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流程

本節以兩部分說明本研究之論文架構與研究流程。

一、 論文架構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資料分析與討論、結論與 建議,本研究章節配置如表 1-1。

表 1-1 章節配置表

章節 章節說明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論文結構與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探討與本研究變項相關之文獻,包含:網路媒體使 用動機、資訊驗證、可信度以及資訊分享行為,並 進一步提出本研究之假設與建立研究模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說明研究變數之操作型定義、問卷編製與研究設計。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分析本研究回收樣本之基本資料,並且驗證本研究 之假設與研究模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針對資料分析之結果,提出研究發現,並且說明研 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8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分為四個階段(圖 1-1):第一階段為發展研究模型,擬定研究主 題,並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研究假設與發展模型。第二階段為研究工具發展,透過相關 文獻定義出各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參考過去文獻編製問卷、並將問卷置於網路問卷 系統,蒐集預試資料、分析預試資料,以確定正式問卷。第三階段為資料蒐集階段,發 放正式問卷,過濾樣本。第四階段則依照回收之資料進行分析,檢定研究假設與研究模 型,並撰寫結論與建議。

圖 1-1研究流程

資料分析

1.資料分析 2.檢驗模型與假設 3.撰寫結論

資料蒐集

1.發放問卷 2.樣本過濾

研究工具發展

1.問卷設計 與編製

2.建立網路

問卷 3.預試 4.預試資料 分析

5.刪題,確 定正式問卷

研究模型發展

1.擬定研究主題 2.文獻蒐集與探討 3.建立研究假設與發展 模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探討與本研究相關概念之文獻,一共分為五個小節。第一小節說明虛擬社群 之定義、使用現況,並介紹社群網站 Facebook 與其相關研究。第二小節則探討網路媒 體使用動機之相關理論,並且探討與 Facebook 使用動機相關之研究。第三節說明過去 關於資訊驗證之研究,包含資訊驗證之面向與相關研究方法與結果。第四節說明可信度 之概念與量測方式,並說明相關研究方法與結果。第五節將透過文獻探討定義出資訊分 享行為與探討過去相關研究。

第一節 虛擬社群

一、 虛擬社群之定義

在說明虛擬社群之前,本研究將先探討傳統社群之定義,進而說明虛擬社群之定義 與特性。

根據 Stuckey 與 Barab(2007)的定義,社群是由一群具有共通連結的人們在一個 地方持續進行社會互動而構成,並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社群成員共同投入;社群成員可 能來自共同的行業或是擁有相同的興趣;社群成員在社群之互動與目標類似。團體中的 個體以社群為中心發展出對於彼此的互動關係,進而建立與社群活動相關或是有意義的 概念想法,而使團體中的個體獲益(Stuckey & Barab, 2007)。因此,社群成員彼此藉由 互動與交流,可以促進有意義的訊息傳遞。

網路的出現,使得社群的活動範圍與形式也從固定在一地點且實際面對面的形式轉 變為在虛擬網路空間的活動。Rheingold(1993)最早提出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

一詞,並認為其源於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10

所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Bruckman(2006)將此種以電腦為媒介的溝通定義為「人和人 之間以電腦為媒介,利用電子郵件、即時訊息、聊天室、新聞群組,或是部落格等工具 進行溝通」,並詳盡說明 Rheingold 所指之虛擬社群中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模式,也指出 電腦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工具。虛擬社群之成員可在虛擬空間中持續進行公開討論,

培養情感,進而形成人際關係網路。另外,虛擬社群具有自由表達、缺乏集中控制、多 對多的傳播、成員行為出自於自願等特點(Rheingold, 2000)。在網際網路的社群人際關 係快速發展情況下,CMC 不只促進了虛擬社群的形成,對於學習社群之形成與參與亦 有極大助益。當學習者有正向的人際關係,便能隨時取得豐富的資訊來源,因此線上虛 擬學習社群在學習者的學習支援方面能提供相當的幫助(Bruckman, 2006)。

除了 Rheingold 的定義外,亦有許多學者也提出對於虛擬社群之定義(表 2-1),由 過去學者對虛擬社群之定義,可看出社群與虛擬社群之差異僅為虛擬社群以網路為活動 地點。因虛擬社群並無實際社群活動地點,成員大多使用電腦作為溝通之工具。本研究 綜合過去學者對於社群與虛擬社群之定義(Beamish, 1995; Chang, Kannan, & Whinston, 1999; Chiu, Hsu, & Wang, 2006; Hagel, 1999; Hiltz & Wellman, 1997; Lee, Vogel, &

Limayem, 2003; Rheingold, 2000; Romm, Pliskin, & Clarke, 1997),列出以下虛擬社群特 點:

1. 以網路為活動範圍:相較於實體社群活動範圍受限於地理位置,虛擬社群以網路為 活動地點,並且存在網路空間中,因此虛擬社群具備網路跨時空的特質,打破傳統 實體社群時間與空間之限制。

2. 共同特性的成員:虛擬社群成員彼此間具有相同的特性,可以是來自共同國家的人、

具有共同職業的人或是具有共同目標的人。

3. 電腦中介傳播:虛擬社群中的活動與溝通皆透過電腦科技進行(例如:聊天室、討 論區、電子郵件等)。

11

虛擬社群為一種「以電腦支持的社會網路」(computer-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且虛擬社群可提供社群成員友誼、社會支持、

資訊及歸屬感。

Romm, Pliskin, &

Clarke(1997)

虛擬社群為人們利用網際網路等電子媒體進行溝通與資訊分 享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社會現象。

Hagel(1999) 虛擬社群的意義在於其聚集人群,並且讓人們在當中進行持續 性互動,並從中發展出相互信賴及彼此瞭解的氣氛。而社群互 動的基礎可滿足人類基本需求,例如:興趣、人際關係、幻想、

交易。

12

表 2-1 虛擬社群定義(續)

Chang, Kannan, &

Whinston

(1999)

虛擬社群可使一群相同興趣或情感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在討論 區參與討論或在聊天室中與他人聊天,並透過交換資訊產生人 際關係。

Lee, Vogel, &

Limayem

(2003)

虛擬社群為一個以資訊科技支持的網路空間,以成員間的溝 通、產生成員組織內容的互動,進而建立關係。

Chiu, Hsu, &

Wang(2006)

虛擬社群為一個具有共同興趣,目標,或彼此互動的成員分享 資訊或知識的線上社會網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二、 社群網站使用現況

綜合以上虛擬社群之定義可以了解,以人際為主要目的之社群網站,亦為透過網路 媒體與他人進行互動之場域,故可視為虛擬社群的一種。因此本研究借虛擬社群之定義,

將社群網站定義為「網路空間中能聚集許多有共同特點或是人際關係的人持續進行社會 互動以及傳遞訊息之網站」。

Web2.0 的到來,微網誌以及社群網站(如:MySpace、Facebook 等),將現實生活 中的人際關係帶進了網路中,研究也指出社群網站使用者在該網站上的好友關係多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已存在之關係(Kujath, 2011)。

以目前臺灣網路使用者使用較多的社群網站 Facebook 為例,據媒體報導,Facebook 執行長指出,該網站曾創下一天當中有五億人次造訪的紀錄(中廣新聞網,2011)。數 位時代雜誌於 2012 年 3 月公布 2012 年臺灣百大網站中,以 Facebook 為榜首,其餘上 榜網站中多達 26 個網站為社群服務網站(陳怡如,2012)。另外,還有統計數據指出,

截至 2012 年 4 月 27 日止,Facebook 已擁有八億以上註冊會員。其中來自臺灣的 Facebook 會員數超過一千萬人(CheckFacebook, 2012),以上數據皆指出目前臺灣社群網站使用 者多集中於 Facebook 網站。

三、 Facebook 網站介紹

Facebook(簡稱為 FB)網站成立於 2004 年 2 月 4 日,根據官方說法,該網站架設 目的為使人們擁有分享的能力並與世界連結(Facebook, 2004),藉由該網站可以與朋友 聯繫,分享照片、網路連結以及影片,並且透過分享更加瞭解朋友。Facebook 網站使用 者可以建立個人專屬頁面,新增其他使用者作為朋友並且交換資訊,被交換的資訊將自 動即時更新於朋友的個人專屬頁面上。除此之外,使用者可以加入各種群組,例如公司、

學校或各種活動之團體頁面。以下介紹 Facebook 網站主要頁面與功能:

14

(一) 動態消息與首頁

首頁可讓使用者直接看到好友所發布之訊息動態與照片等,並可瀏覽使用者加入之 社團粉絲專頁所發布之訊息。首頁包含以下功能(Facebook, 2012):(1)即時動態欄:

使用者可隨時透過即時動態欄得知朋友的近況、分享的照片、影片、文章以及連結。(2)

近況更新:使用者可在首頁的近況更新欄位填寫近況,並且發布到個人之動態時報與朋 友的首頁。(3)新增照片或影片:使用者可新增照片或影片至個人動態時報或是朋友的 首頁。(4)網誌:Facebook 網站亦提供使用者個人網誌(Blog)之功能,使用者可發表 自己的個人記事或是日記等。(5)民調問答:可讓使用者從其他使用者取得建議、進行 投票,並且可選擇可看見問題之對象發佈民調。(6)社團列表:社團列表列出使用者加 入之社團,使用者可點選社團名稱進入社團,並且在社團頁面與其他成員進行互動,如:

發布訊息於社團頁面或是與成員聊天。(7)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列表列出使用者使用過 的應用程式,點選應用程式名稱即可進入應用程式。(8)搜尋:Facebook 提供搜尋功能,

可搜尋個別使用者、社團、粉絲專頁或是應用程式等。(9)朋友列表:使用者可於朋友 列表中查詢好友名單,朋友列表可依使用者喜好進行分類。(10)聊天室:使用者可於 聊天室與朋友進行文字對話,亦可視訊對話。除了一對一之外,亦可一對多聊天。

可搜尋個別使用者、社團、粉絲專頁或是應用程式等。(9)朋友列表:使用者可於朋友 列表中查詢好友名單,朋友列表可依使用者喜好進行分類。(10)聊天室:使用者可於 聊天室與朋友進行文字對話,亦可視訊對話。除了一對一之外,亦可一對多聊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