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緣起

2008 年元月的一個周日上午,台北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的卓越堂,正進行 著一場頒獎典禮。台上的各部會首長代表,在身著旗袍的助理引導協助下,頒發 一個個獎牌。這場共有十個行政院所屬部會列名指導的嘉年華活動,是慶祝一個 即將成立滿十年的社會團體。1過去十年的歲月裡,在各縣市各鄉鎮陸續有它們 的據點。這已有七十餘所、每年有十二萬人投入其中的團體,以「社區大學」(以 下簡稱「社大」)為名,以「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為號召,2成為台灣近年來最 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

1998 年五月,一群學者在五四運動紀念日對外宣告將籌組公民社大,將有 別於教育部規劃的社區學院,是屬於民間的社大,「讓知識與學術回到大眾的手 中,以建立符合人的發展與解放的新社會」,3學者們如是說著。該年九月,在台 北市政府的支持下,「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成立。媒體報導眾人關注,教授在 社大開班授課,民眾到社大修習學問,也包含學習各種各樣的才藝課程。4

這個新興的教育機構,主張年滿十八歲者,無須學歷證明即可就讀。課程規 劃分為三大類:學術課程、技能課程與社團課程。學術課程則包含人文學、社會

1 指導單位即為補助活動經費者,此活動共有教育部、文建會、新聞局、環保署、內政部、交通 部、青輔會、農委會、原民會、客委會等十個行政院所屬部會。參考《社區大學十年有成嘉年華 大會手冊》,2008。

2 黃武雄,1999,〈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未出版。轉引自蔡傳 暉、顧忠華、黃武雄,1999,〈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發展經驗知識〉,《台北市設置社區大 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總報告》,頁 46,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黃武雄在此文稱解放知識、

催生公民社會,為社大運動的深層意義。而這兩項宣稱,也成為社區大學共享的理念結晶。不論 哪種承辦團體,大都延續這樣的宣稱,即便各自對於其內涵有不同的詮釋與實踐。

3 史英,1998,〈大眾要有自己的大學──五四新社會宣言〉,社區大學五四起跑宣言記者會資料。

1998/5/4。

4 〈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開學了〉,中國時報,1998/9/28,9 版。

科學、自然科學三個類別。研習三大類課程,修滿一百廿八個學分,可頒授學位 給予文憑。當時的社大正挑戰著中央國家對於大學、知識、學位的界定,5並與 地方政府合作,以「成人高教」為標榜,6欲比照大學頒授學位文憑。

十年過去,本欲挑戰國家的社大,此刻已成國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文 憑學位早已不是社大的核心議題。雖已有七十餘所的社大,但各地學術課程尚存 者幾希。被稱為「社大之父」的黃武雄,在他原來的構想中,社大所開設的課程 必須包含學術課程、技能課程與社團課程,其中學術課程又分為人文學、社會科 學、自然科學等類別。現今社大多留有此項分類,但認真檢視其中課程,課程浮 報則為普遍現象。如今,開設各種技能課程的社大,與救國團的社教中心,對民 眾的印象來說皆為學習技藝的社教機構7

社大是台灣的特殊產物,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既非歐陸成人教育帶有明 顯的階級與工人教育意圖,也不像美國社區學院的正規學習體制。有人將社大的 倡議與建置過程,視為社會運動;但作為社運,卻無明顯可辨的抗議對象。它以

「解放知識、促進公民社會」為標榜,對於社運團體與非營利機構來說,社大則 是一個可以教育與吸收民眾的平台。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崔媽媽基金會等,

長期以來皆在社大開設課程。其中,環境議題又是最為常見的主題。

帶著這樣的認識,預設了社大是促進眾人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學習團體之 命題,我早先想以環境議題為例,透過南北兩所社大比較,分析其公共參與的特 色與困境。我先後到南北兩地,參與環境課程與相關活動。原先我以為,環境議

5 顧忠華,〈社區大學的時代意義〉,中國時報,1998/9/28,9 版。國家對於大學與學位有各種法 令規章的要求,包含對於明確規範大學組織架構的〈大學法〉與〈學位授予法〉。社區大學除了 一百二十八個畢業學分的要求之外,其組織與學制,和大學相關的法令並不相容,社區大學設置 運動的推展,以「打破中央壟斷,讓教育權回歸地方政府」之姿,挑戰國家對於大學與學位界定 的權威。

6 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即以「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為主題。參考《落 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會議手冊,新竹:新竹文化中心,1999/3/7。

7 社大大幅開辦藝能課程的情形,亦引來社大成為「舞蹈補習班」的嘲諷(中國時報,〈社大重 舞輕文 被譏補習班〉,2006/07/15,C2/基隆新聞)。近年來,另有(鄉鎮)市民大學、(縣)市民 學苑、宗教團體的社區(社會)大學等類似的機構,亦辦理著相似的課程。

題既然作為這兩所社大所標榜的公共特色,那麼理應這兩所社大對於環境議題亦 應全力關注,並以此成為該社大課程與活動規劃的核心主軸,但事實並非如此。

社大所形塑的公共特色,可能只是將少數成員的積極作為加以宣傳,成為該社大 的共同形象。這並不是說社大工作人員無心於公共議題的參與,只是外在顯著的 公共形象與實際委身其中的學員人數,有著一定程度的落差。

這使我好奇,在各種研究與論述都高度肯定的社大,其外顯形象與實際處 境,有著何種落差?負有知識解放使命的社大,身著五四啟蒙彩衣現身的「民眾 大學」,何以褪色?欲激發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熱忱的「社會重建」,如今安在?

二、研究問題

在 1998 年史英、夏鑄九、顧忠華…等人籌組公民社大之前,國家已宣示朝 向「終身學習體系」的目標邁進,籌設社區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如社區學院、或 縣/市立大學,8這個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將賦予副學士或學士學位。1996 年,台北 縣在爭取國立台北大學設校的同時,亦籌組「台北縣立大學」作為社大9。甚至 台北市文山社大的成立,原本也是台北市政府在籌組市立大學過程中轉向,改支 持費用較少而民間籌組的社大。

在 1998 年之前就已有社大運作(例如游錫堃任宜蘭縣長時的宜蘭社大),早 先成立的社大,是以語言學習、技能進修為主要課程規劃,10但 1998 年社大設 置運動,則是朝向正規大學的課程規劃,並要求授予文憑。且事後諸葛的看,當 時國家所欲推行的社區學院,比此時技藝取向的社大更加接近正規大學,何以被 社大推動者所拒斥?

無論是台北縣、台北市、宜蘭縣等,設置社大與地方政府期望辦理縣(市)

8 黃富順、胡夢鯨、楊國德、蔡秀美、魏慧娟,1996,《台北縣設置社區學院專案研究報告》。台 北:平溪國小、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9 自由時報,〈吳京支持 縣立大學可望年底動工〉,1996/8/31。

10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遠流。

立大學有關,這些縣市皆在規劃過程中發現難以負擔此項政策的龐大經費,改以 社大因應之。至少,在社大初期(以全國籌備委員會)所推動的縣市,大多有類 似的情形。縣(市)立大學的設置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其政治意圖何在?又,社 大後續發展與走向,明顯與縣(市)立大學等正規大學不同,為何能替代後者的 政策需求,並持續受到國家(無論是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支持?

這是社大發展時的部份情勢背景,卻為現有的歷史論述所忽略,往往僅把焦 點放在社大自 1998 年以來的發展。對於社大之前的發展,則以社大發起人的解 釋,作為自身的研究發現。接受社大自身宣稱,使得研究者無法貼近於社大發展 的真實處境與歷史脈絡,也未能解釋上述兩個社大發展過程的弔詭之處。

若將社大置放於政治發展的歷史脈絡,可分別就九○年代社區主義興起、社 大設置運動的出現,以及社大體制化後三個階段做探討,描繪各階段對於民主、

公共乃至社區的相關討論與意像,檢視其發展與意涵的轉變。例如社大自我標榜 的「公民社會」,在八○年代出現時,帶有民間對抗官方的意涵,在九○年代社 區主義興起之後,卻用來指稱參與官方社區營造活動,或指社大所涉及的各種活 動與團體形象。或從社大與國家的互動而言,社大設置運動論述的正當性本延續 著教改運動的基調,其基礎在於對抗國家的威權與管制,真實處境卻又極度倚賴 官方資源的挹注與其合法定位的保障。諸如此類的歷史轉折,或論述與操作的弔 詭之處,常被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又如社大與社區營造皆高舉社區意識的歷史脈絡,常被人解釋為社運或社會 力的轉進或轉型。11另有論者指出,台灣社區主義興起的過程中,國家以社區總 體營造為名,挹注大量經費補助,訴諸社區、公民、共同體等話語,使社區主義 成為新國族的打造計畫。12若將社大的出現,置放於政治議程的脈絡觀之:「社

11李丁讚,1998,〈社區大學為社區總體營建主軸〉,中國時報,1998/2/10。還有 2004,〈社會力 的誕生與轉型:兼論社區大學當成一種公共領域〉,《2004 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知識解放與 學習革命》研討會手冊,頁 51-66。

12黃麗玲,1994,《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

區」何以成為朝野共同的核心議程?社區以往是被置放在何種想像與政策,九○

年代興起的社區意識與之相較有何不同?社大共享了何種社區想像?在國族打

年代興起的社區意識與之相較有何不同?社大共享了何種社區想像?在國族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