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 配位基之設計概念

Jørgensen 教授在 1966 年提出 Non-innocent ligand (NIL)的概念36。 此類型配位基具有氧化還原的活性(redox-activity),與金屬離子鍵結 後,配位基的氧化態會隨著錯合物整體的價數而調整;所以金屬離子 在此錯合物中的價數是不明確的(ambi-valent)。典型的 NIL 例如:

o-quinones、α-diimine、α-dithiolenes 等(圖 3-1A),以及 bis(arylimino)-

acenaphthylene (BIAN) (圖 3-1B)。此配位體極具芳香性,因此可經由 兩次還原,形成三種氧化態37

大部分的 NIL 配位基具有共軛雙鍵之結構,其金屬錯合物在電 子轉移的過程中,配位基骨架能夠調控中心金屬的電子密度,讓錯合 物穩定在最合適的電子結構。先前文獻曾經選用 dmp-BIANs 配位基

圖 3-1 (A) NIR 的三種氧化還原態(B) BIAN 的三種氧化還原態37

32

與鈦金屬形成六配位之錯合物。藉由循環伏安法觀測錯合物之氧化還 原態,從光譜結果顯示有四組氧化還原峰,證實此配位基的確有助於 調控電子性質,如圖 3-2。

通常較常見之含氮且中性的 DNIC 為{Fe(NO)2}10,大部分會氧化 到 {Fe(NO)2}9 的 產 物 , 且 一 般 而 言 穩 定 度 不 高 ; 另 外 還 原 到 {Fe(NO)2}11 的產物則非常少見。因此我們採用下列兩種二亞胺的配 位基(圖 3-3),合成{Fe(NO)2}10組態的雙亞硝基鐵錯合物,嘗試藉由 配位基的電子調節能力,穩定氧化還原後的{Fe(NO)2}9或{Fe(NO)2}11 物種。

圖 3-2 [Ti(dmp-BIANisq)3]之結構及其 CV 圖譜37

圖 3-3 兩種對稱之二亞胺配位基

33

3-1-1 錯合物 1 與 2 的合成及探討

合成錯合物 1 與 2 須使用 Fe(CO)2(NO)2為共同前驅物,但此化 合物為低沸點的液體,文獻上在−196 ºC 蒸餾純化。由於操作方式不 易且產率不高,因此後續錯合反應使用之 Fe(CO)2(NO)2 起始物,皆 由反應製備後未經處理(in situ)直接使用(圖 3-4)。為了監控時間對 Fe(CO)2(NO)2之生成量,嘗試以 1 當量的[PPN][Fe(CO)3(NO)]與 1 當 量的 NOBF4分別反應 2 和 4 小時,藉由紅外線吸收光譜(圖 3-5),得 知反應 4 小時,Fe(CO)2(NO)2之生成量較多。但由於此過程所需耗費 時間較多,因此此處改用 2 當量的 NOBF4,結果發現只需 1.5 小時即 可將起始物轉變為 Fe(CO)2(NO)2。

圖 3-4 雙亞硝基鐵錯合物合成的途徑

34

錯合物(L1

)Fe(NO)

2

(1)的合成及探討

將 L1 配位基(0.080 g, 0.2 mmol)裝入 25 mL 樣品瓶,以 THF 溶 解,並導入 in situ 製備的 Fe(CO)2(NO)2中,配位基加入後,溶液立 即轉變深紫色,反應 2 小時後移除溶劑,以 THF 回溶搭配 n-hexane 使深紫色固體析出,並利用 n-hexane 潤洗固體三次,將固體抽乾。

最後以 THF 回溶並過濾,再利用 THF 為母液搭配 Et2O 在室溫下以 擴散法養晶,兩個禮拜後可得少量深紫色針狀晶體,但參雜有大量無 色晶體,經鑑定為[PPN]BF4 鹽類副產物。此鹽類溶解度與紫色產物 相近,因此難以與紫色晶體完全分離。紫色晶體以 X-ray 繞射解析可 得(L1)Fe(NO)2 (1)之結構(圖 3-6),鐵離子的配位環境為 tetrahedral 構 形。詳細晶體參數請參閱附錄,特徵鍵長鍵角數據整理如下表 3-1。

圖 3-5 [PPN][Fe(CO)3(NO)]與 NOPF6反應之紅外吸收光圖譜監測

35

36

解,並導入 in situ 製備的 Fe(CO)2(NO)2中,配位基加入後,溶液立 即轉變深藍色,反應 2 小時後移除溶劑。在嘗試溶解度時發現此錯合 物於 CH3CN、THF 及極性更低的溶劑皆具有極佳的溶解度:對此錯 合物溶解度極佳,僅對 HMDSO (hexamethyldisiloxane)溶解度較差。

嘗試以 n-pentane 混合部分 HMDSO 為母液,外層搭配 HMDSO 進行 擴散養晶(diffusion-out)。此方式所得樣品之晶形非常薄,無法經由 X-ray 繞射鑑定。而後,參考施偉志學長的建議,改以高極性的 MeOH 搭配 THF 母液在室溫下進行雙層法養晶,兩周後可得深藍色薄片晶 體,X-ray 繞射解析得其結構(圖 3-7)。鐵的配位環境與錯合物 1 同樣 為 tetrahedral 構型。詳細晶體參數請參閱附錄,特徵鍵長鍵角數據整 理如表 3-2:

圖 3-7 (L2)Fe(NO)2 (2)之 X-ray 結構解析圖(省略氫原子)

37

38

在 1723 cm-1和 1690 cm-1 (圖 3-8)。錯合物 1 與 2 同樣為 α-diimine 的 配位基,又 L2配位基具有芳香性,以至於電子貢獻度較 L1小,中心 金屬電子密度較低,則金屬π-back bonding 能力弱,NO 吸收頻率高。

因此由錯合物 1 與 2 之紅外吸收光譜(圖 3-8),發現錯合物 2 之 νNO 較 相對於錯合物 1 來的大。

接著將錯合物 1 及 2 之 NO 紅外吸收光譜與其他 DNICs 相比較(圖 3-8),Lippard 教授將還原的 β-diketiminate 製備成{Fe(NO)2}9電子結 構的[(Ar-nacnac)Fe(NO)2] 21。還原後之配位基電子會在結構上共振,

電子貢獻度低,吸收頻率較高。再將[(Ar-nacnac)Fe(NO)2]經由還原得 到[(Ar-nacnac)Fe(NO)2],其中的 Fe-N-C-C-C-N 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推測具有芳香性質(aromaticity),中心鐵獲得氮所施予的兩個電子,

圖 3-8 (L1)Fe(NO)2 (1)和(L2)Fe(NO)2 (2)之紅外線光譜圖

39

讓鐵金屬電子密度提升,NO 吸收頻率低。廖文峯教授選用中性的 TMEDA 合成出{Fe(NO)2}10電子結構的(TMEDA)Fe(NO)2,其配位基 上的氮屬於 sp3混成,電子供給能力比 sp2的氮配位基強,故吸收頻 率高於[(Ar-nacnac)Fe(NO)2]。錯合物 1 中,配位基上的 N 為 sp2,且 具有雙鍵使得 N 上電子不易 donate 出去,因此具有較低 π-backbonding,

吸收頻率較高。

由圖 3-9 可知,越往右側的 DNICs 其配位基具有較強的電子提 供 能 力 , 錯 合 物 也 相 對 不 穩 定 , 如 : [(Ar-nacnac)Fe(NO)2]為 {Fe(NO)2}10,當暴露於空氣,此錯合物會迅速經過一個電子氧化成 {Fe(NO)2}9 的[(Ar-nacnac)Fe(NO)2],同時[(Ar-nacnac)Fe(NO)2]在空氣 下則可以穩定存在一段時間。(TMEDA)Fe(NO)2同樣為{Fe(NO)2}10, EPR 在加入氧氣前後皆無訊號,並且由 EXAFS 發現有 peroxynitrite

圖 3-9 文獻上 DNICs 在 THF 溶液下所測得的 IR 吸收位置

40

41

圖 3-11 錯合物 1 在 THF 下之 CV 圖譜(掃描速率為 25 mV/s)

在 CH3CN 下,對(L2)Fe(NO)2 (2)進行電化學測量,由圖 3-12 顯 示具有三組可逆之氧化還原峰圖,其半電位為 E1/2 = −0.320 V(2+/20),

∆E = 0.078 V,ipa/ipc = 0.92;另一半電位是在 E1/2 = −1.287 V (20/2),

圖 3-10 錯合物 1 在 CH3CN 下之 CV 圖譜(掃描速率為 25 mV/s)

42

∆E = 0.085 V,ipa/ipc = 0.95;還有一個半電位為 E1/2 = −2.165 V (2/22−),

∆E = 0.086 V,ipa/ipc = 0.98。另外在 E1/2 = 0.882 V 具有一組不可逆之 氧化還原峰。接著改用 THF 對錯合物 2 進行電化學測量,限於溶劑 可偵測的範圍,所以只偵測到三組氧化還原峰。其中一組可逆之氧化 還原峰半電位在 E1/2 = −1.487 V (2/22−),∆E = 0.173 V。ipa/ipc = 0.95;

兩組準可逆之氧化還原峰(圖 3-13),推測是由於溶劑的效應而導致錯 合物相對不穩定。另一半電位分別是 E1/2 = −0.169 V (2+/20),∆E = 0.164 V,ipa/ipc = 0.83;還有一半電位在 E1/2 = −2.497 V (2/22−),∆E = 0.156V。ipa/ipc = 0.23。

圖 3-12 錯合物 2 在 CH3CN 下之 CV 圖譜(掃描速率為 25mV/s)

43

圖 3-13 錯合物 2 在 THF 下之 CV 圖譜(掃描速率為 25 mV/s)

由循環伏安法比較錯合物 1 及 2 的電化學性質:

(1) 兩者[LnFe(NO)2]+/0之氧化還原電位在 THF 下為−0.3 V 左右,判斷 應為{Fe(NO)2}9/10的氧化還原訊號。

(2) 由循環伏安法比較 CH3CN 和 THF 對錯合物 1 的影響,觀測在 CH3CN 下,錯合物 1 氧化還原後物種趨於可逆,且相對穩定。

(3) 由循環伏安法比較 CH3CN 和 THF 對錯合物 2 的影響。在 THF 下,

錯合物 2 中[L2Fe(NO)2]+/0 與[L2Fe(NO)2]0/−氧化還原峰的∆E1/2 = 1.318 V (2+/20);[L2Fe(NO)2]0/−與[L2Fe(NO)2]−/2−氧化還原峰的∆E1/2

= 1.01 V (2/22−),由於此電位差小於錯合物 2 中[L2Fe(NO)2]+/0與 [L2Fe(NO)2]0/−氧化還原峰,因此推斷如此小電位差為 L2配位基的 還原所導致。改用 CH3CN 偵測錯合物 2 的氧化還原電位,錯合物

44

2 中[L

2Fe(NO)2]+/0 與[L2Fe(NO)2]0/−氧化還原峰的∆E1/2 = 0.907 V (2+/20);[L2Fe(NO)2] 0/−與[L2Fe(NO)2] −/2−氧化還原峰的∆E1/2 = 0.878 V (2/22−),上述氧化還原電位差值類似,故推斷錯合物 2 氧化還 原反應可能發生在金屬上,也即表示 CH3CN 能穩定還原後之物 種。

清華大學的施偉志學長,曾將錯合物 1 及 2 以 KC8試劑還原(圖 3-14),並利用電子順磁共振光譜儀(EPR)進行鑑定。以錯合物 1 的還 原態光譜為例,[(L2)Fe(NO)2]的順磁電子在 g = 1.999 位置呈現五重 分裂訊號,耦合常數為 5.5 G 及 1.4 G (圖 3-15A)。為了釐清順磁(未 成對)電子與配位基氮原子的交互作用,以 15NO 取代[(L2)Fe(NO)2]14NO,其 EPR 光譜(圖 3-15B)和原始光譜大致相同,耦合常數則為 5.5 G 及 2.0 G。由此可知未成對電子與 L2中的亞胺(imine)上氮原子 有較強的作用,而一氧化氮上的氮原子僅佔有少許的貢獻。

圖 3-14 錯合物 2 加入 KC8還原反應

45

另外,錯合物 2 的還原態藉由冠醚的輔助,可成功地結晶。還原 前後錯合物 2 的結構特徵有所變化(圖 3-15),明確地顯示配位基 C=N 的鍵級減少,亦即此還原反應是發生在配位基的共軛二亞胺。此一結 果和 Wieghardt 教授在 2008 年研究結果相近 37。因此更證實錯合物 2 的 還 原 是 發 生 在 配 位 基 上 。 如 此 , 錯 合 物 2 的 還 原 態 仍 是 以 {Fe(NO)2}10形式存在,而非起初假設之{Fe(NO)2}11組態。

圖 3-15 還原態錯合物 2 的 EPR 圖譜 (A) M[(L2)Fe(14NO)2];(B) M[(L2)Fe(15NO)2] (M = K+-18-c-6)

46 為淺黃色。有鑑於文獻中(TMEDA)Fe(NO)2 與氧氣形成 peroxynitrite 的報導,我們嘗試將錯合物 1、2 在−80 ºC 下加入氧氣,並由 UV/vis

47

成 1 mM 以估算氧氣當量。將錯合物 1 以無水 THF 配製成 0.1 mM 的 樣品溶液,取 3.0 mL 待測溶液注入預先以氮氣置換的 UV cell,待其 穩定於−80 ºC 時,接著以針筒注入含氧之 THF 溶液 (圖 3-16) 。由 結果顯示在 390、550、925 nm 之特徵吸收峰逐漸降低,同時在 330 nm 有新的吸收峰增長,此結果與(TMEDA)Fe(NO)2灌入氧氣產生的吸收 峰不相似,推測沒有過氧化亞硝酸根鍵結的鐵錯合物形成。

錯合物 2 與氧氣之反應

將氧氣通入無水 THF 20 分鐘,形成 10 mM 之飽和溶液,再稀釋 成 1 mM 以估算氧氣當量。將錯合物 2 以無水 THF 配置成 0.1mM 的 樣品溶液。並取 3 mL 樣品溶液注入預先以氮氣置換的 UV cell,待其 穩定於−80 ºC 時,以針筒注入含氧之 THF 溶液 (圖 3-17) 。由結果

圖 3-16 錯合物 1 在−80 ºC 下與氧氣反應之 UV/VIS 吸收光譜圖

48

顯示在 580 及 1040 nm 之特徵吸收峰逐漸降低,這中間過程沒有任何 新特徵吸收峰的生成,推測沒有過氧化亞硝酸根鍵結的鐵錯合物形 成。

由上述 UV/vis 光譜的分析,錯合物 1 及 2 與氧氣反應時均沒有 看到 peroxynitrite 的特徵吸收峰。推測有兩種可能的原因:(i)亞胺鄰 近芳香環上的異丙基,立體障礙的因素可能造成氧氣不容易進入與鐵 形成配位;(ii) (TMEDA)Fe(NO)2的紅外吸收光譜在較低頻率的位置,

表示有較高的電子密度在{Fe(NO)2}核心。中心金屬電子密度多,容 易與氧氣氧化。錯合物 1 及 2 配位基給電子能力較弱,與氧氣反應較 慢,因此不容易得到 peroxynitrite 的中間體。錯合物 1、2 加入氧氣 後的 UV/vis 光譜圖類似{Fe(NO)2}9,在可見光區沒有電荷轉移的吸收

圖 3-17 錯合物 2 在−80 ºC 下與氧氣反應之 UV/vis 吸收光譜圖

49

峰。針對上述原因,後續嘗試進行配位基的修飾,減少配位基側臂的 立體障礙,並修飾取代基變化針對吡啶環的電子提供能力進行調整。

3-2 不對稱配位基之設計概念

前述所使用之對稱的亞胺配位基(L1及 L2),由於芳香環上異丙基 的立體障礙因素,可能導致氧氣不易接近與鐵形成配位。為了減少側 臂的立體障礙,此處針對配位基進行修飾,選取立障較小且合成較為 容易之吡啶起始物,和三種不同取代基的苯胺進行縮合。首先採用與 L1結構相似之鄰二異丙基苯胺,其後選擇具有電子誘導效應的苯胺衍 生物,對位為氟原子或二甲基胺基取代,進行配位基合成,設計如圖 3-18 所示。

3-2-1 錯合物 3、4 和 5 的合成及探討

錯合物 (L3

)Fe(NO)

2

(3)的合成及探討

將裝有 L3 配位基(0.0532 g, 0.2 mmol)裝入 25 mL 樣品瓶,以 THF 溶解,並導入 in situ 製備的 Fe(CO)2(NO)2中,配位基加入後溶液立

圖 3-18 不對稱之亞胺配位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