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認為,社大的發展歷程,使「公民社會」成為一門生意,「公民」化為 聽眾、學員、志工,為該產業的銷授業績。當社大成為縣市政府的法定公共服務 後,社區大學成為縣市政府的勞務工作,從承辦社大團體性質的歷年變化,可發 現公民團體逐漸消逝在社大。面對藍綠激烈對峙的社會處境,欲開拓公共領域的 社大,竟與國家應聲唱和跑龍套。最後,自承研究的轉折過程與限制,並建議社 大研究在視角可嘗試納入區域或全球,在框架上可嘗試挑戰既有的霸權詞彙。

五、研究方法與限制

本研究材料主要是透過文獻檔案、田野觀察與訪談,訪談包含深度訪談與非 正式的交談。

文獻檔案的部份,收集各類報章對於社大的報導,以及社大各式出版品,如 歷屆全國研討會手冊、《社大全國通訊》、《社大開學》月刊,以及部分社大的選 課手冊等。這些文獻檔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外界對於社大所建立的形象與理 解,以及社大本身的自我認識與宣稱。我們亦可透過文獻檔案,整理社大的各項 活動內容,主要的合作對象、參與成員等等。

田野觀察與訪談,則是透過擔任社大全國促進會認證委員會工作人員的緣 故,參與社大的各類活動與三屆認證過程,得以了解社大內部運作的情形。同時 藉由社大工作人員的身份,在與訪談對象共享夥伴關係的情形下,進行深度訪 談。但為求凸顯社大發展歷程的主軸,未於本文加以引用,但從訪談過程所獲得 的資訊與建議,有助於我在整理文獻時所建立的理解框架。

社大的發展過程中,另有部落(社區)大學的出現與建置,此與社大的發展 有關,其處境亦有相似之處。以往社大的論述或將部落大學包含其中,近年來無

論是行政或是可動用的資源,部落大學似漸自成體系。囿於能力有限,並未著墨 社大與部落大學的互動。

第二章 社區大學是什麼?

一、倡議者的想像

「我對社區大學的定位跟目前文化中心找一些人來演講是非常不同 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學員本身可以常常聚會,形成一個基層的 文化」(黃武雄於社大籌辦座談會的發言,1998/1/12)

在社區大學出現之前,各地縣市政府早已有各種社會教育的相關活動,例如 各地文化中心辦理的縣/市民學苑、各種講座、救國團或民眾服務站的各類研習 課程。縣/市民學苑與坊間各類講座大多只是一場演講或一種講演式的課程。在 講演式的課程中,學員只是單純的聽眾,師生互動頂多建立在演講後的短暫問 答。在縱向上無法與講者進行深度互動,在橫向上學員彼此之間並無聯繫與組 織。至於救國團、民眾服務站或 YMCA 等單位所辦理的研習課程,大多是各類 技藝類課程為取向,由於缺乏全校性的串聯或是各類社團組織的活動,同一機構 不同課程的學員也沒有什麼交集之處。

「社區大學」的想法最早是在 1992 年由黃武雄所提出。他批評台灣的大學 只為菁英青年所設,並認為應針對不同需求與功能,設置三種大學,即社區大學、

公民大學及學術性大學。社區大學提供短期技術性課程的進修,無資格限制。公 民大學則提供系統性的現代知識課程,容納高中畢業者,入學年齡與修學年限不 拘。學術性大學,則為專業研究為主。15

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幾點爭議〉,他進一步闡釋公民大學與社區大學的內涵。

15 參黃武雄 1992 年撰寫的〈台灣教育的現實分析與因應政策〉一文,該文原為民進黨教育政策 白皮書所擬,後因故由黃武雄另行出版,並在四一○教育改造運動中廣為散發。參黃武雄,1997,

《台灣教育的重建-增訂版》的說明。

「其中,公民大學相當於美國州立大學,由各縣市設立。…辦公民大學的目的,…

在於提升公民現代知識的水準,間接提高社會的文化水平,同時亦紓解中小學的 升學壓力。至於社區大學則旨在提供生活技能或知識,並促其參與社會重建之活 動,兼亦開拓其現代社會的視野,任何人都可申請入學,不須有學歷限制」(底 線為我所強調)。在〈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草案〉中,則社區大學界定為 純學分制的大學,開放各年齡層國民於夜間與假日上課活動。社區大學的課程分 為學術課程 48 學分、技能課程 40 學分,與社團課程 40 學分,需修完 128 學分 才能畢業拿到縣市政府會同社區大學所發給的文憑。其中學術類課程更細分為人 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該類取代最早規劃時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及數學等 類課程)三類。16

1997 年底,黃武雄在中國時報發表〈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文中再度提 出設置社區大學以活化台灣社會的構想。隨後於 1998 年春天,顧忠華等人開始 籌辦社區大學,並於該年五月四日發表「五四新社會宣言」,宣布成立社區大學 籌備會。六月,經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同意,確定以試辦計畫的方式撥出壹千 萬元經費,供社區大學在木柵成立。17九月,文山社區大學設立,在第一學期共 開設三十八門課,招收一千零六十名學員。18隔年(1999)三月,新竹青草湖社大在 籌備會的運作下成立;這年台北市有另行分區增設社大之議,台北縣更在黃武雄 的籌備下催生五所北縣社大。時至今日,社區大學早已有八十餘所以上,除馬祖、

澎湖兩地之外,遍佈各縣市。

社區大學成立之後,人們除了「上課」之外,更多了到社區大學「上學」的 選擇。學習的單位從班級進一步擴展到學校(社區大學)─它也許是社團、跨班

16 黃武雄,1994,〈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草案〉,未出版。後來連同前引文章,皆收錄於 黃武雄,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17 原先陳水扁的構想是設立一所市立大學,後來轉而支持黃武雄等人籌設的社區大學。

18 中國時報,〈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開學了〉,1988/9/28,9 版。

級、甚至校際活動,都成為學習的場域。雖然在數量上看似蓬勃發展,但若檢視 從各社區大學所開設的各種課程,其實很難看到黃武雄所規劃的課程充分落實其 中─有些社大使用自己發展出來的課程類別,或是沿用黃武雄當初規劃的課程分 類但內容卻名實不符。社區大學在課程上仍以生活藝能課程居多,似與社教館、

救國團、坊間個人成長班、技能補習班、才藝班等社教機構無異,但社區大學在 黃武雄原先的課程規劃下,並不只是開設技藝課程而已。作為一種學習的新型 態,它除了普遍常見的技藝課程之外,更多了學術與社團兩類課程。前者將大學 裡頭的學術語言轉化為白話使知識得以普及,並試圖將生活中的「經驗知識」轉 化為知識教學的內容之一,後者則是透過社團活動拓展學員對於公共事務的參 與。而整個社區大學的課程精神,更被結晶為「知識解放、促進公民社會」19的 理念,成為社區大學主要的自我期許。

若以〈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草案〉中的課程分類作為一種檢核表,以 對照於現今社大在各地的運作是否符合其架構,不但是缺乏在地脈絡的理解,也 缺乏歷史性的觀察。畢竟社大的樣貌,並非由黃武雄一人所定奪,而是隨著各承 辦團體的理念與操作,以及在地長期經營下所生成的。20黃武雄的理想課程雖難 以落實,21但透過社團課程與相關活動,拓展學員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卻是各 社區大學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社區大學的精神所在。引導學員從私領域的學 習,進入到公領域的參與,甚至藉此得以了解社會結構、政經制度,並採取相關 行動以改變現況。它將個人與公共議題相結合的做法,並強調對於公共事務的參 與;察覺結構並採取行動去改變結構,即為進行「社會重建」的社區大學之理想。

19 許多社區大學皆以「知識解放、促進公民社會」,作為社區大學共同的精神口號。林孝信甚至 將促進公民社會,縮減為「改造社會」。參考林孝信,2003,〈從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趨勢看台灣 社區大學的實踐〉,發表於二十一世紀大學通識教育與終身教育學術研討會,2003 年 12 月 10 日,

元智大學。

20 這並不是說追溯與對照社大原先的構想不重要,而是在了解社大現況時,應將黃武雄的原始 構想作為一個參照點(而非絕對的標準),而進一步了解與探索現今社大在地的現況與處境,才能 理解各個社區大學真正的內涵與特色。這包含了各校對於(黃武雄構想下的)社區大學理念的選擇 性挪用與詮釋,與在地操作後的修正與實踐為何?

21 同註 2。

二、成教理念的社大

除了社大倡議者如何描繪社大的圖像之外,在學術文獻中,成人教育觀的社 大,為社大研究中數量最多的學術作品。這些討論觀點的社大,著重於以成人教 育 、 社 會 教 育 作 為 理 解 社 大 的 框 架 與 視 角 。 要 如 何 界 定 社 會 教 育 (social education),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它常常與非正式教育、終生教育、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互有概念重疊之處,並常被混用。以成年人為主要對象的教育,例如 婦女教育、老年教育、在職進修、為成年人辦的補救(識字)教育等,即為成人教 育。因為這類的教育型態並非正式學校體系的教育,而被視為非正式教育的一 種。強調一生都有學習的能力與需求者,以終生學習為精神,是為終身教育。台 灣的成人教育,則是一直在「社會教育」的名詞與觀念下推展。例如教育部的社 會教育司、各地教育局的社會教育課(近年已有部分縣市將其改名為「終身學習

除了社大倡議者如何描繪社大的圖像之外,在學術文獻中,成人教育觀的社 大,為社大研究中數量最多的學術作品。這些討論觀點的社大,著重於以成人教 育 、 社 會 教 育 作 為 理 解 社 大 的 框 架 與 視 角 。 要 如 何 界 定 社 會 教 育 (social education),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它常常與非正式教育、終生教育、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互有概念重疊之處,並常被混用。以成年人為主要對象的教育,例如 婦女教育、老年教育、在職進修、為成年人辦的補救(識字)教育等,即為成人教 育。因為這類的教育型態並非正式學校體系的教育,而被視為非正式教育的一 種。強調一生都有學習的能力與需求者,以終生學習為精神,是為終身教育。台 灣的成人教育,則是一直在「社會教育」的名詞與觀念下推展。例如教育部的社 會教育司、各地教育局的社會教育課(近年已有部分縣市將其改名為「終身學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