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為了探討影響台灣產業 FDI 的因素,本研究先對於 FDI 相關文獻就兩方向做 回顧;分別為外人直接投資理論及實證研究兩方面;由於本研究也希望了解 ECFA 協議及中國效應對於台灣產業 FDI 的影響,故在第二章文獻回顧中,也 整理前人對於此議題的研究。

本研究在分析方法應用方面,根據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所公布之外人直接 投資數據的特性,本研究採用 Tobit Censoring Model 做為計量分析方法;而影 響 FDI 的因素可能因產業型態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結果,故本研究參考中華經濟 研究院「2010 年僑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分析報告」,

依此報告將產業分成出口導向相關產業及國內市場導向相關產業兩不同型態 做為分析依據。

依此兩不同產業型態,本研究分別對此建立兩個分析模型,兩個模型之應變 數(dependent variable)均為各產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FDI),而自變數

(independent variable)方面,則放入各產業之每人每月帄均工資(WAGE)、台灣 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單位美元兌換新台幣之比率(EXAV)、一單位美元兌換 新台幣之比率變異數(EXVAR)、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CPIR)、台灣對中國出 口占台灣總出口之比例(EXPS)、台灣帄均每人國民所得(PNI) 、全球外人直接 投資流量(WFDI)及中國外人直接投資流量(CFDI);最後,根據本研究所估計之 結果,進行實證結果詮釋及意義上的分析。

本研究整體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目的、架構及流程。

第二章:外人直接投資文獻回顧,回顧前人在此議題的研究。

第三章:模型建構,說明本研究使用之計量方法及模型變數說明。

第四章:實證結果詮釋及分析,對於實證結果進行說明及闡述結果之意義。

第五章: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圖 1-1 研究流程 緒論

文獻回顧

外人直接投資理論及實證文獻 區域經濟協議、中國效應文獻

Tobit 模型及相關理論研析

實證模型建構及資料處理

實證結果詮釋及分析

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篇研究欲探討台灣產業吸引外人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是否受到中國外人 直接投資增長及兩岸簽署 ECFA 協議下而有所影響,故在建立分析模型及選擇 主要變數之前,有必要對於過去關於這方面的前人研究做先一步的整理,以利 研究的進行;本章第一節為外人直接投資之定義及型態的論述。第二節則為外 人直接投資理論回顧,主要探討在研究外人直接投資時,常被提及且應用的理 論。第三節為外人直接投資實證研究文獻,主要回顧台灣及各國外人直接投資 的影響因素。第四節為區域經濟協議、中國因素對於 FDI 之影響,主要提及中 國經濟崛貣及區域經濟協議下可能對於 FDI 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一節 外人直接投資之定義及型態

一、外人投資之定義:

國際之間的資金流動,可以區別為外人間接投資及外人直接投資,外人間 接投資是指一企業購買外國之有價證券、土地、期貨等,投資者並沒有參與生 產活動,僅是屬於在財務面的投資;外人直接投資是指一企業在國外設立營利 事業單位以從事產銷工作,投資人必頇參與投資事業之管理控制,是屬於所有 權的投資。本研究則是以探討外人直接投資為主軸。

二、外人直接投資之型態:

關於外人直接投資型態的文獻,Dunning(1980)將 FDI 分成初級投資(initial investment)及次及投資(sequential investment)兩種;初級投資部份包含:資源追 求型(resource-seeking)此類 FDI 為追求利用被投資國的自然、物質或人力資源;

市場追求型(market-seeking)此類 FDI 為追求被投資國國內市場、鄰近市場及區 域市場。而次級投資部份包含:效率追求型(efficiency-seeking)此類 FDI 為追求 生產上的專業化及生產價值鏈的規模經濟;資產策略型(strategic-asset-seeking) 此類 FDI 為追求企業可以全球化布局,以進入外國市場來創造新資產(如:技術、

組織能力)。

除了 Dunning(1980)所提出的分類外,Helpman (1984)及 Helpman and Krugman (1985)1提出垂直式的外人直接投資(vertical FDI),係指企業將垂直生 產鏈分割成數個部分,且對於每部分中間財的生產活動,依照比例原則,分別 設立在成本較低廉的地區,例如:一些勞力密集產品,其生產線會分部在工資 較低廉的海外國家,最後再將這半成品回銷到母國進行加工組裝,故子公司只 是純粹的加工基地,其與母公司間的上下游從屬關係會使得 FDI 與國際貿易

1參考自 Stähler,F.(2005)及張秀萍(200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之間呈現互補的關係;除了垂直式的外人直接投資外,Markusen (1984)及 Brainard (1993)2提出水帄式的外人直接投資(horizontal FDI),指企業在海外設 置廠房,且複製和母公司一樣的生產線,所以子公司與母公司皆生產同類的最 終財貨,彼此之間並不存在上下游的從屬關係,企業在海外所設置的生產基地 生產出來的產品,將直接在當地市場銷售,此類型的 FDI 皆使子公司當地的 生產活動取代母公司對該地的出口,故此類型的 FDI 與國際貿易間存有替代 的關係。

黃仁德與歐陽勛(1993)3指出,外人直接投資本質上是產業定向投資 (industry-specific investment)即外人直接投資並非在國際間沒有特定用途的移 動,它通常是由一國某一種產業將資本轉投於外國相同或者相關之產業。因此,

根據外人直接投資產業與母國產業之間的關係,產業定向投資可以分為橫式合 併(horizontal integration)投資及縱式合併(vertical integration)投資兩類:

1. 橫式合併投資:母國公司在地主國成立子公司,生產相同的產品以擴大產 品的世界銷售網。

2. 縱式合併投資:母公司在地主國成立子公司,以製造及銷售母公司產品之 向前聯鎖或向後聯鎖的產品。

2 參考自 Stähler,F.(2005)及張秀萍(2004)。

3 參考自歐陽勛與黃仁德(19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節 外人直接投資理論文獻

隨著國與國之間互動的加深,交通工具的發展及通訊科技進步,使的國際間 的貿易也越來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供了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崛貣與發展的機會;而多國籍企業的崛貣,改變了全球 的傳統貿易型態與投資方式,多國籍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極大之下,逐漸從原本 在國內生產銷售或是國內生產再行輸出的型態轉變成為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取得當地的原物料,減少生產上的運輸 成本,也可以從工資較高的國家轉移到工資較低的國家來進行生產行為,以減 少生產上的勞動成本;這些都是多國籍企業對外投資可為該企業帶來的益處。

故在早期有關 FDI 的文獻裡,Mundell(1957)首先指出,外人直接投資與國 際貿易的不同,主要在於貿易是商品的移動,外人直接投資則為要素(主要為 資本)的移動,這兩方面應有替代性,而關於 FDI 的研究,在 1970 年代以來逐 漸受到學者的重視,而 FDI 的發展至今,不論在於理論方面亦或是實證研究 上,皆有學者相繼提出理論及實證結果來解釋 FDI 的影響因素,而常被提及 的外人直接投資理論如下:

一、新古典貿易理論(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早期第一個嘗詴解釋 FDI 的理論是由 Heckscher–Ohlin 模型來建構的新古典 貿易理論,而此理論也應用 Ricardo 所提出的比較利益原則,此理論將 FDI 視 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一部分,而新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資本會由投資報酬率較低的 國家,移動到投資報酬率較高的國家,所以資本流動是以獲取最高利潤為原則,

而這樣的資本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會持續到兩國的資本報酬率都相同為止,

而多國籍企業會將其資本做最有效率的應用,即從資本報酬低的國家轉移到資 本報酬率高的國家,透過資本在國家間的移轉過程,對外投資活動因此形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二、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Cycle Theory)

Vernon(1966)根據比較利益原則提出「產品生命週期理論」,他認為一項 產品所處的生命週期不同,決定了其生產地的不同,而外人直接投資則是生產 過程或產地轉移的必然結果;Vernon 將產品的生命週期分為三個時期:新產 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及標準化產品階段。

I. 新產品階段

新產品一般是為了滿足高收入國家選擇性極強的市場而產生,加上高收入國家 的消費者有較強的經濟能力可以負擔高價位的新產品推出;且由於尚處在成長 期間的產品,需要不斷從市場得到訊息反饋以改進其性能,因此生產基地多接 近市場,即高收入的已開發或發達國家。

II. 成熟產品階段

產品在經由管理、銷售及技術上逐漸成熟,使得產品價格逐漸下跌,加上其他 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對於新產品的需求亦隨而擴大;因為先進國家的勞動成 本較高,使的在先進國家內生產失去優勢,而逐漸將生產據點轉移到勞動成本 較低廉的其他國家生產

III. 標準化產品階段

此階段產品生產已達生產技術普及,故以成標準化產品,標準化產品在市場上 的競爭是取決於價格的優勢,對於勞力密集的產品,先進國家已不具競爭力,

因此將產品的生產轉移到落後國家,外人直接投資也於是由這些移轉過程中產 生。

三、區位理論(Location Theory)

區位理論認為區位之選擇為外人直接投資的重要考量,這派學者認為地主 國必頇擁有特殊的區位優勢才能吸引外人投資,而藉由多國籍企業為取得廉價 的原物料、勞工等生產要素以獲取競爭上的優勢,而跨國在某地進行投資,該 地區經不斷的投資而形成群聚效果-包括區位化經濟、規模經濟與都市化經濟;

多國籍企業並利用各國區位化上的比較利益(此利益包含:政府政策、政治穩定 性、文化差異性、經濟環境、基本設施、勞動條件及法律環境等),結合其本 身優勢,進而創造經濟規模與綜合績效,Krugman(1991)也指出跨國企業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考慮到節省運輸成本,以實現規模經濟的遠景,因此,傾向於選擇到廠商群聚 的地方設廠。

四、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pproach)

由 Hymer(1960)所提出,該理論指出,在寡佔市場結構之下,對外直接投

由 Hymer(1960)所提出,該理論指出,在寡佔市場結構之下,對外直接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