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節主要將此次研究分為四個部份陳述,首先是研究動機與目的,

說明以影視教材融入歷史教學為論文研究方向,並選擇篠田正浩《間諜佐 爾格》作為研究材料的動機,最後則是希望在課堂中希望達成的預期目標。

其次為文獻回顧,透過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學術著作,藉此凝聚問題意識,

從而彰顯本文之學術價值。第三為研究方法與步驟,說明本文所採用的研 究方法、步驟、對象與限制。第四為章節架構,扼要說明各章節的安排與 內容規劃。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12 年 4 月 26 日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 1917-2012) 在《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為「熟悉又不太親近的好友」東 尼賈德(Tony Judt, 1948-2010)發表一篇追悼文〈冷戰之後〉,1如同與東尼 之間「相近不相習」的關係,這篇饒有趣味的悼文在東尼過世兩年後才發 表。文中寫道他與東尼身為目標不同方向的史學家,有著相同的學術興趣,

他與東尼之間的關聯就在於:「我們都了解,唯有身歷其境的史學家,才能 充分了解二十世紀與其所蘊含的熱情,而進入真相與迷思唯一的鑰匙,就 是政治。」2

一個世紀,兩個史家用不同的人生與政治觀點解讀。東尼‧賈德的《戰

1 霍布斯邦稱兩人的關係是”date back a long time but they were curiously contradictory.” 引自 London Review of Books: https://www.lrb.co.uk/v34/n08/eric-hobsbawm/after-the-cold-war,最 後瀏覽日期2018 年 8 月 13 日。

2 原文為“Both of us knew that the 20th century can only be understood fully by those who became historians because they lived through it and shared its basic passion: namely the belief that politics was the key to our truths as well as our myths.”內文為筆者略譯。引自 London Review of Books:

https://www.lrb.co.uk/v34/n08/eric-hobsbawm/after-the-cold-war,最後瀏覽日期 2018 年 8 月 13 日。

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寫出他經歷二十世紀戰後歐洲各國的勾心鬥角,

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文化的轉變紛雜現形,3宛如歐洲領 導人主持的人類實驗室。霍布斯邦「年代五部曲」《極端的年代》則寄託了 知識分子的幻想、破滅與堅持,延續他所有作品的特色,對未來社會充滿 熱情與關懷。4

霍布斯邦與東尼最大的差別,正是他所指出的「政治」關懷。霍布斯 邦自始至終都堅稱自己是「共產黨員」,但同為左派史學家的東尼卻很早就 離棄的社會主義。雖是哀悼文,霍布斯邦卻毫不留情地批評東尼想與喬治 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一樣嚴厲批判列寧—史達林式的獨裁共 產主義,卻傻傻分不清1917 年革命中的世界理想在知識分子心中的重量。

霍布斯邦堅持自己的理想,並為理想不斷寄予想望與熱情,如同他長年與 血癌奮鬥的人生一般,他曾在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寫道:「十月革命的 夢還在我身體裡的某個部分,就像在電腦硬碟某處的那些等著被專家復原 已刪除文件。」5而這篇看似是教訓晚輩恨鐵不成鋼,夾纏著遺憾與不捨的 悼文發表後不久,同年10 月,宛如巨星殞落,霍布斯邦以 95 歲高齡辭世。

霍布斯邦用社會主義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史學取向,發掘底層人物在歷 史進程中的貢獻,《原始的叛亂》、《非凡小人物》開啟過去未曾著眼的史料,

撇開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王官學,將史學研究與後現代主義思潮緊密結合。

具有左派傾向的知識分子,多半關懷社會、發揮長才、貢獻世人,每 個溫厚的知識心靈除了累積學識的外在成就,也有顆善良的心觀察世間各 個階層角落,他們認為依此足以推動人類社會的演進。台灣社會長期在政 治意識形態的高壓環境中,左派被等同於共產黨,因而忽視對左派知識分 子的了解,相對也淡化左派知識分子對社會改革的理想關懷。教科書中對

3 東尼賈德(Tony Judt)著,黃中憲譯,《戰後戰後歐洲六十年 1945-2005》(台北:左岸文化,

2013 年)。

4 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台北:麥田,1996 年)。

5 霍布斯邦著,周全譯,《趣味橫生的時光》(台北:左岸,2015 年),頁 34。

於知識分子的「左傾」價值觀與傳統政治文化的如何衝撞對應少有描繪,

使現今學生極少就左派知識分子如何以生命實現理想的觀點,看待這些與 當時政治社會氣氛有著巨大差異的掙扎心態。長期以來對共產主義的漠視 與陌生,讓我們所理解的現代社會是片面、片段、破碎又勉強拼湊出來的 世界,而非全面完整。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霍布斯邦的生命堅持就成為 弔詭而令人費解的存在,他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馬克思主義信徒,可能 是顛覆國家的造反分子,卻是英國這個老派的民主國家裡近代史最有成就 的史學家之一。霍布斯邦從不避諱稱頌自己的理念,同時稱自己是「在共 產主義中待的最久的黨員」,這種優雅堅定的氣概,看在台灣政治社會只被 允許擁抱單一意識形態的環境中,霍布斯邦是個傳奇。

現行歷史教科書中,對於左派知識分子在近代中國歷史發展所扮演的 角色,描述非常簡略,使學生無從了解國民政府對左派人士的傾軋何以造 成全國知識分子的反彈,也無從體會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足以為了捍衛知識 權與自由權決心付出多大的代價。那種自認為掏心奉獻,超越追求世俗榮 耀,以期達成生命最高價值的心境,是左派知識分子的生命地圖,卻也是 台灣教育失落的一塊。

此外,目前教育部規劃於 108 學年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社會領域》即將上路施行。6歷史科部分將過去中國史的概念轉化為「東亞 史」,有別於過去中國歷史的脈絡,強調華夏民族在東亞文化中的特色與交 流,鼓勵學生思考單一歷史事件形成的各面向、人群的流動如何與政權及 制度演變產生質與量的連動關係。歷史本身不能孤立看待,歷史課程作為 引導學生進入陌生的時代,「東亞史」的概念打破過去以「中國」看待東亞 文化形成的角度,放眼東亞交流形成的新型態史觀,將可加強歷史課的深 度與廣度。

6 國家研究院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96020910.pdf (最後瀏覽日 期:2018.8.15)

本文所研究的「佐爾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生長在德蘇邊境,

長大後隨父親移居到德國,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後,服膺祖父對社會主義 的嚮往而投身蘇聯第三國際,從上海到東京之間,不僅透過間諜工作連結 中國與日本的左派知識分子,更因為將日本軍部戰爭重心鎖定中國,讓史 達林將軍隊轉調前線對抗德國,扭轉戰爭局勢。尾崎秀實則是在台灣度過 青春時期的日本人,過去台灣經驗產生的中國關懷使他透過記者的身分深 刻剖析南京政府的意向,進而成為近衛文麿(1891-1945)內閣的顧問,並藉 此取得機密資料傳遞給佐爾格。

本文藉由「佐爾格」、「尾崎秀實」作為左派知識分子掠影,彌補長期 以來被忽略的大時代歷史圖像。希望藉由兩人的事蹟,探討左派知識分子 在特定的時代中曾經發揮的角色與功能,教科書?以及教科書為何幾不見 他們的身影?這些人曾經是統治者心中的「造反者」,為什麼他們所堅持的

「左翼思想」足以讓這些知識分子拋頭顱、灑熱血?這些知識分子如何在 東亞穿梭流動,甚至改變整個世界局勢?希望讓學生能重新認識和思考一 個完整的世界。

以學生全然未知的歷史人物,介紹對當時世界局勢的影響並不容易,

雖然可以藉由大量的事實與資訊作為核心,但是要如何將人物立體具象化,

加上一些足以讓學生思考的元素,再賦予其中意義,確實是很多歷史教師 共同面臨的難題。「影視史學」除了有其獨特的學科價值之外,作為中學歷 史教師的輔助教材,其重要性的確越來越被注意到。

馬克‧費侯(Marc Ferro)將電影影像剪輯與畫面刪選的過程,比擬史 家選擇、匯集與評論,史家發現謎團並試圖解開謎團及分析的過程,電影 則可以掌握、分析與解構政治人物與思想家好不容易塑造的完美平衡。7

1988 年史家懷特(Hayden White)在《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7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和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00 年),頁 40-42。

Historical Review)以“historiophoty”一詞,8 重新詮釋歷史學與影像的互動 關係。周樑楷將“historiophoty”譯為「影視史學」,並於 1990 年在中興大學 歷史系成立「影視史學專用教室」,提供師生對於影像、媒體與歷史的「論 述空間」。1992 年正式創立「影視史學」課程。9陳登武以電影《A 級控訴》

分析可能被世人遺忘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細緻分析導演如何將資料抽 絲剝繭形成影像,傳達歷史的「再現」與「辯證」。10台中一中於2006 年 以「影視史學專題」,將影視史學引入高中課程中,融合歷史教學與公民意 識,展現教學的多元取向。11再再顯示以影視教材融入課程,是目前最具發 展性的方向之一。如何能讓學生於現實環境中理解其中的矛盾與複雜,體 會「真實」與「虛構」的交錯關係?透過影像分析確實更可達到引起動機 的效果。

(二)研究目的

近年來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目的與教材呈現方式皆推陳出新,

「歷史課該教什麼?」激起許多中學歷史教師關注。評量測驗方式的改變,

或許能促使教學內容再活化。

十二年國教推動的國中階段,希望逐步以在校成績取代最終測驗(基本 能力測驗)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然而學子與家長對於進行中的升級測驗(包 括基本能力測驗、大學入學考試測驗)給予高度信任,其中「公平性理想」

8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Dec. 1988) ,p.1193.

9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台北:1999 年 6 月)

第23 期,頁 446-447。

10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 Atom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 史學報》(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2004 年 6 月),第 17 期,頁 641-676。

10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 Atom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 史學報》(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2004 年 6 月),第 17 期,頁 641-67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