內部也有許多對比性極高的音樂動機在不斷的轉換 著,以製造詼諧的效果。在演奏不同的動機時,不但必須以不同的音量演奏,運弓的方 式也不相同,有時甚至要快速轉換成「撥奏」。為了製造出「對比性」,演奏者必須在極 短的時間內轉換著不同音量,考驗著右手控弓的能力。

首先,鋼琴以低音演奏如同轉輪般的八度音,大提琴以中弓演奏「音階下行的旋 律」,所用的弓必須少一點,如此不但音色較易集中,更方便達到「輕快」(leggiero)的 效果。見【譜例 四-11】

【譜例 四-11】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m.1-7

第 16 小節,鋼琴左右手以漸強的方式演奏反向的音階,凝聚音樂的張力,因此,

到了17 小節大提琴的撥奏,應具有爆發力。在 17 小節運用了「撥絃」與「拋弓」的技

68

巧。由於樂曲速度很快,應特別注意撥弦的方向:在撥絃時,從第一絃用力刷至第四絃,

其方向必須要從左上至右下,如此才能以極短的時間順勢將弓尖放到絃上進行「拋弓」

的動作。

在本樂章中所運用的「拋弓」只需要讓弓在絃上彈跳三個音即可,但如果重量太 大,易使運弓失控,所以在演奏時,右手應該放鬆,並須注意控制好右手放弓於絃上的

「重量」。見【譜例 四-12】

【譜例 四-12】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16-19

第33 小節,進入溫暖的降 E 大調,以稍微慢一點的速度演奏(un poco meno mosso)。

鋼琴的左手部分,除了由低音開始以寬廣的分解和弦製造出如同波浪一般的效果外,

右手也有優美的高音旋律與大提琴不斷呼應,大提琴則有許多圓拱形的旋律線,音域坐 落在中音域的部分,是非常寬廣而平衡的音域配置。見【譜例四-13】

69

【譜例 四-13】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32-39

在演奏著這些旋律線時,雖然譜上並沒有要求要以「彈性速度」(rubato)演奏,但 筆者認為,為了明確表現出樂句中音量以及和聲的變化,所有標示「漸弱」的地方,在 不影響流暢曲思的情況下,都可以稍微慢一些,改變和聲之處,則要從容的表現。

至於 B 段的部分,在樂譜標示了很綿長的連音線,大提琴的旋律往往是以「鄰近 音」為旋律音,製造出一種綿延不斷的、永恆的意境。鋼琴則以分解和弦製造熱情的氛 圍。

【譜例 四-14】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81-85

70

在這個段落,鋼琴不僅僅是演奏分和絃的伴奏而已,有時鋼琴也會有一些旋律線 與大提琴呼應。例如 120-122 小節鋼琴演奏著高音的旋律線,大提琴則是綿密的長音,

在122 小節,鋼琴以「持音記號」加強了鋼琴的旋律線,大提琴則演奏著降 A 大調的導 音「G」。這時候可稍微延遲,一方面可增加大提琴旋律線的張力,二方面有可從容的表 現鋼琴的旋律。至於123 小節大提琴的旋律解決至導音後,鋼琴演奏速度則可以往前走,

以一種自由的、天馬行空的態度演奏,增加流動感。見【譜例 四-15】

【譜例 四-15】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118-125

再回到 A 段之前,音樂情緒的銜接十分重要。拉赫曼尼諾夫選擇以非常戲劇性的 方式,在幾個小節內,大提琴從低音開始堆砌,音量從甚弱(pp)變成甚強(ff),和鋼琴以

「三對二節奏」呈現,接著鋼琴發出一聲巨響,再從高音不斷往下奔瀉。鋼琴從高音往 下彈到低音時,應表現出「往下墜落」的加速度,以增加樂曲戲劇性和張力。見【譜例 四-16】

71

【譜例 四-16】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134-141

而最後樂章結束前的「琶音」(arpeggiando),大提琴的琶音與鋼琴的和絃都隱藏了 神祕的半音動機。在大提琴的演奏上,肩肘等各關節的彈性動作以及運弓過程中的相互 協調十分重要,才能將琶音演奏出有彈性的聲音。見【譜例 四-17】

【譜例 四-17】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220-224

最後,鋼琴與大提琴反向進行,以輕快但稍微漸慢而弱(perdendo)32的方式結束了

32 "perdendo"應是從音樂術語"perdendosi"演化而來,除了漸慢而弱外,有逐漸消失的意味。

72

本樂章。見【譜例 四-18】

【譜例 四-18】拉赫曼尼諾夫 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mm.230-234

73

74

出不同的音色,而鋼琴的旋律比大提琴遲一個小節出現,以「中強」(mf)的音量呈現,

不斷呼應著大提琴的旋律,就像二重唱一般。因此鋼琴與大提琴都必須演奏出「圓拱型」

的旋律線,當一方漸弱時,就是另一方得以表現的時候,如此一來,才可顯出兩者密切

的旋律線,當一方漸弱時,就是另一方得以表現的時候,如此一來,才可顯出兩者密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