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945 年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終於劃下休止符,

對於台灣人而言,將是繼 50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另外一個新局面的到來。經過短暫 的社會混亂與騷動後,多數台灣人以愉悅心情迎接前來接收的「祖國」,然而在高 度期待的背後,迎接台灣人的卻是政治上的貪污腐敗、差別待遇、對台灣人人格 的屈辱(台人奴化論)1、經濟上嚴重的通貨膨脹,終至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

隨後全島性規模的清鄉綏靖,更導致台灣社會菁英被剷除大半。21949 年底,國民 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敗退來台,在「反共復國」的最高國策下,以「肅清異己」、

「保密防諜」為名所造成的白色恐怖,迫使台灣人不得不對政治採取「噤聲」的 態度。然而,卻有一群台灣人選擇在海外展開反對蔣政權的運動,並發展成台灣 獨立運動。

1950 年代中後期起,台灣有越來越多赴海外求學的留學生,相較於台灣島內 嚴密的政治控制與肅殺的社會氛圍,這些在異國求學的台灣留學生得以沐浴在多 元思潮之中,並享有更多的言論與思想自由,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聽聞到不同於 國民黨政府在島內的宣傳,有部分的台灣留學生進而在異國的自由環境中,重新 認識了自己的家鄉(是台灣而非中國),對於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台灣重新評量,

懷疑過去所受教育與被灌輸的政治教條之合理性,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有 了不同於官方版本的瞭解,對於「台灣為中國一部份」之台灣地位論述產生質疑,

經歷一場政治上的重新「啟蒙」,而集上述「政治啟蒙」於大成的便是在海外所推 動的台獨運動,海外台獨運動無疑是台灣人在海外歷經政治啟蒙後的一個重要「成 果」。

1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

2(2002.12),頁 145-201。

2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頁 3-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對於國民黨政府而言,「台灣獨立」的訴求自然與其「台灣為中國一部份」之 立場嚴重衝突,而海外台獨運動對國民黨政府統治的種種抨擊、質問,關於台灣 地位歸屬的論述,更是對其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構成雙重挑戰。

雖然國民黨政府總是將海外台獨運動人士戴上「叛國者」、「數典忘祖」的大帽子,

也在公開的場合中不斷強調所謂的「台灣獨立」,不過是「一小撮人」的「荒謬主 張」,是「分裂祖國」的「險惡陰謀」,是共產勢力用以打擊台灣民心士氣的「詭 計」。然而,海外台獨運動不斷茁壯發展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國民黨政府除了用這 些帶有強烈價值批判意味的言詞回擊外,究竟採取了什麼樣的因應策略來「對付」

海外台獨運動,目前還未見太多的研究成果。

面對展開於海外的台獨運動,對國民黨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鞭長 莫及」。換言之,在管轄範圍之外的「海外地區」,國民黨政府無法像壓制台灣島 內反對聲浪般採取「如己意」的手段。因此,堅決反對台獨主張的國民黨政府,

如何因應在海外不斷「茁壯」乃至「整合」的台獨運動,其因應手法、策略及反 制機制,就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課題。

選擇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筆者曾發表〈1971 年中華民國對聯合國代 表權的因應策略〉及〈國民黨政府對「異議言論」之因應策略-以《大學雜誌》

為例(1971-1975)〉兩篇文章,兩文共同關注戰後國民黨政府對於重大內外挑戰的 因應作為。本研究關於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台獨運動之因應,可說是上述研究取徑 下的進一步擴大延伸。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文將以美國台獨運動為具體討論對象。美國不論就外交 或是內政等方面均對當時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有相當影響力。美國台獨運動所訴 諸的對象中,美國政府與民間亦是重要一環。因此,探討在美國的台獨運動,自 有其重要意義。

美國台獨運動開始於 1956 年的「台灣人的自由台灣」( Formosans’ Free Formosa),這是美國境內第一個以推動台灣獨立為宗旨的組織,也是 1970 年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地台獨團體整合成立「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的前身。

不過,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獨運動之因應大約自 1961 年美國台獨團體開始公開活 動之後,因此本文將以 1960 年代為中心,並擴及至 1970 年代初期,討論國民黨 政府因應機制的建立過程,並檢視面對海外台獨運動整合性的發展,其因應策略 上的調適與改變。本文因將重點放在探討國民黨政府的對策,因而也受限於相關 檔案公開的情況。本文所倚重的「外交部檔案」,目前大體開放至 1972 年,3正符 合筆者探討國民黨政府因應策略進入 1970 年代變化的構想。綜上所述,本文將研 究斷限定在 1961 年至 1972 年。

二、文獻回顧

在一般論述方面,陳銘城的《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4陳銘城與施正鋒主編的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5二書就海外台獨運動有一般性的概述。李逢春等人 所著《風起雲湧: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6是第一本以美國台獨運動為題的 著作,雖非學術作品,但由於作者均為實際運動參與者,因此得以引用一些一手 文獻及口述訪談,對於初步理解美國台獨運動有所助益。

在學術研究方面,將分以下數類來回顧:

(一) 海外台獨運動研究

在日本台獨運動的研究方面,目前以廖文毅所領導的台獨活動較受到研究者 關注,如黃富三〈戰後初期在日台灣人的政治活動-林獻堂與廖文毅之比較〉、7

3 本研究所倚重的典藏於中研院近史所之「外交部檔案」,雖然開放至 1975 年,但台獨運動的相 關檔案,以至 1972 年較為完整。

4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

5陳銘城、施正鋒主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2000)。

6李逢春等,《風起雲湧:北美洲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Kearny,N.J.:世界台灣獨立聯盟,1985)。

7黃富三,〈戰後在日台人之政治活動:以林獻堂、廖文毅為中心〉,2004 年度財團法人日台交流中 心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2005 年 6 月。

www.koryu.or.jp/08_03_03_01_middle.nsf/2c11a7a88aa171b449256798000a5805/76897a0375fb503849 25724b000ad19e/$FILE/huangfusan2.pdf (2011.5.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欣欣的碩士論文〈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8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 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 〉9等文,都是以相關官方 檔案為主,試圖拼湊出廖文毅在日本領導台獨運動之情況。蔡佳真的碩士論文〈二 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10雖然名為「海外台獨運動」研究,實 則以日本的廖文毅與「台灣青年社」的台獨運動為討論主軸,美國台獨運動方面 僅佔極小篇幅。

與本研究最為相關的美國台獨運動方面,在台灣主要有吳錦煊的碩士論文

〈「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組織發展與實力分析〉11與陳佳宏的碩士論文〈美國「台 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 年代中至 90 年代中〉,12兩人雖皆以美國台獨團體為研 究的核心,但受限於使用之資料,對於美國台獨運動之組織型態、成員組成及活 動等情形,都待進一步考察。陳佳宏的博士論文〈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 變〉13與隔年出版的《台灣獨立運動史》,14雖然將探討的時限由 1945 年拉至 2000 年;討論的地域更橫跨上海、香港、日本、美國、島內等地,但對於美國台獨運 動的發展,並未側重在國民黨政府因應的面向。

在外文方面的研究,Douglas Mendel 在 1970 年出版的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8 陳欣欣,〈廖文毅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2006)。

9許瓊丰,〈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以廖文毅及其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中心 〉,發表於中央 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8.25-26)。

10 蔡佳真,〈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 1947-197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11吳錦煊,〈「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組織發展與實力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5)。

12陳佳宏,〈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後出版成書。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 : 50 年代中至 90 年代 中》(台北:前衛,1998)。

13陳佳宏,〈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14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許維德曾為文評介該書。許維德,〈評陳佳 宏著《台灣獨立運動史》〉,《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3(2007.9),頁 237-2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nationalism,

15親身觀察於寫作當時在美、日兩地的台獨運動發展,並運用口述訪 談、私人信件與台獨刊物等一手史料,鋪陳海外台獨運動在 1970 年之前的發展歷 程。Claude Geoffroy 的博士論文,後來翻譯成中文出版的《台灣獨立運動:起源 及 1945 年以後的發展》,16對於台獨運動的發展歷史,尤其是海外部分著墨有限。

此外,Mei-ling T. Wang17與 Kuo-Yang Tang18 兩人對於美、日台獨運動的著墨也大 多倚靠二手文獻,不過兩者大量參考美國報紙(主要是紐約時報)的投書與報導,

啟發筆者使 用這 類 史 料的視野。 許維德“Who Joined the Clandestin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Overseas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一文,19將焦點放在分析誰參加海外台獨運動?作者對 14 位海外台獨 運動者進行訪談,探討他們參加台獨運動的動機、加入過程,並以簡單的統計來 分析其族群背景、年齡分佈、參與運動時的年紀、性別、出生地、學歷、職業等。

雖然有「取樣代表性」的問題,但分析參與者背景、構成的研究方法,對筆者深 具啟發性。

張文琪〈海外台灣人運動刊物介紹-其涵蓋的意義及所反應的歷史條件〉;20

張文琪〈海外台灣人運動刊物介紹-其涵蓋的意義及所反應的歷史條件〉;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