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佐爾格的間諜網與 1930 年代的東亞世界

佐爾格的間諜活動從上海開始,在東京結束。上海的特殊時空環境不 僅提供佐爾格等人從事地下活動,國民黨、共產黨、日本、傀儡勢力、黑 社會、共產國際、販賣情報為主的特工頭子的身影,都交錯在上海這個具 有多重異質文化與奇特政治格局的環境中。

1930 年代的上海吸引東亞國際人士匯聚,也成為進行間諜工作的最佳 場所。佐爾格在此組織「拉姆札小組」進行活動,經過牛蘭夫婦被捕事件 的周折之後,輾轉到日本進行活動。在戰後關於佐爾格的研究引領戰後國 際情報戰的研究方向,其中包括反法西斯、反戰、日本侵略戰爭與東亞殖 民地解放等議題。

尾崎秀實並非專業間諜,卻是佐爾格最重要且最令他尊敬的助手。日 本出身,在台灣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尾崎秀實,對自身雙重國籍認同有著生 命中難以化解的矛盾。身為日人少數高級知識分子與記者,他深入中國問 題的原由就來自幼年的台灣經驗。懷著突破命運的希望,對史沫特萊的勇 氣欽羨萬分,也因對史沫特萊的信任下結識佐爾格。在從事間諜活動的過 程中,尾崎秀實分文未取,憑著一份實現理想的勇氣,平靜面對生命的挑 戰。

第一節 知識分子與 1930 年代的上海

上海作為佐爾格與尾崎秀實的間諜網起源,實有必要討論這個融匯國 際知識分子的舞台。上海從長江口的小漁村躍升為東亞金融貿易重鎮,與 北京、廣州同為中國受到西方資本主義衝擊下,轉型發展的城市。1919 年 上海已經成為中國人口達到240 萬人,比第二名的廣州 160 萬人,整整多 了八十萬人之數,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城市面積也不斷擴大,在 1843 年 開港通商之前,上海城內市區約 30 平方公里,1936 年擴張到 673 平方公

里,足足比當時北京市的533 平方公里多出了一百多平方公里。1

傳統的中國反商重農,從農業的樸實性格中發展文化,上海卻因緣際 會得以從商業發展中取得文化地位。1930 年代,上海的工業產值占全國六 成以上,金融業哲占了八成左右,新聞業、出版業都在上海集中。2上海的 新商人高度西化,活躍在外國租界,成功把新式工商業建構成近代中國富 強的支柱。改變過去商人為個人的圖利行為,透過專業知識、企業組織,

以科學方式創造新財富,進而追求國家的富裕。上海的新型都市企業更給 年輕人提供無數自我實現的機會,每個青年都可以在繁華的上海贏得一席 之地。3以翻譯與代理人為主要職業的「買辦」身上可以穿著藍綢長袍,戴 著黑色的瓜皮帽,也可以自在地穿著晚禮服。住家有進口的威尼斯家具,

房間擺著景德鎮的瓷器,花園裡建有蘇州式涼亭,本身是佛教徒,卻取了 基督教的名字,說著洋涇濱英語,夾著點葡萄牙和英印語的用詞,慶祝中 國農曆節日,也按西曆安排工作與休閒。4

十九世紀以來,上海、香港、新加坡就是以華僑商貿網絡為中心,連 結東南亞與東北亞的交易圈,構成遠東中心市場。1930 年代經濟蕭條期間,

新加坡與上海之間的商貿關係難以維繫之餘,鄰近的東印度群島、暹羅、

英屬婆羅洲、緬甸、印度等南洋地區,便以新加坡為中心形成加工貿易網。

日本商人則就近在上海開設洋行,1930 年代日本洋行就有取代歐美洋行,

控制上海與日本間貿易的趨勢。1931 年上海對日貿易總額幾乎達到三億日 圓,入超也超過一億日圓,1932 年淞滬會戰爆發後,對日貿易量減退四分 之三,1933 年則恢復貿易總額達一億日圓。上海、香港、大阪、神戶也成 為華僑匯款網路中心,1930 年到 1935 年經濟大恐慌期間,相較歐美與日

1 熊月之,〈上海城市對於中共領導革命鬥爭的意義(1921-1949)〉,收錄蘇智良主編《左爾格在 中國的使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年),頁 24-25。

2熊月之,〈上海城市對於中共領導革命鬥爭的意義(1921-1949)〉,頁 25。

3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 年,頁 12-15。

4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 年,頁 25。

本在這個金融網絡的穩定性,如英系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法屬印度支那 銀行,顯然不如日系台灣銀行、華南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日系銀行能給 予華僑更便利的匯兌方式,與持續貸款的能力。5

上海的複雜樣貌,除了反映近代中國在變局中的調適應對,也隱含傳 統文化的顛覆與療癒的過程,比起其他城市,上海留下更多的複雜又迷人 的討論話題,也吸納了近代中國最風華雲湧的知識分子們。及至1923 年,

上海大學就趕上幾年前風光萬千的北大,人才濟濟、學術氣氛活絡:擅長 組織工人群眾的蔡和森,教授歷史社會學;左翼評論家矛盾主持文學系;

戲劇作家田漢教授英國文學;革命閱歷豐富的瞿秋白,從蘇聯返國接下社 會系系主任一職。6

新式的物質建設也改變人們在其中交互往來的機會,電燈、電車、收 音機、電影、照相機、印刷機在上海人們的生活中習以為常。電力供應雖 然不及無遠弗屆,但租界中的電車、電燈將上海青年人活動的時間加倍,

相互聯繫更為緊密。許多的職業青年白天工作,晚上透過夜校、讀書會、

社團組織而互相交往。這種自發性的社會連結在上海可以發揮地淋漓盡致,

卻不能在其他城市重現。7三○年代受到經濟大恐慌影響下,上海白領階層 失業率大增,廣大的職工勤懇努力也難保工作,茫茫職場上的危機感不僅 動搖了資產階層創造的救國論述,也激發左翼思潮在上海集結的背景。

新文化運動雖然吸引知識青年,卻不足以使青年們藉由創造新秩序而 成為中國救星,1919 年以來,在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鼓勵學生組織討論會,

天津、濟南、武漢、長沙、廣州各地的大學生都紛紛效法,其中上海學生

5 李宇平,〈1930 年代初期東亞需域經濟重心的變化—日本擴張輸出與中國經濟蕭條〉,《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43 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4 年,頁 57-116

6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台北:時報出版社),2007 年

,頁332。

7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頁 16。

尤其積極。大多數的學生團體都有自辦期刊,學生希望打動都市勞動階層,

有些人就相信可以將社會主義作為知識分子與勞動階層的紐帶,促使各界 為社會進化而團結。8

學生對勞動階層的期待,也因為上海是當時產業工人最集中、人數最 多的地區。鴉片戰爭後,外商經營的造船廠、繅絲廠、紗廠、製菸廠及電 燈、電車、自來水的企業,加上1860 年洋務運動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製造 局、輪船招商局、電報局、機器織布局都吸納許多產業工人。《馬關條約》

簽訂後,列強可以在中國設廠製造,免除負擔關稅與增加自主權促使外商 又掀起另一波中國投資熱潮,上海就是外資最集中的城市。根據《新青年》

的調查,1919 年在上海的工人包括運輸業、服務業、手工業,已經多達六 十萬人,還不包括臨時雜工、清道夫、人力車夫等。91925 年抗議日本工廠 違法毆打工人的「五卅運動」中,上海參與罷工及遊行的工人群眾就多達 二十萬人,加上商人罷市、學生罷課,運動持續四個多月之久。

但是以勞工階級利益出發的中國共產黨,最初苦於釐清馬克思主義的 意涵,加上入黨條件嚴格,僅只有知識分子參與其中。1927 年 7 月,中共 在上海法租界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代表來自上海、北京、長沙、

武漢、濟南、廣州六個城市和日本黨員,多半在二十五歲以下,從事律師、

小學教師、雜誌主編、新聞記者和中小學教師,有幾個人還是留學生與在 學的大學生,並無工人與農民,他們所代表的五十三名共產黨成員中,也 沒有工人與農民,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建立的小黨。。領導人物陳獨秀、李 達都是留日學生,因此很大程度上仰賴社會主義的日文資料,偏重理論研 究。直到1921 年 10 月,陳獨秀從廣州回到上海,才剛抵達上海英美租界,

就被巡捕房逮捕。原先心高氣傲亟欲擺脫「第三國際」支配的他,歷經二

8 費正清‧戈德曼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 年),頁 312。

9 熊月之,〈上海城市對於中共領導革命鬥爭的意義(1921-1949)〉,頁 26。

十三天的牢獄之災,接受共產國際支援的龐大律師費,體認中共仍在襁葆 之中,才同意把中共變成共產國際的支部。10

1927 年 3 月蔣介石從上海財閥手中貸得六百餘萬元,四月率領軍隊、

當地武裝集團與幫派通力合作之下,橫掃上海欲緝拿所知的共產黨員,解 散工人糾察隊,佔領上海總工會總部及其他支持左翼分子的行動,都遭到 機槍無情掃射、蠻橫驅離。雖然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將鎮壓共產黨視為 家常便飯,上海隨時都可能發生迫害,卻仍然讓許多的知識分子雲集上海,

蜇居在公共租界中,儘管有被逮捕引渡的危險,還被魯迅嘲笑是窩藏在租 界中喊革命,11還是比在國民黨控制的其他城市安全多了。

上海便捷的交通與通信網絡,也是知識分子雲集的原因之一。1920 年 代,由上海開往其他國際城市的定期客輪,可以直接到達倫敦、馬賽、漢 堡、新加坡、舊金山、西雅圖、溫哥華、檀香山和神戶,每條航線都同時 有許多輪船公司經營,單是進出口船舶的噸位就位居全世界第七。國內航 運則北至天津,南至廣州,西至重慶,有三百多艘船隻載運。滬寧、滬杭 鐵路分別在1908 年、1909 年通車,與全國鐵路網相連。1930 年代中國航 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分別以上海為航站中心,抗戰以前,

上海便捷的交通與通信網絡,也是知識分子雲集的原因之一。1920 年 代,由上海開往其他國際城市的定期客輪,可以直接到達倫敦、馬賽、漢 堡、新加坡、舊金山、西雅圖、溫哥華、檀香山和神戶,每條航線都同時 有許多輪船公司經營,單是進出口船舶的噸位就位居全世界第七。國內航 運則北至天津,南至廣州,西至重慶,有三百多艘船隻載運。滬寧、滬杭 鐵路分別在1908 年、1909 年通車,與全國鐵路網相連。1930 年代中國航 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分別以上海為航站中心,抗戰以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