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從來沒想過我會成為一個藝術家。透過這份論文的撰寫,我再一次審視自 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我看著過去的自己,那個初進入藝術圈時的掙扎的小 女孩,跌跌撞撞時而漂浮時而沉沒,在找到屬於自己的行進方式時她喜樂雀躍,

熟習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後,她發現她再也離不開孕育一切的藝術汪洋。如同 詮釋迴圈層層向上,透過本論文我再次經歷創作的昇華,以及對自我的理解。透 過書寫,我看見了身陷其中時看不見的事物。我仍然保持主觀,但是加上了距離,

我將自己放在一段距離之外,檢視自我的創作歷程與論述,藉此更加深入探索自 我。仍然,我對於畫作與我的對話感到不可思議,難以置信我可以在一張紙上找 到自己,認識靈魂,進而見到天地。在過去的成長經驗中,我老是向外探求,希 望大大的世界可以豐富我的視野,然而現在我了解到,看似封閉的內心,也蘊藏 了偉大的物外曠野,在宇宙間運行,影響著我同時也影響著外在世界。正因為嚐 到自由繪畫的美好之處,才如此殷切地想分享予人,期待他者藉由我的經驗與創 作,也許能夠稍稍碰觸屬於自己的內在世界,聽見性靈的呼喚。如同一顆種子,

挾帶如此巨大的能量,安靜地在每個人心中沉睡,等待時機,發展枝枒。而我是 如此著迷於發掘自我的過程,以至於我無法停止創作。我將持續下去,直到我真 正到達靈魂的目的地為止。

5.1 為何而畫

圖48《Cave of Forgotten Dreams》紀錄片截圖 資料來源:

http://happyotter666.blogspot.tw/2012/11/cave-of-forgotten-dreams-2010.html

紀錄片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荷索之秘境夢遊》(2010),深入法國南部

靈魂那隨時隨地的鼓動生息。因此,繪畫對我來說,是我對於靈魂與神性的一種 正在做什麼。(McNiff,1999,頁 86)如同那別過頭去的女人,一直重複地出現在 我的話中,但我卻仍然無法理解她。McNiff 指出,在做藝術治療時,必須留意重 複出現的符號與圖形,那通常是潛意識與我們溝通的殷切表現。因此,未來我將 把重點還原到我的初衷――探索自我,嘗試以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畫作與我的

對話。目前我已經較為熟習與潛意識對談的語言,接下來我希望能夠更加深入地 理解它所要表達的事,以及適切地說出我想說的話,讓溝通更為雙向暢通。

5.4 並非結束

「畢業聯展」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終結,我也曾經以為畢業就是宣告結 束,人生要進入下一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並且為此深深的哀悼嘆息。然而現在 我了解到,雖然我結束了學生的身分,但是在學生時期時茲養我的養分並不會消 失,只要我仍願意接受。因此,本論文不以畢業聯展時的作品為主,而是從早期 作品開始紀錄至今,為的就是誠實地展現過程――我是如何從無到有,以及今後 我可能會以怎樣的面貌向前。對我來說,藝術不只是一個計劃(project),而是生 活。當計劃結束,我仍繼續創作,因為我仍要繼續生活。開始畫自由繪畫後,我 漸漸地無法與之分離,我對它上癮,它對我依存。我將自由繪畫深深的植入我的 生活中,和我一起創造與回憶。我仍然著迷於自由繪畫帶給我的力量,仍然好奇 著自由繪畫想對我說些什麼,因此我必將繼續創作。探索自我的路,得用一生去 完成。因此在本論文的尾聲,我想聲明:在這探索自我的路上,感謝你們陪我走 了一段,而路還沒走完,我將繼續前進。

參 考 文 獻

中文書籍:

 Allen, P.(1998)。彩繪心靈(Art Is A Way of Knowing)(江孟蓉譯)。臺北:生命潛 能。

 Bachelard, G.(2003)。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龔卓軍、王靜慧譯)。臺 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 1969 年)

 Mackenzie, V.(2001)。雪洞(Cave in the Snow)(葉文可譯)。躍昇。

 McNiff, S.(1999)。藝術治療(Art As Medicine)(許邏灣譯)。新路。

 McNiff, S.(2006)。藝術治療研究法(Art Based Research)(吳明富譯)。臺北:五 南。

 Sokolowski, R,(2004)。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李維倫譯)。 臺北:心靈工坊。

 Walsch, D. N.(2012)。與神對話(Coversation With God)(王季慶譯)臺北:方智。

 陳文玲(2007)。越旅行越裡面。臺北:心靈工坊。

 羅智成(2012)。寶寶之書。臺北:聯合文學。

英文書籍:

 Malchiodi, C. (1995). Studio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Art Therap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12.

 Moustakas, C, (1990). Heuristic Research:Desig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 Weschler, L., & Irwin, R.(1982). Seeing Is Forgetting the Name of the Thing One Se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Zurmuehlen, M.(1990). Studio Art: Praxis, Symbol, Presenc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網站:

 André Masson(2013)。2013 年 6 月 19 日,取自 Wikipedia:http://goo.gl/5T450

 Action Painting(2013)。Wikipedia。2013 年 7 月 16 日,取自:http://goo.gl/vlYrH

 自動性繪畫(2005 年 4 月 19 日)。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2013 年 6

月 4 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2-0-1/A/a10-index.htm

 自動書寫(2013)。維基百科。2013 年 7 月 14 日,取自:http://goo.gl/qwdqp

 陳德政(2006 年 10 月 15 日)。NoLimits, JustEdges. Jackson Pollockin Guggenheim。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2013 年 6 月 13 日,取自:http://goo.gl/Yh7vz

 張淑芬(2012)。與愛畫畫的內在小孩相遇─「歷程性繪畫創作體驗工作坊」課程 有感(上)。呂旭亞紀念文教基金會。2013 年 6 月 5 日,取自:http://goo.gl/WUq53

 楊坤潮,楊翔任,張弘毅,&徐程遠(2003)。作者已死:巴特與後現代主義。南 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3 年 7 月 16 日,取自:http://goo.gl/boh6i

 藝苑撰英-Jackson Pollock。(無日期)。翼報。2013 年 6 月 13 日,取自:

http://goo.gl/waUn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