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薛化元教授.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 因應(1961-197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昱齊 日期:2012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本論文獲得 慈林教育基金會 2011 年慈河獎學金 謹此特致謝枕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摘 要. 戰後在海外發展的台灣獨立運動,藉由抨擊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施政、質疑 關於台灣地位歸屬中國的論述,對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構成雙重挑戰。雖然國民黨政府在公開場合中,總是強調所謂的「台獨運動」不 過是「一小撮人」的「荒謬主張」 ,是「分裂祖國」的「險惡陰謀」 ,這些從事台 獨的運動者甚至被稱為「叛國者」 ;然而,海外台灣獨立運動在 1960 年代快速發 展乃至 1970 年初,美國、日本、加拿大與歐洲等地台獨組織整合成立「世界台. 政 治 大. 灣獨立聯盟」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將海外台獨. 立. 運動帶入另一波新階段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此之發展自然非國民黨政府所樂. ‧ 國. 學. 見。在反對任何形式「台獨」的原則下,國民黨政府究竟採取怎樣的因應策略來 「對付」此一情勢,便是值得深究的課題,而本文將集中探討美國台獨運動的案. ‧. 例。. y. Nat. sit. 本研究將利用各單位所典藏之「外交部檔案」,輔以海外台獨團體所發行的. n. al. er. io. 刊物、文宣、時人的回憶錄、口述訪談等資料,試圖以較系統性的方式探討國民. i n U. v. 黨政府如何從面對突發「海外台獨」案例後,開始摸索因應原則,進而在具體案. Ch. engchi. 件中實踐,事後檢討成效、修訂策略,又此歷程中反映出哪一些的侷限與挑戰, 國民黨政府又是如何設法(或無法)克服或跨越,乃至確立一套因應機制,整合 性地運用各種手法的過程。 本文透過分析一手史料並將視野置於「島外」,不僅為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歷史提供一個「官方觀點」的面向,也為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統治機制提供一個 更全面的觀點。 關鍵字:二二八事件、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應正本專案小組、安 祥專案、忠貞學生、護照延期、黑名單、刺蔣案、世界少棒賽、台灣同學會、中 國同學會、彭明敏、省籍問題.

(8) Strategy of the KMT Government on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72) Abstract By criticizing the KMT rule in Taiwan, questioning the claim about Taiwan being retroceded to China,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brings double challenges to the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In public, the KMT government always claims that the so-called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s just an absurd proposition claimed by merely a handful of people as well as a malicious scheme to separate Taiwan from the motherland, and participants in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re labeled as“seditious elements’’. However, overseas. 政 治 大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Canada and Europe worked together to establish 立 the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W.U.F.I), which brought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grew rapidly in the 1960s. In the early 1970s,. ‧ 國. 學. ‧.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to a new stage, a fact the KMT government doesn’t want to face. The strategies the KMT government, opposing any type of“Taiwan independence”adopts in response to the situation is a topic deserving in-depth study,. sit. y. Nat. and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thesis consults materials such as the archive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gazines, oral materials, memoirs and reminiscences of those who were. n. al. er. io. involved in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t resorts to a more systematic methodology to explore how the KMT government faces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brings about. It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strategies the KMT government adopt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various actions launched by the activists. By analyzing the primary sources and focusing its perspective on events "outside the island ", this thesis not only gives an “official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but also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point about the ruling mechanism of the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228 Incident, Inter-ministerial Committee for the guidance against overseas gangsters,Yinjengben(應正本)take force,Anshiang(安祥)Project, Student who loyal to KMT, Passport extension, Blacklist, Attempt to Assassinate Chiang Ching-kuo, Little League World Series race, Formosan Student Association, Chinese Student Association, Peng Ming-min, Provincial origin issue.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二、文獻回顧........................................................................................................ 3 三、研究方法與史料............................................................................................ 9 四、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13. 政 治 大 第一節、海外台獨運動之源起.......................................................................... 13 立. ‧ 國. 學. 第二節、日本的台獨運動 .................................................................................. 22 第三節、美國的台獨運動.................................................................................. 38. ‧. 第三章 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組織、手法 ....................... 57. y. Nat. io. sit. 第一節、 相關因應組織的設立 ........................................................................ 57. n. al. er. 第二節、 對台獨言論之反制 ............................................................................ 81. Ch. i n U. v. 第三節、 對台獨示威遊行之反制 .................................................................. 103. engchi. 第四節、 對校園台獨活動之反制 .................................................................. 123 第五節、 護照延期加簽 .................................................................................. 146. 第四章 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個案策略分析 .................... 169 第一節、 彭明敏逃出台灣後之因應 ............................................................ 169 第二節、 刺蔣案之因應 ................................................................................ 187 第三節、 世界(青)少棒賽的戰場 ............................................................ 205. 第五章 結論 ........................................................................................... 221 徵引書目 ................................................................................................................ 227 i.

(10) 圖表次 表 2-2-1 台灣青年社歷年舉辦示威遊行情況(1965-1971)………………………31 表 2-3-1 費城五傑基本資料…………………………………………………………40 表 3-1-1「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成員名單(1956.12)…………59 表 3-1-2「日本地區對匪鬥爭工作小組」成員名單(1957.8)……………………62 表 3-1-3 全美各地總領事館成立台獨專案小組之時間及化名……………………66 表 3-1-4 舊金山台獨專案小組成員名單(1964.5)………………………………67 表 3-1-5 舊金山台獨專案小組成員名單(1965.7)………………………………68 表 3-1-6 芝加哥台獨專案小組成員名單(1965.2)………………………………69 表 3-1-7 駐美大使館台獨專案小組成員名單(1968.5)…………………………71 表 3-1-8 駐美大使館台獨專案小組成員名單(1971.12)…………………………72 表 3-1-9 洛杉磯台獨專案小組成員名單(1968.5)………………………………74 表 3-1-10「安祥專案」各小組主辦單位及工作項目………………………………76 圖 3-1-1 國民黨政府因應美國台獨運動組織架構圖(1970 年底)………………8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3-2-1 普渡大學校刊上的二二八紀念廣告(1968)……………………………94 圖 3-2-2The Washington Post 上的二二八紀念廣告(1968)………………………95 圖 3-2-3 馬里蘭州立大學校刊刊登之「反制廣告」 (1968)………………………97 圖 3-2-4 密蘇里大學校刊刊登之「反制廣告」 (1969)……………………………99 圖 3-3-1 台獨人士於芝加哥領事館前的「鎖鍊示威」 (1970)..............................111 圖 3-4-1K.S.U 校刊刊登紀念二二八的廣告(1966)………………………………133 圖 3-4-2、3-4-3 K.S.U 校刊刊登紀念二二八的廣告(1967-左;1968-右)…………135. sit. y. Nat. n. al. er. io. 表 4-3-1 台灣參加世界少棒、青少棒、青棒比賽成績(1969-1980)……………206 圖 4-3-1 台獨人士的「正名」旗幟…………………………………………………208 表 4-3-2 1971 年世界青少棒賽華興小組擬定分工………………………………210 圖 4-3-21971 年世界少棒賽,台獨人士利用小型飛機拖曳「台灣獨立萬歲 GO GO TAIWAN」標語……………………………………………………………………212 表 4-3-31972 年世界少棒賽「打擊台獨叛國份子出力有功人員名冊」…………214. Ch. engchi. i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945 年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終於劃下休止符, 對於台灣人而言,將是繼 50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另外一個新局面的到來。經過短暫 的社會混亂與騷動後,多數台灣人以愉悅心情迎接前來接收的「祖國」 ,然而在高 度期待的背後,迎接台灣人的卻是政治上的貪污腐敗、差別待遇、對台灣人人格 的屈辱(台人奴化論)1、經濟上嚴重的通貨膨脹,終至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 政 治 大 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敗退來台,在「反共復國」的最高國策下,以「肅清異己」、 立 隨後全島性規模的清鄉綏靖,更導致台灣社會菁英被剷除大半。21949 年底,國民. ‧ 國. 學. 「保密防諜」為名所造成的白色恐怖,迫使台灣人不得不對政治採取「噤聲」的 態度。然而,卻有一群台灣人選擇在海外展開反對蔣政權的運動,並發展成台灣. ‧. 獨立運動。. sit. y. Nat. 1950 年代中後期起,台灣有越來越多赴海外求學的留學生,相較於台灣島內. io. al. er. 嚴密的政治控制與肅殺的社會氛圍,這些在異國求學的台灣留學生得以沐浴在多 元思潮之中,並享有更多的言論與思想自由,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聽聞到不同於. n. v i n Ch 國民黨政府在島內的宣傳,有部分的台灣留學生進而在異國的自由環境中,重新 engchi U. 認識了自己的家鄉(是台灣而非中國),對於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台灣重新評量, 懷疑過去所受教育與被灌輸的政治教條之合理性,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有 了不同於官方版本的瞭解,對於「台灣為中國一部份」之台灣地位論述產生質疑, 經歷一場政治上的重新「啟蒙」 ,而集上述「政治啟蒙」於大成的便是在海外所推 動的台獨運動,海外台獨運動無疑是台灣人在海外歷經政治啟蒙後的一個重要「成 果」。. 1. 陳翠蓮, 〈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 , 《台灣史研究》 ,9: 2(2002.12) ,頁 145-201。 2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時報文化,1994) ,頁 3-44。 1.

(12) 對於國民黨政府而言, 「台灣獨立」的訴求自然與其「台灣為中國一部份」之 立場嚴重衝突,而海外台獨運動對國民黨政府統治的種種抨擊、質問,關於台灣 地位歸屬的論述,更是對其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構成雙重挑戰。 雖然國民黨政府總是將海外台獨運動人士戴上「叛國者」 、 「數典忘祖」的大帽子, 也在公開的場合中不斷強調所謂的「台灣獨立」 ,不過是「一小撮人」的「荒謬主 張」,是「分裂祖國」的「險惡陰謀」,是共產勢力用以打擊台灣民心士氣的「詭 計」 。然而,海外台獨運動不斷茁壯發展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國民黨政府除了用這 些帶有強烈價值批判意味的言詞回擊外,究竟採取了什麼樣的因應策略來「對付」. 政 治 大. 海外台獨運動,目前還未見太多的研究成果。. 立. 面對展開於海外的台獨運動,對國民黨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鞭長. ‧ 國. 學. 莫及」。換言之,在管轄範圍之外的「海外地區」,國民黨政府無法像壓制台灣島 內反對聲浪般採取「如己意」的手段。因此,堅決反對台獨主張的國民黨政府,. ‧. 如何因應在海外不斷「茁壯」乃至「整合」的台獨運動,其因應手法、策略及反. Nat. sit. y. 制機制,就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課題。. n. al. er. io. 選擇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筆者曾發表〈1971 年中華民國對聯合國代. i n U. v. 表權的因應策略〉及〈國民黨政府對「異議言論」之因應策略-以《大學雜誌》. Ch. engchi. 為例(1971-1975)〉兩篇文章,兩文共同關注戰後國民黨政府對於重大內外挑戰的 因應作為。本研究關於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台獨運動之因應,可說是上述研究取徑 下的進一步擴大延伸。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文將以美國台獨運動為具體討論對象。美國不論就外交 或是內政等方面均對當時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有相當影響力。美國台獨運動所訴 諸的對象中,美國政府與民間亦是重要一環。因此,探討在美國的台獨運動,自 有其重要意義。 美國台獨運動開始於 1956 年的「台灣人的自由台灣」( Formosans’ Free Formosa),這是美國境內第一個以推動台灣獨立為宗旨的組織,也是 1970 年初, 2.

(13) 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地台獨團體整合成立「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的前身。 不過,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獨運動之因應大約自 1961 年美國台獨團體開始公開活 動之後,因此本文將以 1960 年代為中心,並擴及至 1970 年代初期,討論國民黨 政府因應機制的建立過程,並檢視面對海外台獨運動整合性的發展,其因應策略 上的調適與改變。本文因將重點放在探討國民黨政府的對策,因而也受限於相關 檔案公開的情況。本文所倚重的「外交部檔案」,目前大體開放至 1972 年,3正符 合筆者探討國民黨政府因應策略進入 1970 年代變化的構想。綜上所述,本文將研 究斷限定在 1961 年至 1972 年。. 二、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在一般論述方面,陳銘城的《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 、4陳銘城與施正鋒主編的. ‧ 國. 學.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5二書就海外台獨運動有一般性的概述。李逢春等人. ‧. 所著《風起雲湧: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 ,6是第一本以美國台獨運動為題的. Nat. 在學術研究方面,將分以下數類來回顧:. n. al. (一) 海外台獨運動研究C. hengchi. er. io. sit. 文獻及口述訪談,對於初步理解美國台獨運動有所助益。. y. 著作,雖非學術作品,但由於作者均為實際運動參與者,因此得以引用一些一手. i n U. v. 在日本台獨運動的研究方面,目前以廖文毅所領導的台獨活動較受到研究者 關注,如黃富三〈戰後初期在日台灣人的政治活動-林獻堂與廖文毅之比較〉、7陳. 3. 本研究所倚重的典藏於中研院近史所之「外交部檔案」,雖然開放至 1975 年,但台獨運動的相 關檔案,以至 1972 年較為完整。 4.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 。. 5. 陳銘城、施正鋒主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台北:前衛,2000)。. 6. 李逢春等, 《風起雲湧: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 (Kearny,N.J.:世界台灣獨立聯盟,1985)。. 7. 黃富三, 〈戰後在日台人之政治活動:以林獻堂、廖文毅為中心〉 ,2004 年度財團法人日台交流中. 心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2005 年 6 月。 www.koryu.or.jp/08_03_03_01_middle.nsf/2c11a7a88aa171b449256798000a5805/76897a0375fb503849 25724b000ad19e/$FILE/huangfusan2.pdf (2011.5.16) 。 3.

(14) 欣欣的碩士論文〈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8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 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 〉9等文,都是以相關官方 檔案為主,試圖拼湊出廖文毅在日本領導台獨運動之情況。蔡佳真的碩士論文〈二 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10雖然名為「海外台獨運動」研究,實 則以日本的廖文毅與「台灣青年社」的台獨運動為討論主軸,美國台獨運動方面 僅佔極小篇幅。 與本研究最為相關的美國台獨運動方面,在台灣主要有吳錦煊的碩士論文 〈「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組織發展與實力分析〉11與陳佳宏的碩士論文〈美國「台. 政 治 大. 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 年代中至 90 年代中〉,12兩人雖皆以美國台獨團體為研. 立. 究的核心,但受限於使用之資料,對於美國台獨運動之組織型態、成員組成及活. ‧ 國. 學. 動等情形,都待進一步考察。陳佳宏的博士論文〈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 變〉13與隔年出版的《台灣獨立運動史》 ,14雖然將探討的時限由 1945 年拉至 2000. ‧. 年;討論的地域更橫跨上海、香港、日本、美國、島內等地,但對於美國台獨運. Nat. sit. y. 動的發展,並未側重在國民黨政府因應的面向。. n. al. er. io. 在外文方面的研究,Douglas Mendel 在 1970 年出版的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8. Ch. engchi. i n U. v. 陳欣欣, 〈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2006)。 9. 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 〉,發表於中央 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8.25-26)。 10 11. 蔡佳真, 〈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 1947-1970〉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吳錦煊,〈「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組織發展與實力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5) 。 12. 陳佳宏,〈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後出版成書。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 : 50 年代中至 90 年代 中》 (台北:前衛,1998) 。 13. 陳佳宏,〈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14. 陳佳宏, 《台灣獨立運動史》 (台北:玉山社,2006) 。許維德曾為文評介該書。許維德, 〈評陳佳. 宏著《台灣獨立運動史》〉 ,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3:3(2007.9),頁 237-264。 4.

(15) nationalism,15親身觀察於寫作當時在美、日兩地的台獨運動發展,並運用口述訪 談、私人信件與台獨刊物等一手史料,鋪陳海外台獨運動在 1970 年之前的發展歷 程。Claude Geoffroy 的博士論文,後來翻譯成中文出版的《台灣獨立運動:起源 及 1945 年以後的發展》,16對於台獨運動的發展歷史,尤其是海外部分著墨有限。 此外,Mei-ling T. Wang17與 Kuo-Yang Tang18 兩人對於美、日台獨運動的著墨也大 多倚靠二手文獻,不過兩者大量參考美國報紙(主要是紐約時報)的投書與報導, 啟發筆者使 用這 類 史 料的視野。 許維德 “Who Joined the Clandestin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政 治 大. Movement”一文,19將焦點放在分析誰參加海外台獨運動?作者對 14 位海外台獨. 立. 運動者進行訪談,探討他們參加台獨運動的動機、加入過程,並以簡單的統計來. ‧ 國. 學. 分析其族群背景、年齡分佈、參與運動時的年紀、性別、出生地、學歷、職業等。 雖然有「取樣代表性」的問題,但分析參與者背景、構成的研究方法,對筆者深. ‧. 具啟發性。. Nat. sit. y. 張文琪〈海外台灣人運動刊物介紹-其涵蓋的意義及所反應的歷史條件〉 ;20許. er. io. 維德〈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響: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21與藍適齊〈再. al. n. v i n C h nationalism (Berkeley: Douglas Mendel,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e n g c h i 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5. 1970). 16. Claude Geoffroy 著,黃發典譯, 《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 1945 年以後的發展》 (台北:前衛,1997) 。. 17. Mei-ling T. Wang, The dust that never settle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campaign and U.S.-China. relations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9). 18. Kuo-Yang Tang , “The formation and decline of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50's--1990'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organization.’’MA thesis.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Columbia, 2005. 19. Wei-der Shu, “Who Joined the Clandestin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Stephane Corcuff .eds.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2002),47-69. 20. 張文琪, 〈海外台灣人運動刊物介紹-其涵蓋的意義及所反應的歷史條件〉 , 《台灣史料研究》 ,16. (2000.12) ,頁 130-136。 21. 許維德, 〈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響: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 , 《台灣史料研究》 ,17(2001.5) , 5.

(16) 討論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及「海外台灣人史」〉等文,22則針對當時海外台 獨團體發行的刊物,提供了分類、起迄時間、形式、主要負責人等基本資料,雖 仍有需要補充或修正的部份,但對於本研究所欲參考的刊物已能建立基本性的認 識。. (二) 台獨運動者的主張、思想 張炎憲〈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23與吳叡人 〈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24兩文,分析廖文 奎與廖文毅兩兄弟台獨主張產生的原因和轉變。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 政 治 大. 一文,25主要分析戰後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對於海外台獨運動者,如廖文毅、. 立. 史明、王育德、黃昭堂、盧主義、陳隆志等人的台獨主張,有概略性分析。柳金. ‧ 國. 學. 財〈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26與〈台獨論述理. ‧. 論的建構:以史明、彭明敏、黃昭堂及陳隆志為中心的探討〉二文,27同樣對於島 內外台獨論述的發展歷程有概要性分析,後文尤著重在海外台獨運動者的論述。. y. Nat. io. sit. 許維德的博士論文“Transform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Diaspora: An Identity. n. al. er. Formation Approach to Biographies of Activists Affiliated with the Taiwan. Ch. i n U. v.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在流離中轉變國家認同:以認同形成. engchi. 頁 99-155。 22. 藍適齊, 〈再討論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及「海外台灣人史」 〉 , 《台灣史料研究》 ,18(2002.3) ,. 頁 99-109。 23. 張炎憲,〈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收入陳琰玉、胡慧玲編,《二. 二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 (台北:二二八民間硏究小組,1992) ,頁 279-304。 24. 吳叡人, 〈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 , 《思與言》 ,37:3(1999.9),. 頁 47-100。 25 26. 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台灣史研究》,17:2(2010.6),頁 131-169。 柳金財,〈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台灣史料研究》,17. (2001.5),頁 71-98。 27. 柳金財, 〈台獨論述理論的建構:以史明、彭明敏、黃昭堂及陳隆志為中心的探討〉 ,收入胡健國. 編, 《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台北:國史館,2002) ,頁 1449-1486。 6.

(17) 取向來分析美國台獨運動參與者的傳記),28則以彭明敏、吳木盛、蔡同榮、陳錦 芳、莊秋雄、陳芳明等六位美國台獨運動者的傳記為中心,分析他們在國族認同 上的轉變過程。嚴婉玲的碩士論文〈1960 年代《台灣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 ,29則 是以日本台獨團體「台灣青年社」所發行的機關刊物《台灣青年》為主要史料, 探究其民族主義論述。. (三) 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台獨活動的因應 近來隨著外交部檔案的開放利用,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也已有一些成果。如 陳佳宏〈被放逐的鳳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 政 治 大. 之因應與策略〉,討論國民黨政府對廖文毅在日台獨活動之因應;30陳儀深針對彭. 立. 明敏與海外台獨運動之間的關係,寫有〈彭明敏與海外台獨運動(1964-1972)-. ‧ 國. 學. 從外交部檔案看到的面向〉一文;31王景弘〈美國外交檔案中的「彭明敏案」〉一. ‧. 文,32則以美國外交檔案為主,討論美方對於彭明敏案的關注,從美方紀錄中亦可 窺探出國民黨政府對彭明敏,尤其是其與海外台獨運動合流的疑慮,並設法加以. y. Nat. io. sit. 阻止的過程。陳儀深另外針對 1970 年的四二四刺蔣案,寫有〈1970 年刺蔣案:以. n. al. er. 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 ;33陳翠蓮、嚴婉玲針對 1968 年日本台獨運動者柳文卿遭. Ch. i n U. v. 日方遣返案,有〈1960 年代政治反對人士強制遣返政策初探:以柳文卿案為中心〉. engchi. 28. Wei-der Shu, “Transform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Diaspora: An Identity Formation Approach to Biographies of Activists Affiliated with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Diss. Syracuse University,2005. 29 嚴婉玲, 〈1960 年代《台灣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 (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 30. 陳佳宏, 〈被放逐的鳳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因應與策略〉 ,. 收入作者, 《鳳去台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台灣主體性探究》 (台北:博揚文化,2010) ,頁 65-104。 31. 陳儀深, 〈彭明敏與海外台獨運動(1964-1972)-從外交部檔案看到的面向〉 ,收入薛月順執行編. 輯, 《台灣 1950-1960 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台北:國史館,2007)頁 221-241。 32. 王景弘, 〈美國外交檔案中的「彭明敏案」〉 ,收入彭明敏, 《自由的滋味》 (台北:玉山社,2009),. 頁 264-288。 33. 陳儀深,〈1970 年刺蔣案: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 ,收入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 硏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台北:國史館,2008) ,頁 1073-1093。 7.

(18) 一文。34上述研究對於理解國民黨政府於特定台獨活動案件中之因應有所助益。 陳美蓉〈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日本為例〉,35與許建榮〈國 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例〉兩文,36則皆以國民黨政府對海外 留學生之監控為題,前文利用官方檔案試圖鋪陳國民黨政府對海外留學生監控的 一套機制架構,並以陳中統、柳文卿兩案為例說明;後文雖未使用檔案,且其探 討的對象並非都是台獨運動的從事者或支持者,但透過口述訪談與參考當時美國 報刊的報導,對於理解國民黨政府在海外壓制或監控「異議分子」的方式,提供 了當事人一方的說法。湯熙勇〈戰後台灣駐美外交人員對留美學人學生的態度〉. 政 治 大. 一文,37也利用部分的外交部檔案,呈現駐美外交人員對台灣留美學生的觀察與評. 立. 價,焦點雖不在台獨運動者,但與許建榮的文章一樣,提供我們駐外機構對駐在. ‧ 國. 學. 國「異議份子」的觀察視角,頗具參考價值。曾咨翔在其碩士論文〈台灣國際地 位與中國流亡政府〉中的第四章「國民黨對海外台灣人壓制」,38則對於當時國民. ‧. 黨政府對海外台獨運動的因應做了一個比較概略性的探討。. Nat. sit. y.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關於海外台獨運動之研究集中於日本,其中又以廖文毅. n. al. er. io. 所領導的活動最受到關注,不過對於日本各台獨團體及美、日台獨團體間的來往. i n U. v. 互動、交流乃至整合的過程都未深入探究。而本研究所關心的美國台獨運動,既. Ch. engchi. 有研究的探討仍相當有限,多半僅引述《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灣獨立建國 聯盟的故事》或是當事人的回憶來做陳述,而未能利用當時各團體所發行的刊物 34. 嚴婉玲、陳翠蓮,〈1960 年代政治反對人士強制遣返政策初探:以柳文卿案為中心〉 ,收入黃翔. 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硏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頁 873-906。 35. 陳美蓉,〈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日本為例〉 ,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戒嚴. 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 363-382。 36. 許建榮,〈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 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 323-362。 37. 湯熙勇,〈戰後台灣駐美外交人員對留美學人學生的態度〉,收入李又寧編,《華族留美史:160. 年的學習與成就論文集》 (紐約:天外,2009),頁 137-155。 38. 曾咨翔, 〈台灣國際地位與中國流亡政府〉 (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10) 。第 4. 章: 「國民黨對海外台灣人壓制」。 8.

(19) 及官方檔案等一手史料,有關團體組織型態、成員組成、活動內容、主張等都有 待進一步的考察。 在台獨運動者的主張、思想研究方面,既有研究多針對個別的台獨運動者, 就其言論、傳記等資料,分析其台獨論述的發展歷程或國族認同轉變的過程;或 針對單一台獨團體的機關刊物來分析其民族主義的論述。 近年來隨著外交部檔案的開放利用,部分研究者開始利用該批檔案,試圖拼 湊出海外台獨運動特定事件的具體過程及國民黨政府的應對手法,對於理解當時 國民黨政府對特定事件的因應策略及該事件本身的大致輪廓已有些許積累,但受. 政 治 大. 限於主題、篇幅及關懷焦點不同,多停留在個案分析,尚未能針對國民黨政府應. 立. 對海外台獨運動之手法、策略乃至整套的機制,進行全面性的整理與考察,而這. ‧ 國. 學. 正是本研究嘗試突破的地方。. 就研究價值而言,本研究一方面可以補足既有研究中關於美國台獨運動發展. ‧. 及國民黨政府因應的不足,另一方面亦可和已有初步研究成果的國民黨政府對日. Nat. sit. y. 本台獨運動的因應作對照,究明國民黨政府對兩地台獨運動,在因應手法、策略. n. al. er. io. 上之異同,並可為國民黨政府對島內政治異議活動之因應提供比較與對照的案例。. 三、研究方法與史料.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將利用包括官方檔案、台獨刊物、已出版的口述訪談、時人回憶錄、 著作、傳記及當時報刊雜誌等文獻,相互對照驗證。以下概略介紹本研究所使用 的各種史料: 在官方檔案方面,本研究將倚重中研院近史所、檔案管理局、國史館等單位 所典藏之「外交部檔案」 39及美國外交檔案,如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台獨刊物部分,主要仰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大學及中研院等 地的收藏,重要者如 Ilha Formosa、Formosagram、Independent Formosa、《台灣 39. 文中若未特別註明典藏處者,表示典藏在中研院近史所,若是典藏於國史館或檔案管理局者將另. 外註明。 9.

(20) 青年》、《台獨月刊》等。口述資料部分,近幾年來海外台獨人物的口述歷史陸 續出版,如《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 、40《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2:掖種》、 41. 《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3:發芽》 、42《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43《建. 國舵手黃昭堂》44等。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的《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 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45也收錄部分當事人的說法,對於釐清台獨運動本身的發展 甚有助益。此外,當時運動者所留下的回憶錄、著作集、自傳及國內外各種報刊, 如 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s、 《中央日報》等亦是本研究所倚重的 材料。. 四、章節安排. 立. 政 治 大. 第一章「緒論」 ,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史料及章節安. ‧ 國. 學. 排等。. ‧. 第二章「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第一節為海外台獨運動之源起,討論戰 後台灣社會如何從熱烈歡迎「祖國」到民心思變,進而在二二八事件後讓台獨主. y. Nat. io. sit. 張有滋長的機會並從「海外」發展成有組織性的運動。第二節及第三節則針對戰. n. al. er. 後海外台獨運動主要發展的兩個區域-日本與美國,探究兩地台獨運動之發展, 作為接下來兩章討論的基礎。.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組織、手法」 。第一節探討國民黨政. 40. 張炎憲、曾秋美主編,《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 41.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訪問,《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2:掖種》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2010) 。 42.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訪問,《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3:發芽》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2010) 。 43.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紀錄, 《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2009)。 44. 黃昭堂口述,張炎憲、陳美蓉採訪整理,《建國舵手黃昭堂》(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2)。 45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代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 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10.

(21) 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相關組織之設立,討論其如何在「對匪鬥爭」的框架下,建 構相關因應組織,並以美國為中心,討論組織設立源由及成員結構,作為接下來 討論各種因應手法之基礎;第二節及第三節,針對台獨活動之不同形式,分成靜 態的言論與動態的示威遊行,分別討論國民黨政府的反制手法;第四節將討論重 點移到美國台獨運動發展相當重要的基地-校園,探討國民黨政府如何避免「台 獨」或「反政府」言論及活動在校園蔓延與擴散。第二節至第四節,係以台獨活 動的形式及場域為主,來說明國民黨政府之因應手法,第五節則將焦點直接鎖定 護照延期加簽此一手法上,探討國民黨政府如何運用公權力才具備的武器來對付. 政 治 大. 台獨運動者。. 立. 第四章「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個案策略分析」。本章將以 1970 年. ‧ 國. 學. 代初期三個具代表性的台獨活動案例為中心:彭明敏逃出台灣、刺蔣案及世界(青) 少棒賽,將分析的視角擴及國民黨政府與美國政府就台獨問題之交手,一方面分. ‧. 析國民黨政府在上述個案中的因應策略,另一方面則檢視第三章所談的各種因應. Nat. sit. y. 手法在 1970 年代的運用,是否有所改變及遭遇到的挑戰與侷限。. n. al. er. io. 第五章「結論」。. i n U. 最後說明幾個可能會混淆而本文經常使用之用語:. Ch. engchi. v. 台籍留學生:本文沿用當時(本文研究斷限,下同)國民黨政府的用語,指台灣 省籍(亦稱本省籍)的留學生。 台灣留學生:泛指台灣來的留學生,不特意區分其省籍背景,包含台灣省籍及其 他省籍者。 中國同學會:指台灣來的留學生所組成的同學會,雖然成員都來自台灣(包含台 灣省籍及其他省籍者) ,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普遍以「中國同學會」為名,只 有少數學校另外成立以「台籍留學生」為主體的「台灣同學會」 。本文所指涉的「中 國同學會」與 1970 年代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開放留學後,其留學生所成立的「中 國同學會」並不相同。此外,本文所指的「中國同學會」也是指主動或被動配合 11.

(22) 國民黨政府反制台獨活動的團體。 台灣同學會:指部份具台獨意識或台灣主體意識的台灣留學生所組成的同學會, 成員以台灣省籍者為主。在本文研究斷限內, 「台灣同學會」的成立很大程度是為 了與既存的「中國同學會」做區隔。 台籍人士:本文沿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用語,係指台灣省籍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3) 第二章. 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本章將先對海外台獨運動於戰後台灣之源貣做討論,說明戰後台灣社會如何 從對「祖國」的滿心期盼到高度失望乃至絕望,而在「民心思變」的過程當中, 台灣社會對於未來前途又有何別於「復歸祖國」的看法與態度,而二二八事件又 是如何影響到台獨運動的興貣,以及「海外」作為台獨運動發展貣點的原因。第 二節及第三節則探討海外台獨運動的主要兩個基地-日本與美國的發展情形,包 含主要運動團體的沿革、重要活動及其在運動歷史上的角色定位,作為接下來兩. 政 治 大. 章討論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台獨運動之背景與基礎。. 第一節、 海外台獨運動之源貣. 學. ‧ 國. 立. ‧. 台獨運動作為一個有組織及具備明確理論基礎的運動是在戰後才發展貣來. sit. y. Nat. 的,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統治的「失政」及二二八事件等因素,無疑是催生. io. al. er. 台獨運動的重要推手,但這不代表戰前台灣歷史的發展與戰後的台獨運動之間完 全無關連。事實上,從鄭氏時期與清朝間的對抗、清領時期的各種抗官及反抗活. n. v i n Ch 動,乃至日治時期近代化統治體制所造成的台灣人共同體意識等,都為戰後台獨 engchi U 運動的發展提供國族認同的基礎。1不過,以下將焦點集中至戰後,探討面對戰後 統治者更替的新局勢,台灣人民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歷經怎麼樣的變化,而這樣 的變化又如何促成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 一、 熱迎「祖國」到民心思變 1945 年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終於劃下休止符, 對台灣人而言,將是繼 50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另外一個新局面的到來。大體而言, 台灣社會對於即將前來接收的「祖國」 ,大多懷抱高度期待,歡慶「祖國」的言論. 1. 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貣源與流變〉 ,《台灣史研究》 ,17:2(2010.6) ,頁 160。 13.

(24) 屢見於報刊。2為求早點融入「新祖國」,台灣社會更掀貣一股「祖國熱」,面對新 的「國語」、「國旗」、「國歌」,多數台灣人無不認真學習。有關這股「祖國熱」, 陳逸松的回憶最為生動: 台灣人不僅在學唱國歌,也在努力講國語…….台灣人不分男女老帅,都自 動自發認真學習…….到九月中,台北街道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風飄 揚,孫中山和蔣介石的掛像到處可見,商店改名了,蔣渭川的「日光堂」 也變成「三民書局」了。這一切的舉動與反射,顯現出台灣人的歡欣與對 祖國的嚮往,正如一個長年被遺棄的孤兒,如今要重回母親的懷抱,完全. 政 治 大. 無知,沒有任何懷疑,只有一味的純真,滿腔的激情,迫不及待地企盼祖. 立. 國接收大員的早日到臨,其他的一切,似乎都無暇計及,也似乎都不重要. ‧ 國. 學. 了。3. 多數台灣人確實在「光復」之初對「祖國」抱持極大熱誠,尌像小孩重回母. ‧. 親懷抱一般,希望能在「祖國」的帶領下,拋開過去被日本統治者視為二等公民. Nat. sit. y. 的處境,作自己的主人,共同為建設「新台灣」來打拼。然而,「祖國」不但未解. n. al. er. io. 除台灣人身上原有的殖民枷鎖,反而成為新的「殖民者」 ,指控台灣人受到日本統. i n U. v. 治的「奴化」 ,以不諳「國語文」為由,將台灣人排除在政府體系之外,新的統治. Ch. engchi. 者並未帶來新的氣象,反而帶來貪污腐敗、牽親引戚、徇私舞弊的惡習,經濟上 的統制政策導致物價飆漲,民眾失業及飢餓的情況嚴重,連帶致使社會治安惡化。 4. 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前,社會輿論尌已經預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前鋒》. 2. 如當時台灣社會流傳一首「歡迎歌」:「台灣今日慶昇帄,仰首青天白日青,六百萬民同快樂,壺 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聲,哈哈!到處歡聲,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充分反 映出當時多數台灣人對「祖國」前來「接收」的態度。朱昭陽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 《朱 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帄出清流》 (台北:前衛,1994) ,頁 99-100;李筱峰, 《島嶼新胎記》 (台北: 自立晚報,1993),頁 14。有關當時歡慶「光復」之言論可見曾健民編著,《一九四五光復新聲: 台灣光復詵文集》 (台北:印刻,2005)。 3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 《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 (台北:前衛,1994), 頁 299。 4. 有關「光復」至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台灣社會的動盪情況見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 《二二八事. 件研究報告》 (台北:時報文化,1994) ,頁 3-44;張炎憲等,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台 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頁 13-42;葛超智(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翻譯,《被出賣 14.

(25) 雜誌尌指出,台灣人民經過「接收」一年多以來各種政經上不帄等遭遇與痛苦生 活後,已由「光復」之初對執政者的「熱望」,一步步往「希望」、「失望」的方向 後退, 《前鋒》更預言未來可能演變成「絕望」的局面。5另一個民間輿論的指標《民 報》則直言台灣社會已面臨「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的情勢,「天堂」與「地 獄」同時存在於台灣社會, 《民報》對當政者提出嚴重警告,指出若是人民的痛苦 到了「喊不出聲」時,「其爆發之烈也,有不易猜測之處」,希望執政者要及時補 救。6 上述輿論的擔憂或是預言,在因查緝私煙所引爆的二二八事件當中得到驗證. 政 治 大. 與實現。其實,在事件爆發前,已有部分的台灣人重新思考「光復」之意義,對. 立. 台灣前途的走向,也不再只有「回歸祖國」一種想法。隨著台灣社會動盪不安的. ‧ 國. 學. 加劇,社會上開始出現質疑台灣地位已定(歸屬中國) ,提議聯合國託管台灣、公 投獨立、人民自決等各種對於台灣前途的不同看法。. ‧. 1946 年 6 月,黃紀男以「台灣青年同盟」主席名義,提出一份請願書,請美. Nat. sit. y. 國駐台領事葛超智(George H. Kerr,1911-1992)轉交給聯合國及美國政府,希望. n. al. er. io. 台灣能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公民投票,成為像瑞士一般的中立國。7同年 7 月,. i n U. v. 黃紀男(時任職台電公司)又趁英國派團來台考察日月潭電廠復原情形時,將上. Ch. engchi. 述請願書之副本偷偷投到一位團員的房間中,希望他能將公投獨立的訴求轉達到 國際上去。81947 年 1 月,則出現由 William Huang 領銜,共有 150 個團體代表署 名,代表超過 800 人的集體請願行動,欲透過美國駐台領事館轉送給美國國務卿. 的台灣》 (台北:前衛,1991) ,頁 117-250;李筱峰, 〈從《民報》看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 《台灣史料研究》 ,8(1996.12) ,頁 98-122;吳純嘉, 〈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 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5 6. 社論,〈新人,新生,與新年〉 ,《前鋒》,11(1947.1.1),頁 1-2。 社論,〈老百姓的隱痛〉, 《民報》,1947 年 2 月 10 日,2 版。. 7.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台北:獨家,1991),頁 146。. 8.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46-147。 15.

(26) 馬歇爾將軍(George C.Marshall,1880-1959) 。9請願書中除對當前統治者的施政表 達痛苦、失望之外,更對台灣地位之歸屬提出質疑,認為「在聯合國與日本的和 約締結之前,台灣還未完全歸還給中國」(Formosa has not yet perfectly returned to China before the Peace Treaty concludes betwee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Japan),並指 出要解決當前台灣社會的問題,必頇藉由聯合國在台灣的聯合行政,暫時切斷台 灣與中國之間的政經關係。10 1947 年 1 月 18 日, 《前鋒》雜誌在台北中山堂舉辦「青年座談會」 ,研討中華 民國憲法公布後之局勢。有一青年提問,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如何?政治學者. 政 治 大. 廖文奎答以,雖然根據開羅宣言,台灣歸屬「祖國」,「光復」時台灣人民亦是非. 立. 常熱望「祖國」的到來,然而, 「我二個月前頭一次回台視察,看見今天鄉土的荒. ‧ 國. 學. 廢實在流淚不止」。廖文奎認為根據民主的原則及大西洋憲章,「台灣的命運是可 由台灣人決定的」 。11換言之,廖文奎主張人民的自決權是高於開羅宣言的,因此,. ‧. 9. n. al. er. io. sit. y. Nat. 請願書之副本見蘇瑤崇編, 《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 (台北:台北市 228 紀念館,2000), 頁 305-308;該請願書也被葛超智寫入 Formosa Betrayed 中,中文翻譯見葛超智著,陳榮成翻譯, 《被出賣的台灣》 ,頁 250-252。關於請願書的日期,收入在《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 》副本 上面的日期為 1947 年 1 月 15 日,而 Formosa Betrayed 也提到 1947 年 1 月 15 日,有一群年輕領袖 草擬了一份至少 150 人簽名的請願書,準備呈送給馬歇爾將軍,這份請願書於同年 2 月中旬送達美 國駐台北領事館。在美國外交檔案中,收錄一份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給國務卿的電文,提到台北領 事館於 3 月 3 日來的電文中表示,今天(3/3)收到一份 141 個簽名(代表 807 人)致馬歇爾將軍 的請願書。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 1947. VolumeⅦ,The Far East: China. (Washington : U.S. G.P.O., 1972),429-430.王景弘, 《第三隻眼看二二 八》 (台北:玉山社,2002) ,頁 45-46。 10. Ch. engchi. i n U. v. 原文為 In conclusion we dare say that the shortest way of the Reforma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s wholly to depend upon the United Nations Joint Administration in Formosa, and cu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concern with China proper for some years. Otherwise we the Formosans will apparently become the stark naked. 蘇瑤崇編, 《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 ,頁 306-308;葛超智 著,陳榮成翻譯, 《被出賣的台灣》 ,頁 251-252。根據蘇瑤崇的研究,請願者所請求的「暫時切斷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經關係」,乃是希望能讓台灣在政治、經濟上達到獨立自主,但最後仍將回歸 中國,與後來台獨人士主張聯合國託管台灣一段時間後,舉辦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獨立成新的國家 有所不同。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 1945-1949:Internal Affairs.檔號: 893.00/3-547、893.00/3/647。轉引自蘇瑤崇, 〈葛超智(George H. Kerr) 、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 係〉 ,《國史館學術集刊》 ,4(2004.9),頁 158。 11. 大西洋憲章第 2 條是:領土的調整必頇符合當地人民的意願(territorial adjustments must be in. accord with the wishes of the peoples concerned) ;第三條是所有人均有自決權(all peoples had a right 16.

(27) 即便台灣根據開羅宣言而回歸「祖國」 ,不過,人民仍有權決定自己的前途。廖文 奎所說「台灣的命運是可由台灣人決定的」,若是對照前一年他在〈台灣往何處 去?〉一文中所提出台灣未來前途的三種可能性,當可推論廖文奎希望台灣像愛 爾蘭一樣,成為獨立的國家。12 上述有關公投獨立、聯合國在台的聯合行政、人民自決等暫時脫離中國或獨 立成新國家的主張,雖非當時的主流意見,卻已反映出部份台灣人民不願意再受 中國政府統治的態度。而當時民意的主流是主張在既有的憲政架構下,爭取更多 台灣人自治的空間,以解決當前社會的各種問題與困境。13在上述廖文奎發表「人. 政 治 大. 民自決」主張的同一場合,與會的邱炳南14尌反對「台灣獨立」,認為不符合世界. 立. 潮流,主張根據憲法實現「以台治台」的地方自治;15廖文毅也認為應該依據憲法. ‧ 國. 學. 來爭取台灣的民主,還提議組織自治法研究會。16在此之前,廖文毅於主張「聯省. ‧. to self-determination)。前鋒編輯部,〈青年座談會〉, 《前鋒》,14(1947.2.8) ,頁 11-12。張炎憲的 文章引用廖史豪的口述資料稱,廖文奎在該次座談會提到台灣國際地位仍未定,國民政府統治台灣. Nat. sit. y. 僅是臨時性的。不過,在《前鋒》上所刊載的座談會記錄上並未寫到此點;日後正式出版廖史豪的 口述資料中也沒有提及這一點。張炎憲, 〈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 io. al. er. 收入陳琰玉、胡慧玲編, 《二二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 (台北:二二八民間硏究小組,1992),. 12. n. v i n Ch 三種可能性分別是: (1)台灣是否和一八六○年以後,統一義大利的薩丁尼亞一樣,成為統一中 U i e h n c g 國的基地; (2)台灣像處於德法邊界的阿爾薩斯、洛林一樣,被列強占領瓜分。一八七○年普法戰 頁 288。. 爭後,阿爾薩斯、洛林由普魯士占領,一九一九年轉由法國占領,一九四○年又被德國占領,二次 大戰又重新劃歸法國; (3)台灣是否像愛爾蘭一樣,成為獨立的國家。十二世紀以來,愛爾蘭受英 國的統治,一九四九年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經過長期的奮鬥,愛爾蘭才達成民族獨立的願望。 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吳叡人根據 1946 年 11 月廖文奎在台灣所出版的《比較公民訓練》封底 著作表中已列出該篇文章,推測該文寫作時間約在 1946 年中。張炎憲的文章雖然引用該篇文章, 不過未註明出處,筆者也未能找到原文進行比對。張炎憲,〈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 以廖家兄弟為例〉 ,頁 288-289;吳叡人, 〈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 , 《思與言》 ,37:3(1999.9) ,頁 79。 13. 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頁 159。 邱炳南即邱永漢(1924-2012) ,在《前鋒》雜誌上發表許多有關台灣經濟的文章,後來在日本參 加台獨運動。1972 年 4 月 2 日,自日本返台,宣佈脫離「偽叛亂組織」 (指台獨聯盟日本本部) 。 《中 央日報》 ,1972 年 4 月 3 日,3 版。 15 前鋒編輯部,〈青年座談會〉 ,頁 12。 16 前鋒編輯部, 〈青年座談會〉 ,頁 13。 「自治法研究會」於 1947 年 2 月 2 日成立,旨在研究促進台 17 14.

(28) 自治」時也強調「聯省」的目的在於爭取「自治」而非「獨立」。17《民報》上也 屢見在民主憲政的原則上爭取「地方自治」的呼聲。18換言之,台灣人民縱使批判 陳儀政府貪污腐敗、特權橫行、統制經濟等之不當,但多以「自治」作為解決之 道。19不過,陳儀及南京中央政府無視台灣人民所提出的改革要求,而將人民的舉 動視為「叛亂」 ,強行以武力鎮壓的結果,使得台灣人民對於「祖國」的寄望徹底 破滅。. 二、 二二八事件與台獨運動之展開 二二八事件當時,國民黨政府雖然以「倡議台灣獨立」 、 「宣傳台灣獨立自治」 、. 政 治 大. 「鼓動獨立」 、 「提出獨立口號」 、 「意欲台灣獨立」等罪名逮捕許多人。20不過,當. 立. 時不論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或旅外台灣人團體所提出的各項改革建議中,均. ‧ 國. 學. 未提出「台獨」主張,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告全國同胞書」中,將. ‧. 二二八事件定調為「肅清貪官污吏」 , 「爭取本省的政治改革」 ,最後還高呼「中華 民國萬歲!國民政府萬歲!蔣主席萬歲」 ;21處委會所提出的 32 條要求中,表達出. y. Nat. io. sit. 以「台人治台」的「高度自治」來解決當前社會困境的態度。22在上海由六個台灣. n. al. er. 人團體所組成的「台灣二二八慘案聯合救援會」所提出的要求也是立即在台灣實. Ch. i n U. v. 行自治,省長、縣長民選。23換言之,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多數台灣人民仍希望. engchi. 灣實行憲政的各種方法,並推派宋進英、顏春和、蔡章麟、邱炳南及蕭友山等人進行初步研究。 《前 鋒》 ,15(1947.2.21) ,頁 26。 17 社論, 〈憲法公佈後之台灣〉,《前鋒》 ,13(1947.1.16) ,頁 2-3。 18 社論, 〈爭取地方自治〉 , 《民報》 ,1946 年 8 月 29 日,1 版;社論, 〈謝南光氏歸台-台胞們心機一 轉〉 ,《民報》,1946 年 9 月 13 日,2 版;社論,〈嚴辦貪官與實施自治〉 ,《民報》 ,1946 年 9 月 16 日,1 版;社論, 〈奮勇爭取民主政治〉 , 《民報》 ,1946 年 9 月 18 日,1 版;社論, 〈限期完成地方 自治〉, 《民報》 ,1946 年 9 月 25 日,1 版。 19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 (台北: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0),總論 5-6。 20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 ,頁 79-81。 21 《台灣新生報》 ,1947 年 3 月 7 日,1 版;林元輝編註, 《二二八事件台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第 一冊)》 (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 ,頁 90-91。 22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頁 68。 23 《益世報》 (上海) ,1947 年 3 月 6 日。轉引自李祖基編, 《「二二八」事件報刊資料彙編》 (台北: 海峽學術,2007) ,頁 243-244。該會 3 月 9 日向南京中央政府提出五項要求當中,第一項仍重申 「立即允許台灣地方自治,省縣市長一律民選」 。張炎憲, 〈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 廖家兄弟為例〉 ,頁 290-296。 18.

(29) 透過「高度自治」來化解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各項問題,不過,國民黨政府處理的 不當,尤其是不分青紅皂白的鎮壓及隨之而後的綏靖清鄉,以暴力手段帄息台灣 社會對於政經社會改革的呼聲,終讓部份的台灣人民體認到「回歸祖國」最殘酷 的現實,因此,萌生或是強化脫離中國而獨立自主的想法,誠如作家李喬所言: 台灣人經二二八的洗禮,心痛惶惑之餘,精神領域中的「文化祖國」虛偽 化了,卻可能「創造」自己的文化認同;台灣人對於「國家」產生根本的 迷惑了,然而卻也深化確定了「台灣意識」 、 「台灣人意識」 ,進而凝成動力 -建造屬於自己的國家。24. 政 治 大. 不論是親身經歷或是親屬受害,乃至透過家庭教育,二二八事件無疑是播下. 立. 「建造屬於自己的國家」的種子。許多日後在台獨運動中扮演要角者,多受到二. ‧ 國. 學. 二八事件的影響,如事件前尌主張公投獨立的黃紀男說,二二八事件是加強他台 獨理念與思想的重要轉捩點,使他對台獨理念更加堅定。25原本僅主張「聯省自治」. ‧. 的廖文毅在事件後也遠走海外展開台獨運動,他認為台灣人在經過二二八事件「大. Nat. sit. y. 屠殺」的經驗後,對於「聯邦自治」的幻想已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台灣人. n. al. er. io. 的台灣」的「台灣獨立」。26彭明敏的父親曾在事件當時參與和政府間之談判,但. i n U. v. 卻被以暴力相待,後來雖獲釋,但對於中國政治的幻想已徹底破滅,甚至以自己. Ch. engchi. 身上的華人血統感到可恥,彭明敏日後走向台獨,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的 遠因,與其父親的遭遇應有關係。27二二八事件更成為長輩「訓誡」子女的重要「負 面教材」 ,二二八事件當時才 6 歲,日後留學美國後投入台獨運動的陳希寬尌回憶: 他(按:陳希寬的父親)教我們要認清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不是我們的祖 國。二二八事件讓他發現中國人的奸詐,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中國人居然. 24. 李喬,〈「二二八」在台灣人精神史的意義〉,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 究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 ,頁 407。 25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69。 26 廖文毅,《台灣民本主義》 (東京都:台灣民報社,1956) ,頁 110。 27 彭明敏, 《自由的滋味》 (台北:李敖,1991) ,頁 71。彭明敏認為二二八事件是台灣命運的重要 分水嶺,更為台獨運動開啟了源頭,且日趨強化與深刻。 〈彭明敏先生口述記錄〉 ,收入魏永竹、李 宣峰主編, 《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頁 162-163。 19.

(30) 敢如此殺死那麼多無辜的台灣菁英,無理劫奪台灣人的財產。二二八事件 的教訓,透過爸媽的講解,是我一生當中上過最重要的歷史課,也是我毅 然走向台獨運動的最大理由。28 透過這樣的家庭教育,也在當時蒙懂無知的陳希寬心中埋下台獨種子。 二二八事件可說是戰後台獨運動發展最重要的貣源,29提供台獨運動批判國民 黨政府統治台灣及追求台灣獨立正當性的重要素材,台獨運動者更將之視為「國 觴」 。30從廖文毅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王育德、黃昭堂等人組織「台灣青 年社」 ,乃至美國台獨聯盟首度的公開記者會,都是選在 2 月 28 日這一天進行,. 政 治 大. 尌可知這一天在台獨運動中的象徵意義。. 立. 國民黨政府殘酷的鎮壓及隨後的清鄉綏靖,乃至 1949 年之後的戒嚴統治,不. ‧ 國. 學. 只造成許多寶貴性命的喪失,也導致台灣人長期對政治感到恐懼與冷漠。31在白色 恐怖的氛圍下,多數台灣人對於「二二八事件」乃至對台灣前途之不同看法多只. ‧. 能採取「噤聲」態度,以免惹禍上身。國民黨政府透過高壓統治,封鎖不同意見. Nat. sit. y. 的發聲管道。不過,卻有人選擇流亡到海外從事反對蔣政權的運動,並發展成台. n. al. er. io. 獨運動;此外,台灣島內窒悶的政治環境,也讓許多台灣青年選擇遠赴國外留學,. i n U. v. 在多元思潮及同鄉刺激等因素影響下,也讓部分的台灣青年展開政治上的重新「啟. Ch. engchi. 蒙」 ,認同乃至於投入台獨運動的行列。對國民黨政府而言,所謂的台獨運動者不 過是「一小撮人」的「荒謬主張」,是「分裂祖國」的「險惡陰謀」,是共產勢力 用以打擊台灣民心士氣的「詭計」 ;然而,海外台獨運動日益蓬勃發展卻也是實際. 28. 〈陳希寬訪談記錄〉 ,收入張炎憲、曾秋美主編, 《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 (台北:吳三連台 灣史料基金會,2009) ,頁 159。 29 30. 陳儀深,〈台獨主張的貣源與流變〉 ,《台灣史研究》 ,頁 160。. 1969 年 2 月 28 日,全美台灣獨立聯盟發表一份紀念二二八事件的文稿(FORMOSAN NATION SPEAKS ITS HEART ON FEBRUARY 28TH MEMORIAL DAY),《台灣青年》翻譯成中文時,標題 即為「二二八國觴紀念日台灣民族對美宣言」 。 《台灣青年》 ,101(1969.4.5) ,頁 24-29。1987 年, 在美國由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全美台灣同鄉會舉辦的「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學術討論會」 , 會後出版的論文集,其副標題即為「台灣人國觴事件」。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 : 台 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 (台北:前衛,1988) 。 31 張炎憲等,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頁 77-79。 20.

(31) 趨勢,國民黨政府雖然極力在島內掩蓋此一事實,但終究不得不貣身因應,這個 嚴重威脅到其自身存在根基的運動。以下兩節將先討論日本與美國兩地台獨運動 的發展狀況,作為接下來兩章討論國民黨政府因應對策之基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2) 第二節、 日本的台獨運動 戰後的台獨運動受限於島內的政治環境,是以「海外」為基地而發展貣來的, 其中日本與美國是主要活動的區域,加拿大與歐洲雖然也有台獨運動的發展,但 相較於前兩地,不論尌人數或是活動力上都較小,因此,本文將集中討論日本與 美國的台獨運動。32本節將先討論日本。日本的台獨運動,大體可分成兩支系統, 一支是以廖文毅為領導中心,具體組織包含「台灣民主獨立黨」及「台灣共和國 臨時政府」;另一支則是王育德、黃昭堂等人成立的「台灣青年社」。前者又因為 各種因素衍生、分裂出許多派別與組織,但都與廖文毅的組織有關。33以下便分這. 政 治 大. 兩大系統來討論日本的台獨運動,說明其組織沿革及重要活動,並對其在台獨運 動史上的定位作一評價。. 立. ‧ 國. 學. 一、 廖文毅領導的台獨運動. ‧. 廖文毅所領導的台獨運動是海外台獨運動的濫觴,其實在「光復」初期,廖. y. Nat. io. sit. 文毅非但沒有「台獨」思想反而稱中國為「祖國」,高呼「中華民國萬歲」,認為. n. al. er. 台灣人流著的是大陸民族的血統,「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五大強國中的大中華民. i n U. v. 國」 ,34這與他後來從事台獨運動後所提的「台灣民族混血論」大異其趣。35二二八. Ch. engchi. 事件前,廖文毅主張「聯省自治」時,也特別強調「聯省」的目的在於爭取「自 治」而非「獨立」。36此外,廖文毅也參與省參議員選舉,創辦《前鋒》雜誌針貶 時政,積極投入戰後台灣的復興,對於長官公署的施政雖感到不滿,但也未主張. 32. 有關加拿大與歐洲台獨運動之發展可見林哲夫,〈加拿大的台灣人運動〉 ;張英哲〈1970~2000 年 歐洲台灣人的社會-政治運動〉 ,收入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 《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海 外台灣人運動專輯》 ,頁 125-202;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紀錄, 《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頁 521-585; 「叛偽在歐活動」 ,外交部檔案,檔號:406/0047; 「台獨辜寬敏;台獨歐炯雄;台獨林 榮勳;加拿大台獨運動;台獨柳文卿」 ,外交部檔案,檔號:406/0032。 33 許瓊丰, 〈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 〉 ,頁 6,發表於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 「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8.25-26) 。 34 廖文毅,〈告我台灣同胞-發刊辭-〉 ,《前鋒》,光復紀念號(1945.10.25) ,頁 2-3。 35 廖文毅,《台湾民本主義》 (東京都:台湾民報社,1956),頁 40。 36 社論,〈憲法公佈後之台灣〉 ,《前鋒》,13(1947.1.16) ,頁 2-3。 22.

(33) 以「台獨」作為台灣前途的另一個選項。促使廖文毅轉向「台獨」的關鍵是二二 八事件,雖然在事件前廖文毅尌已離台赴上海,是透過當地報紙才得知二二八事 件,隨即結合旅外台灣人團體組成「台灣二二八慘案聯合救援會」 ,再三向中央政 府呼籲將陳儀撤職查辦,調查事件真相、允許台人自治等。廖文毅(及其兄廖文 奎)雖然有「不在場證明」 ,但仍被以「幕後策動指示野心份子實行事變策略」為 由列名「二二八事件首謀亂在逃主犯名冊」,成為通緝要犯。37 1947 年 6 月,廖文奎、廖文毅、林本土、陳炳煌、王麗明五人在上海成立「台 灣再解放聯盟」,並由廖文奎署名向國際媒體投書,批評國民黨政府在台之失政。 38. 政 治 大. 同年 7 月,後來加入「台灣再解放聯盟」的黃紀男趁美國派巡迴大使魏德邁(Albert. 立. Coady Wedemeyer,1897-1989)訪台時,透過美國駐台總領事遞交請願書,表示「二. ‧ 國. 學. 二八事件證明了國民黨無能統治台灣人的事實,對於如此一個暴虐無道的政權, 我們呼籲應賦予台灣依照大西洋憲章的精神,讓台灣人民享有自決之權。其次,. ‧. 台灣人應有權利派代表參與對日和約,並有為其日後命運,透過公民投票的方式. Nat. sit. y. 決定之權利。」39請願書中明確訴求台灣人享有透過公投決定自身前途的主張。同. n. al. er. io. 年 9 月,黃紀男前往上海與廖文奎會面,透過金陵大學校長貝斯(Dr.Bates)的引. i n U. v. 介,到南京拜訪美國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Leighton Stuart,1876-1962),說明二. Ch. engchi. 二八事件情況,請美國政府在聯合國提案,讓台灣人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公投, 決定自己的前途。40同年 10 月, 「台灣再解放聯盟」在上海召開記者會,由黃紀男 向外國媒體說明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及事件後台灣的情勢,內容與對魏德邁與司徒 雷登所言相同。41之後,黃紀男又拜訪美國駐上海總領事蔡斯,內容仍不出之前的 3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 (台北:編者,1997),頁 255-262。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 料基金會,2000) ,頁 34。 39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台北:獨家,1991),頁 169。 38. FRUS 中並未找到有關該請願書的資料。 40.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73;張炎憲、胡慧玲、曾秋 美,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頁 93-94。 41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75;張炎憲、胡慧玲、曾秋 美,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頁 94。 23.

(34) 請願與記者會內容。42同年 11 月 1 日,廖文毅以「台灣再解放聯盟」宣傳部負責 人為名,向在日本的盟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提出請 願書,希望麥克阿瑟能規劃一個計畫來「重新解放」六百萬台灣人(formulate a plan to RE-LIBERATE our six million people) ,並允許他們這些流亡者能進入日本以便進 一步說明台灣人的希望,請願書最後提出六點訴求,希望麥克阿瑟納入考慮: (1) 立即引進民主制度;(2)規劃台灣人政府;(3)復原農工業;(4)釋放在二二八 事件中被捕者及撤銷「叛亂」通緝名單;(5)調查陳儀的失政及在二二八事件中 的屠殺行為; (6)讓台灣舉辦公投,由台灣人自己決定未來地位。43由以上一連串. 政 治 大. 的請願、拜會各界人士的動作來看,廖文毅、黃紀男等人在 1947 年二二八事件後. 立. 尌已明確主張台灣人民應透過公投來決定自己的前途。. ‧ 國. 學. 廖文毅等人為求進一步擴展聯盟力量,遂前往香港。1948 年 2 月 28 日,廖文 毅以上海「台灣再解放聯盟」為基礎重新改組,由其擔任主席,黃紀男擔任秘書. ‧. 長。44香港「台灣再解放聯盟」成立後,秘書長黃紀男積極會見各方人士,包含外. Nat. sit. y. 國記者,各國駐香港代表等,重申為對陳儀政府的控訴及以公投方式達成台獨的. n. al. er. io. 主張。45之後,廖文毅又指派黃紀男到日本去,透過各種關係會見日本黨政要員,. i n U. v. 宣傳台獨主張;46同年 9 月 1 日,香港「台灣再解放聯盟」以七百萬台灣人的名義,. Ch. engchi. 向聯合國提出託管請願,主張由聯合國暫時託管台灣,再由台灣人民以公投方式 決定是要隸屬中國或是獨立自主;47對於台灣應該在聯合國監督之下舉行公投決定 42.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76。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 Formosa, 1945-1949 : Internal Affairs.檔號: 894A.01/1-1248。 44 有關香港「台灣再解放聯盟」成立時間有多種說法,這邊根據的是黃紀男的說法。黃紀男口述, 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88;各種說法之討論見陳佳宏, 《台灣獨立 運動史》 ,頁 184,註 15。根據黃紀男的說法,香港「台灣再解放聯盟」成立時,廖文毅還主張台 灣能與國民政府組成聯邦,但黃紀男力主應以爭取台灣獨立為聯盟主要宗旨。 45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90-191;張炎憲、胡慧玲、 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 ,頁 96。 46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197-212;張炎憲、胡慧玲、 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 ,頁 96-98。 47 台灣獨立聯盟, 〈台湾独立運動の全貌〉, 《日本週報》 ,147(1950.4.15) ,頁 20;廖文毅, 《台湾 民本主義》 ,頁 110。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 《《老牌台獨》 :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 ,頁 204-205。 根據黃紀男的說法,請願書並透過當時駐日的合眾社遠東分社社長霍爾布萊特的協助,發出通訊報 24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

The Insurer agrees to provide coverage in respect of any Claim made against the principal appointed on acting basis and approv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