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運作流程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4-84)

第四章 靜電式微型探針與自製振動式掃描探針顯微系統的整合

4.2 系統運作流程圖

第四章

第四章 4.3 探針尖端與待測物間距(d)對微型探針振幅影響

圖4-7 與圖 4-8 為利用雷射振動式干涉儀之分析軟體(INFAS Diagnostic and Analysis Software),量測探針原始振動頻率及振幅的結果。圖左上方小視窗,是 顯示探針當時的振動頻率,右上方的視窗是量測時的相位改變情形。圖下方視窗 是顯示懸臂量位移的變化。分析軟體每隔萬分之八秒會取樣一次,並儲存量得的 資料,便於使用者分析。由圖4-7 可以看到位移與時間的變化,呈現一種動態的 穩定,這是給予微型探針一個交流電壓時,探針振動的位移變化情形。而隨著探 針與待測物間的距離越來越接近,探針的針尖與待測物的表面,因凡得瓦爾引力 而開始作用,分析軟體所量的位移,也開始產生變化,如圖4-8 所示。

圖4-7 探針原始振動頻率及振幅波形示意圖

第四章

圖4-8 探針與待測物接近產生凡得瓦爾引力作用時之振動頻率及振幅變化 示意圖

圖4-9 探針至待測物之間距與振幅變化關係校準曲線圖

第四章

平台,帶動檢測裝置,使微型探針向待測物接近,由於微型探針尖端與待測物表 面,會有凡得瓦爾引力作用,每隔5μm 量測一次,藉由分析軟體紀錄探針懸臂 量的振幅與位移變化的關係,可以得到如圖4-9 的曲線。

由圖4-9 可知,在微型探針尖端與待測物間距相距較遠時,探針的振幅維持 在0.28 μm 附近,當兩者間距在(d = 50 μm)時,探針尖端開始受到待測物表面 凡得瓦爾引力的影響,使得探針振幅產生改變。而隨著間距(d)的減少,探針 的振幅也隨之慢慢變小,為一線性的關係,這對下一節的待測物輪廓實測,是非 常重要的依據。

第四章 4.4 利用標準塊規驗證校準曲線

本節是利用標準塊規驗證探針尖端與待測物的間距,對於微型探針振幅所產 生的影響,即驗證圖4-9 的曲線是否正確。圖 4-9 所得的校準曲線是經由移動 Z 軸平台所量測出來的,本節有必要去確認這條曲線的正確性。本研究驗證的方式 是,量測標準塊規的表面輪廓,並與粗度計所量得的結果來做比對。標準塊規表 面上的圖案,是三條深0.227 μm 寬 50 μm 的淺溝槽,它是提供粗度計校準量測 精度用的。量測與比對結果,如圖4-10 及圖 4-11。

圖4-10 是以粗度計量測標準塊規的輪廓結果,量測的設定條件,是取垂直 方向的放大倍率(Vertical Magnification)為 100000 倍,水平方向的放大倍率

(Horizontal Magnification)則是 1000 倍,探針掃描速度 0.01 mm/s。由此圖可 以得知量測的結果,與標準塊規吻合。這代表粗度計量測表面輪廓的精度很高,

能夠完全呈現樣品表面的起伏情況,因此將來可以把粗度計所量得其他待測物的 表面輪廓,當作本系統量測的比對標準。

第四章

圖4-11 以本系統量測標準塊規的輪廓示意圖

圖4-11 便是利用本系統量測標準塊規而得的結果,量測的範圍是取與凹槽 垂直的X 軸方向,移動 0.6 mm。為了提高量測的精準度,在取點時,是以每移 動10 微米(μm),量測一次高度變化情形。方法是量測微型探針在該點的振幅,

經由圖4-9 的校準曲線換算,便可得到該點的輪廓高度。如此運用每一點的高度 變化,與其對應之X 軸的值,即可畫出一條曲線,而這條曲線即是本系統對標 準塊規所量測出來的輪廓。將其與粗度計所量測的圖4-10 比對,兩者非常相似,

標準塊規上的三條淺溝,也能相當精準的呈現出來。

第四章

4.5 實際樣品的量測

4.5.1 印刷電路板表面凹洞量測

驗證過微型探針尖端至待測物間距(d),與探針振幅的相互關係後,

接下來便可拿實際的樣品來做實驗。本研究所選的第一個樣品是一塊做為 BGA 封裝的 PC 板,其背面還沒有植錫球,但此 PC 板背面已經做過預備填 裝錫球的凹洞,所以量測的重點是凹洞的深度以及表面的輪廓。系統量測 操作時設定的參數條件包含,Z 軸探針尖端與待測物間距(d)設定為 30 μm、量測的面積為 X 軸(2000)μm x Y 軸(2000)μm。數據資料取樣的 間距(Pitch)為 100 μm,取點的誤差為± 5 μm。量測時是把經由雷射振動 頻率干涉儀傳回至電腦的數據資料,運用試算表得到每一個量測點的平均 振幅,將各點的振幅用圖4-9 做換算,即可得各點的表面高度。最後再以 MATLAB 套裝軟體描繪樣品的 3D 立體曲面,如圖 4-12 所示。而圖 4-13 是樣品運用粗度計量測的3D 立體曲面圖,量測設定的條件如圖 4-14 所示。

第四章

圖4-13 粗度計量測 PC 板樣品 3D 立體曲面圖

圖4-14 粗度計量測 PC 板樣品參數設定條件表

第四章 4.5.2 探針卡表面量測

第二個實驗是進行探針卡表面3D 曲面的量測及比對。圖 4-15 及圖 4-16 是 分別運用本系統及粗度計所量測的結果,可知兩者非常吻合。

4-15 利用本系統及 MATLAB 量測探針卡表面 3D 立體曲面圖

第四章 4.6 量測結果討論與誤差分析

由上一節兩種不同樣品的實驗可知,量測結果大致吻合樣品實際的表面輪 廓,但是精度方面尚差強人意。經由分析與討論,量測不夠精準的原因分述如下:

首先是環境的誤差,由於整個系統是由各個元件及分系統所組成的,雖然說是架 設在光學桌上,但因為部分儀器(如雷射振動干涉儀、電壓驅動模組及電腦主 機),在運作時會產生振動,而環境的雜音或馬達振動等,對靈敏度極高的微型 探針,便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相對地,也使得整體系統的量測精度打折扣。

第二個造成量測誤差的原因是,檢測頭機構設計所衍生的機構誤差。本系統 檢測頭的機構設計,是利用精密加工設計製作而成的連接板,目的是在連接干涉 儀的雷射檢測頭,與XYZ 移動平台的 Z 軸。並在連接板的下方設計 L 形板,用 以裝置微型探針,而微型探針則是以黏接的方式固定在L 形板上。這種多重結 合的機構設計組合,對於動態振動的微型探針,或多或少會造成振動頻率與振幅 的耦合效應,也間接影響了整個系統量測的精準度。

此外要提出的第三個誤差是,由於每量測一點,經由雷射都卜勒干涉儀分析 軟體所量得的數據資料,需要透過人工計算,求出其平均的振幅大小,需要不少 時間來做整理,所以在量測樣品2000 μm X 2000 μm 的方形區域時,為了節省時 間是每隔100μm 記錄一次振幅變化。而利用粗度計量測樣品,是每隔 5μm 就量 測一次,兩相比較之下,利用本系統所量得的表面輪廓,就不如利用粗度計所得 的那樣精密準確,這也是造成量測不夠精準的原因之一,而這點在將來整個系統 能夠自動化之後,應可改善。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4-8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