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在糧食安全議題日漸浮現、各國與各個國際建制都開始關注的同時,擁有最 多人口數的中國,在糧食安全上面對著何種壓力?本章將從中國整體安全戰略出 發,論述中國現今整體安全戰略的概況與糧食安全在其中的影響與地位、中國現 今的糧食自給狀況,以及中國在糧食安全議題上有著怎麼樣的機會,又會面對到 哪些挑戰。以瞭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樣貌。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中國安全戰略概述 中國安全戰略概述 中國安全戰略概述 中國安全戰略概述與糧食安全 與糧食安全 與糧食安全 與糧食安全

中國的整體安全戰略,在來到鄧小平領導時期的改革開放政策,配合對內提 出「和平與發展」的政策主軸,對外政策的部份,也在 1982 年的中共十二大上,

由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首次提出了中共要採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 接著於 1987 年,當時的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中共第六屆人民大會第四次 會議上提出「關於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時,又進一步地以「獨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為中共外交的主軸,並在報告中詳述了其主要內容與原則2,此後,中共 官方對鄧小平時代的外交政策,就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為其總稱。

針對此一外交政策所帶來的戰略意涵,國內學者許志嘉認為,「獨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其並非是一夕而成,實際上中共在鄧小平時代的外交策略,經過了獨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蘊釀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發展期」以及「獨立自主的和

1參照 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十二大以來十二大以來十二大以來 重要文獻選編

重要文獻選編 重要文獻選編

重要文獻選編(上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頁 39-46。

2參照 趙紫陽,「關於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共年報中共年報中共年報中共年報 1987(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7),

頁 6-75 至 6-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外交成熟期」三個階段,3而進一步分析其政策的內涵,許志嘉認為,其核心 的利益,仍是追求政權穩定、維護領土與主權完整;目標方面,則可分為中程與 長程,中程目標為建設富強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收復固有領土、以和平共處 五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長程目標便是理想性色彩較重的對未來的設想,包括維 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促進人類共同繁榮。4直到後鄧時期,中共仍是採 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這樣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其外交政 策的基調機本不變,但在具體的策略運用上,則是隨著當時國內外環境在改變。

同時,中共也開始更加肯定自己是大國的地位,為了面對冷戰結束,世界終止美 蘇兩大陣營對立之後。由於中國整體國家實力的增長,開始造成周邊國家產生不 安全感。進而引發了「中國威脅論」5的出現。中共亦開始建構「和平崛起的中 國」概念。6吾人可從此發現,鄧小平時代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策略,其所展 現出來的安全戰略觀念,仍著重於傳統安全,也就是以軍事為主軸,重視的是國 家在領土與主權上的保護。

2002 年,中國在東協地區論壇所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實質是超越單 方面安全範疇,以互利合作尋求共同安全。新安全觀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

符合人類社會進步的要求。7其政策核心仍是不脫由中國前總理周恩來以來的和 平共處五原則,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交往原則。中國學者王逸舟 進一步解釋其內涵,認為所謂新安全觀中所謂的「安全」,必須考慮國際關係與 內政的聯繫,必須注重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必須調整整體利益與個人需求;只有 這幾個方面因素達到某種平衡時,安全才是有保障的和可預期的。是一種綜合的 安全觀。並且不論是在安全的內容上,或是行為主體的範圍上都有了擴展。安全

3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頁 33-50。

4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市:生智文化,2004),頁 71-72。

5中國威脅論係指在後冷戰時期各國開始裁減軍備之時,中國卻因改革開放而大規模擴充軍備,

尤其是海空軍的作戰實力,進而引起周邊國家的不安。於是在國際上便開始出現認為應該對中 國採取圍堵(containment)政策的聲浪。此質疑在 1995 年因中國對臺灣領海試射飛彈及南海問 題而達到高峰。

6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市:生智文化,2004),頁 77-79。

7 參 照 新 華 網新 華 網新 華 網新 華 網 , 「 中 國 關 於 新 安 全 觀 的 立 場 文 件 」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06/content_512599.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內容上除了傳統安全的範疇,還加入了社會安全,且一個國家需要同時顧及對 外與對內關係;在行為主體的範圍上,也不再只是傳統安全觀所指涉國家而已,

還需納入國家以外的各種行為主體。在此種觀念改變之後,擁有「權力」的不再 只有政府與政治家,企業界、金融界、知識界、媒體界與國際組織甚至是恐怖份 子組織等,都各有其「權力」能夠影響世界秩序或是國家安全。8而新安全觀之 所以「新」,根據中國學者張豔軍指出,是因為其超越冷戰思維,摒棄了以對抗 求安全的思想。主張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超越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合 作關係。以合作的方式謀求共同利益或解決衝突。9

新安全觀的戰略思想內容,除了在宣示中國能與其它國家和平共處、合作處 理問題之外,也可以說是中國在戰略布局上已考量到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標示之 一,這種以互助合作來解決所面對到安全問題的思維,是面臨到跨國性非傳統安 全威脅而產生的。在實際的外交政策上,中國更加積極抱持著多邊主義,參與各 種多邊外交場合,期望營造一個更負責、更合作的參與者的形象。並且中國的新 安全觀在承認軍事安全的適當地位的同時,也把國內政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 展,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的改善作為實現國家安全利益、促進地區 和全球安全與穩定的主要途徑。10但如美國學者 Goldstein 則認為,中國這樣的明 確大戰略浮現,並不是一個大膽的新起點。而只不過是中國領導人達成更明顯共 識的一種反應。11是中國面臨冷戰後的環境改變,所做出的調整,並且認識到需 要更加靈活地調整外交政策及參與國際社會,以求消除國際間對中國威脅的疑 慮,確保中國的安全與穩定發展。邱坤玄也有相似的看法,認為中共的「新安全 觀」所強調的重點,雖與冷戰時期的軍事同盟、強權政治思維有所區隔,其所倡 議的概念在國際政治研究的領域當中卻無新意。但對於研究中共的外交政策而

8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頁 8-17。 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

9張豔軍,「非傳統安全與中國的新安全觀」,社會科學論壇社會科學論壇社會科學論壇社會科學論壇,2008 年第 8 卷 B 期,頁 101。

10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世界經濟與政治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 年,第 9 期,頁 12。 世界經濟與政治

11金駿遠(Avery Goldstein)著,王軍、林民旺 譯,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 版社,2008),頁 134。

http://www.focac.org/chn/zt/yf/t192860.htm。

14趙青海,「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國外交思想在繼承中發展、創新」, 新華網

新華網 新華網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_4.htm。

15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國際問題研究國際問題研究,2004 年第 6 期,國際問題研究 頁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層面,諸如能源、金融、環保等非傳統安全的項目上。整體大戰略的核心概念沒 有更動,卻在政策與作為上,隨著時空環境與國際局勢的變化,越來越積極且面 向廣泛地發展。

而糧食安全的議題,屬於非傳統安全中的一項,可說是經濟安全的一環。對 中國整體的安全戰略來說,在日益全球化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上,保護國家的經濟 主權與正當權益,保障戰略性資源來源的安全,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 部分。16自 1994 年 Brown 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個疑問之後,包括中 外學界與中共官方,亦開始逐漸提高對這樣一個新興議題的關切。2000 年中共 中央在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即「十五」計劃) 中,明確地首次提及與農業發展、糧食安全有關的政策宣示,並且置於整篇計劃 報告的第一大項。其中提到:

加強農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的基礎。耕地和水資源緊缺,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人口增加 和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將對農業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視保護 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必須充分認

加強農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的基礎。耕地和水資源緊缺,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人口增加 和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將對農業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視保護 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必須充分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