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2000 年或以前,外商或本土壽險公司家數沒有巨大劇變,雖然其後外資壽險業 不斷減少,但總家數都維持在 28 家以上;而值得注意的是 2002 年的壽險家數是 九年來最小的。而根據 HHI 和 CR 的定義,若指標值愈小代表市場愈競爭,而 2004 年的 HHI、CR4 和 CR10 均為樣本期間的最低值,可想言之,該年度是樣本 期間市場最競爭的時候;再加上,就整體趨勢而言,除了 2000 年的 CR4 與 1998 年的 CR10 指標以外,其餘的結構性指標都顯示出臺灣壽險市場之保費收入從 1996 年至 2004 年的競爭程度愈來愈高,並在 2004 年達到最高峰。

而若以結構性指標的絶對大小變化程度來看,臺灣壽險公司的競爭程度看來 是愈來愈競爭;但若以相對變化來看,指數下降幅度似乎有擴大的跡象,特別在 2003 年,代表市場並未獲得整體改善,但與非結構法的 P-R 檢定法造成不一致的 趨勢;而結構性指標有其使用上的缺點存在,例如忽略壽險公司資產大小的分配 與小型壽險公司對整體市場的影響力、無法反映壽險公司所銷售的部分商品會受 到非壽險業(如產險業或投信公司)的競爭所致,因此證明出壽險市場的結構性與 非結構性之競爭程度結論並不一致,與(Weiss,1974; Jung,1987; Carroll,1993; Choi and Weiss,2005)結論相似。

6. 結論

政府從民國 89/90 年就開始進行第一次金融改革,並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

「金融控股公司法」等多個金融改革法案,除了想要鼓勵金融業成立金控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跨業經營以提高競爭力並以提高經業門檻來解決當時壽險業市場競爭激烈等問 題。在 2001 年美國所發生的網路泡沫,政府為了要壽險公司全面停售高利率保 單,因此從 2001 年開始逐步降低責任準備金利率,減少壽險公司因利差損所造 成的問題;可是,這些政策若單純以結構性指標來判斷國內壽險市場的競爭程度 是否遭到改變,是受到質疑的(並非漸趨不競爭的),除了因為結構性指標本身有 其缺點(壽險資產大小的分配和小壽險公司的影響遭到忽略、壽險公司的部分商 品無法反映遭到非壽險業的競爭等等)之外,其 SCP 假說也是受到許多學者的嚴 重質疑,因此使用結構性指標並非單一正確的評估競爭程度的衡量工具。

而本研究是採用非結構性的 P-R 檢定法,對使用總保費收入(URTA)或總收 入(TRTA)作為被解釋變數而言,競爭程度檢定均得到相同的結論,在 1996 年至 2000 年樣本期間,總保費收入(URTA)和總收入(TRTA)的 H 值分別為 1.045、0.899、

0.959、1.106、1.340 以及 0.950、0.917、0.924、0.968、1.117,都同時不拒絶 H=1 的虛無假設,故此五年的壽險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PC),至於 2000 年以後,總 保費收入(URTA)或總收入(TRTA)的 H 值則分別為 0.418、0.894、0.416、0.413 和 0.429、0.661、0.512、0.508,均顯著異於 0 和 1,故其後四年為壟斷性競爭市場(MC),

因此,國內壽險市場的競爭程度的確有獲得重大改善;另外,因 H 值在樣本期 間 2000 年為最大值,其後有逐年降低的趨勢,顯示政府在該年度所施行的金改 政策能有效降低壽險市場的競爭程度,金融改革法案確實能達到預期效果。

至於結構性指標與非結構性指標所檢測的結果的確有可能完全不一致,所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監管機關或社會大眾不能只用單一指標去檢測市場的競爭程度,否則有機會解讀 錯誤,導致情況變壞;再加上,2001 年大部分壽險公司都出現利差損問題,令 壽險市場經營更加困難,外商紛紛開始退出臺灣壽險市場,導致 2001 年其市場 從完全競爭(PC)變成壟斷性競爭(MC);故本研究認為 2000 年政府所推行的金改 政策對臺灣壽險業的競爭確實獲得改善!

場發展季刊(TSSCI),第十九卷第二期,頁 119-152。

李兆章(2004),「台灣地區壽險公司經營績效指之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

Bain, J. S.,(1956),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Their Character and Consequ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jtelsmit, V., and R. Bouzouita,(1998),“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Private”

Passenger Automobile Insuranc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65(3), 503-514 Berger, A., and T. Hannan, (1989),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tationship in

Banking,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1, 291-299

Bikker, J. A. and Haaf K.(2002),“Competi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 2191-2214

Bresnahan, T.F.(1982),“The Oligopoly Solution is Identified,” Economics Letters 10, 87-92.

Bourke, P., (1989), “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Bank Profitability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3, 65-79.

Carroll, A.(1993),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Private Workers’ Compensation Market, ”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6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185-207

Cummins, J. D. , Tennyson, S. and Weiss, M. A(1999), “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3, 325-357.

De Bandt, O. and E. P. Davis (2000),“Competition, Contestabil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uropean Banking Sectors on the Eve of EMU,”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4, 1045-1066.

Gelos, R. G. and J. Roldόs (2002), “Consolid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Emerging Market Banking Systems,” IMF Working Paper, No. WP/02/186.

Iwata, G. (1974), “Measurement of Conjectural Variations in Oligopoly,”Econometrica, 42, 947-966.

Lerner A.P.(1934), “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Monopoly Power,”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34) 1(3), 157-175

Mason, E. S., 1939, “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 61-71.

Nathan, A. and H. Neave (1989), “Competition and Contestability in Canada’s Financial System: Empirical Result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2, 576-594.

Panzar, J. C. and Rosse, J. N.(1987), “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 443-456

Shaffer, S. (1989), “Competition in the U.S. Banking Industry, ” Economics Letters 29(4), 321-323.

Shaffer, S. (1993), “A Test of Competition in Canadia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 25 N. 1, 49-61

網路部分: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http://www.tii.org.tw/index.asp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表一:Panzer-Rosse H 統計量定義整理

競爭市場結構檢定 均衡檢定

H<0 獨占(M) H<0 不均衡

0<H<1 壟斷競爭(MC) H=0 均衡 H=1 完全競爭(PC)

表二:變數定義與基本敍述統計量:

變數名稱 變數定義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被解釋變數 ROA 資產報酬率 -0.052 0.130 0.129 -0.990

URTA 總承保收入/總資產 0.492 0.465 4.903 0.070

TRTA 總收入/總資產 0.490 0.582 4.450 0.016

解釋變數 PL 勞動價格=薪資費用/

總資產

0.040 0.098 0.720 0.001

PBS 資本價格=(折舊費用

+業務管理費用+其 他支出)/固定資產

12.627 23.232 193.623 0.212

PFK 資金價格=(業務支出

-薪資費用)/股東權益

-11.090 35.715 512.888 0.111

ETA 股東權益/總資產 0.124 0.136 0.823 0.001

TA 總資產 105,510,131.23 245,067,820.98 1,624,721,543.00 95,005.00 備註:1)單位:TA 是以仟元新台幣為單位

2)資料來源為臺灣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各壽險公司年報,其中,勞動價格 WL 的

薪資支出為損益表的業務員津貼,不含人事成本(如退休金和其他)。

表三:1996~2004 年壽險公司家數(本土/外資)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本國總家數 16 16 16 16 16 17 19 21 21

外商總家數 14 15 16 15 15 13 9 8 8

合計 30 31 32 31 31 30 28 29 29

Constant 1.047 (0.830)

Constant 0.080 (0.461)

Constant 0.011 (0.335) F0-P-value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F1 0.49 1.15 2.01 0.18 3.69 29.08 12.07 5.10 5.08

備註:HHI 是 Herfindall-Hirschman Index,CR4 是前四家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集中度,CR10 是前十家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集中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