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二、章節安排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所需,內容架構安排如下列章節簡述:

第一章,緒論,內容在敘述本研究的之背景、動機、目的及研究方式,並說 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最後呈現本研究的大綱安排。

第二章,影響就業的相關理論,蒐集就業、人力資本及學習的理論與文獻,

以就業為期望,從學習、人力資本及就業的理論中,以累積個體人力資本的角度,

對三者間的關係進行串聯。

第三章,新住民就業與技藝學習概況,蒐集相關學習的文獻瞭解台灣就業市 場的概況,以及新住民在就業時所遭遇的情況。以技藝相關課程的學習概況與成 果,彙整出新住民個體人力資本在就業現象中的功能,並歸納出一定的脈絡。

第四章,新住民技藝學習與就業訪談發現,從參與技藝學習的新住民訪談中,

整理出技藝學習與就業的相關聯因子及差異。並從訪談發現及技藝學習與就業的 相關聯性進行分析,整合新住民從參與技藝學習到穩定就業間的要件、情況及相 關影響。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總結前述相關研究結果,並對往後新住民參與技藝學 習或其相關課程做相關的建議,使協助新住民的政策或措施更有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影響就業的相關理論

第一節 就業的相關理論

勞工的就業可回溯至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也影響了人類 的思維。生產上,動力機器取代生物力,轉換並強化了生產模式;思想上,英國 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發表的「國富論」所含蓋的經濟個人主義、自由競爭及 政府不干預,三大原則6。此三大重要原則進而衍生成資本主義的基礎,從勞資 關係7、工業關係8擴展為就業關係9

一、就業市場相關理論

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勞動者曾一度被視為商品,受到資本家在一定地區,

以一定價格採買,而勞動者則提供勞動力。隨著人權發展與勞動意識抬頭,受資 本家所購入的商品,是勞動者所提供在勞動時間內所付出的勞動力、知識或能力,

而非勞動者本身。即在某一地區、某一時間下,勞動需求者願意以某一價格的水 準購買多少勞動,以及勞動供應者願意以某一價格水準,提供某一數量的勞動所 形成之市場活動,構成了就業市場。就業市場受到地區、空間、時間與政府等因 素的影響。

(一)雙元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美國的勞動經濟學者 Doeringer 與 Piore 所提出。勞動市場有呈現兩極化的 趨勢,勞動市場可區分為初級勞動市場(Primary Labor Market)與次級勞動市場

6 衛民、許繼峰,2012,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前程文化,頁 18-38。

7 馬克斯認為擁有生產工具者係資本家,為資產階級;未有生產工具、靠勞力維生係勞工,為無 產階級。

8 美國學者米爾斯(Daniel Quinn Mills)定義為「人類與其組織在工作場所、乃至於在整個社會 中的種種互動過程,其目的是訂定僱用條件」。

9 係指將工業關係、勞資關係及人力資源管理加以連結,討論所有勞工以及與工作相關的議題,

指所有形式的工作場所關係,範圍更加廣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Secondary Labor Market)。初級勞動市場的工資較高,勞動條件較好;次級勞 動市場的勞工則正好相反,其工資較低,勞動條件較差。因而造成勞動者階級的 兩極分化10。次級勞動市場的勞工,多數經由職能訓練或政府的協助政策而提升 人力資本,而漸進式的進入初級勞動市場。

(二)雙元經濟論(Dual Economy Theory)

經濟學家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提出。雙元經濟論對就 業機會結構的劃分,則著重於產業組織,可大致區分為核心產業(Core Industries)

與邊陲產業(Periphery Industries)。核心產業的資產、技術與獲利能力較佳,可 掌握的市場較大,所給予勞工的待遇也相對較好;邊陲產業則資產、技術與獲利 能力較差,可掌握的市場較有限,給予勞工的條件也相對不足11。影響著勞工在 就業時,所選擇的產業類型與工作型態。

(三)偏好歧視理論(Theory of Taste for Discrimination)

經濟學家加里‧S‧貝克爾(Gary S Becker)在「歧視經濟學」中所提到的歧 視偏好模型(Taste-for-Discrimination Model)。認為雇主、員工與顧客的歧視會造 成勞動市場的不平等。視歧視和被歧視的族群在生產上的替代性,替代性高則歧 視係數高;替代性低則歧視係數低。歧視係數越低,勞動者差別待遇程度越低,

勞工在就業市場中會受到較平等的待遇12。受歧視的人員即使擁有相同資質,但 對企業的價值低於其他人,若想要獲得該職位,僅能接受較低的工資或比其他人 更高的資質,使得受歧視對象在就業上形成一定的阻力。

10 勞動力發展詞典(https://goo.gl/smRqVJ)

11 王方,2009,影響藍領勞工發展之因素探討,就業安全半年刊,98 年第 1 期(https://goo.gl/HjxPuA)

12 謝碧霞,2008,職場性別公平現況與性別公平知覺對工作態度及工作壓力之影響,國力中央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四)利潤極大論(Profit Maximization)

源自經濟學家阿瑟‧賽斯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的論點。在聘用勞工 時,應比照設備般的辦理,納入勞工除了薪資以外的隱性成本。雇主為了追求在 聘用上的利潤極大,所可能產生的歧視現象13。在社會的刻板印象之下,認為女 性的勞動供給彈性低於男性、女性報酬要價空間不如男性、中高齡因經濟壓力而 願意接受較低的待遇等因素,使其聘用這些特定群體的勞動力成本較低,而較願 意聘用該族群的勞動力。

二、勞動個體相關理論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指出勞動力是唯一能增加、創造價值的商品。技 術工藝與資本主義之所以能不斷發展,是源自勞動力投入僱傭勞動過程中,耗費 了勞動時間,用以創造出商品價值,促使社會不斷進步。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其 創造有用事物的能力,包含技術、能力、態度、生產力、知識等,工資為勞動力 的交換價值。勞動力具有可塑性,可生產超過自身價值的商品,以及勞動力自身 的升值,勞動力可透過不斷的學習,來增加原本既有的價值14。勞工透過學校教 育、自身的學習或終身學習,來增加進入就業市場的機會,降低就業所可能遭遇 的阻力與困境。

(一)人力資本論(Human Capital Theory)

最初是由西奧多‧威廉‧舒爾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在 1961 年所提 出。定義其人的能力價值,認為人力資本如同其它類型的資本運作一樣,是可以 透過教育、訓練、醫療設施或服務等費用投資,改善人生產的質與量。無論是否 為勞動力,各種投資視為是一種對人的生產性的投資,產生的知識、能力、技術、

13 江艾恩,2013,我國最低工資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頁 8。

14 林柏儀,2007,求學作為勞動:一個學校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頁28-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環境等增長,逐漸累積在勞務價值的過程15。勞動者透過學習,增加人力資本的 存量或積累,反映在生產力的提升,之後受到工資或薪酬的反饋,在就業市場具 有一定的競爭力。

(二)教育篩選理論(Screening Hypothesis)

史賓賽(A. Michael Spence)在 1972 年博士論文中,探討有關就業市場中的 訊息結構和現象。認為教育及學習的作用在提供雇主或社會一定的訊息,確保個 體是否具備更高的生產力或是潛力。認為教育只是讓學習者獲得進入某些職業、

部門的敲門磚16。僱主在就業市場上並無法得知勞動者實際的生產力,透過教育 的信號進行篩選,以獲取期望的生產力,並給予計畫中的薪酬。另一方面,人們 也可因為教育後的可能收益而評估所需成本,做出適當的學習投資,影響著往後 進入就業市場時的資格與條件。

(三)繡花理論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廖泉文在「人力資源管理」所提到。三個要點為尋找 資源、職業的三大積累、職業飛躍。尋找資源指當職業生涯中,必須主動去尋找 資源或機會,用付出、義務勞動或很低的報酬去換取資源,以作為下一步職業發 展的基礎;有了基礎再進入人力資本的積累;最後造就職涯的發展17。勞動者透 過自身尋找資源或由政府提供輔助源,用較低的成本參與學習,作為踏入或重返 就業市場的基礎。是一種以較低的成本,累積人力資本的方式,以協助較弱勢的 勞動者參與就業市場的機會。

15 Schult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7.

16 林佳慧,2008,高等教育就業養成與第一份薪資之關聯性:符合人力資本論或篩選理論?,國 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18。

17 廖泉文,2004,人力資源管理,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第四篇,第十二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節 學習的相關理論

學習在現代心理學中是一個重要的領域,且難以界定的概念。多數涵蓋知識、

理解與精熟度。近年來較普及的定義是由Kimbl 所界定,認為學習是行為潛力較 具持久性的改變,是由增強練習而獲得的結果。換言之,學習後能做些學習前不 會做的事,並可以透過觀察得到的行為;學習後的行為改變具有較持久的特性;

學習後的行為改變不一定在學習經驗後立即發生;行為的改變是經驗或練習的結 果。透過學習的歷程,人們可以順應變遷的環境,來維持生存的能力18。人類步 入現代化社會後,付出勞務獲取報酬成為一種維持生存的方式,也就是進入就業 市場。故此,學習是為了更容易適應現代化社會,在現代化社會中累積人力資本,

獲取獨自生存的能力。

一、學習歷程論

(一)操作制約理論

由史京納提出,將行為區分為反應性與操作性。反應性的行為是由已知的刺 激所引發,操作性行為由非已知所引發,是由有機體自身所表現出來的,人們的

由史京納提出,將行為區分為反應性與操作性。反應性的行為是由已知的刺 激所引發,操作性行為由非已知所引發,是由有機體自身所表現出來的,人們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