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運動中之主觀指標、衰竭時間、呼吸交換率、心跳率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增補處理與耐力運動對 irisin 之影響,本節將主要討論碳水化合 物增補與安慰劑處理兩次實驗介入在運動各階段時對不同指標之效應。

首先,在主觀指標方面,依受試者主觀感受認定溶液甜度的甜度自覺量表,在兩次 實驗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可推論受試者無以判定是攝入碳水化合物溶液抑或安慰劑溶液

,達到雙盲實驗中受試者方的條件;在運動自覺努力量表的部分,增補因子與時間因子 之交互作用接近而未達顯著 (p = .057),時間因子主效果達顯著 (p < .05),隨運動時間 增加,兩種處理的 RPE 皆穩定上升;而由圖 4-6 可看出,隨運動時間增加,處理間的 RPE 數值差距有增加趨勢;此模式與先前 3 小時中強度運動 (70% V‧

O2 peak) 過程中定時

增補碳水化合物的研究結果相似 (Burgess, Robertson, Davis, & Norris, 1991)。

在客觀指標方面,過去文獻已證實,長時間耐力運動過程中的碳水化合物增補在運 動表現(衰竭時間或輸出功率)方面與安慰劑處理間有顯著差異 (Burgess et al., 1991;

McConell et al., 2000; Stellingwerff & Cox, 2014)。本研究結果亦顯示,90 分鐘中強度耐 力運動後進行高強度運動至衰竭的時間有增補處理間差異 (p < .05),顯示增補處理有達 到一定程度之區別性。呼吸交換率之增補和時間因子主效果皆未達顯著 (p > .05),亦與 前述研究結果一致,表示耐力運動過程持續穩定維持於中強度之設定。

而在心跳率的部分,先前研究結果顯示,在 30 分鐘至 2 小時的持續性中強度耐力 運動期間給予碳水化合物增補或安慰劑處理,並不會造成處理間顯著心跳率差異,

39

(Diboll, Boone, & Lindsey, 1999; McConell, Snow, Proietto, & Hargreaves, 1999),故在本研 究所採用之 90 分鐘中強度跑步運動期間無處理間顯著差異應與先前文獻相符。除此之 外,本研究結果之心跳率隨運動時間增加而逐漸上升,但於運動第 90 分鐘時,碳水化 合物增補處理之心跳率有下降趨勢,而安慰劑處理則有上升趨勢;計算運動第 80 分鐘 時停止運動以進行抽血與增補的總停留時間,於處理間並無顯著差異 (p > .05),故應非 因中途休息時間不同而造成此差異,而可能是源於在固定強度之持續性運動的後期,碳 水化合物增補相對較能有減緩體能流失的效用,或是碳水化合物增補對耐力運動時的循 環反應有正面效應之故 (Nassif et al., 2014; Utter et al., 2002)。

第二節 血液胰島素、血糖、血乳酸濃度

本研究於長時間耐力運動前增補飲食、運動過程中給予碳水化合物增補或安慰劑處 理,統計結果顯示血液胰島素濃度在碳水化合物增補時顯著較高,且在單次運動前攝取 飲食,會使餐後(運動前)的胰島素濃度高於其他時間點,但運動中及運動後便無顯著 差異,此外,若將飲食介入的區段獨立分析,則高碳水化合物比例的飲食會顯著造成較 高的餐後胰島素濃度 (p < .05);上述所得結果皆與先前文獻結果一致 (Burgess et al., 1991; Chryssanthopoulos & Williams, 1997; Jeukendrup et al., 1999; Okano, Sato, Takumi, &

Sugawara, 1996),顯示本研究之增補處理及運動介入能確實造成對胰島素濃度變化的影 響。

血液葡萄糖作為進行耐力運動時的重要能量來源,在運動過程中給予碳水化合物增 補處理的血糖濃度會顯著高於安慰劑處理 (Williams, Nute, Broadbank, & Vinall, 1990),

本研究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立即的血糖值有增補處理間的顯著差異 (p < .05),碳 水化合物增補處理的血糖值較安慰劑處理高,符合先前研究結果。而在 OGTT 的部分,

先前研究指出,在健康無糖尿病者身上,至少需進行連續三日的飲食介入處理,才會對 人體葡萄糖耐受度造成變化 (Wolever, 2000),故本研究所給予的單餐高碳水化合物飲食 應不足以造成隔日安靜時的葡萄糖耐受度變化;過去研究雖指出單次耐力運動可能降低

40

隔日 OGTT 數值 (Brestoff et al., 2009),但其所採用之運動介入僅持續 45 分鐘,而本研 究運動時間持續 90 分鐘並加之至衰竭的強度,故亦可能因造成較高程度的能量失衡而 抵銷對葡萄糖耐受度的效益。

本研究之血乳酸結果於耐力運動過程中無增補處理間之差異,和 Rollo 與 Williams (2009) 進行 1 小時跑步機運動,過程中每 15 分鐘增補每公斤體重 2 毫升 6.4% 碳水化 合物溶液的研究結果類似。在運動後 1 小時,碳水化合物增補處理的乳酸值顯著高於安 慰劑處理,此時間點時碳水化合物增補處理的乳酸值仍高於基準值和運動前,安慰劑處 理則已與基準值和運動前無顯著差異,此結果可能與總運動時間不同,以及運動後立即 時碳水化合物增補處理的乳酸值具高於安慰劑處理的趨勢 (p > .05) 有關。

第三節 血液 irisin 濃度

本研究旨在探討碳水化合物增補與單次長時間耐力運動對血液 irisin 濃度之影響,

而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不論是醣類的增補抑或是運動介入,皆不會改變 irisin 濃度。

雖於長時間耐力運動前或運動中進行碳水化合物增補,可能影響肌肉及血液中的肌 肉激素濃度 (Nieman et al., 2003),但就本研究結果看來,運動中之碳水化合物增補對於 肌肉激素-irisin 之濃度並無顯著作用。本研究受試者於運動中平均每次增補碳水化合 物 16.6 ± 2.6 克,意即四次增補加總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約為 65 至 70 克,Huerta 等 (2015) 及 Löffler 等 (2015) 的研究中皆以 OGTT 測驗作為介入方式,檢驗測驗前後 irisin 濃度 之變化,結果發現不論在男性、女性,及不同身體質量指數之受試者族群間,皆無觀察 到 irisin 的顯著變化,故作者推測,OGTT 測驗過程所提供的葡萄糖負荷(75 克)並不 足以對血液 irisin 濃度造成改變,據此,則本研究中所增補的葡萄糖量可能也是相對過 低的。

除於運動中進行碳水化合物增補以外,本研究也根據不同實驗處理提供不同碳水化 合物比例之早餐予受試者食用,以觀察在安靜未運動的狀態,irisin 濃度是否會受到營 養素成份之影響;而研究結果顯示,攝食不同組成比例的餐飲並不會影響 irisin 濃度。

41

Lopez-Legarrea 等 (2014) 的研究結果顯示,8 週飲食控制介入後,碳水化合物總攝取量 和 irisin 呈正相關,Schlögl 等 (2015) 則是發現,24 小時自由攝食的攝食量越大,隔日 irisin 濃度越低;Löffler 等 (2015) 觀察了食用統一餐點後 30 分鐘的 irisin 濃度,結果並 無顯著變化;Anastasilakis 等 (2014) 以健康年輕男性為受試者,使其攝取碳水化合物比 例為 55% 的混合飲品,結果不論是攝取 125 ml 或 250 ml 的組別,攝食 30 分鐘後 irisin 濃度皆無顯著改變;本研究所用之高碳水化合物比例餐食中,醣類比例約為 60 %,低 碳水化合物比例者則為 30% 左右,在攝食 1 小時後檢測 irisin 濃度;綜其結果,可推測 長時間的飲食改變可能會影響 irisin 安靜時的濃度,但在短時間內,不論是攝食熱量、

營養素比例、或食物的質與量等 (Park et al., 2014),皆不會影響安靜攝食後血液 irisin 濃度急性變化。或者,如同個體對相同餐食的血糖反應是極個人化的 (Zeevi et al., 2015),

由 irisin 餐後濃度數據的受試者間差異,尤其是攝取高碳水化合物比例飲食時,亦可推 測飲食介入對 irisin 濃度變化的作用可能會受到個人生理特性影響或調控。

在運動介入的部分,本研究採用 90 分鐘 70% V‧

O2 max的長時間、高能量負平衡且可

能造成肝醣耗竭之跑步運動,並加之高強度運動至衰竭,在運動時間及能量消耗方面皆 較先前文獻更長、更高;綜整截至目前關於單次耐力運動對 irisin 之效應的文獻可知,

30 分鐘至 60 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便會刺激 irisin 分泌,若在運動強度提高的情形之下,

則更短時間的運動便能造成 irisin 顯著變化;本研究雖在時間及能量代謝上給予較大的 挑戰,但並無顯著提升 irisin 濃度之效。Kraemer 等 (2014) 在 90 分鐘 60% V‧

O2 max的跑

步機運動研究中發現,運動第 54 分鐘時 irisin 顯著上升,而在運動結束的第 90 分鐘時 便已恢復至基準值,作者推論 irisin 之分泌僅在極短時間內便完成,甚至從事 10 分鐘的 運動便能顯著提升血液 irisin 濃度 (Daskalopoulou et al., 2014; Tsuchiya et al., 2014),但 若要自前驅物之源頭再繼續產生 irisin,則還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 (Löffler et al., 2015);

本研究同為跑步機運動,但採用較高的運動強度,運動中採血的時間點則相對較晚,為 運動第 80 分鐘,故無法排除 irisin 濃度已於上升後再度回復至基準值因而無法觀察到顯 著改變的可能性,也因此,雖接續進行高強度運動,亦未能使 irisin 濃度於短時間內再 有所改變。

42

進行長時間耐力運動時,會因體內水分的流失而造成血比容上升 (Dill & Costill, 1974),故需將所得之血液激素濃度數據依個人運動前後之血比容變化進行校正,以避 免所得數值「假性」上升的可能性。在截至目前的文獻中,僅有 Tsuchiya 等 (2014) 及 Kraemer 等 (2014) 進行了血比容數值測量;但前者僅於運動後立即的時間點量測,以 作運動後立即時不同處理(運動強度)間的比較(無顯著差異),因此亦無法排除運動 後 irisin 濃度是否會受到血比容變化之影響的可能性;後者計算出運動前和運動第 54 分 鐘的平均血漿變化量約為 -4.1%,irisin 濃度在血比容校正前後皆顯著高於運動前。而本 研究在運動中(運動第 80 分鐘)、運動後立即(衰竭)的平均血漿變化量分別約為 -9.1%

和 -12.5%,雖於數值校正前、後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皆無交互作用,

增補因子和時間因子主要效果亦皆未達顯著,但血比容變化主要影響在於不同時間點之 差異,故若將兩種增補處理的數值整合後進行時間點之間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則結果 顯示,血比容校正之前,運動後立即之 irisin 濃度顯著高於基準值及隔日安靜值 (p < .05),

而在血比容校正之後,各時間點間無顯著差異 (p > .05)。由此看來,本研究所採用之 90 分鐘的持續性耐力運動加之漸增強度運動至衰竭,會因血比容的變化而影響所得數據結

而在血比容校正之後,各時間點間無顯著差異 (p > .05)。由此看來,本研究所採用之 90 分鐘的持續性耐力運動加之漸增強度運動至衰竭,會因血比容的變化而影響所得數據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