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影響---以「東協十加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影響---以「東協十加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邱坤玄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影響─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影響─. Nat. n. al. er. io. sit. y. ‧. 以「東協十加一」 東協十加一」為例.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 研究生:林彥榕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 v.

(2)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文獻回顧........................................................................................... 5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6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9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貳章. 糧食安全概念發展 ................................................................ 2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概念......................................................... 21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概念 糧食安全概念的沿革與地位......................................................... 28 糧食安全概念的沿革與地位 糧食安全概念與國際建制............................................................. 33 糧食安全概念與國際建制. 第四節. 小結................................................................................................. 36 小結. ‧ 國. y. sit. 小結................................................................................................. 56 小結. io. 糧食議題在「東協十加一」機制的運作 ............................ 58. n. al. er. 第肆章. 中國安全戰略概述與糧食安全..................................................... 38 中國安全戰略概述與糧食安全 中國糧食的自給能力評估............................................................. 44 中國糧食的自給能力評估 中國糧食安全的機會與挑戰......................................................... 52 中國糧食安全的機會與挑戰. ‧. 第四節 第四節.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 38.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學. 第參章. 立. 政 治 大. Ch. i n U. v. 第一節 第二節. 東協十加一的形成與雙方的競合關係......................................... 59 東協十加一的形成與雙方的競合關係 東協十加一所合作的糧食議題 加一所合作的糧食議題..................................................... 68 東協十 加一所合作的糧食議題. 第三節 第四節. 東協十加一中其它議題與糧食議題之影響................................. 71 東協十加一中其它議題與糧食議題之影響 小結................................................................................................. 78 小結. 第伍章. engchi. 糧食安全對中國建構「東協十加一」之影響 .................... 80. 第一節 第二節. 糧食安全在中國之東協政策中的地位......................................... 80 糧食安全在中國之東協政策中的地位 「東協十加一」 86 東協十加一」中糧食安全議題的主導權................................. 中糧食安全議題的主導權. 第三節 第四節.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影響......................................... 90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影響 小結................................................................................................. 93 小結. 第陸章. 結論......................................................................................... 95. I.

(3) 表次 表 1-1. 1979-2005 中國糧食進出口數據一覽表………………………………… 4. 表 1-2. 2000 年-2030 年中國糧食需求預測……………………………………… 11. 表 2-1.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比較……………………………………………… 27. 表 2-2. 近年各國應對糧食問題狀況……………………………………………… 32. 表 2-3. 國際建制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 34. 表 3-1. 2005 到 2007 年中國糧食相關物資分項進出口貿易狀況 ……………… 51. 表 3-2. 糧食國際貿易兩種態度的比較…………………………………………… 55. 表 4-1. 大湄公河次區域計劃(GMS)合作項目及其目標………………………… 74. 表 5-1. 亞洲金融危機底下,中國和東協發展策略之模式……………………… 8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圖次. 進程主導的社會建構模式………………………………………………… 18. 圖 4-1. 大湄公河次區域計劃(GMS)參與國家地圖……………………………… 73.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1-1. Ch. engchi. II. i n U. v.

(4)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其重要的著作人口 1. 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的基本思想 中提到,食物是人類生存的. 政 治 大 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因此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甚至是整體人類而言,都是攸 立. 最重要條件。並預言著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 ‧ 國. 學. 成關生存問題的重要資源。所以糧食供應的穩定與正常與否,自然也為一個國家 重要的課題。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也提到,「一. ‧. 個國家對糧食的缺乏,是其在國際政治當中永遠的弱點之一」以及「糧食的自給. sit. y. Nat. 自足,是國家偉大力量的來源」 。2可見糧食問題對一個國家在國際間與其它國家. er. io. 競逐之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直接影響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美國社會學家. al. v. n. Lester R. Brown 開始向這個世界揭示了有關中國的糧食需求問題,首先是中國龐. Ch. engchi. i n U. 大的人口帶來的龐大糧食需求,將影響整個世界的糧食生產與供應,最首當其衝 的,便是中國週邊的國家。諸如日本、印度或是東南亞國家等,都將因為中國龐 3. 大的糧食需求而受到影響。 其後繼續延伸發展此一論調,如中國與印度,即便 在本國糧食生產上有逐步成長,但在二十五年內,便會被自己的人口成長率趕過 去,形成仍是糧食缺乏的問題。4Brown 的研究展開了在此一議題上的討論,也. 1.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其它基本思想包括「如沒有限制,人口是呈等比級數;而食物則是成等 差級數成長」 、 「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 ,災難(戰爭,瘟疫,及各類饑荒) ,道德限制和 罪惡(馬爾薩斯所指包括殺嬰,謀殺,節育和同性戀)能夠限制人口的過度增長」。 參照 馬 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著,人口論 人口論(台北:三民書局,1966),頁 5-7。 人口論 2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48), p.130.-131. 3 Lester 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p.115. 4 Lester R. Brown, Plan B: Rescuing a Planet Under Stress and a Civilization in Trouble(New York: 1.

(5) 形塑了「中國滅亡論」的論調。在「中國滅亡論」之外,也有另一派學者對此一 議題抱持著不同的看法。Gerhard K.Heilig,便認為 Brown 的分析當中錯估了中 5. 國的耕地狀況,以及忽略掉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科技的提升。 另外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Sachs 也認為中國的進步與成長將會是史無前例的個案, 不會如同 Brown 說的走向滅亡,反倒會成為西方國家或是整個世界的新威脅, 這也就形成了「中國威脅論」的出現。 而中國目前跟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建立的東協十加一機制,其中亦不乏糧食議題的合作與貿易關係建立。中國經濟. 政 治 大 是中國的米庫,但今天湖南人口消耗的白米大多是從泰國進口。 可見對中國而 立. 學家胡祖六,在 2002 年的「東協中國合作論壇」當中曾經提到,湖南曾被喻為 6. 言,糧食的供給已不如過去那樣幾乎完全能夠自給自足,透過國際貿易取得較自. ‧ 國. 學. 己生產價格為低的糧食,或是藉以補齊國內自產糧食數量之不足,對當今的中國. 7. ‧. 而言,已經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狀況了。. y. Nat. 在 2004 年簽訂了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 之後,東協對中國而言,無疑更是. er. io. sit. 重要的戰略與經貿夥伴。糧食問題無疑是中國與東協貿易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 份,在這樣的一個糧食貿易的關係,是否將會影響中國在參與東協十加一機制的. al. n. v i n 行為與決策?這樣的一個問題,引起了本文作者對於「糧食安全」與「國家參與 Ch engchi U. 國際建制」之間關係的興趣。尤其對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而言, 即使近年來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快速發展的同時,會不會有面臨到. W.W. Norton), p.86. Gerhard K. Heilig, Can China Feed Itself?(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IIASA,1999), http://www.iiasa.ac.at/Research/SRD/ChinaFood/index_m.htm。 6 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 編,東盟中國 東盟中國: 營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 東盟中國:營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2003),頁 97。 7 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1)係指 2004 年 11 月 29 日中國與東協在寮國首都永珍簽署「中 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 ,朝推動成立自由貿易協議區(東協十加一)的 方向推進。為達到 2010 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物流零關稅的目標,雙方決定自 2005 年開始, 針對部分貨品開始協商免稅,再逐漸擴大到 2010 年時達到全面免稅的目標。參照東南亞國協官 東南亞國協官 方 網 站 條 文 , http://www.aseansec.org/16646.htm 與 新 華 社 報 導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31/content_12735266.htm。 5. 2.

(6) 連「吃飽」都成問題的一天;從農業立國自產自足到與國外貿易糧食,在對中國 本身,及與東協的關係上,會是一種安全戰略的隱憂,或是中國國際間實力的展 現。. 二、研究目的 「機會論」與「威脅論」這兩派的論戰引出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也就是 中國本身到底有沒有產出足夠供應國內人口食用穩定糧食數量的能力?若沒 有,中國在尋求糧食進口的同時,又是否會對地區及世界整體的糧食供應、甚至. 政 治 大 研究基本概念也就由此出發,希望藉此瞭解中國糧食安全的現況以即將會面臨到 立. 是對相關的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以及整體國際秩序帶來衝擊?本文的. 的挑戰、以及糧食安全對中國現今參與各種國際建制上的影響,並進一步以中國. ‧ 國. 學. 與東協(ASEAN)建立東協十加一機制為例,探討糧食安全問題在國際建制的運. ‧. 作、國家的國際關係戰略當中,有著怎麼樣的影響?以中國與東協的合作為例,. io. er. 勢?這將是本文研究主要試圖探討的問題所在。. sit. y. Nat. 是成為中國在與東協合作上的限制?還是反倒造就了中國在與東協合作上的優. 而對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來說,糧食的供給問題是長久以來的課題。中. al. n. v i n 國自古一直都是以農立國,對農業與糧食問題的關注更是歷朝歷代以來中國政府 Ch engchi U 的重點。糧食的來源,除了國內自產之外,對現今的中國來說,從國外進口也是 一個相當重要的糧食來源。根據中國國家糧食局的資料如表 1-1:. 3.

(7) 表 1-1. 1979-2005 中國糧食進出口數據一覽表 (單位 (單位: 單位:萬噸) 萬噸). 年份. 生產量. 進口量. 出口量. 淨進口量. 年份. 生產量. 進口量. 出口量. 淨進口量. 1979. 33212. 1236. 165. 1071. 2001. 45262. 1743. 973. 770. 1980. 32059. 1343. 162. 1181. 2002. 45706. 1417. 1596. -179. 1981. 32502. 1481. 126. 1355. 2003. 43070. 2283. 2437. -154. 1982. 35450. 1612. 125. 1487. 2004. 46947. 3007. 586. 2421. 1983. 38728. 1344. 196. 1148. 2005. 48401. 3286. 1059. 2227. 1984. 40731. 1045. 357. 688. 1985. 37911. 600. 932. -332. 1986. 39151. 773. 942. -169. 1987. 40298. 1628. 737. 891. 1988. 39408. 1533. 717. 816. 1989. 40755. 1658. 656. 1002. 1990. 44624. 1372. 583. 789. 1991. 43529. 1345. 1086. 259. 1992. 44266. 1175. 1346. 1993. 45649. 752. 1535. 1994. 44510. 920. 1346. -426. 1995. 46662. 2081. 214. 1867. 1996. 50450. 1200. 144. 1057. 1997. 49417. 705. 859. -154. 1998. 51230. 708. 906. -197. 1999. 50839. 772. 758. 14. 2000. 46218. 1408. 1456. -48. n. er. io. sit. y. ‧. Nat. al.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189. C h-783 engchi.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糧食局、盧良恕、王健 著,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 4. i n U. v.

(8)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根據來自中國國家糧食局的資料,目前相關的糧食進出 口數資料尚至 2006 年為止,其後年份之資料尚待中國官方公布後再行更新。但 吾人已可由表 1 當中的資料發現,自 1979 年之後中國在糧食的進出口上逐年都 有所波動。依照每年度進出口糧食數字的差異,淨進口量有正值亦有負值的年 度。值得特別關注的一點是,自 2004 年起,連著兩年(2004、2005)在淨進口量 的部份有顯著提升,並且兩年度的數量皆維持在兩千多萬噸左右,單視進口量亦 都明顯地較往年提升,來到三千萬噸以上。此一情況是否與 2004 年起中國與東 協簽訂東協十加一合作機制及相關的貿易合作有關?以及自 2005 年開始,中國. 政 治 大 上越來越緊密,都將是吾人用以在本文研究糧食安全對中國與東協建立「東協十 立. 與東協之間針對部分貨品開始協商免稅,使得中國與東協之間在與糧食貿易關係. 加一」合作機制產生的影響中,作為切入點之一。並且希望進一步對 2010 年即. ‧ 國. 學. 將上路的中國與東協全面免關稅的自由貿易區之形成,將對中國本身的糧食安全. ‧. 問題帶來什麼進一步影響,作為本文研究的展望。總結前述,筆者希冀能透過此. y. Nat. 一研究,能達到瞭解下列問題之目的。一、中國目前與將來將面臨到的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問題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時的決策影響。.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狀況;二、糧食安全對中國與東協建立戰略與經貿合作之影響;三、作為自變項,. i n U. v.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安全」概念的出現與發展 要探討糧食安全在國際關係的問題,吾人首先需從國際關係理論當中對「安 全」概念的轉變看起。在國際關係傳統現實主義裡頭,強調權力(power)是國際 政治之目的,國際政治的實質是國家利益,以權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更是一種客觀. 5.

(9) 8. 的存在 。因此在傳統現實主義當中,國家追求的是權力;到了 1979 年,Kenneth Waltz 以體系對傳統現實主義論述進行分析,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看法,形成了所 謂的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他認為在傳統現實主義所謂的無政府狀態國際體系 中,國家是以權力作為一種手段,其追求的目的在保障國家的生存與安全,而不 9. 再只是原本現實主義所說,權力本身就是國家追求的最終目標。 此時在國際關 係現實主義論述當中,方出現了「安全」此一概念,也成為國家在國際政治角力 場當中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此時的安全,指的仍是國家以軍事武力所保護的,是 國家主權、領土與民族生命財產的存續與安全,即主要都在國際間的政治與軍事. 政 治 大. 問題進行研究,而尚未對於國際間貿易往來,甚至是國際間的資源爭奪帶來的安 全問題有太多著墨。. 立. ‧ 國. 學. 二、「非傳統」安全觀念的出現. ‧. 冷戰時關於的安全研究,僅僅注重透過競爭性得到安全的手段。冷戰的結. sit. y. Nat. 束,讓國際關係學者開始重檢視以往所忽略掉的許多其它現象,及這些現象代表. io. er. 的意義,安全研究更整理出多種限制國家間以武力解決爭端的途徑。國際政治的 體系脫離了兩極對立。西方學界開始關注在政治與軍事以外的議題,對國家安全. al. n. v i n Ch 與國際政治的影響。相對於冷戰時期與冷戰之前對國家安全的傳統概念,這些新 engchi U 的議題項目,就成為了非傳統的安全概念。1998 年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與日本國. 際交流中心的研究之中,開始觸及了這些傳統以外的新因素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其中雖未直接提及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等用詞,但其研究的領域 已經開始超越傳統軍事與政治為議題的範疇。哥本哈根學派的 Barry Buzan 及 Ole Waever 又進一步提出,相較於傳統安全理論,除了包括指涉對象與行動主體的 分析單元之外,還把在安全領域中具有實質影響的機能性行動主體(functional. 8.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8), pp.130-131. 9 張亞中 主編,國際關係總論 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頁 17-18。 國際關係總論 6.

(10) 10. actors)也做為安全分析的單元 。而這機能性行動主體的分析單元,便可以進一 步地解釋非傳統上不以國家民族軍事及政治力量出發的安全影響。諸如環境及資 源保護、金融安全、疾病防治、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等新興安全議題,也包括 本文研究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的學者近來也對於非傳統安全議題,有著許多的關注。王逸舟認為,稱 非傳統安全為新的安全威脅,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沒有遇到或很少見過的安全威 11. 脅。具體地說,即指近年逐漸突出的、發生在戰場之外的安全威脅。 李偉、符 春華則認為是,與其它一個或多個國家相互作用、並對本國的生存與發展能夠構. 政 治 大. 成重大威脅的,非軍事、政治與外交衝突所引起的其它領域的安全問題12。俞曉. 立. 秋提到,非傳統安全首先是一種「客觀見諸于主觀」的安全認識與觀念, 「安全」. 上是一種安全觀念與現實存在的問題。. 13. ‧. ‧ 國. 學. 總是與「感知、認識、狀態和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此,非傳統安全本質. sit. y. Nat. 三、「糧食安全」概念的出現與發展. n. al. er. io. 針對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此一概念的使用,最早應可追自 1975 年於羅馬. i n U. v. 由聯合國農糧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Ch. engchi. 召開的第十八屆世界農糧組織大會上所發表的報告,當中對糧食安全的認定,是 14. 「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得到為了健康生存所需的足夠食物」 。 其後又 在 1983 年的第二十二屆大會上,進一步修正成「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 15. 夠買得到也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 以及加入了對農業與農村發展、穩定的. 10. Barry Buzan,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8), pp.34-35. 11 王逸舟,「重視非傳統安全研究」,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03 年 5 月 21 日,第七版。 人民日報 12 李偉、符春華, 「非傳統安全與國際關係」 ,全球戰略大格局 全球戰略大格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頁 488。 全球戰略大格局 13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頁 19。 非傳統安全論 14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官方網站,第十八屆世界農糧大會報告書頁面。 http://www.fao.org/docrep/x5589E/x5589E00.htm。(於 2010 年 3 月 27 日查閱) 15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官方網站,第二十二屆世界農糧大會報告書頁面。 http://www.fao.org/docrep/x5563E/x5563E00.htm。(於 2010 年 3 月 27 日查閱) 7.

(11) 農產品貿易與銷售管道的關注。之後更於 1996 年的羅馬宣言與其行動計畫(Rome Declaration on World Food Security and Plan of Action)中對「糧食安全」的意涵, 做出了更明確的定調,宣言中指出,「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在物質上與 經濟上獲得足夠且安全又富有營養的糧食,以此滿足其健康的生存與對糧食的喜 16. 好時,才算是實現了糧食安全」 。 而針對聯合國農糧組織對「糧食安全」此一概 念的定義,吾人可將之視為包括了三個部份。第一,糧食必須是充足的,足夠於 供給需要的人民。第二,是人民需要是有能力得到糧食的,意即人民要買得起或 是買得到,而不是空有糧食卻無法達到需要的人民手中。第三則是前兩者的穩定. 政 治 大 定地有購買得到的能力。這三個部份缺少了任何一項,都無法達到農糧組織所定 立 性,是否能夠長時間穩定地達到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且需要的人民也能夠持續穩. 義的「糧食安全」。. ‧ 國. 學. 除聯合國農糧組織以外,學界亦有許多學者對「糧食安全」一詞的概念從事. ‧. 研究。Barrett 就提出了四個觀念的組合來解釋糧食安全的概念意涵。包括:一、. Nat. sit. y. 糧食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和熱量;二、糧食與其它互補品之間的關係。如:石油、. n. al. er. io. 社會福利等;三、在時間過程中,糧食消費的變化,以及人們對糧食消費的變化. i n U. v. 與反應;四、它必須顧及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以及人們對風險的認知與. Ch. engchi. 反應。Barrett 的這四項觀念組合的解釋,說明了什麼能被視為是糧食,也說明了 17. 要達到何種程度才算是維繫了糧食供應的安全無虞。 這也是許多研究糧食安全 的學者常引用的定義,如國內的陳文德、吳榮杰與李元和等人的研究。 中國的學者對於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聞海燕認為中國 18. 對於糧食安全問題應掌握五個基本點, 並且總結提出中國的糧食安全應該是從. 16.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官方網站,羅馬宣言及其行動計畫書頁面。http://www.fao.org/wfs/ 轉引自 坂田桃子,東亞地區的糧食危機管理之研究 東亞地區的糧食危機管理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東亞地區的糧食危機管理之研究 年),頁 11。 18 五個基本點分別是:「國家應掌握糧食調控的主動權,對糧食生產、儲備、進出口、一級市場 保持有效的控制力」 、「保護及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基本自足水平」 、「中國要努 力實現”所有需要糧食的人們都能獲得糧食”」、 「糧食安全要保證生產與供應的糧食與其它食 17. 8.

(12) 19. 微觀到宏觀的多個層次。安全是一個動態概念。 另外像是馬九杰,也認為糧食 安全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層次,宏觀指的是可通過全球及整個國家的食物獲取能 力來反映,其中,全球的糧食獲取能力取決於全球的糧食生產總量,而一個國家 在特定年份的糧食獲取能力則取決於該國的糧食生產量、糧食儲備量和食物淨進 口量(包括國際糧食援助)。微觀層次的糧食安全則反映在家庭與個人的糧食獲取 能力上。. 20. 朱晶、鐘甫寧則是用四個層次來理解糧食安全:供應量是否滿足基本需要; 供應在時空上分布是否均衡;所有人是否能容易地獲取基本的糧食;糧食是否符. 政 治 大. 合衛生、營養和健康的標準。21盧良恕、王健則是對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在看. 立. 待糧食安全的差異作出了分析,他們認為對於發達國家來說,一般數量上的糧食. ‧ 國. 學. 安全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他們把更多的注意放在衛生、檢疫、營養、生態環境甚 至資源保護等糧食安全的質量問題上來;而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溫飽問題. ‧. 才剛解決,糧食佔有水平還不高,調整食物結構的餘地還不大,而在少數比較貧. Nat. 22. er. io. 說完全是一個數量安全問題。. sit. y. 窮的國家,則普遍存在飢餓與營養不良問題,所謂的糧食安全問題對這些國家來. al. n. v i n Ch 遍觀國內外對糧食安全一詞的研究定義, 「追求足夠供應國內人民生存所需 engchi U. 的糧食」,是糧食安全的最粗淺定義,進一步可將對糧食安全的追求分為兩個階. 段,首先是數量上的滿足,其次才是質量上的滿足。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求得糧 食數量上的不虞匱乏是當務之急,是他們所追求的「安全」;而對糧食供應數量 已無虞的已開發國家而言,所追求的自然就來到了對糧食品質、生產環境,甚至. 物符合衛生質量標準,滿足人體營養健康需要」、 「加強農業與糧食的基礎地位」 。 聞海燕,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市場化進程中主銷區糧食問題研究 糧食安全 市場化進程中主銷區糧食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市場化進程中主銷區糧食問題研究 頁 12。 20 馬九杰、張象樞、顧海兵,「糧食安全衡量及預警指標體系研究」 ,管理世界 管理世界,2001 年第 1 期,頁 管理世界 154。 21 朱晶、鐘甫寧, 「市場整合、儲存規模與糧食安全」,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南京, 社會科學版 第 4 卷第 3 期(2004 年),頁 19。 22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頁 6。 糧食安全 19. 9.

(13) 是種類多寡上的要求了。 那麼中國到底面臨著怎麼樣的糧食安全問題?亦已有許多學者在從事探討 並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自美國社會學家Brown開始向這個世界揭示了有關中國 的糧食需求問題起,一連串接續的研究形成了後來的「中國滅亡論」或是「中國 崩潰論」。對抱持著滅亡論者來說,自Brown以降,認為中國龐大的人口會帶來 23. 龐大糧食需求,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糧食生產與供應。 加上在Brown的研究中 認為,即便中國在糧食生產率上有所提升,但卻遠不及人口數量的上升。於是中 國將面對到的糧食問題,在糧食安全上的危機,不但衝擊中國本身,更是對世界. 政 治 大. 產生影響。而最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週邊的國家。諸如日本、印度或是東南亞. 立. 國家等。. ‧ 國. 學. 進一步在Brown後來的研究中,也更深入探討了中國在水資源的缺乏對糧食 24. 生產帶來的壓力。 在1000噸灌溉用水只有14噸能夠有效對稻田進行灌溉,又只. ‧. 能產生1噸的稻米供收成的狀況下,若是沒有足夠充沛的水源,勢必對於糧食自. Nat. sit. y. 主生產造成衝擊。這些都顯示出從Brown研究所發展出來的「中國滅亡論」對中. n. al. er. io. 國在糧食問題上的較悲觀看法,認為中國將背負著龐大的糧食安全壓力。同樣從. i n U. v. 水資源欠缺角度出發,對中國糧食問題抱持警訊態度的,還有國際水資源研究所. Ch. engchi. 25.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IWMI的各項研究與研討會的發表 , 也對中國因為水資源欠缺,將帶來對糧食生產上的衝擊提出警告。中國學者黃季 昆的研究也認為,中國糧食生產對灌溉倚賴大,受水資源約束,灌溉水面臨嚴重 26. 危機。 中國學者盧良恕、王健的研究當中也認為,中國農戶的生產規模普遍偏 小,加上技術、設備與整體農業基礎建設脆弱以及抗災能力尚待提升,且這些問. 23. Lester 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995), pp.24-25. Lester R. Brown, Plan B: Rescuing a Planet Under Stress and a Civilization in Trouble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 2003), pp.35-36. 25 IWMI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Feeding Everyone: Big Water Issue,” A Forum for Global Water Issue(July 2009 No.2), p.6. http://www.iwmi.cgiar.org/news_room/pdf/WF_2-2009.pdf 26 轉引自 鄭玫,誰來養活中國 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糧食需求預測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誰來養活中國?---中 (2007 年),頁 12。 24. 10.

(14) 題難以在短期之內獲得改善,加上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展也縮小了農業播種面 27. 積,這些都將嚴重制約中國糧食生產的發展。 因此進一步建議為了降低糧食進 口的風險,中國必須實行多元化的糧食進口策略,其中包括實現貿易夥伴多元化 以及到國外建立糧食生產基地等兩個方針。28由此可見,中國在糧食的國內生產 上將會因為水資源和農業技術提升速度的影響而受到限制。那麼,中國對於糧食 的需求評估又是如何呢?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所作的預測數據,整理如表1-2:. 表1-2 總人口. 2000. 13億. 2010. 14億. 2030. 16億. 390 400.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國國家統計局. 5.5 6.4. Nat. sit. y. ‧. ‧ 國. 立. 人均需求量(kg) 人均需求量(kg) 政 治 大 385 5. 糧食總需求量( 糧食總需求量(億頓) 億頓). 學. 年度. 2000年 年-2030年中國糧食需求預測 年中國糧食需求預測. io. er. 根據中國官方的預測,中國未來的人口成長與糧食需求是向上攀升的。於是 若是如Brown等人所分析,中國在糧食的自主生產上,將因為水資源及農業技術. al. n. v i n Ch 提升速度的限制而面臨到衝擊,那麼中國將在糧食問題上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engchi U. 這一點是可以預見的。. 相對而言,抱持著機會論,認為中國在糧食安全上無虞的其它學者,其研究 就顯示著不同的看法。Gerhard K.Heilig 便認為 Brown 的研究錯估了中國在可耕 29. 地上的狀況 。其研究當中,認為中國在生產科技上的提升與糧食政策上的調整, 是足以協助中國面對糧食生產壓力的。中國學者胡靖在以實證數據分析的研究結 果當中也顯示,當中國在未來人口不斷向十四、十五甚至十六億成長時,其糧食 27.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頁 114。 糧食安全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頁 139。 糧食安全 29 Gerhard K.Heilig, Can China Feed Itself? (IIASA,1999),FAQ, http://www.iiasa.ac.at/Research/SRD/ChinaFood/faq/faq_13.htm. 28. 11.

(15) 30. 自給率將會漸漸降到 89%甚至是 60%~70%之間, 雖然胡靖的分析認為,即便如 此也不至於動搖糧食安全,唯需是綜合考慮與國際貿易及政策保護之後的分析結 果。肖國安、王文濤的研究中,也依靠數據實證分析預測,認為中國在糧食自產 能力上,未來的十年(2009 到 2018)間不會有太大的缺口,都能靠進口補足,在 後幾年甚至是預期可以供過於求的。. 31. 綜上東、西方學者所述。對目前與未來的中國而言,在糧食問題上,著實是 有著可預見的壓力到來,其根本原因來自水資源缺乏及國內人口成長幅度,造成 的國內自給能力的下降。抱持著「滅亡論」論調的學者,對中國面對的人口壓力、. 政 治 大. 水資源問題及生產技術感到懷疑,於是認為中國勢必在未來要面臨糧食安全帶來. 立. 的壓力;而抱持樂觀看法的機會論者,除 Gerhard K.Heilig 是根本上挑戰 Brown. ‧ 國. 學. 在分析中國糧食問題的原因外,中國學者抱持樂觀看法者,多是綜合考量了國際 貿易與政策調整因素的結果,認為輔以向外進口及政策的走向調整,可以填補國. ‧. 內生產的糧食自給能力不足的缺口,而並非認為中國有足夠的糧食自給能力。可. Nat. n. al. er. io. sit. y. 見對中國未來在糧食安全上的評估,是無法光靠國內自產糧食確保無虞的。. Ch. 四、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研究. engchi. i n U. v. 本文研究試圖在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影響上進行探討,針對中國 與東協國家建立的國際建制為研究的主體。首先,針對國際建制的內涵與定義, Stephen D. Krasner 認 為 是 在 某 個 議 題 範 疇 中 , 一 套 潛 在 或 明 示 之 原 則 (principles)、準則(norms)、規則(rules)、及決策程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32. 因此其中可以包括了國際組織,或是國際間各國或是透過國際組織所訂立的共. 同遵守的條約甚至是國際法。中國學者蘇長和進一步對國際建制解釋為,包括為 30. 胡靖,入世與中國漸進式糧食安全 入世與中國漸進式糧食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 396。 入世與中國漸進式糧食安全 肖國安、王文濤,中國糧食安全報告 中國糧食安全報告: 128-129。 中國糧食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頁 預警與風險化解 32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1-21. 31. 12.

(16) 相關國家所接受和遵守的多邊公約、國際機制和作為準則和規則正式安排的國際 組織。. 33. 在目前既有針對中國在參與國際建制上的研究中,Harry Harding 和 David Shambaugh 同樣認為,中國現在看來較以以前更為深入地與國際社群要融為一 體,但其對於合作的矛盾情緒仍未完全地消除。中國強調要維持中國的價值,係 指維持領土的完整、商業發展的能力、限制外國文化及知識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以及保持壟斷所有政治權力,如所有政治性活動的組織,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 批 准 並 效 忠 中 央 。 Samuel Kim 則 提 出 「 最 大 化 - 最 小 化 原 則. 政 治 大 質上中國只是想取得搭順風車(free-rides)的機會,藉此獲取專業技術、外交援助 立 (maxi-mini-principle)」,意即將權力最大化,並將所要負的責任最小化,認為實. 及相關國際資訊,已達到其更進一步的經濟成長目標。. 34. ‧ 國. 學. 而國內既有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研究,多數以傳統安全因素為基礎的議. ‧. 題,例如軍事或是政治為研究的切入點。林文程在有關中共參與聯合國的研究當. y. Nat. 中,認為中共最近十餘年來積極參與並肯定聯合國等機構的功能,是其在參與國 35. er. io. sit. 際建制上的一個顯著的態度變化。 故可見中國已對於參與各項國際建制不再陌 生與排斥,反而是相當熱衷於其中。而對於參與國際建制的態度與方式,袁易的. al. n. v i n 實證分析理出了一個整合型的架構,將中共在導彈建制當中的策略分成三種模 Ch engchi U 36. 式,分別是原則性不遵守、脅迫下的遵循與管理式遵循 。. 唯上述皆為傳統安全因素為主的研究,對於經濟與貿易的相關議題,在吳玲 君的研究中指出,中共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關係日益密切,其主要原因在區域內. 33.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 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 年),頁 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 :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一種制度的分析 78-87。 34 參見 Elizabeth Econom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Making: Broade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ies…But Only to a Point,” in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87-200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35-237. 35 林文程,「中共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投票行為分析」,問題與研究 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3 期(2006 年 5 問題與研究 月),頁 33-34。 36 袁易,「中國與導彈建制:國際規範之挑戰與遵循」 ,問題與研究 問題與研究,第 43 卷第 3 期(2004 年 5、 問題與研究 月),頁 97-133。 13.

(17) 強權國家在「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的前提下,做有計劃的付出,誘使各國 同意合作,無論中共動機為何,如果它要維持在此地區的主導地位,他必須提供 37. 有形與無形的公共財以為支撐。 此一論點可供本文研究作為邏輯思辯上另一面 的思考,若中共實無巨大至急的糧食壓力,卻仍是與東協國家建立緊密的糧食貿 易關係、進口一定數量的糧食。那麼這是否是一種為維持區域霸權,而提供公共 財或區域經濟利益予周邊國家的動機在背後驅使所致,可為本文研究的對立成因 思考之一。 而中國學者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研究,則認為早期的中國對國際建制與國. 政 治 大 改變,方才開始漸漸接觸國際社會。王逸舟對中國與國際組織的互動,他認為有 立 際社會是無法接受也不願意參與的,之後隨著中國國內的政策轉變及國際情勢的.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 1949 年到 1970 年。其段時期中國一方面為驅逐臺灣代. ‧ 國. 學. 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 另一方面試圖與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建立聯繫,同時參加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 y. Nat. 陣營建立的一些國際組織和機構。. er. io. sit. 第二階段則為 1971 年到 1980 年。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 國的合法席位為標誌,也是中國與大批國際組織建立或恢復合作關係的一個主要. al. n. v i n 時期。從 1972 年開始,中國陸續加入了聯合國下屬的如開發署、環境規劃署、 Ch engchi U. 糧農組織、教科文組織等重要機構,逐步與歐共體、亞洲運動聯合會、國際奧會、 國際標準化組織等恢復和發展了合作關係。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中外的政治關係 發展得比較快,而經貿方面的聯繫比較弱。 第三階段即為 1979 年以後,也是中國國內改革開放方針推動下中國與國際. 組織關係全新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裏,中國不僅繼續在國際政治組織內保持 活躍態勢,更擴展了與國際經濟貿易金融機構的交往;不僅對一般的政治經濟文 化事務有興趣,而且嘗試進入軍備控制和裁軍領域。在這一時期,中國與絕大多. 37.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主義之間的關係」 ,問題與研究 問題與研究,第 40 問題與研究 卷第 3 期(2001 年 5 月),頁 1-21。 14.

(18) 數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或建立了直接的合作關係,或發展了形式靈活的聯 38. 繫。 在建政初期,中國與各種國際建制的互動是較少的,直到 1972 年加入聯合 國後狀況方有所改善,到了 1979 年之後,中國的國際建制參與更是越顯頻繁與 積極。如今,不論是中國官方或是學界,看待國際建制的角度與參與的意願已不 如以往了。 但中國並非已經完全信任所有現今國際建制的運作方式,秦亞青便指出,中 國認為現行的國際制度存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充分性不足;第二、有效性不 足;第三、合法性不足。現行國際制度基本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二戰以. 政 治 大 也就受到質疑。冷戰以後美國多次採取的單邊行動一方面說明國際制度充分性和 立. 後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價值觀念。由於代表性不充分,所以合法性. 39. 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們對某些國際制度合法性的懷疑。 由此可. ‧ 國. 學. 見,中國對於參與目前既有、由西方國家主導建立的各項國際建制,仍存有懷疑. ‧. 及戒心,其原因可歸咎於中國認為自己無法從中取得主導權,將會在這些國際建. y. Nat. 制當中處於受支配的角色。於是近年來,除了努力在參與既有的國際建制,並試. er. io. sit. 圖在其中取得足夠的影響力甚至主導權之外,中國也積極地發起各項國際建制合 作,希望藉由主動發起各種國際建制與國際合作,取得更多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n. al. 力及主導權。. Ch. engchi. i n U. v. 故本文主要關注的糧食安全問題,對中國在參與國際建制上的影響是否與前 述分析模式相同,亦或因為議題的特殊性,而使得中國將有著另外的策略模式, 將為本文研究分析的重點。. 38 39. 王逸舟,「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的若干問題」 ,社會科學論壇 社會科學論壇,2002 年 8 月,頁 7。 社會科學論壇 秦亞青,「制度霸權與合作治理」,現代國際關係 現代國際關係,2002 年第 7 期,頁 10。 現代國際關係 15.

(1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研究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策略與模式,本文將著重使用國際建制途徑來分析 中國在此一與東協合作當中的外交行為與戰略思考。在目前既有針對中國在參與 國際建制上的研究中,Harry Harding 和 David Shambaugh 同樣認為,中國現在看 來較以以前更為深入地與國際社群要融為一體,但其對於合作的矛盾情緒仍未完 全地消除。中國強調要維持中國的價值,係指維持領土的完整、商業發展的能力、 限制外國文化及知識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以及保持壟斷所有政治權力,如所有政. 政 治 大. 治性活動的組織,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批准並效忠中央。此種研究的途徑較偏. 立. 向傳統軍事與政治安全的概念,並且涉及中共統治與領導模式對外交決策的影. ‧ 國. 學. 響,在此種分析途徑中,視維護中國主權、領土與中國價值為中國在參與國際建 制時的優先考量,其餘議題與其牴觸都可能在決策過程當中被捨棄。. ‧. Samuel Kim 站在現實主義追求國家權力與國家利益的觀點,對中國參與國. y. Nat. sit. 際建制的策略提出「最大化-最小化原則(maxi-mini-principle)」,意即將權力最大. n. al. er. io. 化,並將所要負的責任最小化,認為實質上中國只是想取得搭順風車的機會. i n U. v. (free-rides),藉此獲取專業技術、外交援助及相關國際資訊,已達到其更進一步. Ch. engchi. 的經濟成長目標。此種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的觀察則認為,中國於國際建制當中 視追求實際利得為優先考量,能夠從參與國際建制當中獲取越多權力與利益,並 且被要求的負擔責任越少,越能夠引起中國在參與國際建制上的興趣與積極度。 這樣的途徑思考乃自經濟學風險得失觀念而來,其根本上視中國決策為一衡量風 險與利益的過程,在乎權力與經濟利益的得失。Elizabeth Economy 則綜合前述 兩種觀察途徑,並透過對中國參與蒙特婁公約及國際氣候變遷框架協定兩個實例 研究,認為中國在冷戰之後對參與國際建制的思考,有著幾項改變:其一,中國 不再像以前一樣,覺得國際建制只會有損其經濟、侵犯其主權跟讓工業先進國從 中國得到好處。反倒是開始認識到,要加入國際建制,中國才有獲得國際援助跟 16.

(20) 參與建立國際建制的機會;其次,中國的知識社群變多了,從以前二十年前極小 的科學社群,到現在完整的社群跟官方研究機構,如此不但有助與國際社群互動 以取得資源和技術的協助,有才幹的科學家們,也能快速地提供領導人跟官方決 策及談判上所需的知識;其三,政府的角色仍是最終決定者,而中國政府在乎的 還是經濟發展為重,從其談判策略跟核心價值中可看出,如同在臭氧限制的例子 中,就算科學家們提出再多的國內研究佐證,要是沒有國際間的同意提供援助, 中國也不會那麼快決定加入。也因為參與的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官僚手中,要瞭解 中國的政策,就要先瞭解中國的官僚政治與其利益所在為何。. 40. 政 治 大 構對國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構作用。建構主義超越行為,探討本體,著重考慮體系 立. 而溫特(Alexander Wendt)的社會建構論觀點,則是考慮國際體系的文化性結. 結構和行為體之間的建構進程,即國際體系結構建構行為體身份和利益,行為體. ‧ 國. 學. 只有具備身份和利益之後才能採取與之相稱的行動。溫特認為國際政治是一個不. 41. ‧. 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相對異己而界定自我身份,並且賦予異己相. y. Nat. 應的對立身份,並根據此一定位進行互動。 國內學者袁易針對溫特的觀點認為,. er. io. sit. 社會建構論對宏觀層次的結構過於依賴,關心的只是宏觀層次上結構對身分和利 益的建構作用,結構如何通過規範、規則或制度的形式來建構能動者的身分與利. al. n. v i n 益並起到作用,對能動者如何在此一結構中所採取行動反而忽略不談。也就是其 Ch engchi U. 點出了能動者不斷的造就和再造自我和異己的核心概念,強調了結構對遵循的作 用總是處於某種奧妙的進程之中,但卻對能動者偏好選擇的因果機制不加著墨。 42. 於是透過溫特的社會建構論觀點,進一步提出一套有關「能動與互動的聯結」. 的中階理論作為補充,進行了實證分析後理出一個整合型的架構,將中共在導彈 建制當中的策略分成三種模式,分別是原則性不遵守、脅迫下的遵循與管理式遵 40. 參照 Elizabeth Econom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Making,” in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54-256. 41 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 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社,2000),頁 25。 42 袁易,中國遵循國際導彈建制的解析 中國遵循國際導彈建制的解析: 中國遵循國際導彈建制的解析:一個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 一個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頁 6。 17.

(21) 循。此外,中國學者秦亞青及魏玲,也使用了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建立了一套「進 程主義的社會建構模式」來剖析中國與東協建立東協十加一,甚至是參與包括 日、韓在內的東協十加三的行為模式。其模型架構如圖 1-1:. 圖 1-1. 進程主導的社會建構模式. 治 政 規範、規則 大 立 ‧ 國. 行為. 學. 身份. 預. 利益. 期 結 果. ‧ sit. y. Nat. 進程維持. al. er. io. 資料來源:秦亞青、魏玲, 「結構、進程與大國的社會化---東亞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崛起」 ,朱鋒、. n. 羅伯特‧羅斯 主編,中國崛起 中國崛起: 239。 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頁 理論與政策的視角. Ch. engchi. i n U. v. 秦亞青與魏玲認為,進程不僅是手段,也是目的,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起關 鍵作用:維持進程,就維持了身份的實踐。我們所說的進程起關鍵作用,並不僅 僅是在進程產生限制性的和構成性的規則及規範這一意義上,而是將進程本身作 43. 為實踐活動的中心。 藉由這樣的模型探討中國在參與東協十加一,甚至是擴大 到建設東亞共同體的行為模式上,他們最終認為中國是在參與的過程當中接受東 亞地區的社會化,也是在推進這個建制的形成。這樣的進程是手段也是目的,作 為手段,它推展了建制的形成;作為目的,它維持了地區穩定、塑造地區規範,. 43. 秦亞青、魏玲,「結構、進程與大國的社會化---東亞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崛起」 ,朱鋒、羅伯特‧ 羅斯 主編,中國崛起 中國崛起: 238-239。 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 理論與政策的視角 18.

(22) 44. 也建構地區的集體身份和認同。 這是與西方新現實主義或新自由主義截然不同 的解釋觀點。 本文將藉由現實主義觀點下的「最大化-最小化原則」及社會建構論觀點的 建構國際建制參與行為這兩種途徑,試析中國在與東南亞國協建立東協十加一的 過程中,是屬利益的追求或是已透過能動與互動內化成一種建構出來的參與行 為。特別在糧食安全議題的部份,中國是單純追求一個最大化利益、最小化責任 的方針,亦或是符合建構論所描繪的,成為一個國際社會中透過互動,而對此一 議題產生集體認同並進行共同合作的一員。. 政 治 大 象的國際建制在建立背景與運作方式進行瞭解,同時再以設為研究自變項的議題 立 本文研究的主體在國際建制與議題因素對其運作之影響,首先需針對研究對. 為切入點,觀察分析其在建制運作中影響的層面為何?因此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 ‧ 國. 學. 藉由蒐集中國與東協在建立東協十加一過程當中的各項官方條約、議定書及貿易. ‧. 協定,佐以相關的既有研究及貿易數據,透過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及. y. Nat. 進行數據的比對,來瞭解糧食安全此一因素,在東協十加一建制當中帶來的影. er. io. sit. 響。並希冀能更進一步探知糧食安全這樣一個屬於非傳統安全範疇中的議題項 目,對中國在參與國際建制之時有怎麼樣的影響,如何才能夠在國際競逐的舞台. n. al. Ch. 上,於糧食安全議題的部份佔到優勢?.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文的研究範圍主要以中國與東協建立的十加一機制的運作為主,尤以中國 方面的外交戰略走向為其主要的範疇,用以做為切入點的主要議題則是糧食安全 的相關外交政策及雙方簽署的協議及進行的合作。時間方面則主要以中國與東協 正式建立對話管道的 1991 年為範圍起算,希望在這樣的範疇中探討中國與東協 44. 同上註,頁 257。 19.

(23) 雙邊關係的發展與中國在其中的外交戰略,受糧食安全此一議題的影響狀況。唯 藉由單一項雙邊關係與單一項議題,解釋中國在參與國際建制上的行為模式,將 只能對中國在參與國際建制的行為模式做出一部份解釋,欲達到完整解釋中國在 參與國際建制上的通則性行為狀況,恐非本文研究能夠一次囊括,需待更大的範 圍與相關資料以進行另外更深入的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24) 第貳章 糧食安全概念發展 欲探究糧食安全此一概念發展的沿革與現況,需先自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 的發展論起。尤其所謂非傳統安全的出現,乃相對於傳統的安全觀而言,故在論 及屬於非傳統安全範疇之一的糧食安全時,需先梳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的沿革與 差異。本章將依照從傳統到非傳統安全概念的發展,以至糧食安全此一概念的發 展,分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概念、糧食安全概念的沿革與地位與糧食安全概. 政 治 大 論,以呈現糧食安全此一概念的發展演進,以及在當代國際建制運作中的影響。 立 念與國際建制三個小節,各小節透過整理各學派與學者對安全概念的觀點與討. ‧ 國. 學. 第一節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概念. ‧ y. Nat. er. io. sit. 在國際關係的領域當中,以現實主義視國家為國際間互動的單位、行為主體 的觀點出發,當吾人論及「安全」一詞時,所指涉的當為一國之安全,意即國家. al. n. v i n 安全。而這樣的國家 安全概念的出現,是 伴隨自威斯發利亞和 約(Peace Ch engchi U. of. Westphalia)之後,完整的國家概念與實體出現,隨之在主權原則和相應的國際條 約基礎上的國際關係也逐步形成。 「安全」概念就與「國家」概念開始緊密相聯。 1. 但針對國家安全的範圍界定,學界卻始終沒有一個定見,美國學者 Mengold 在. 國家安全與國際關係(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一書中提及,以 詞源觀之,「國家安全」是一個美國概念,雖在美國第四任總統 J. Madison 的著 作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想法,但它的真正出現只是進幾十年的事。2至 1947 年美國. 1 2.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頁 13。 非傳統安全論 Peter Mengold,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p.2. 21.

(25) 3. 通過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 ,此為國家安全一詞首見於正式法 律條文當中。此後遂可見國家安全一詞在各國政府的政策文件或法律條文當中出 現。基於對「安全」的詮釋,西方學者把「國家安全」定義為一國對關乎其利益 的各種威脅的一種感知以及對消除這種感覺所作的努力。4其後 Barry Buzan 綜合 了十數位代表性學者的定義,進一步將「安全」概念加以界定,認為其有幾個著 重的要點,分別是國家利益保障、避開戰爭、核心價值的保衛、對抗外來侵略的 5. 能力、避免現有的國家狀態遭受外力威脅等等。 但針對這些西方學界研討出來 對於「安全」的定義,國內學者劉復國則認為應當注意兩個部份,其一是這些界. 政 治 大 在兩極體系下,著重傳統軍事對抗為主的思考。其二是所以界定都是西方學者所 立 定皆是起源於西方國家的「國際安全體係」與「國家意念」,且充份反映出籠罩. 遍適用於其它地區國家,是需要存疑的。. 學. ‧ 國. 提出,並未選擇任何開發中國家的界定。充滿歐美先進國家的界定模式,是否普 6. ‧. 在傳統現實主義觀點之中,國家是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而國際社會本身處. y. Nat. 於一個無政府狀態,並無一個超越各國政府,可協調約束各國行為的「超國家」. er. io. sit. 組織存在。在此情形之下,各個國家存在的基本目的便在增強自身的實力與權 力,以求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存續,進而追求各種國家利益。7在各國確保自身領. al. n. v i n 土完整、主權獨立與追求國家利益的同時,由於主權的排它性及資源的有限性, Ch engchi U 國家間的衝突與磨擦難以避免。而使用軍事手段甚至訴諸戰爭,成為了最後也是. 最有效率的方式。在這樣現實主義觀點的影響下,國家安全的問題便是國家間的 8. 戰爭問題,獲得安全的手段就是軍事力量。 整個二十世紀,傳統大國和一些地. 3. 參照 美國國防部國家安全法條文頁面, http://www.state.gov/www/about_state/history/intel/intro6.html。 4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頁 14。 非傳統安全論 5 參見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2nd edition(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1), pp.53-68. 6 劉復國, 「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 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 ,問題與研究 問題與研究,民國 88 年 2 月, 問題與研究 第 38 卷第 2 期,頁 23。 7 參照 張亞中 主編,國際關係總論 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頁 35。 國際關係總論 8 Paul B. Stares e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A Global Survey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1998), p.27. 22.

(26) 區性國家都十分重視自身軍事力量發展,這種局面直到冷戰結束之後,人們對國 9. 家安全,甚至是國際與全球安全的的議題方有所改變,產生了新的認識。 於是 冷戰時期的安全觀便被視為是傳統安全觀,在這種傳統的安全觀念之中,一個國 家的軍事與政治安全是主要被關注的面向。 而冷戰後出現的非傳統安全觀,則是相對於傳統安全觀所衍生出來的。其與 傳統安全觀同樣都是一種安全觀念,差異在於對安全認識的視角、安全的主體、 安全的性質界定、安全的含意的內容有所不同。非傳統安全觀強調安全依然重 10. 要,但不是安全的唯一主體,其內容不只是政治與軍事安全。 並認為國家安全. 政 治 大 軍力發展以確保自己的領土、主權完整便可以達到完整的確保安全。在冷戰結束 立. 與國際安全,甚至是全球安全都是互相聯動的,單一國家並不是只專注於自身的. 與蘇聯解體之後,原本冷戰時期的兩大軍事集團緊張對峙、以及在意識形態、經. ‧ 國. 學. 濟與政治上的對立也隨之瓦解。加拿大學者 John Kirton 便認為,1945 年二次世. ‧. 界大戰結束以來,在安全方面大致有三種威脅,分別是舊的威脅、新的威脅及正 11. y. Nat. 在出現的威脅。 其中舊的威脅所指的是傳統安全觀講的軍事與政治安全,至於. er. io. 臨的威脅來源。. sit. 後兩者則屬非傳統安全觀的範疇,也是二次大戰與冷戰結束之後,全球所主要面. al. n. v i n 美國學者 Fidas 則進一步闡述了冷戰時與冷戰結束後的威脅來源差別,Fidas Ch engchi U. 認為,冷戰時期的威脅是「有威脅者」的威脅,而冷戰後則是一種「沒有威脅者 12. (threats without threateners)」的威脅。 意即在傳統安全觀當中,威脅的來源有其 明顯的對象,通常是直接以軍事或政治力量威脅到某一國之固有領土或是主權的 其它國家,對此一國家來說便是其威脅的來源,是威脅者;但在非傳統安全的範 疇當中,認為不再只有對於領土或主權的軍事與政治壓力會帶來威脅,而是在冷. 9.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頁 17。 非傳統安全論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頁 18。 非傳統安全論 11 John Kirton, The Seven – Power Summit as a New Security Institution, http://www.g8.utoronto.ca/scholar/kirton199301/kir4.htm. 12 George Fidas, Global Development 4 :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ttp://www.maxwell.syr.edu/ir/globdev04.syl-f2kl.htm. 10. 23.

(27) 戰結束,因為國際情勢的演變,國際間越來越頻繁地往來之後,許多根源於國家 間互相往來或依賴,而進一步產生的新威脅,可能是跨國的、是綜合原因的、甚 至可能是危及全體人類生存,而不再只是單一國家遭受壓力的威脅。沒有那一個 國家是這些威脅的製造者,但有超過一個國家,甚至是全體人類都面臨著這些威 脅。簡言之,面臨非傳統安全的主體仍是國家,國家仍是面臨及處理這些新安全 威脅的主要角色。但處理的方式已與冷戰時期不同,需要重新的思考和規劃。. 13. 於是,今天吾人界定非軍事因素的發生對國家安全產生威脅,已朝向更廣義 的綜合性安全概念,因此更需要衡量威脅的本質,和會不會威脅到生存所須的必. 政 治 大 除傳統軍事與政治安全之外的議題範圍相當廣泛,面對任何一項非傳統安全範 立. 要因素。因為只有會威脅到主體生存問題的,才可被歸類為是國家安全的範圍。 14. 疇當中的議題,仍需思考其對國家影響輕重來衡量其威脅到國家安全強度如何。. ‧ 國. 學. 對於這樣從傳統安全觀到非傳統安全觀演變的背景因素,俞曉秋、李環整理. ‧. 為四大項的背景因素,以及列出在傳統軍事與政治安全之外,會威脅到國家安全. y. Nat. 的非傳統安全主要範疇內容,其中包括了冷戰後國際格局的變化帶來的非傳統安. er. io. sit. 全問題的凸顯與冷戰後國際格局的變化關係密切,舊有冷戰時兩極對立的體係瓦 解之後,許多與原本傳統軍事、政治安全不同的非傳統安全議題慢慢浮現。. al. n. v i n 其次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擴展。冷戰不只是政治與意識形態兩極嚴重 Ch engchi U. 對立的結束,附帶著也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經濟體制嚴重對立的中止。各 國重新追求經濟發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生。但全球化的推展也為國際社會. 帶來了新的問題,國際經濟與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問題快速流竄,加上全球 通訊的快速發展,國際媒體影響力的擴張等發展,都帶來了屬於非傳統安全範疇 的各式新興議題。 第三是冷戰後各國日益重視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各國政府、民眾的注意力出 現轉移,不再如冷戰對立時期一般,只注重軍事安全與意識型態領域的國際衝. 13 14.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頁 31。 非傳統安全論 Barry Buzan,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21. 24.

(28) 突,而是開始對國際關係中的經濟、科技、環境與文化等相關議題產生更多關注 與興趣。進而使得許多國家逐步將這些問題視為對國家安全的新威脅,並重新調 整綜合國力的發展戰略,重視提高國家的綜合安全保障能力。最後則是國際安全 理念與範式的變化。面對冷戰後不同的世界狀況與發展情勢,人們受到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這兩種思潮的影響,對於世 界發展的觀點不再是為求生存而相互在軍事與政治上競爭,而是希望透過尋求包 括經濟、文化社會與各項新興議題的合作,共同為人類發展與永續生存而努力。 進而也影響了冷戰後在安全觀念與安全範式(security paradigm)上的改變。. 15. 政 治 大 包括經濟金融安全問題、能源安全問題、環境安全問題、水資源安全問題、武器 立. 而關於非傳統安全的範疇內容,根據俞曉秋、李環的研究整理為幾大範籌,. 擴散問題、文化安全問題、資訊安全問題、流行病安全問題、人口安全問題與跨. ‧ 國. 學. 國犯罪安全問題等。. ‧. 其中像經濟金融安全問題,即是因為冷戰結束後地位上升,以經濟和科技為. y. Nat. 核心的綜合國力成為各國之間競爭的焦點而漸漸浮上檯面的。金融安全的核心是. er. io. sit. 規避金融風險。主要目的在防範金融危機;能源、環境與水資源安全問題,則都 是關乎人類生存的資源條件問題,如何面對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不斷受人類耗用而. al. n. v i n 減少,甚至是因為人類生存破壞自然環境而帶來的生態與資源缺乏問題。比起軍 Ch engchi U. 事與政治上的互相競爭衝突,資源問題更需要的是國家間共同合作面對,而不是 單純地為了爭奪資源而產生衝突;武器擴散問題是延續傳統軍事安全而來,但關. 注的不再是如何藉由強化國家軍事武力來確保國家安全,而是關注如何藉由管制 甚至是防止武器擴散,減少世界上武裝軍事衝突對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特別是 大規模的生化武器或是核子武器的擴散與使用;文化安全問題則是指各個國家社 會或是民族的傳統文化、意識型態的發展與延續問題,力求人類的傳統文明或是 少數族群文明不至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消失;而資訊安全問題則是全球化及網際網 路普遍化之後,帶來的在資訊安全與網路活動上的安全威脅;流行病的傳染則不 15. 參照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 非傳統安全論,頁 38-50。 非傳統安全論 25.

(29) 是新出現的問題,卻因為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快速推展,全球的人與物資流動頻 繁,加重加快了流行病出現時的傳播範圍及速度;人口安全問題則是對於地球上 不斷成長的人口數字,在突破六十億之後,造成在資源使用及生存空間上的問 題,關乎人類發展及資源利用,亦需全球各國來共同合作處理;跨國犯罪的問題, 也是透過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各地之間的交通往來日益發達而漸漸浮現,各國間 需要更緊密有效的合作,才能夠完成打擊跨國性犯罪的目標,各國對於犯罪問 題,已不再只是關注本國內部的狀況就足夠的了。. 16. 從上述整理當中可見,在非傳統安全的範疇當中,皆是有別於傳統安全以軍. 政 治 大 向社會、經濟層面議題所對一個或多個國家,甚至是全球國家所帶來的安全威 立. 事為基調、以單一國家為行動者的觀點。非傳統安全的範疇當中,關注的都是偏. 脅。在非傳統安全的範疇當中,即便仍有涉及軍事武器的武器擴散議題,或是涉. ‧ 國. 學. 及暴力與武裝行動的跨國犯罪安全問題,但其議題討論影響的層面都不再只是針. ‧. 對單一國家,意即任何一個國家面對這些屬於非傳統安全的議題,都無法獨力處. y. Nat. 理,也無法只考慮自己國家的狀況,都需要多國甚至國際間的通力合作方能面對. er. io. sit. 這些議題。且非傳統安全的威脅所指涉的領域非是固定不變,國內學者朱蓓蕾便 認為其會隨時間與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亦會隨著各國國情的差異而有不同的. al. n. 優先順序。. 17. Ch. engchi. i n U. v. 總結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之間的差異比較,朱蓓蕾所研究的整理比較如下 表2-1:. 16 17. 同上註,頁 38-50。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 ,中國大陸研究 中國大陸研究,第 46 中國大陸研究 卷 5 期(2003 年 9 月),頁 28。 26.

(30) 表2-1.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比較. 傳統安全. 非傳統安全. 傳統安全關注的對象和行為主體是國. 非傳統安全關注的行為主體不僅是國家,. 家,注重的是國家安全,區域安全與全. 尚包括個人、次國家團體,以及國際組織. 球安全只是國家. 機構,其不僅重視國家安全,亦著重人類. 安全的延伸。. 安全、區域安全及全球安全。. 傳統安全獨重高階政治議題。. 非傳統安全雖然仍重視高階政治議題,但. 行為主體. 界定取向 以低階政治議題為首要關注重心。 非傳統安全則是除了來自其他國家的政 政 治 大 治、軍事與非軍事(包括經濟、社會、環境、. 傳統安全是指來自其他國家的軍事威脅 等外來侵略。. 立. 威脅來源. 跨國組織犯罪)等直接的外在威脅之外,還. ‧ 國. 學. 有來自國家內部的內發性威脅,甚至可能. 傳統安全保衛標的指的是國家生存、主. 非傳統安全則在追求國家內部與外部所有. 權與領土的完整、政治的獨立、國內秩. 領域(包括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er. io. 序的維護,以及人民的安全。. n. al. sit. y. Nat. 保衛標的. ‧. 是內外因素相作用獲得威脅成因。. 軍事與環境)之可持續性安全、個人生存之. v i n Ch i U e n g c h基本需求,以及全體人民的福只等重大利 益與核心價值免於受到侵害。. 資料來源: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 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頁44-45。 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 簡言之,非傳統安全的範疇脫離了原有傳統安全限於軍事與政治的框架。其 內容涉及的面向更加廣而深,也代表著在冷戰之後的國家安全,不再僅是只受到 傳統的軍事與政治因素帶來的壓力。諸如社會、經濟、環保與資源等等議題都會 成為國家與國際間安全上壓力的來源。1994 年聯合國開發總署出版的「人類發 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當中亦明白宣示:「長久以來,安全的概. 27.

(31) 念被狹隘的解釋為:來自境外侵略的領土安全,或外交政策中國家利益的保護、 或來自核子大災難的全球安全。安全與民族國家之關係遠甚於人民之關係,... 而人民所尋求者乃每日生活當中的安全。對許多人而言,安全意味著保護他們免 於疾病、饑餓、失業、犯罪、社會衝突、政治迫害和環境危險的威脅」。18這種 被稱為「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的新方向,認為安全應討論經濟安全、糧 食安全、健康安全、環境安全、身體安全、共同體安全及政治安全;其他有關全 球性的安全威脅包括一、人口的增長;二、全球所得差距的擴大化;三、國際人 口遷徙的增加;四、不同形式之環境惡化;五、毒品走私;六、國際恐怖主義。 19. 政 治 大. 而本文要探討的重點,便是由非傳統安全當中的糧食安全與其影響著手。. 立. ‧. ‧ 國. 學. 第二節 糧食安全概念的沿革與地位 糧食安全概念的沿革與地位. 在論及糧食安全概念的沿革與地位之前,需先提及糧食安全此一概念之所以. y. Nat. sit. 屬於非傳統安全的幾項特徵展現。根據中國學者盧良恕、王健的研究整理,糧食. al. n. 20. er. io. 安全此一概念有著四項特徵可突顯其屬於非傳統安全,分別是跨國性、 轉化性、. i n U. v. 主權性與協作性。 跨國性指的是糧食安全帶來的壓力非是針對單一國家產生,. Ch. engchi. 而是許多國家甚至所有人類都必須面臨的壓力。世界農糧組織也提出保證糧食安 全是一項國際性責任的看法,這將是跨國性全人類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單一 國家的問題;而轉化性則是指糧食安全問題的擴散影響,可分兩部份理解,其一 是一國的糧食安全若產生問題,且未得到妥善的解決,那麼將可能對其它國家也 產生糧食安全上的影響,造成負面的外部性。例如若原本糧食產量穩定可供外銷 的國家發生了糧食安全的問題,將會連帶影響原本依靠向其進口糧食以維繫國內. 18.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1994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4), p.22. 19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Redefining Security: The Human Dimension,” Current History, No.94, 1995, pp.230-236. 20 參照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頁 11-13。 糧食安全 28.

(32) 糧食安全的糧食進口國家。其二是對其它方面的影響,即糧食安全發生問題的狀 況下,有可能引發其它諸如人口死亡率上升、社會治安變差等等的影響;主權性 則是指糧食安全的發生最初都自一國國內發生起,但依各國國內國情不同,故同 樣有糧食安全問題,卻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採取同樣的應對方式,仍是要由國家 應地制宜自主決定最適切的應對方式;最後是協作性,乃指雖然全球目前整體的 糧食生產量與需求量大致為平衡,卻因為各地各國之間的可耕地面積、水資源與 人口數目等狀況的不同,造成有國家或地區會面臨到糧食安全上的危機,各國間 的糧食自給率各不相同。於是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應當透過國際間的共同協作,. 政 治 大 糧食問題的本身,並非獨立出現。其可說是由水資源問題延伸而來。加拿大 立. 非是一國之力能夠自行處理的。. 學者巴洛(Maude Barlow)與克拉克(Tony Clarke)便在其研究當中指出,過度地農. ‧ 國. 學. 21. 業灌溉長期下來,不但會影響土地地力,使得可耕地面積逐漸縮小, 且目前全. ‧. 球所生產糧食的 10%,其所灌溉用的水源未能獲的補充。若照預期人口成長直到 22. y. Nat. 2025 年,人類所需的灌溉水源將較現在成長 2000 立方公尺。 在水資源上的缺. er. io. sit. 稀,將直接帶來人類在糧食上的壓力。另外人口成長的問題,也是影響著糧食安 全問題的另一因子,全球人口數字不斷成長的同時,所帶來的糧食需求壓力自然. al. n. v i n 也日漸沉重。因此,糧食問題是受許多其它議題影響而產生,其內容有著相當多 Ch engchi U 重的層面需要處理。. 而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概念最早自 1975 年在羅馬舉行的聯合國農糧組織 (FAO)召開的第十八屆世界農糧組織大會上出現,在報告中對糧食安全的認定, 23. 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得到為了健康生存所需的足夠食物」 。 爾後 接著在 1983 年的第二十二屆大會上又修正成, 「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 21. 莫德‧巴洛(Maude Barlow)、托尼‧克拉克(Tony Clarke) 著,張岳、盧瑩 譯,水資源戰爭 水資源戰爭(北 水資源戰爭 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頁 35-36。 22 同上註,頁 48。 23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官方網站,第十八屆世界農糧大會報告書頁面。 http://www.fao.org/docrep/x5589E/x5589E00.htm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凡中華民國國民,體能狀況良好,具有安全維護暨門禁安全管理、校園定 時巡視、校園夜間輪值暨安全警戒及突發狀況處置及通報等工作能力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學校各級人員均 須遵守《香港國安法》及 所有適用於香港的法律 。作為一個良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佛光山為全面展開自強年活動,祈禱國泰民安及提倡春節正當娛樂,自民國六十九年(一

來源地 安全標記式樣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