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巴爾夫之生平與音樂

第二節 作品內容

(6) History Ireland Magazine. 18th-19th-Century History, Issue 1(Spring 2003),Volume11.

http://www.historyireland.com/18th-19th-century-history/michael-w-balfe-the-irish-italian/. Ireland: History Publications Ltd. 2003.

75 阿弗烈德‧伯恩(Alfred Bunn, 1796-1860):英國劇作家,劇院管理人。

23 劇,也有為維亞朵-加西亞等人而寫。其他包括1851年為萬國博覽會所作的《讚美各國-榮耀英國》(Inno Delle Nazioni - Onore alla Gran Bretagna),由九位女歌手領唱的清唱 劇,以九個聲部代表不同國家,加上鋼琴、豎琴、法國號合奏,以及充滿戲劇色彩的 清唱劇《馬采巴》(Mazeppa,1860),

數量最多的作品是藝術歌曲,早年曾用義大利文與拉丁文詩詞,但大多數的歌曲 還是使用英文詩。通常選用英國、愛爾蘭、美國著名詩人的作品(見附錄一),許多歌曲 出版發表時,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包括朗費羅《箭與歌》(The Arrow and the Song)、

《向更高處攀登》(Excelsior)、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78 的《走進莫德花園》

(Come into the Garden Maud)、莫里斯(George Pope Morris, 1802-1864)79 的《瑪格麗特》

(Margarita)、法爾科內(Edmund Falconer, 1814-1879)80 的《啟拉尼》(Killarney) 等。

1859 年他和倫敦音樂出版商諾維洛(Novello)簽訂合作,重新補充修訂《摩爾的愛爾蘭

女孩》、朗費羅的《西班牙學生》(The Spanish Student,1843),或是雨果的《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1831),都可見其影響。

78 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英國詩人,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完美,詞藻華麗想像豐富,

其作品《悼念集》被視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作品之一。深受維多利亞女王的賞識,1850 年獲得桂冠詩 人的稱號,1884 年受封男爵。

79 喬治‧波普‧ 莫里斯(George Pope Morris, 1802-1864):美國記者、詩人和文學評論家。詩的風格 多愁善感,著名詩作有《樵夫,別砍那棵樹》(Woodman, Spare that Tree) 等。

80 法爾科內(Edmund Falconer, 1814-1879):愛爾蘭詩人、演員、劇院管理人、詩詞作家、劇作家,

以敏銳才智和傑出演技而聞名,而巴爾夫歌曲《啟拉尼》(Killarney) 歌詞即出自法爾科內之手。

24

歌曲集》(Moore's Irish Melodies)81。而為數不多的器樂曲,則有《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鋼琴三重奏》(Trio pour Pianoforte, Violon et, Violoncelle)82

81 愛爾蘭詩人湯瑪斯‧摩爾 (Thomas Moore, 1779-1852),採用愛爾蘭旋律搭配自己的詩作,完成

《摩爾的愛爾蘭歌曲集》(Moore's Irish Melodies),1807 年到 1834 年共出了十卷。前七卷由史蒂文森(Sir John Andrew Stevenson,1761- 1833) 編曲,後三卷由畢夏普(Sir Henry Rowley Bishop, 1786-1855) 編曲,其 中最有名的歌曲為《夏日最後的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

82 資料來源:Basil Walsh. Michael William Balfe. http://www.britishandirishworld.com/. Florida: 2000-2014。

25 Rose of Castille)、《莎塔內拉》 (Satanella)84、《清教徒的女兒》(The Puritan's

Daughter) 、《護身符》(II Talismano) 等歌劇85,且多變的風格每每帶給觀眾新鮮感。

特別的是巴爾夫注重道德層面,作品中展現正直、溫和、禮貌、直率、真誠等核心價

26

劇本常帶有異國風格與色彩86,包括使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波蘭等國的歷史 故事,以及故事題材與人物背景設定,例如:《亨利四世渡過馬恩河》(Enrico al passo della Marna,1833) 以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為主角、《卡斯提雅的玫瑰》以中世紀的西班

牙為背景。 歌劇中可發現某些角色,是歐洲民主自由文學中的重要形象,像是歌劇

《波西米亞女孩》(The Bohemian Girl) 中的主角,一位遭受迫害的波蘭貴族,或是歌劇

《奴隸》的主角,為黑人與白人結合生下的混血兒,也是巴黎上流社會所輕視的非歐 年首演。題材可追朔到安德烈‧厄內斯特‧格雷特里(André-Ernest-Modeste Grétry,1741-1813) ,一部以伏爾泰(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 短篇小說《天真漢》

(L’Ingénu, 1767)為藍本的歌劇。

88 資料來源:Barrett, William Alexander.Balfe:His Life and Work.London:William Reeves,1882.

89 由於找不到更多關於巴爾夫音樂的評論與文獻,所以本節自此段開始,為作者使用巴爾夫其他作 品,根據作曲手法進行創作特色的補充說明。

27

首先,歌劇中常運用管弦樂,預告主題或詠嘆調旋律,他的歌劇《清教徒的女兒》

詠嘆調《親愛女兒的愛情》(A Loving Daughter’s Love) 即出現此手法,見【譜例3-2-1】,

對照歌曲《啟拉尼》,前奏鋼琴跟人聲旋律相同,也是預告主旋律,見【譜例3-2-2】。

【譜例3-2-1】《清教徒的女兒:親愛女兒的愛情》,1-6小節

【譜例3-2-2】《啟拉尼》,1-13小節

28

其次,在樂段結束前常使用延音記號,作為樂段分段的方式。像是歌劇《卡斯提 雅的玫瑰》中的《馬夫之歌》(The Muleteer’s Song),第45小節出現延音記號,接著樂 段結束進入間奏,第56小節下一樂段開始,見【譜例3-2-3】。歌曲《啟拉尼》第32小 節與第33小節,也出現延音記號,明顯表達切開前後樂段的用意,見【譜例3-2-4】。

【譜例3-2-3】《卡斯提雅的玫瑰:馬夫之歌》,43-60小節

【譜例3-2-4】《啟拉尼》,29-34小節

29

像是歌劇常出現的裝飾音音型,例如《清教徒的女兒:親愛女兒的愛情》第25小 節,見【譜例3-2-5】,在《走進莫德花園》第46小節也可看見,見【譜例3-2-5】。

【譜例3-2-5】《清教徒的女兒:親愛女兒的愛情》,23-27小節

【譜例3-2-6】《走進莫德花園》,43-48小節

30

歌曲《輕輕經過漣漪》 (Gently O’er the Rippling Water) 使用快速音群音型,見

【譜例3-2-7】,第35小節更出現如花腔般的樂句,見譜例【譜例3-2-8】,或是像《軍 中販賣部夥計》(Canteeneer) 那般華麗的橋段【譜例3-2-9】。

【譜例3-2-7】《輕輕經過漣漪》,1-6小節

【譜例3-2-8】《輕輕經過漣漪》,35-39小節

【譜例3-2-9】《軍中販賣部夥計》,95-99小節。

31

第四章 詩人朗費羅

第一節 生平

朗費羅誕生在美國東岸緬因州的波特蘭(Portland),他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的詩人。

家有手足四男四女,朗費羅排行第二。外祖父法勒90‧沃茲沃思(Peleg Wadsworth , 1748–1829) 是將軍,曾參與美國獨立運動,父親史蒂芬‧朗費羅(Stephen Longfellow,

1776 -1849) 是受人尊敬的律師,兩人先後擔任美國眾議員。而教養良好、溫和敦厚的 母親悉帕91(Zilpah Longfellow, 1778-1851),喜愛朗誦詩歌,常鼓勵孩子閱讀與學習。朗 費羅承繼了雙親的特質,在人們印象中,一直是位溫文儒雅知書達禮的君子。

在母親的影響下,喜愛詩歌及語文92,並立定志向朝文學發展。他閱讀《魯賓遜漂 流記》(Robinson Crusoe) 與《唐吉訶德》等文學作品,十三歲時首次在波士頓的《波 特蘭報》(Portland Gazette) 發表詩作《洛維爾湖戰役》(The Battle of Lovell's Pond),之 後積極向報社雜誌投稿詩歌或散文。十五歲進入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93攻讀語言 和文學,和同學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94 成為好友。自 1824 年開始到 1825 年畢業,他出版將近 40 首詩作,其中 24 首在《美國文學報》(The United States Literary Gazette) 上發表。

90 法勒 (Peleg) 為希伯來文之譯音,人名出自舊約聖經創世紀第十章。

91 悉帕 (Zilpah) 為希伯來文之譯音,人名出自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三十章。

92 朗費羅於在學期間,能說流利的拉丁語。

93 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美國私立文理學院,美國文理學院排行前五名,知名校友包括前美 國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Pierce, 1804-1869)、作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以及小說家霍桑。

94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十九世紀美國小說家,其代表作品《紅字》

(The Scarlet Letter: A Romance) 為世界文學經典。

32

朗費羅第一次的歐洲之旅,自 1826 年開始,歷時三年。他前往法國、西班牙、義 大利、德國等國研究當地文學,也學習這些國家的語言。回國後,任教母校鮑登學院 (1829~1835),期間兼任圖書管理員,也翻譯不少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文學作品。

朗費羅與青梅竹馬女友波特(Mary Storer Potter, 1812-1835) 於 1831 年結婚,婚後定 居緬因州的布倫瑞克(Brunswick)。1833 年他出版第一本書《豪爾赫·曼里克的詩歌》

(Coplas de Don Jorge Manrique),內容為中世紀西班牙詩人豪爾赫·曼里克(Jorge

Manrique , 1440-1479) 詩歌的英文翻譯。1834 年 12 月,朗費羅收到哈佛大學( Harvard College) 校長昆西(Josiah Quincy III, 1772 -1864) 的信,表示將聘其擔任現代語言學教授,

但須先在國外研究一年。為此,朗費羅到了德國,進一步研究荷蘭語、丹麥語、瑞典 橋文學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 年,朗費羅首次出版詩集《夜吟》(Voices of the Night),包括音韻優美的《人生頌》(A Psalm of Life)95、《群星之光》(The Light of Stars) 等抒情詩。1841 年再出版轟動全國的詩集《歌謠及其他》(Ballads and Other Poems),

其中包含故事詩《金星號遇難》(The Wreck of the Hesperus),以及帶有簡樸哲理、洋溢 奮發樂觀精神的敘事詩《村子裡的鐵匠》(The Village Blacksmith) 。這兩部詩集在大西 洋兩岸風靡一時,他也自此聞名於世。

95《人生頌》(A Psalm of Life):世界上第一首翻譯成中文的英文詩。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 董恂(1810-1892),曾於任內將此詩書於扇面,託人送給朗費羅,此扇現保存於朗費羅故居中。

33

朗費羅 1843 年再婚,對象是他追求七年的芬妮‧阿普爾頓(Fanny Appleton, 1819-1861)96,他們婚後恩愛和樂,育有六個孩子,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在 1845 年發表詩 集《布魯日鐘樓及其他詩選》(The Belfry of Bruges and Other Poems) 中,收有不少佳作,

例如:《春田軍火庫》(The Arsenal at Springfield)、《橋》(The Bridge)、《紐倫堡》

(Nuremberg) 最為人稱道。1850 年《海邊與爐邊》(The Seaside and the Fireside),其中 有向讀者表達創作理念的《獻辭》(Dedication),以及用建造船隻比喻建立美國聯邦的 長詩《航船的建造》(The Building of the Ship)。

朗費羅在 1854 年辭去哈佛大學教職專心創作,醉心於研究和介紹歐洲文學。隔年 他發表採用印地安人傳說為題材的長詩《海華沙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詩文描 述印地安酋長海華沙一生克敵制勝的豐功偉業,在結束部落戰爭後,教導人民栽種玉 米、防洪疏濬、防治疾病等重要貢獻,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印地安人的史詩。

而主要的詩作除了《海華沙之歌》外,另有兩篇長篇敘事詩,包括 1847 年使他的聲望 與日俱增的《伊凡潔琳》(Evangeline)97,以及 1858 年《邁爾斯‧斯坦迪什求婚記以及 其他詩選》(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 and Other Poems)。

34

朗費羅的妻子芬妮於 1861 年因意外死亡98,失去愛妻使他徹底崩潰99,為了重新振 作,他開始翻譯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的《神曲》(Divine Comedy),又創作 六首關於但丁的十四行詩,成為他的最佳詩作。1863 年仿效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100《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01,寫了《路畔旅舍的故事》

(Tales of a Wayside Inn) 並出版,其中《保羅‧里維爾的夜奔》(Paul Revere's Ride)102, 使他成為十九世紀美國人最喜愛的詩人。1867 年但丁《神曲》出版,隔年四度訪歐時,

受到熱烈歡迎,英國的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與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都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還受到維多利亞女王的接見。1872 年出版但丁鉅 著《基督︰一個謎》(Christus: A Mystery) 的翻譯,內容描寫基督教的三部曲。

朗費羅熱愛文學,晚年翻譯與創作不斷,在文壇上享有崇高地位,在他七十五歲

被譽為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第一位葬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詩人角(Poets' Corner) 的詩 人。

101《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為喬叟代表作,內容多使用韻詩形式,講述來自社會 不同階層的朝聖者們,在前往坎特伯里的路上,為解悶而輪流講故事。文中幽默諷刺的筆調,生動描繪 十四世紀英國的社會風貌,反映當時生活與各階層問題。

102《保羅‧里維爾的夜奔》(Paul Revere's Ride):講述美國獨立戰爭初期,萊辛頓和康科德戰役 (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 爆發前夕,民兵於夜間策馬奔馳,以傳遞英軍來襲的情報,讓殖民地 得以提防應變。當晚參與行動的民兵不只一人,但朗費羅詩中,僅聚焦於波士頓銀匠保羅·里維爾(Paul Revere, 1734-1818) 一人,使里維爾頓時成為國家英雄。

35

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103 詩人之角安,放了他的雕像,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美 國詩人。

(The Galaxy)、《自然》(Nature) 105。他重視詩歌形式,講究節奏韻律,作品融入古典 文學與神話傳說,像是《潘朵拉的假面舞會》(Masque of Pandora) 106以及《海華沙之 歌》。以新英格蘭鄉土生活為題材,用當地的日常口語寫作,作品在藝術上構思精巧 , 內容對生活深刻體悟,具有浪漫主義詩體風格。詩詞純真樸實、簡潔文雅,對各種形

(The Galaxy)、《自然》(Nature) 105。他重視詩歌形式,講究節奏韻律,作品融入古典 文學與神話傳說,像是《潘朵拉的假面舞會》(Masque of Pandora) 106以及《海華沙之 歌》。以新英格蘭鄉土生活為題材,用當地的日常口語寫作,作品在藝術上構思精巧 , 內容對生活深刻體悟,具有浪漫主義詩體風格。詩詞純真樸實、簡潔文雅,對各種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