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從巴丹文化圈

1

到帝國版圖圈

在臺灣原住民族中,達悟族因居住在地理位置特殊的蘭嶼,因此在荷西、

鄭氏至清領時期受到官方的「開山撫番」及「討伐與教化」等影響相對甚少。

直至日治時期,即使日人逐漸突破山地的阻礙,對臺灣島上的原住民族進行 綏撫和武力鎮壓的同時,海洋依舊是蘭嶼達悟族最佳的天然障屏,及其建構 其社會文化的重要基礎之一。基於蘭嶼的地理位置、海洋影響其文化、社會 與歷史甚深,因此本節首先簡介蘭嶼的空間特色,再進入本章討論的重點。

自日治時期起已有學者提出蘭嶼達悟族與巴丹島 Ivatan 關係密切的證據,至 近年來隨著兩地交流愈趨頻繁,回溯或建構跨境族群的區域研究亦愈興盛。

職是之故,本文欲從另一角度討論原與巴丹島交流頻繁的蘭嶼,如何轉變為 現今對於蘭嶼隸屬臺灣的普遍認知。

而至大航海時代的展開,各國探險家順著黑潮「發現」臺灣及蘭嶼,直至 荷西時期開始出現「征討」達悟族的文獻紀錄,接續的清帝國對蘭嶼的統治 有名無實,直至 1895 年日本接收臺灣,蘭嶼才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統治下附屬 於臺灣的島嶼。本章也嘗試利用達悟族的口傳神話以及來自外族的紀錄,如

《熱蘭遮城日誌》、《巴達維亞城日記》、清代方志、西方探險家遊記與研究、

日治時期相關研究及各時期地圖等,建構文化與語言和巴丹島 Ivatan 相似、

本不屬於臺灣的蘭嶼及達悟族,如何從「巴丹文化圈」逐漸成為「臺灣」一 部分的過程。

第一節 蘭嶼的自然環境

蘭嶼在達悟族語原為 Pongso no tao,意為「人之島」,另一在地稱呼為 Mahataw,意為「漂浮在海上」、2 「海中的島嶼」。3 蘭嶼位於東經 121 度 30

1 巴丹文化圈一詞並非筆者所創,此名詞採用自楊政賢,〈島、國之間的「族群」:臺灣蘭嶼 達悟族與菲律賓巴丹島 Ivatan 的口傳歷史〉《南島研究學報》3: 1(2012 年 6 月),頁 33。

此外,筆者以巴丹文化圈作為起點,是因達悟族與 Ivatan 人兩族群間除了文化與語言相近 外,尚有口傳神話、外族文獻可回溯淵源。

2 胡正恆、余光弘,〈蘭嶼的地名:蘭嶼地誌資料庫介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 彙編》20(2007 年),頁 187。

分 8 秒至東經 121 度 36 分 22 秒,北緯 22 度 0 分 6 秒至 22 度 5 分 7 秒,42 月 20 日,網址: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 ID=0C3331F0EBD318C2EA491F007796675D。

颱風路徑所經之地,故每年夏季受颱風襲擊,往往會造成極大災害。11 由此 可知蘭嶼四面環海的特性、地理位置對其氣候和自然環境影響甚大,另由歷 史可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亦為其帶來不同於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的命運。

圖 2-1 蘭嶼地形與聚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陳玉美纂修,《臺東縣史:雅美族篇》,頁 21。

對於依海生成、生活的蘭嶼和達悟族而言,土地與海洋皆是生活場域,兩 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黑潮帶來了漁獲、海洋文化與對外交流的機會,

卻在大航海時代的海權國家興起後,搖身一變成為外人探索這座島嶼和島民

11 夏黎明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298。

的途徑。渡海而來的不再只是朋友,更多的是為了尋找「新大陸」而急於競 爭的探險者、追求新物種與陌生族群的研究者,以及覬覦這座小島與島民的 殖民者,這些外來者帶來了槍砲、戰爭、新奇的文化與事物,亦留下了「觀 看」12 後的紀錄,自此蘭嶼和達悟族的文化及歷史開始被觀看、被定位、被 定義,且在文明的世界中只見於殖民史與開發史的歷史裡。原本安穩地置於 海洋文化下的土地,隨著這些外人的到來,也開始面臨無止盡的試探、挑戰、

災厄與掠奪。

第二節 遺世獨立的島嶼

相對於現今對蘭嶼隸屬臺灣、達悟族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的普遍認知,鳥 居龍藏刊於 1898 年《東京地學協會雜誌》的文章中,曾敘述達悟族對蘭嶼以 外的地理知識(可參見圖 2-2,蘭嶼南方諸島位置示意圖):13

土人對於紅頭嶼以外的地方,知道有甚麼國家嗎?在他們的心目中,第 一個大國便是“Manila”(指菲律賓),其次才輪到“Tanasai”(火燒島﹝綠 島﹞)、“Byattan”(臺灣本島)、“Ivatan”、“Irako”、“Buatan”、“Ipari”、

“Kavagawan”、“Varisivishi”等等。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很少叫“Taiwan”

(臺灣),反而把紅頭嶼南側的無人島「小紅頭嶼」叫做“Ri-Taiwan”…。

若站在現今蘭嶼隸屬臺灣所有的立場,或許會認為日治初期達悟族的地理觀 有些奇怪,以相對於臺灣島距離遠得多的菲律賓為認知上的第一大國,其次 是綠島,臺灣島僅排第三。不過,若往回追溯至蘭嶼與巴丹島成為「鄰國」

以前,事實上就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領域的相關研究,即可得知蘭嶼 達悟族與巴丹群島 Ivatan 人的關係都較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相近。另遺傳學者 Omoto、日本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鹿野忠雄等,均指出巴丹島 Ivatan 人14

12 David Spurr 曾對作為殖民者的旅遊者、報導者進入殖民地時的「巡覽」提出解釋,他認為

「這個看似單純的行為,其實暗含了許多玄機:觀看者挾其優越的視角,對象化(objectify)

了他觸目所及者,不管是人或物;被觀看者似乎對於觀看者強勢的認知與定位的知識過程,

毫無招架之餘力;權力的過程不斷在其間進行著」。參見陳明仁,《東台灣歷史再現中的族 群與異己─以胡傳之《台東州采訪冊》的原住民書寫為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頁 4。原文出自 David Spurr, The Rhetoric of Empire: Colonial Discourse in Journalism, Travel Writing, and Imperial Administration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3-27.

13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頁 261。

14 Ivatan 人,為菲律賓巴丹群島的主要居民。楊政賢,《島、國之間的「族群」─台灣蘭嶼 Tao

蘭嶼達悟族人之間,比菲律賓其他地區的人群(如 Tagalog、Vissayan 等)存 有更高度的遺傳基因與語言關係。15

圖 2-2 鳥居龍藏〈臺灣呂宋間諸嶋嶼〉、蘭嶼南方諸島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左圖為右圖的原型。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 類學之旅》,頁 259、261。

足跡遍布臺灣的高山與海洋、著名的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在其著作《臺灣 考古學民族學概觀》中,提到達悟族是臺灣原住民中唯一的漁獵民族,16 語 言學家淺井惠倫曾提出達悟族語、菲律賓北部巴丹群島居民兩者語言一致:

與菲律賓巴丹島 Ivatan 關係史的當代想像》,頁 38。

15 楊政賢,《島、國之間的「族群」─台灣蘭嶼 Tao 與菲律賓巴丹島 Ivatan 關係史的當代想像》,

頁 91。

16 雖然達悟族是臺灣原住民中唯一生活在臺灣島之外的原住民,且生活空間為四面環海的蘭 嶼,但應不是當時臺灣原住民族中「唯一的漁獵民」,如戴寶村在《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

曾舉「花東海岸及縱谷和臺東地區的阿美族與卑南族,以及離島蘭嶼的達悟族(雅美族),

至今仍具有濃厚的海洋民族特色,依賴海洋資源發展的各類海洋文化,反映在生活物質文 化與信仰祭儀之中」。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中: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84),頁 150;戴寶村,《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頁 10。

如此將臺灣土著族與臺灣島外諸地方之間打開直接的通路,以此部族為

據野銀部落對其稱呼「paraparai」,此與巴丹島 Basco 居民稱當地出土作為甕 棺的陶甕完全一致,無論是形制、尺寸、外型,亦與鹿野忠雄在 1935 年於蘭

悟族流傳祖先來自南方的說法吻合。25 此外,De Beauclair 曾提到達悟族屬世 界南島語族中馬來波里尼西亞系的一支,其遠祖約於八百年前自菲律賓北部 巴丹群島移居蘭嶼,26 至於達悟族與巴丹島民來往中斷的時間約在三百年前,

在 1802 年(嘉慶 7 年)駐巴丹島的西班牙神父 Fr. Francisco de Paula 寫給馬尼 拉 Fr. Rafael Serrn 的信中,曾提到「Itbayat 島北邊的 Diami 島的居民與巴丹群 島的居民屬同文同種。很久以前,兩地互有往來。自從有一次巴丹島人殺盡

頁 47。以上原文出自 Inez de Beauclair (鮑克蘭), Three Genealogical Stories from Botel Tobago: A Contribution to the Folklor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7: 105-140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59).

27 Itbayat 為巴丹群島第一大島,位於 Batan(巴丹)島西北,距離蘭嶼約 150 公里。陳玉美

維,南島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歷史淵源,已明確展現海洋比陸地擁有更彈性 萄牙人口中的「Ilha Formosa」並非專指臺灣的研究。參見翁佳音,〈「福爾摩沙」由來〉,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專題選粹《荷西時期臺灣輿圖》,瀏覽日期:2015 年 12 月 27 日,網址: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25。

34 1565 年 Legazpi(黎牙實比)在宿霧設立西班牙東亞的第一個殖民據點, Agustino(奧古 斯丁)會傳教士 Urdaneta(烏爾達內塔)奉黎牙實比之命,尋找自東亞返回美洲的航道,

線上的國家、島嶼、大陸都拉進貿易體系後,隨著這條航線進入世界海上貿易 脈絡的不僅是臺灣,還有同在這條航線附近的未知小島─蘭嶼。

圖 2-3 歐人東來路線圖

資料來源: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頁 50。

當 16 世紀中期開始出現因黑潮而經過臺灣附近海域的航線,自 17 世紀之 初蘭嶼就陸續出現在不同國家的官方紀錄、遊記及海圖上,如 1626 年西班牙 繪製的〈臺灣呂宋島中國海岸地形圖〉(見圖 2-4)、1635 年荷蘭人 William Janszoon 的《世界舞臺或新地圖集》、1696 年(康熙 35 年)義大利聖方濟各 修士 Vincenzo Maria Coronelli 的《威尼斯人大地圖集之世界地圖集》等地圖集,

皆清楚標誌蘭嶼的位置。而 1726 年荷蘭牧師 Francois Valentyn 在《新舊東印 度誌》、1730 年法國製圖師 Jacques Nicolas Bellin 所繪製的地圖《福爾摩沙島 與中華沿海部分圖》等地圖,也都清楚標註蘭嶼和小蘭嶼的位置。36 在上述 繪有蘭嶼的地圖中,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1642 年以前的西班牙佔據臺灣北部、

而荷蘭人以臺灣南部作為據點,但 1626 年登陸基隆和平島並設置 San Salvador

36 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16-19 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

36 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16-19 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