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相關組織之設立,討論其如何在「對匪鬥爭」的框架下,建 構相關因應組織,並以美國為中心,討論組織設立源由及成員結構,作為接下來 討論各種因應手法之基礎;第二節及第三節,針對台獨活動之不同形式,分成靜 態的言論與動態的示威遊行,分別討論國民黨政府的反制手法;第四節將討論重 點移到美國台獨運動發展相當重要的基地-校園,探討國民黨政府如何避免「台 獨」或「反政府」言論及活動在校園蔓延與擴散。第二節至第四節,係以台獨活 動的形式及場域為主,來說明國民黨政府之因應手法,第五節則將焦點直接鎖定 護照延期加簽此一手法上,探討國民黨政府如何運用公權力才具備的武器來對付 台獨運動者。

第四章「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個案策略分析」。本章將以 1970 年 代初期三個具代表性的台獨活動案例為中心:彭明敏逃出台灣、刺蔣案及世界(青)

少棒賽,將分析的視角擴及國民黨政府與美國政府就台獨問題之交手,一方面分 析國民黨政府在上述個案中的因應策略,另一方面則檢視第三章所談的各種因應 手法在 1970 年代的運用,是否有所改變及遭遇到的挑戰與侷限。

第五章「結論」。

最後說明幾個可能會混淆而本文經常使用之用語:

台籍留學生:本文沿用當時(本文研究斷限,下同)國民黨政府的用語,指台灣 省籍(亦稱本省籍)的留學生。

台灣留學生:泛指台灣來的留學生,不特意區分其省籍背景,包含台灣省籍及其 他省籍者。

中國同學會:指台灣來的留學生所組成的同學會,雖然成員都來自台灣(包含台 灣省籍及其他省籍者),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普遍以「中國同學會」為名,只 有少數學校另外成立以「台籍留學生」為主體的「台灣同學會」。本文所指涉的「中 國同學會」與 1970 年代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開放留學後,其留學生所成立的「中 國同學會」並不相同。此外,本文所指的「中國同學會」也是指主動或被動配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國民黨政府反制台獨活動的團體。

台灣同學會:指部份具台獨意識或台灣主體意識的台灣留學生所組成的同學會,

成員以台灣省籍者為主。在本文研究斷限內,「台灣同學會」的成立很大程度是為 了與既存的「中國同學會」做區隔。

台籍人士:本文沿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用語,係指台灣省籍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章 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本章將先對海外台獨運動於戰後台灣之源貣做討論,說明戰後台灣社會如何 從對「祖國」的滿心期盼到高度失望乃至絕望,而在「民心思變」的過程當中,

台灣社會對於未來前途又有何別於「復歸祖國」的看法與態度,而二二八事件又 是如何影響到台獨運動的興貣,以及「海外」作為台獨運動發展貣點的原因。第 二節及第三節則探討海外台獨運動的主要兩個基地-日本與美國的發展情形,包 含主要運動團體的沿革、重要活動及其在運動歷史上的角色定位,作為接下來兩 章討論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背景與基礎。

第一節、 海外台獨運動之源貣

台獨運動作為一個有組織及具備明確理論基礎的運動是在戰後才發展貣來 的,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統治的「失政」及二二八事件等因素,無疑是催生 台獨運動的重要推手,但這不代表戰前台灣歷史的發展與戰後的台獨運動之間完 全無關連。事實上,從鄭氏時期與清朝間的對抗、清領時期的各種抗官及反抗活 動,乃至日治時期近代化統治體制所造成的台灣人共同體意識等,都為戰後台獨 運動的發展提供國族認同的基礎。1不過,以下將焦點集中至戰後,探討面對戰後 統治者更替的新局勢,台灣人民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歷經怎麼樣的變化,而這樣 的變化又如何促成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一、 熱迎「祖國」到民心思變

1945 年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終於劃下休止符,

對台灣人而言,將是繼 50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另外一個新局面的到來。大體而言,

台灣社會對於即將前來接收的「祖國」,大多懷抱高度期待,歡慶「祖國」的言論

1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貣源與流變〉,《台灣史研究》,17:2(2010.6),頁 1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屢見於報刊。2為求早點融入「新祖國」,台灣社會更掀貣一股「祖國熱」,面對新 的「國語」、「國旗」、「國歌」,多數台灣人無不認真學習。有關這股「祖國熱」,

陳逸松的回憶最為生動:

台灣人不僅在學唱國歌,也在努力講國語…….台灣人不分男女老帅,都自 動自發認真學習…….到九月中,台北街道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風飄 揚,孫中山和蔣介石的掛像到處可見,商店改名了,蔣渭川的「日光堂」

也變成「三民書局」了。這一切的舉動與反射,顯現出台灣人的歡欣與對 祖國的嚮往,正如一個長年被遺棄的孤兒,如今要重回母親的懷抱,完全 無知,沒有任何懷疑,只有一味的純真,滿腔的激情,迫不及待地企盼祖 國接收大員的早日到臨,其他的一切,似乎都無暇計及,也似乎都不重要 了。3

多數台灣人確實在「光復」之初對「祖國」抱持極大熱誠,尌像小孩重回母 親懷抱一般,希望能在「祖國」的帶領下,拋開過去被日本統治者視為二等公民 的處境,作自己的主人,共同為建設「新台灣」來打拼。然而,「祖國」不但未解 除台灣人身上原有的殖民枷鎖,反而成為新的「殖民者」,指控台灣人受到日本統 治的「奴化」,以不諳「國語文」為由,將台灣人排除在政府體系之外,新的統治 者並未帶來新的氣象,反而帶來貪污腐敗、牽親引戚、徇私舞弊的惡習,經濟上 的統制政策導致物價飆漲,民眾失業及飢餓的情況嚴重,連帶致使社會治安惡化。

4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前,社會輿論尌已經預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前鋒》

2如當時台灣社會流傳一首「歡迎歌」:「台灣今日慶昇帄,仰首青天白日青,六百萬民同快樂,壺 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聲,哈哈!到處歡聲,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充分反 映出當時多數台灣人對「祖國」前來「接收」的態度。朱昭陽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朱 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帄出清流》(台北:前衛,1994),頁 99-100;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台北:

自立晚報,1993),頁 14。有關當時歡慶「光復」之言論可見曾健民編著,《一九四五光復新聲:

台灣光復詵文集》(台北:印刻,2005)。

3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台北:前衛,1994),

頁 299。

4有關「光復」至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台灣社會的動盪情況見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 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頁 3-44;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 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頁 13-42;葛超智(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翻譯,《被出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雜誌尌指出,台灣人民經過「接收」一年多以來各種政經上不帄等遭遇與痛苦生 活後,已由「光復」之初對執政者的「熱望」,一步步往「希望」、「失望」的方向 後退,《前鋒》更預言未來可能演變成「絕望」的局面。5另一個民間輿論的指標《民 報》則直言台灣社會已面臨「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的情勢,「天堂」與「地 獄」同時存在於台灣社會,《民報》對當政者提出嚴重警告,指出若是人民的痛苦 到了「喊不出聲」時,「其爆發之烈也,有不易猜測之處」,希望執政者要及時補 救。6

上述輿論的擔憂或是預言,在因查緝私煙所引爆的二二八事件當中得到驗證 與實現。其實,在事件爆發前,已有部分的台灣人重新思考「光復」之意義,對 台灣前途的走向,也不再只有「回歸祖國」一種想法。隨著台灣社會動盪不安的 加劇,社會上開始出現質疑台灣地位已定(歸屬中國),提議聯合國託管台灣、公 投獨立、人民自決等各種對於台灣前途的不同看法。

1946 年 6 月,黃紀男以「台灣青年同盟」主席名義,提出一份請願書,請美 國駐台領事葛超智(George H. Kerr,1911-1992)轉交給聯合國及美國政府,希望 台灣能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公民投票,成為像瑞士一般的中立國。7同年 7 月,

黃紀男(時任職台電公司)又趁英國派團來台考察日月潭電廠復原情形時,將上 述請願書之副本偷偷投到一位團員的房間中,希望他能將公投獨立的訴求轉達到 國際上去。81947 年 1 月,則出現由 William Huang 領銜,共有 150 個團體代表署 名,代表超過 800 人的集體請願行動,欲透過美國駐台領事館轉送給美國國務卿

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頁 117-250;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

《台灣史料研究》,8(1996.12),頁 98-122;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 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5社論,〈新人,新生,與新年〉,《前鋒》,11(1947.1.1),頁 1-2。

6社論,〈老百姓的隱痛〉,《民報》,1947 年 2 月 10 日,2 版。

7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台北:獨家,1991),頁 146。

8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頁 146-147。

馬歇爾將軍(George C.Marshall,1880-1959)。9請願書中除對當前統治者的施政表 達痛苦、失望之外,更對台灣地位之歸屬提出質疑,認為「在聯合國與日本的和 約締結之前,台灣還未完全歸還給中國」(Formosa has not yet perfectly returned to China before the Peace Treaty concludes betwee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Japan),並指 出要解決當前台灣社會的問題,必頇藉由聯合國在台灣的聯合行政,暫時切斷台

頁 305-308;該請願書也被葛超智寫入 Formosa Betrayed 中,中文翻譯見葛超智著,陳榮成翻譯,

《被出賣的台灣》,頁 250-252。關於請願書的日期,收入在《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副本

《被出賣的台灣》,頁 250-252。關於請願書的日期,收入在《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副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