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果與討論

在文檔中 汽車車廂節制高溫裝置 (頁 49-60)

實驗的模擬車廂溫度分別在 1770sec、1470sec 及 1560sec 時刻達到 60℃。

當實驗箱的溫度一旦達到設定溫度後,風扇便同時啟動而發揮強制對流的 效應,三組實驗的實驗箱溫度均呈現劇降的情形,當溫度降到一定程度後 將就會緩和續降並達到穩定狀態(steady state)。倘若以量化數據檢視達到穩 定狀態的時間,在此定義相對溫度差值(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θr如 下

式中Tt與Tt-Δt代表二個相近時間間距的實驗箱測量溫度值;本論文定義 θr

≦1%即為穩定狀態。

再從圖 4.1 的數據顯示,圖中的三條曲線(#1、#2 及#3)在風扇開始 啟動之後,實驗箱溫度呈現急劇降溫的情形,然而分別歷經 450sec、180sec 及 240sec 之後,溫度振盪變化幅度已逐漸減小到 θr≦1%的穩定狀態;在此 同時,實驗箱溫度分別降低至 36℃、50℃及 39.1℃。

緊接著讓我們透過強制對流形成的相對溫降(relative temperature drop) θd,用以分析風扇裝置形式的功效,結果如圖 4.2 所示,其中橫座標為風扇

式中 ΔT 表示設定溫度 To與實驗箱的溫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相對溫 降 θd的單位為%。

從圖 4.2 可清楚的看出,在風扇開始運作 60sec 之後,三組實驗的相對 溫降分別為 24.7%、15.8%及 29.5%。據此得知,採用風扇進行強制對流而 降低實驗箱內的溫度,效果依序為吹氣(#3)、抽氣(#1)、吹抽氣(#2),

其中吹抽氣(#2)的溫降效果遠低於前二種風扇安裝形式。若再繼續進行 實驗測試,顯然實驗箱內的溫度仍會持續的降低,當風扇運作到 120sec 之 後,三組實驗的相對溫降又分別達到 30.0%、17.3%及 32.3%。由此觀之,

實驗箱內的溫降效果已不再有前 60sec 之劇降情形;在此期間,抽氣(#1)

依據理想氣體定律(ideal gas law)(杜鳳棋、王鴻烈,2010)得知,氣體 溫度 T 的改變直接引起壓力(pressure)P 和密度(density)ρ 的變化,可採用理 想氣體的狀態方程式(equation of state)描述如下

RT ρ

=

P

(4.3)

式中 P 為絕對壓力(absolute pressure),R 為氣體常數(gas constant),標準狀 況下的空氣氣體常數為 286.9J/kg.K。

的冷空氣,在剛進入箱內後又被相鄰的另一個風扇抽出,因此排除熱量的

運作電流與電壓分別為 0.25A¯18.2V、0.20A¯13.7V 及 0.15A¯10.0V,風 扇啟動運轉的設定溫度為 60℃,三組實驗均為抽氣形態。從圖 4.3 的三條 流與電壓分別為 0.23A¯16V 及 0.18A¯12.3V;風扇啟動運轉的設定溫度為

60℃。倘若合併考慮外界溫度 Ta的影響,故縱座標採用相對於外界溫度之 表示法 T/Ta,結果繪示如圖4.5。由圖中的曲線分布可看出二組實驗的趨勢 相同,量化數值的差異相當小,例如當風扇開始運作300sec 時(to=300sec),

相對溫度 T/Ta之值分別降低30.6%與 26.1%;當 to=600sec 時,則分別降低 35.9%與 34.4%,差距幅度雖逐漸縮小,但在持續的風扇運轉期間,實驗#6 的熱散逸效果仍較實驗#10 為佳,此足以再次證明降溫效果與風扇轉速成正 比的關係。

當風扇改變成吹氣形態,再進一步分析風扇在不同轉速(負載)情況 下,對於降低實驗箱內溫度的效果。針對吹氣形態的熱散逸,我們進行三 組實驗(實驗測試編號#5、#9 及#13)的分析,運作電流與電壓分別為 0.25A¯18.2V、0.20A¯13.7V 及 0.15A¯10.0V,風扇啟動運轉的設定溫度 為 60℃。經由實驗獲得的結果如圖 4.6 所示,從圖中三組實驗所描繪的曲 31.2%、27.0%及 26.2%,顯然降溫效果與風扇轉速成存在正比關連性;直

到時間 to=300sec,相對溫降 θd分別為34.6%、30.7%及 29.5%。據此得知,

降溫效果隨著風扇轉速增加會有極為顯著的增大。

圖 4.8 為實驗測試編號#7 與#11 之風扇吹氣轉數的影響評估,其中縱座 標採用相對於外界溫度之表示法 T/Ta。從圖中的曲線分布可看出,二組實 驗的分布情形亦相同,根據量化數值的結果顯示,二組數據值的差異相當 小;當風扇開始運作 300sec 時(to=300sec),實驗#7 與#11 之相對溫度 T/Ta 之值分別降低 42.4%與 44%;當 to=600sec 時,則分別降低 43.7%與 46.9%,

差距幅度仍持續再增加;即使風扇持續運作至 1200sec 時,T/Ta之值分別降 低 46.9%與 50.2%。由此可見,風扇吹氣運轉的效果沒有與抽氣運轉並不完 全相同,也就是降溫效果與風扇轉速並不存在正比的關係。

進一步透過熱傳遞的基本原理探究上述原因發現,在密閉的實驗箱 中,由於鄰近車頂部的空氣溫度將高於底部溫度,因此在車廂內的空氣密 度在重力方向呈遞增的趨勢。在此狀況下,由於頂部較疏的空氣重力小於 底部較密的空氣重力,故車廂內的空氣會呈現穩定狀態(stable state),不會 有容積流體移動(bulk fluid motion)的現象。在上述的描述狀況下,縱使風扇 吹氣轉速較大,仍無助於將車廂內原有高溫之積熱散逸掉。

第 4.2 節 自然對流與蒸發熱散逸之效用

20sec(#15)、30sec(#16)及 60sec(#17)等四種狀況;經由實驗測量所 得到的結果,分別如圖 4.9~圖 4.12 所示。從上述的四個圖清楚可見,所有 的曲線分佈趨勢都相當一致,其中上方曲線為完全封閉狀態下的實驗箱內 溫度 T1,下方曲線則為設有「汽車車廂節制高溫裝置」情況下的實驗箱內 溫度 T2;溫度 T1與 T2會出現明顯的差異,主要是設有「汽車車廂節制高 溫裝置」的狀況下會存在自然對流效應,使得實驗箱的隔離室 2 會產生熱

對流,藉由「汽車車廂節制高溫裝置」的造型設計,直接將溫度高、密度 距分別為 10、20、30 及 60sec(Test No.分別為#14、#15、#16 及#17),對 於溫差 T2-Ta並沒有規律性的增加或減少的情形。據此可暸解噴灑時間間距

表 4.1 自然對流之降溫情況

們從表 4.2 的噴灑冷卻劑後最低溫 Tmin (℃)與平均溫度 Tavg (℃)數據發現, 關系列之實驗例(Test No.分別為#17、#18 及#19)的數據來看,實驗例#17 與#18 的酒精容積含量分別為 0%與 10%,噴灑冷卻劑後最低溫 Tmin分別為 45.1℃與 45.8℃,相差僅 1.6%;平均溫度 Tavg則均為 56.8℃,數值完全相 同。由此可見,酒精容積在小量差異狀況下,並不影響蒸發熱散逸的效果。

然而,若再將冷卻劑成份中的酒精容積比例增加至 50%(Test No. #19),

則由表 4.2 的數據反映出蒸發熱散逸效果反而降低,其中 Tmin降至52.3℃、

Tavg也只降至 58.5℃,顯見酒精容積含量越大,蒸發熱散逸的效果越差。

最後,再從相對降溫比值(T2-Tmin)/Ta 來觀察自然對流與蒸發熱散逸合 併效應,結果可發現,在同時考量到外界溫度 Ta的情況下,實驗例#14~#19 的相對降溫比值由 1.08 規律性減至 0.42,亦即使用純水、噴灑時間間距越 密集,則蒸發熱散逸效果就會越好。若單純只考慮蒸發熱散逸的降溫效應,

我們可透過 T2-Tavg的結果來評估,從 4.2 可得知在實驗例#14 的條件下,

最大的蒸發熱散逸可使溫度降低約 6.9℃。

在文檔中 汽車車廂節制高溫裝置 (頁 49-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