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於「拼布」3的趣味性概念,來形成整個畫面的構成是「滿」且豐富的。

(二) 垂直性構圖

3拼布的歷史與由來,最早起源於印度民間之手工,大多以服飾、頭巾為主,其圖樣及色調搭配則依 照宗教民俗的需要製成。約從十三到十四世紀之間,歐洲大陸由於時常受到寒流的侵襲,因此人們 開始利用拼布製作可以禦寒的棉被來覆蓋,這種風氣以英國最為盛行,就在這個期間拼布的技巧運 用也由實用性逐漸走向裝飾性。 直到十七世紀,由於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一批由歐洲到美國的清教 徒移民逐漸將拼布的縫製藝術帶入美洲,並流傳於各國。當時的人們初到美洲時為了保暖,因此只 有製作衣服和棉被來禦寒,延續到十九世紀中期在國際間已經造成風行,雖然拼布的起源只是將多 餘的零碎布料縫接,但時過境遷、物換星移,拼布藝術已由昔日的生活實用演變成今日各國的手工 藝術了。

圖 4-2 葉川慈,隅之-米克諾斯,

垂直性構圖分析,2009。

圖 4-1 葉川慈,滄海桑田,俯瞰佈局構圖分析。2009

作品《隅之-米克諾斯》(圖 3-3)中,以兩條垂直線構成畫面的三部分,三部分 大小各自不同,以避免畫面的單調,以冷調的灰牆做為畫面構成的主軸,垂直性構 圖能夠造成視覺上下的延伸,以表現畫面的張力。

(三) 三角形構圖

作品《蘭嶼山》(圖 3-4)與以長條形畫布的基礎下進行三角形式的構圖,輻長較 長的佈局下造成一種中國式卷軸山水畫的意味,三角形構圖中的主角不論是群山或 是氣象台皆很容易的成為畫面的主角,這也是三角形構圖的主要特性。兩作品在作 者所關注的視點正好是相反的狀態,《蘭嶼山》是作者於山下仰望蘭嶼群山之洧洧感 受,以大自然為題的構圖,自是以主題明確的佈局以達到壯闊的視覺效果。

(四) 對稱構圖(畫面等分對稱)與水平構圖

長條形作品《孤單的蔚藍》(圖 3-5)是標準的水平構圖,畫面中的兩條平行線將 畫面切成三等分,以中間部分為主要,上下兩部分所分之範圍較小,以上下兩部分 來襯托出中間部分海的蔚藍,為主要表現目的,此作品於在構圖上就已經決定畫面

圖 4-3 葉川慈,蘭嶼山,三角形構圖分析,2009。

的效果。但水平構圖與對稱構圖同樣容易產生畫面單調的結果,在作品《孤單的蔚 藍》中海的部分,作者以大量類似印象派的筆觸來補足其構圖上的決定。

(五) L 形構圖與透視

作品《隅之-威尼斯》(圖 3-6)為 L 形構圖,

並且加進透視圖法的使用,使畫面更加有深 度,這也是此作品與《隅之-米克諾斯》最大 的不同點,因視點延伸讓畫面的空間更為明確 且顯著。選擇 L 形構圖是讓畫面更有「一個小

角落」的韻味,是作者在構圖上的新嘗試。

圖 4-4 葉川慈,《孤單的蔚藍》水平構圖分析,2009。

圖 4-5 葉川慈,隅之-威尼斯

,L 形構圖與透視,2009。

二、色彩與情感

色彩可用來作為各種的概念象徵,讓人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色彩與情感是可 以就其關係進行語義的分析。在繪畫創作上,顏色的運用,以達成創作者製造的氛 圍的目的,也是藝術表現中重要的一部份。筆者以日本色彩研究所於 1964 年發表之 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PCCS)色彩體系中的「色調」(Tone)(圖 3-7)來分析 個人油畫創作上的色彩運用偏好,並以 SD 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圖 3-8) 來分析色彩所指的情感語義。 畫為例:Helene Schjerfbeck 在油畫創 作上時,常運用淺綠、淺藍等較為柔

使用純色系,主要是在灰階色彩上的變化與融合,但在整體搭配下所產生的氛圍,

讓人產生莫名的沉靜和高雅之感。

由前述作者偏好用色在光譜上的分析,並參照「色調整體的印象檔案」 (1993, 大井調查)(圖 3-8)作者與列舉藝術家其個別作品在顏色的偏好使用與其語意為:淺 灰色調在語意上是:樸素、柔軟,沌色調為:沈重與冷靜,淡色調 t 為:輕盈,淺 色調的:柔軟。

圖 4-7:Helene Schjerfbeck,隨筆,1910,油畫。

資料來源:http://fi.wikipedia.org/wiki/Helene_Schjerfbeck

圖 4-8:莫朗迪,靜物。

資料來源:http://www.postershop.ch/Morandi-Giorgio/

就上述語意分析,可以得知,作者在繪畫創作使用顏色上可以讓觀者擁有類似以上 所呈述的這些感覺。 對應於藝術家的色彩風格與作者本身的繪畫作品(見第四章第 一節)建立在這些顏色情感上對於筆者之「存在」與「孤僻」之中心思想,在沒有矛 盾於冷靜、柔軟、沉重等的感覺下是合乎於此主題下的用色偏好。

圖 4-9 色調整體的印象檔案 (1993,大井調查) (資料來源:譯:林昆範,柯凱仁譯 1999),p.58。)

三、肌理與筆觸

通常繪畫上所說的畫肌是指物體的質感,如木材所畫出粗糙乾燥的感覺。而肌 理本是指織物上用手摸的感覺,或表示物體上的表面,但筆者所指的肌理是指畫面 上的感覺,也就是畫肌有特殊的效果。如畫面上光滑、乾固、或凹凸不平等等。「在 製造粗糙肌理後的畫布上作畫,自會產生出許多偶然性4的筆觸,如此一來,肌理與 筆觸分擔了創作上的特殊效果並表現出一種不可知的情感。」作者在製造肌理上主 要分成兩類:油性打底劑之堆疊(圖 3-12)與水性打底劑以沙粒攉入。(圖 3-13)

在凹凸不平的畫布上,產生偶然性的筆 觸效果,是利用顆粒的效果來暗示呈現的物 體。作品《滄海桑田》(圖 4-15)以沙礫來表現 貧瘠的土壤和粗糙的高原。作品《隅之-米 克諾斯》(圖 3-14)是以堆疊肌理來表現剝落的 牆壁;作品《隅之-威尼斯》(圖 4-16)則利用 肌理來表現義大利威尼斯特有的紅磚牆。作

4曾培堯 (1978) 構圖研究,p.152。台北市:藝術圖書。

圖 4-10 油性打底劑之肌理 圖 4-11 水性打底劑之肌理

圖 4-12 滄海桑田局部肌理

畫的過程中,因顆粒的關係,上色較為困難,但因此造成另一種與「飽滿油亮」的 相對之「枯滄」風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