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幽默中的對立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0

第貳章:幽默中的對立因素

前言

承續第壹章的結論,致笑因素可歸結於對立的製造。不論是對立、對比、反 差、矛盾、荒謬、乖訛、衝突,為何這些元素的出現能促使觀眾發笑?

本章進一步檢視各幽默理論,辯析使人發笑的各自主張。傳統以來嘗試解釋 幽默的理論,可歸類為三條進路:優越論(superiority)、不協調論(incongruity)、

釋放論(release)20,此三組理論並非明確嚴謹的理論,而是散落於各哲學家、理論 家的著作之中,彼此對幽默的切入點不盡相同,提供的解釋也有所差異,但因立 場相近而被以三個分類將之概括。本章第一節展示三條進路中個別哲學家的幽默 解釋,並指出該解釋對於該進路所給予的重要內涵為何,其後以綜論說明,三條 進路的交集為不協調因素,對立是各種幽默情境的必要因素。第二節說明不協調 的意涵,以語義劇本理論(semantic script theory of humor , SSTH) 展示不協調的 兩個條件:兼容且對立。第三節則以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資訊性(informativeness) 兩個概念,說明兼容且對立如何可能,更加詳述事物或概念的對立狀態。第一章 試圖將發笑歸結於對立,本章則是說明對立的內涵。

20 研究者試圖解釋人們的發笑行為時,針對各既有解釋整理,並歸類為優越、不協調、釋放三

種論述,此歸類的相關說明與討論可參閱 Raskin(1985, 24-44)、Attardo(1994, 14-59)、John Morreall(1987),本文援用此歸類,並以「傳統論述」稱之。不過,傳統論述的歸類方式存在著 以下的爭論,例如論述所試圖解釋的對象是否相同,若是針對著不同性質的對象,將不同的論述 並列比較是否合適?又或者,某個理論家或某見解是否適合歸屬於某分類的論爭,例如康德的見 解涵蓋了不協調論與釋放論兩個立場。即便如此,這些論爭並不影響三個論述所主張的人們於發 笑行為中的導因,本文採用傳統論述的分類理由在於,藉由傳統論述展示三個立場所訴諸的致笑 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第一節:傳統論述

許多哲學家或理論家曾試圖說明幽默或發笑的性質,這些不同的解釋可歸類 為三種:優越論(superiority)、不協調論(incongruity)、釋放論(release),以下三段 分別解釋傳統三論,並以第四段綜合討論。

(一)優越論 1. Plato

針對幽默的研究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已有人們為何發笑 的討論,首先是人們發笑的對象:

那些前段跑得很快,但後半段就不行了的運動員。他們一開始跑得很 快,但到後來就精疲力竭,跑完後遭到人們的嗤笑和辱罵,被攆出操 場,拿不到勝利花冠。(柏拉圖,2003a,頁 639)

假如我們要用男人做女人的事,那麼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同樣的教育,

我們要用音樂和體育來訓練男子,我們也必須把音樂和體育這兩門技藝 給予女子,如果要她們打仗,還要對她們進行軍事訓練。如果要把我們 的建議付諸實施,由於他們與現存習俗不同,因此看起來會很可笑。

….其中最可笑是什麼?不就是女子也和男子一道赤身裸體地在體育 場裡鍛鍊嗎?(柏拉圖,2003a,頁 431)

運動員以及接受軍事訓練的女子兩者同樣使人們發笑,前者似乎是因為競賽失利,

後者似乎是因為被迫施予違反常規的制度而使人發笑,競賽失利與違反常規不是 同一件事,但兩者在使人發笑這一層面上是否具有共同的性質?柏拉圖針對發笑 的對象說明其性質:

蘇格拉底:觀察一下「可笑」的性質,一般來說,它是一種惡,其名 字源於某種心靈狀態,我還要說它是惡這個屬中的一個種,它的意思 正好與德爾斐神廟的那句銘文:「認識你自己」,它的意思顯然與這句 話相反,「就是不認識自己」。(柏拉圖,2003b,頁 235)

蘇格拉底將可笑事物的性質認定為,源自於「無知」的心理狀態,但可笑的事物 應歸類於「惡」之中。「無知」也就是不認識自己。蘇格拉底進一步將不認識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己區分為三個方面:其一是財富方面,將自己誤認為比實際情況還要富有;其二 是身體方面,將自己的身體誤認為比實際更高大、更英俊、更好;第三則是心靈 方面,認為自己擁有極高的德行或是將自己誤認為比實際更具有智慧,三者以心 理方面的不認識自己最常發生。前述兩個例子,競賽失敗是因為採取不適合自己 的競賽策略,違反常規顯示則指將軍事訓練施予不適合於其方針與內容的女子們。

諸如在財富、身體、心靈等方面不認識自己、處於自我無知狀態的人,人們會加 以嘲笑。這也意謂,當見到他人因受自我蒙蔽而遭遇不幸時,人們產生愉悅感,

這種模式可見於日常中他人的愚蠢行徑或是喜劇中所描繪的荒謬怪誕。

愚蠢行徑或荒謬喜劇,這種使我們發笑的娛樂類型,柏拉圖抱持否定態度:

衛士們不應該老是放聲大笑。一般來說,一個人放聲大笑就很容易使 自己的情緒變得非常激動,不能自制….如果有人描寫一個高尚的人 捧腹大笑,不能自制,那麼我們不能接受這種說法…。(柏拉圖,2003a,

頁351)

柏拉理想的社會中,擔負保衛國家責任的是衛士(guardians),在談論應施予衛士 的理想教育時,柏拉圖認為衛士的養成標準最重要的是必須受到理性的支配,如 此才能控制自身的基礎慾望與情緒,衛士若是臣服於慾望與情緒的支配,將導致 容易犯錯或濫用權力。使人發笑的娛樂,使人們在發笑時產生一股強烈的情緒,

足以導致失去自我控制,擔負保衛國家責任的衛士應予教導自制,並避免耽溺於 發笑的情緒之中,理想社會應禁止故事或戲劇過多的描繪使人發笑的情境,以免 在社會中產生鼓吹失去理性控制的風氣。

因此,能夠引起發笑的對象是那些愚蠢、卑劣、低等、荒謬的人事物,其共 同性質是缺乏自我的認識。這類事物往往脫離理性的掌控、偏離合理的規則,因 此受到處於理性狀態的人們譏諷、蔑視、鄙夷、奚落、揶揄、訕笑,這些發笑屬 於最古老的幽默解釋,優越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2. Hobbes

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供優越論的具體說明:

笑不過就是,與他人的弱點或原先的自己相比較時,瞭解了我們自身 的突出,因而升起的一股「驟然榮耀感」(sudden glory)。(Morreal, 1986:

19)

驟然榮耀感是股情緒,導致面容扭曲,而那樣的表情被稱之為「笑」, 是由某些使人愉悅的突然動作,或者領會了某些通過比較後能讓自身 獲得喝采的殘缺事物所引起。(Morreal, 1986: 19)

生物或考古紀錄片常有這樣的畫面,遠古時代的人類捕殺野獸後,以雙拳輪流大 力搥打自己胸膛並大聲咆哮,或是戰爭電影中,經過激烈的廝殺交戰後,戰勝者 望著倒在地上的負傷者哈哈大笑,霍布斯描繪的便是這樣的狀態,對手的失敗代 表我們的成功,我們希望自身能比他人更好,或者找尋他人比我們更糟的訊號以 證明我們更好。當得知自身優勢於他人時所產生的勝利喜悅,這股情緒便是「驟 然榮耀感」,使我們愉悅、使我們發笑。

人類也許不再與野獸搏鬥、也不常和敵人肉搏廝殺,但人們仍然不時處於力 量對抗的狀態之中,我們仍然會因驟然榮耀感而發笑,例如比賽獲勝或宣布良好 的考試結果時,成就感使我們發笑。甚至是看見他人摔跤,這類日常生活中偶然 撞見他人所遭逢的不幸與厄運,他人處於劣勢或者無能為力的狀態,相對突出了 我們的卓越與優位狀態而使我們發笑。機智言語或笑話讓我們發笑,便是因為其 中包含了揭露或傳達他人的滑稽與荒謬,同樣訴諸我們的驟然榮耀感。也因此,

若笑話內容或可笑情境,發生在我們自身或我們朋友身上時,我們不會發笑,因 為這樣的狀態無法導致驟然光榮感,也無法使我們愉悅。

(二)不協調論

的確許多喜劇或笑話以他人的愚蠢無能、出糗、丟臉為描述對象,但優越論 僅聚焦於幽默情境中的事故或意外性質,有些哲學家認為優越論忽略了使人發笑 的核心議題,幽默的素材包含衝突與矛盾因素,人們的智識能夠加以辨識,這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傳統論述的第二條進路,不協調論(incongruity)。

1. Kant

笑是由於一種緊張的期待突然轉變成虛無而來的激情。(鄧曉芒譯,

2002,頁 179)

聽笑話的過程中,我們藉由已獲得的資訊推演事態的後續發展,因此對於後續的 發展有著既定的期待,當這股期待轉變為虛無時,期待消散的那個瞬間導致我們 發笑。伴隨著轉變,其中需注意的因素有兩點:緊張(strained)與虛無(nothing)。

一名印第安人在英國人的宴席上看到打開一瓶英國啤酒,而這啤酒全 都變成泡沫冒了出來時,便用連聲呼叫來表示他的巨大驚異,而當英 國人問他:到底有什麼可以如此驚異的?回答是:我奇怪的也不是它 冒了出來了,而是您是如何能夠把它裝進去的。(康德,2002,頁 179)

若只是理解過程中產生期待,隨後期待無法證成或者轉為消散,如此未必能被視 為是笑話,這股期待必須曾經是令人緊張的,如這位印度安人,大聲驚呼製造了 旁人甚至讀者的緊張,使得期待被加上了緊張感,緊張與期待同時伴隨著我們的 閱讀過程,且因緊張的存在加遽了期待,因此與其說期待被突然地轉變,不如說 是轉變發生時,緊張獲得了消散。

…一位商人的憂傷,說他帶著他全部的財貨從印度返回歐洲,在一場 強烈的風暴中不得不把它們全都扔到海裡去,他傷心到這種程度,以 致於為此在這天夜裡他的「假髮」變白了。(康德,2002,頁 180)

…一位商人的憂傷,說他帶著他全部的財貨從印度返回歐洲,在一場 強烈的風暴中不得不把它們全都扔到海裡去,他傷心到這種程度,以 致於為此在這天夜裡他的「假髮」變白了。(康德,2002,頁 18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