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傑羅〉(Ah! Ruggiero crudel)、以及詠唱調〈慘白的亡魂〉 (Ombre pallide),第五 節為詠唱調〈但是當你回來〉(Ma quando tornerai),第六節為詠唱調〈我只剩下 眼淚〉(Mi restano le lagrime)。

第五章結語。筆者總結本論文之探討內容,並且歸納統整阿琪娜六首詠唱調 之演唱詮釋。

5

第二章 作曲家韓德爾

第一節 韓德爾之生平與歌劇創作

一、哈勒與漢堡時期 (1685-1706)

喬治.弗里德里希.韓德爾於 1685 年 2 月 23 日出生於德國哈勒(Halle),家 庭為中產階級,父親喬治.韓德爾(Georg Händel, 1622–1697)在薩克森-維森菲爾

(Saxe-Weissenfels)的奧古斯特公爵(Duke Augustus)宮廷中擔任外科醫師兼理髮 師;2 母親朵勒希亞.陶斯特(Dorothea Taust, 1651–1730)是牧師的女兒、韓德爾 父親的第二任妻子。3

具有音樂天賦的韓德爾在八歲時獲得公爵的賞識,父親才讓他開始接受音樂 教育,第一位老師是任職於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 風琴師的弗里德利希.查 豪(Friedrich Zachow, 1663-1772)4 ,韓德爾跟他學習管風琴、大鍵琴以及作曲。

1702 年韓德爾遵循父親的期望而進入哈勒大學研讀法律,並於同年開始擔任哈勒 喀爾文派教堂(Calvinist Cathedral of Halle)的管風琴師。

想要成為歌劇作曲家的慾望,促使韓德爾於 1703 年的夏天離開哈勒,前往 位於德國北方的港口城市漢堡(Hamburg)。在此,他認識了作曲家約翰.馬特頌

2 音樂之友社編,林勝儀譯,《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台北市:美樂,1999,頁 753。

3 Anthony Hicks. "Handel, George Frideric."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April 24, 2014,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O902119.

4 弗里德利希.查豪(Friedrich Zachow, 1663-1772),德國作曲家和管風琴家,作品以教會清 唱劇(church cantata)和鍵盤音樂為主,他的聖詠賦格(chorale fugues)作品影響了巴赫。

6

(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5 並且開始了他的歌劇創作。

漢堡的歌劇院在 1678 年落成,韓德爾前往這裡擔任第二小提琴手,稍後成 為演奏數字低音樂器的大鍵琴手。1703 年八月韓德爾與馬特頌旅行至漢堡附近的 城市呂北克(Lübeck),在此接觸到底特利希.布克斯泰烏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6 的風琴演奏。

劇院經營者萊因哈特.凱瑟(Reinhard Keiser, 1674-1739)7 讓韓德爾接手一個 劇目的製作,這即是韓德爾的第一部歌劇《阿爾蜜拉》(Almira),韓德爾請來好 友馬特頌演唱《阿爾蜜拉》劇中角色,首演於 1705 年的 1 月 8 日,得到了很大 的成功,並且演出了大約二十場。8 第二部歌劇《尼羅》(Nero)接續於同年的 2 月 25 日上演,但並未獲得如《阿爾蜜拉》般的迴響。這兩部歌劇都是建立在佛 伊斯金(F. C. Feustking)的劇本上。

此時期創作的歌劇尚有《幸福的富羅林多》(Der beglückte Florindo, 1708) 以 及《多變的達芙尼》(Die verwandelte Daphne, 1708)。韓德爾結識了托斯卡尼王子

(Prince of Tuscany, Ferdinando de’ Medici),受到王子的鼓勵,韓德爾在 1706 年離 開漢堡,前往義大利。

5 約翰.馬特頌(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歌者以及理論家。

6 底特利希.布克斯泰烏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為巴洛克時期著名的風琴演奏 師,與韓德爾同期的德國作曲家巴赫亦曾受到他的影響。

7 萊因哈特.凱瑟(Reinhard Keiser, 1674-1739),德國作曲家,並且是德國在巴洛克時期最重 要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8 同註 2。

7

二、義大利時期 (1706-1710)

韓德爾到過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以及拿坡里等地。1706 年他可能在佛羅 倫斯創作了一些室內清唱劇(chamber cantatas)。1707 年初韓德爾到達羅馬,在此 結識了樞機主教科隆納 (Carlo Colonna, 1665 - 1739) 以及奧托波尼(Cardinal Pietro

Ottoboni, 1667-1740),並且創作了一些宗教作品。此外,韓德爾也認識了亞歷山 大.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59-1725)、多明尼哥.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以及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等作曲家。9

同年 11 月,韓德爾在佛羅倫斯上演了歌劇《羅多利哥》(Rodrigo),這個作品 顯現出他在義大利的學習成果。10 1707-1708 年他可能待在威尼斯,但文件記錄

8

三、英國-歌劇全盛時期 (1710-1728)

韓德爾在義大利累積了相當的名氣,於 1710 年的年初離開,經由茵斯布魯 克(Innsbruck)到達德國漢諾威(Hanover)。6 月 16 日被任命為喬治.路德維希

(Georg Ludwig, 1660-1727)13 選帝侯的宮廷樂長,並獲得年薪一千泰勒(thaler)。

韓德爾在此將清唱劇《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e Dafne)完成,並且受到宮廷樂 團中的法國樂手影響。

義大利風格的歌劇於 1705 年被引進英國倫敦,1706 年 3 月 30 日海姆(Nicola Nicola Haym, 1678-1729)14 在此上演了喬望尼.玻農契尼(Giovanni Bononcini, 1670-1747)15 的作品《卡蜜拉》(Camilla),而獲得了觀眾的喜好。韓德爾在 1710 年秋天首次到達倫敦,1711 年 2 月 24 日於女王劇院(Queen’s Theatre) 16 首演了 歌劇《林納多》(Rinaldo),17 由於倫敦觀眾對於義大利歌劇的嚮往,韓德爾將原 先由希爾(Aaron Hill, 1685-1750)創作的英文劇本,改為羅西(Giacomo Rossi)翻譯 的義大利文劇本來譜曲,這部作品風靡了英國的歌劇界。

韓德爾在樂季結束後,於 1711 年 6 月 2 日啟程返回漢諾威,途經杜賽朵夫

13 喬治.路德維希(Georg Ludwig, 1660-1727)選帝侯為英國女皇安娜(Anna)的繼承人,1714 年繼位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

14 海姆(Nicola Nicola Haym, 1678-1729)為義大利作曲家、劇作家以及劇院經營者。

15 作曲家喬望尼.玻農契尼,為作曲家、理論家喬望尼.瑪麗亞.玻農契尼(Giovanni Maria Bononcinim, 1642-1678)之子。

16 同註 2。

17 女王劇院由強.范布魯(John Vanbrugh, 1664-1726)所興建,即後來的國王劇院(King’s Theatre),自 1710 年開始延續義大利歌劇的演出,在史維尼(Owen Swiney, 1676-1754)的經營下每 年預約一季的演出節目。

9

(Düsseldorf),並且在 11 月回到哈勒探訪家人。他於漢諾威短暫停留後,1712 年 底又回到英國,雖然漢諾威宮廷要求韓德爾要在合理的時間內返回,但韓德爾對

1713 年所作的《感恩讚》(Te Deum) 和《歡樂頌》(Jubilate)。此外,還有《安娜 女王生日頌歌》(Ode for the Birthday of Queen Anna)等作品,當時的皇室支付給韓 德爾 200 英鎊的年金。

1714 年女皇安娜駕崩後,由漢諾威選帝侯繼任英國皇位,為喬治一世,由於 韓德爾先前並未遵守約定回到漢諾威、擅自離職,導致他與新任國王的關係有些 尷尬。韓德爾於翌年在國王劇院上演了歌劇《林納多》,他的才華再度受到國王 的賞識,甚至進而獲得更多的年俸。

韓德爾於 1717 年創作了著名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隨後受到漢堡的 委託而創作受難曲《為世人的罪受苦而死的耶穌》(Der für die Sünden der Welt gemarterte und sterbende Jesus)。韓德爾在 1717 年的夏天前往倫敦近郊,開始為卡

10

那邦伯爵(James Brydges, Earl of Carnarvon)18 工作,他在伯爵的官邸寫作了假面 劇(masque)《阿奇斯與加拉蒂亞》(Acis and Galatea),以及神劇《艾斯特爾》

(Esther),日後此劇於 1732 年的復興演出將影響韓德爾之後的神劇創作。19 1719 年,韓德爾參與了皇家音樂學會(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創立,該學 會由貴族發起,以在國王劇院演出義大利歌劇為計劃主旨,國王喬治一世每年支 付一萬英鎊,並且參與學會的運作,擁有裁決權。韓德爾在這個學會中與玻農契 尼和阿李奧斯替(Attilio Ariosti, 1666-1729)20 一起擔任作曲家,並且作為管弦總長 (Master of Orchestra),另一個工作則是到歐洲尋覓一流的義大利歌手。21

1720 年 4 月 2 日於國王劇院上演喬凡尼.波爾塔(Giovanni Porta, 1675-1755)22 的《努密托雷》(Numitore),開啟皇家音樂學會的第一季演出。緊接著韓 德爾的歌劇《拉達密斯托》(Radamisto)於 4 月 27 日首演,由女高音瑪格莉塔.

杜拉絲坦蒂(Margherita Durastanti, 1700–1734)23 演唱。

由於皇家音樂學會對於演出劇目的需求,1720 年至 1728 年間成為韓德爾創

作歌劇最多的時期,他共為學會創作了十四部歌劇作品,例如:《富達里坦特》

18 卡那邦伯爵,之後成為項多斯公爵(Duke of Chandos)。

19 同註 2。

20 阿李奧斯替(Attilio Ariosti, 1666-1729),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

21 音樂之友社編,林勝儀譯,756 頁。

22 喬凡尼.波爾塔(Giovanni Porta, 1675-1755),義大利作曲家,為作曲家加斯帕里尼 (Francesco Gasparini, 1668-1727)的學生,並曾經為作曲家柯賴里工作,《努密托雷》是他流傳至今 最著名的作品。

23 瑪格莉塔.杜拉絲坦蒂(Margherita Durastanti, 1700–1734),義大利女高音,曾在義大利多 處歌劇院以及德勒斯登(Dresden)演唱,韓德爾於 1719 年邀請她到倫敦。

11

(Floridante, 1721)、《奧托奈》(Ottone, 1723)、《富拉維歐》(Flavio, 1723)、《凱薩大 帝》(Giulio Cesare, 1724)…等,其中諸多製作邀請了著名的義大利歌手擔綱演 出,例如:第二季的《拉達密斯托》由著名的閹人歌手塞內西諾(Senesono)演 唱,《奧托奈》由女高音庫佐妮(Francesca Cuzzoni, 1696-1778)演唱、《亞歷山大》

(Alessandro, 1726)由女高音華斯提娜.波多妮(Faustina Bordoni)演出,學會因此支 付了龐大的演出費用,原先二十一年的計畫不得不縮短、提前結束。

四、英國-歌劇衰敗時期 (1729-1737)

1728 年 1 月 29 日,由強.蓋依(John Gay, 1865-1732)創作的英文乞丐歌劇 (Beggar’s Opera)出現,並且很快在英國流行,原本財務不佳的學會更因此受到影 響。學會於 1729 年 1 月 18 日的會議中決定,將國王劇院的舞台與設備交由海德 格(J. J. Hydeger)以及韓德爾來運作,進行五年的演出計畫,開啟了皇家音樂學會 的第二時期。

此 1729 年 2 月至 7 月間,韓德爾再度到歐洲尋找新的歌手簽約,他拜訪了 威尼斯、波隆那(Bologna)、以及羅馬,成功的與七名歌者簽約,其中包含女高音 安娜.史特拉達.達波(Anna Strada del Pò, 1719–1741)。24

第二期的皇家音樂學會演出曲目皆為韓德爾的作品,韓德爾於此一時期共創

24 安娜.史特拉達.達波(Anna Strada del Pò, 1719–1741),義大利女高音,在 1737 年之前,

至少演出了 24 齣韓德爾的歌劇作品,且時常擔任其中的首席女高音。

12

作了六部歌劇,包含:《羅塔利歐》(Lotario, 1729)、《帕特諾佩》(Partenope, 1730)、《保羅》(Poro, 1731)、《艾奇歐》(Ezio, 1732)、《蘇莎美》(Sosarme, 1732)、以及魔幻題材的《奧蘭多》(Orlando, 1733),此外還有神劇《黛博拉》

(Deborah)、《阿賽麗雅》(Athalia)等作品。

1733 年貴族歌劇團(Opera of Nobility)設立,由義大利作曲家波坡拉(Nicola Antonio Porpora, 1686-1768)所領導,成為韓德爾的強勁競爭對手。1734 年韓德爾 與國王劇院的合約結束後,貴族歌劇團旋即進駐國王劇院,幸好,於 1732 年 12 月 7 日落成的柯芬園劇院(Covent Garden)為韓德爾的歌劇提供了演出場地。韓德 爾應用了柯芬園的新設備,上演了《忠實的牧羊人》、《奧雷斯特》(Oreste,

1734)、《阿麗歐丹特》(Ariodante, 1735)、《阿琪娜》(Alcina, 1735)等歌劇。韓德爾 的柯芬園時期隨著他的腦中風,在 1737 年與貴族歌劇團同時落幕。25

五、英國-神劇創作時期 (1737-1759)

1737 年 11 月,韓德爾於倫敦創作了歌劇《費拉蒙多》(Faramondo),他再度 回到國王劇院,準備新的樂季演出。11 月 20 日由於王妃卡洛琳(Queen Caroline) 的辭世,劇院關閉至翌年。韓德爾於 1738 年 1 月 3 日首演《費拉蒙多》作為樂 季的開場,緊接著是 2 月 25 日上演的《亞歷山大.賽維羅》(Alessandro

Severo)。1939 年的樂季首演了兩齣神劇,分別是:《掃羅》(Saul)與《埃及的以色

25 音樂之友社編,林勝儀譯,758 頁。

13

列人》(Israel in Egypt),此時演出的合唱曲也大獲成功,除了一齣歌劇《邱比特 在阿爾哥斯》(Jupiter in Argos)之外,此樂季的其他演出的劇目皆為神劇,由此可 以看出韓德爾的創作方向改變。

韓德爾至 1741 年間創作的歌劇,其中尚包含:喜歌劇《賽爾斯》(Serse, 1738)、《伊美奈歐》(Imeneo, 1740)、以及最後一齣歌劇《迪達米亞》(Deidamia, 1741)。此時期的觀眾對於義大利歌劇的興趣已經降低,韓德爾遂將創作的重心轉 移至以英文創作的神劇。

1741 年,韓德爾於離開倫敦前創作了神劇《彌賽亞》(Messiah)以及《參孫》

(Samson),4 月 13 日於都柏林(Dublin)首演了《彌賽亞》,獲得盛況空前的成功,

韓德爾因此再度達到人生的另一個巔峰,《彌賽亞》成為他的個人創作史中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1743 年他在倫敦柯芬園以《參孫》開啟了神劇樂季,亦獲得很好 的迴響。1740 至 1759 年間韓德爾以本土化的方式來創作神劇,創作態度比歌劇

韓德爾因此再度達到人生的另一個巔峰,《彌賽亞》成為他的個人創作史中最具 代表性的作品。1743 年他在倫敦柯芬園以《參孫》開啟了神劇樂季,亦獲得很好 的迴響。1740 至 1759 年間韓德爾以本土化的方式來創作神劇,創作態度比歌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