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學習階段(key stage 4) ─ 視覺藝術評賞與情境

聯繫創作的評賞教學設計:是由教師利用特殊的創作場地,比較中西不同情境的 創作「地方」(「洞穴畫」與「街頭 graffiti」),以聯繫「自我」─「創作」

─「地方」─「如何創作」的關係。再將中、西不同作者對相類主題(例與死亡 與生命)的不同創作處理,顯示不同的文化態度。讓學生探討這種態度,如何與 創作的形式相關,又如何喚起不同的詮釋話語。學生在評賞教學的激發之下,不 斷地豐富其文字與對話語言,發揮自我的擴散、填補、修訂等思維能力。

專題教學至此,由「香港印象」,「時間錦囊」、「地域情境」、「符號象徵」的教學 焦點,發展至 「自我」─「地方」 ─「如何感覺」的主題訊息,再發展至「自 我」─「居於斯」─「如何看」的創作實踐。讓學生採取某一角度來看生活於香 港的自己或別人,然後從自我的「看法」,再發展至自我的願望和選擇:《香港:

我理想中的居所》,即「自我」─「居於斯」─「如何選擇」的思維脈絡。

能力指標 4.8 ─ 微觀、宏觀及多角度的觀察能力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4.8 作品描述 掌握藝術作品的表 象

7 在抽象或非抽象 的作品當中,發現 意象或形式的細 節與特徵

對話/文字 4.8a

延續 4.6a 的課室對話,學生在課後的創作過程之間,

亦進行了文字的評賞。同時,對有關作者的同系列作 品:《給想飛的人》(To Someone Who Want to Fly)、

《給想跑的人》(To Someone Who Want to Run) 、《給 想哭的人》(To Someone Who Want to Cry),有以下 的評論:

「在《給想飛的人》中,我看到作者 Lam Naam 用了輕 柔的物料,令作品有輕型的感覺,像很容易會摔倒的 樣子,但亦有容易起飛的感覺,這摔倒是想飛的代價 罷!」(英文中譯) [註:發現矛盾]。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給想跑的人》是一個十分抽象的作品,只有兩條窄 長的條子,但又因為它佔有了一片空間,故有擴張之 感。」(英文中譯) [註:發現暗示空間]。

8 在抽象或非抽象

的作品當中,聯繫 意象或形式的關 係

對話/文字 4.8b

以下是同一學生的評論:「而《給想哭的人》裡面好像 有兩條船,像要告訴我們,若要哭的話,兩行珠淚會 給這條船帶走。」(英文中譯)

[註:「兩條船」、「兩行珠淚」與詩意相連姞。按李清 照的詞有類似的意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 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第二組較抽象的作品,是出於另一位香港本土創作者 Mok Yat Sun 的手筆:

「這組作品十分之鮮明,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傳訊。我 亦從這些作品當中學得了溝通之道。她採取了抽象的 手法,將兩種不同的東西或人物聯結起來,這是我要 效法的。同時,我也發現它們通常以公共屋邨為背景,

我相信作者所傳播的訊息是:生活於繁忙的鬧市當 中,溝通是何等重要的。」(英文中譯)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能力指標 4.9 ─ 由局部到整體、由表面到深入的感受能力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4.9 整體感受 喚起對藝術作品的 感應

7 全面地歸納整體 的感覺,能利用較 精要的辭彙或句 式傳遞出來

對話/文字 4.9a

[文字(1)]

「我認為(在課外展覽現場的一系列作品)欠缺了強烈 感性的表達,難引起共鳴。」(英文中譯) [歸納整體 作品的無情]

[文字(2)]

「閘門(Gates: 1979-2005),以布織物構成 7503 度閘 門,放置在紐約中央公園的通道上,而且塗上橙色,

當人穿過這些閘門時,會喚起一種感覺:無論裡裡外 外都可以看透,亦令我覺得充滿神秘感。」(英文中譯) [歸納整體氣氛的有情]

8 全面地歸納整體 的感覺,能利用較 適切的辭彙或句 式,深入地傳遞出 來

對話/文字 4.9b

[文字(1)]

「(在課外展覽現場的一系列作品)整體上欠缺對香港 情感的表現,很多都只像攝影般,加入技法,把一個 (個)景象定格(地)畫出來,鮮有自己的情感抒發。」

[以形式分析為證據,歸納整體作品的無情]

[文字(2)]

Edward Munch 的《吶喊》(“Scream”)「利用橙與藍 的對比,再加上一些線條,反映出人類的恐懼感。」;

而在另一幅《生命之舞》(“The Dance of Life”) 中,更強烈的黑白對照,亦對比出快樂與愁思,是 Munch 一貫的作風。再另一幅《橋上的女孩》(Girls on the Bridge)利用線描的方法,而女孩子給繪成冷藍 色,令人產生一種冷感。」

「歸納而言,Munch 的作品充滿了黑色與憂愁的感 覺,這亦是他的風格,。」(英文中譯)

[能反覆地、確切地以形式分析為證據,歸納整體作品 的有情]

能力指標 4.10 ─ 由藝術符號喚起感官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美感經驗的 聯想能力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7 根據視覺元素和 組織的個性及符 號訊息,分析創作 主題與形式的關 係

對話/文字 4.10a

自我的標誌創作(一):

[文字]

學生 A:「黑色代表神秘;白色代表平凡。」

[對話]

學生 A:選了深藍、黑色、白色,因為火柴盒,關起 來不知道裡面是甚麼,因為等待有人把它打開。(在平 凡的白色及藍色的火柴盒蓋內,可發現黑色而神秘的 我。)」

8 根據視覺元素和 組織的個性及符 號訊息,歸納創作 主題與形式的關 係

對話/文字 4.10b 自我的標誌創作(二):

[文字]

學生 B:「我愛黑、白、藍。(黑:深沉);白:光明;

藍:(大海的色彩)]……我認為大海可以代表我,時而 波濤洶湧、時而風平浪靜,但實質是很深沉。」

4.10 形式分析 對藝術形式作心 理、美感及主題的 聯繫

該生再利用以上的色彩,發展以大海為標誌的創作,

來代表自己:

學生 B:「我像大海間的其中一物,隨波逐流。」

以書本為標誌:

學生 B:「而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有 D(些)可能歷盡 滄桑、有 D(些)風平浪靜、有 D(些)多姿多彩,要打開 就可以了解……書要打開就會知道故事內容。」

有學生以書本為代表自己的標誌:

學生 B:「時而光亮、時而陰沉,最終會熄滅。像人生,

有起有跌,有悲有喜,最終皆要死亡。」

[註:色彩的「深沉」與「光明」屬於形式的象徵;而

「大海的色彩」則涉及日常經驗或實物的聯想。]

教師(帶動學生一起歸納):火柴盒、孤島,故事書的 符號,彼此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希望別人親近、打開,

了解。

能力指標 4.11─ 關聯創作情境與藝術主題的想像能力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4.11 情境想像 了解藝術的形式選 擇與表現主題與情 境脈絡相關

7 理解不同的時空 文化會有不一樣 的形式選擇與表 現主題

對話/文字 4.11a [文字]比較詮釋

「我從萬聯網中嘗試找尋自畫像的資料,發覺藝術家 所採用的,不離兩種普遍畫法。第一種:以寫實的方 法表達,當中又不忘為自己的樣子弄得年輕和美化一 點。第二種;為自己的臉容增添情緒與情感,通常這 種畫法的模樣會較模糊,僅可見到頭部的形狀。」(英 文中譯)

「我無法決定實正的自己是甚麼,因為我在不同情況

下,會有不同的表現。於是唯有選出一個較為常見的 我來表達……我認為要表達人的屬性,可先從藝術家 所採用過的技法及物料著手,但到頭來,仍得參考藝 術家受情境影響下的不同風格。」(英文中譯)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8 評述不同的時空 文化如何影響創 作的形式選擇與 表現主題

對話/文字 4.11b

[文字]情境比較(中西的横向比較)

學生從評賞過程中,參考了美國與香港本土的兩位雕 塑製置藝術工作者的作品,焦點在於物料採用與主題 的關係。學生注意到具工業特性的鐵絲金屬,「(作者) 既強調鐵絲那持久而堅毅的力量,對照於大自然的脆 弱美感,因而令畫滿充滿戲謔之感。」

而香港的雕塑製置,作者亦同樣地注重物科:「令作品

在工藝品與想像之間,產生詩意的聯繫。水與聲音在 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此來呈現作品的空間張力,

夢般的景象擴闊了觀者的想象空間。物料與客體角色 的轉化,又令作品於不同情景下,喚起人們的幻覺。」

(英文中譯)

[註:以上學生能比較美國與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如何以 物料來透露不同情境的主題訊息:前者借工業用料,

透露現代西方入世的味道;而後者借抽象的水聲,透 露虛幻的、中國過去詩畫的意境。]

能力指標 4.12 ─ 弦外之音的理解能力;普遍意義的詮釋能力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7 從多方的角度,探 究不同情境脈絡 的形式或符號所 傳遞的意義

對話/文字 4.12a

[學生的他評與自評:對話]

教師:作者用了兩隻杯的裝置,上面貼有雙喜字,裡 面盛有金魚,有甚麼含意?

學生 A:色彩偏紅色,有歡樂感覺,中西合璧。

[形式的選擇,但要跟進中西方習俗所給予「紅 色」的不同意義]

教師: 還有補充罷!

學生 B:草莓代表……星星應代表願望。

教師:那草莓呢?

學生 C:草莓有如壽包。[較新角度]

學生 D:金魚被困著,代表從此不可以把心事告人知。

而聖經上說:若結合了,要盡量將心事告予人 知,感覺 OK。

學生 B:不同意。[否定,但欠理據]

教師: 為甚麼?為何不是一隻杯而是兩隻?如此放 置,會產生甚麼效果?[帶引新角度及逆向思 維的探究]

學生 C:分隔了。

學生 E:反而成雙成對。[嘗試更正]

原作者(學生):在光明(燈)中找到真我。[思路是由燈 轉化成燭,再轉化成杯的模樣]。

原作者(補充):草苺有甜有酸,代表了我的生活。[以 自我的角度,再行更正]

8 從反思的角度,批 判不同情境脈絡 的形式或符號所 傳遞的意義,並說 看法的理由

對話/文字 4.12b

[學生他評與自評:對話]

學生 A:畫中物令人想到粵劇,傳統慶節。

學生 B:這些喜慶事物對比著後面的一個鎖, 可能有 些事物不想回憶,把它鎖住。

學生 C:中國傳統的鎖,對比現代的手機,新舊對照。

4.12 意義詮釋 詮釋不同形式的選 擇於不同情境脈絡 的意義

學生 D:是珍惜傳統還是鎖著傳統呢?畫中的含意似 乎較亂。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學生 E:這種鎖在中國傳統民間有特殊含意,現在不 再流行,反而很想保留,不想給科技取代。

[以知識為支持的理由]

原作者(學生):我主要想表達的,是天星碼頭不被珍 惜,被(香港人)遺棄(的感受)。

[以「鎖」的意象來喚起傳統的聯想與反省,

以為批判的感性基礎]

[註:以上對話,可見學生能從古今不同情境脈絡,說 出詮釋觀點及看法的理由。不過,仍欠提出視覺元素 (表現形式)的支持:例如紅色的喜慶物與鎖的棕灰色 對比,而彼此的形狀也有不同。前者傾向弧形而後者 較近方角形,大可顯示出自由、約束、傳統(回憶)、

夢想、警告之間的關聯與衝突。]

能力指標 4.13 ─ 關係及價值的判斷能力 評估焦點 等級

(level)

說明 案例

4.13 價值判斷 判斷配合不同情境 的主題,其形式選 擇是否恰當及適切

7 比較情境及主題 因素,以判斷形式 選擇的恰當或不 恰當,並並說出理 由

對話/文字 4.13a

延續 4.5a 的對話紀錄:

學生將以《香港:我夢想的居所》為題創作。為了方 便學生了解如何選擇,教師先行比較中國古代與香港 現代生活的情境,作為創作主題及形式選擇的參考。

並借以下的評賞對話,比較國畫《清明上河圖》與香 港本土的現代畫作。

[對話]

教師:古代與現代有不同的生活選擇。(國畫) 圖中分為城內與城外,你們喜歡住在哪裡?

學生(大多數):城中、市集。

教師:為甚麼?

學生 A:因為較安全、多機會購物。

學生 B(只有一位選擇城外):因為較寧靜。

學生 C:畫中的流線型河岸,再加上(宮筆)白 描,即使在城中,也令人有安寧的感覺。

學生 D:每處建築物的布局,有條不紊的,居民 相安無事,各有各做,也很和諧。

教師:若在今天的香港,你又會選擇住哪裡?

學生(大多數):跑馬地、半山。

教師:為甚麼不選市集呢?,你們剛才不是多 喜歡買東西方便嗎?

學生 E:因為現代的環境不同了,看法也不同。

現代的交通比以前方便得多,即使住在空氣好、

寧靜的地方,也可以不妨礙購物。

學生 C:(香港現代西畫)圖中的色彩與筆觸較強烈,

構圖有擠迫及吵鬧的感覺,沒有古代城中的寧靜 和平。這種色彩若放在國畫中便不恰當了。

學生 B:現代社會有某些地區可代表身份,跑馬 地、半山的住宅地價較高,也較高尚,是理想的 居所。

學生 E:高尚的住宅區,應該有特別的色彩,例 如紫色。

學生 C:(從高尚色彩的角度)例如未來的跑馬地 地鐵站,相信不合適用硤尾站的青色。

8 能結合不同情境 主題的形式選 擇,列出主觀的或 相對客觀的判斷 規準(criteria)

對話/文字 4.13b [文字]

(參考 4.11b 的美國及香港作品圖照)

「我喜歡(美國創作者)Tammy Bickel 的作品,她經常 製作鐵器與傢俱,十分像真。鐵花的造型很美,不規 則的造型給我特別的感覺,令人有壓抑之感。」(英文 中譯)

而另一位香港作者 Lam Naam,則能「喚起思考,其中 的兩項作品:《給想把自己隱藏的人》、以及《給想哭 的人》,每當我遇到難題不能解決時,大大地覺得的感 同身受。」(英文中譯)

以上文字,「像真」及「喚起思考」是較為客觀的判準;

「抑壓之感」是主觀的心理感受,「感同身受」是接近 人之常情的共鳴:在眾多的主觀認受之下,也有一定 的客觀性。至於「很美」是主觀或是客觀,要視乎它 是一種理念抑是一種感受。而「特別的感覺」本身有 創新的條件,但創新不止於感覺,可引導學生針對「創 新」一項,帶出較能客觀地觀察的判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