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 1-1 創作研究流程

-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名詞釋義

產品個案分析 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當代生活型態分析 從慢活到自慢活

結論與建議 創作設計表現

選定題材 設計要素確立

現象學

全球化 大分流

文化工業 文化在地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個案分析與探討

第四章 設計創作論述

第五章 結論

自慢活當代設計改變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當今設計的領域裡,所牽涉到已不再像過去單純美學及器物實用範疇。若要 更深入設計前端,將跨美學領域含括社會科學向度,如人的需求、社會的動向。

本創作研究的先前研究,將涉及社會學理論的「現象學」、「大分流」、「全球化」、

「文化工業」。

故本創作研究將會挪用社會科學領域現象學,用現象學了解全球化的起因,

以及所產生的東西方經濟、文化分野「大分流」現象。以現象學分析全球化及因 全球化影響下,所產生文化全球化問題,進而思考文化在地化的自慢活設計實踐 可能性。

一、現象學

(一)現象學

現象學源起於 20 世紀初期,笛卡兒分析哲學與同時代黑格爾唯心主義。德 國哲學家胡塞爾 Edmund Husserl(1859-1938)是第一位提出「現象學」

(phenomenology)一詞的哲學家並有現象學之父美名。現象學由「顯像」

(phainomenon)與「理由/說話」(logos)兩個希臘字所結合(Cope,2005)。此 字謂「顯示在經驗事物中者」,因為現象學方法本身,就是現象學的核心內容(李 貴良,1970)。他認為現象學就是一個方法概念(Methodenbgriff)及一種學說

(Klaue held,1986;張汝倫,1997)。胡塞爾他的著作《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 象學》,提出名為「生活世界」(Lebenswelt; lifeworld)的觀點。「生活經驗」特 指一種「活過的經驗」,它指涉了人類所經驗到的事物,以及人類如何經驗到被 經驗的事物,而生活經驗正是現象學的研究對象(林韶怡,2011)。

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為胡塞爾的學生。海德格的詮釋現象 學(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更進一步認識我們所身 處的世界及世界的歷史構成,以此理解人類的存有問題。

1.世界性與時間性

在海德格哲學裡的時間性,也就是此在的歷史性。「世界」裡,世界性與歷 史性交織出不同的意義網,前者是關聯性的構成,後者是過去與未來的交疊,因 此意義是存在於彼此所參照的整體(referential totality)中,包括歷史承襲的習 性與對世界的背景知識都是參照體,人會依照不同處境而因地制宜(located),

為經驗賦予不一樣的意義(Berglund,2007)。

2.通往意義之途:詮釋學循環

海德格認為,有一種來自生活世界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存在於理 性認識活動之前,因為人類必先置身於生活世界中,才能展開理性思辨活動,也 因此人類的反思與意識無法超越自身對生活世界的掌握。

圖 1-2 現象學-時代活動對照圖

資料來源:Berglund(2007),本研究轉引修改整理。

(二)現象學發現研究法

發現法(heuristics)是現象學研究法的一種,著重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洞察。

「發現法所關注者是意義,而非測量;關注本質,而非表象;關注質,而非量;

關注經驗,而非行為。」

在現象學研究者認為:人類的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經由人的認知、意 識和情感,來完成個人所認知及價值的活動。而人的價值體系是由主體的意識和 興趣來建構,且落實於日常的社會關係和生活世界。

現象學研究者主要就是去了解人們解釋其經驗世界的過程,並且相信人們是 Leonardo da Vinci

1452 ~1519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拉斐爾 Raphael 1483 ~1520 東方

明朝四大家

沈周

1427~1509

文徵明 1470~1559

唐寅

1470~1523

仇英

1498~1552 資料來源:本創作研究整理。

於全球化的視野,在中國始於何時?在當時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微觀經 濟往往仰賴於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新開發,宏觀經濟史則更多地要靠空間流轉

寬度和深度的擴展。東西方的歷史學家與經濟學家都接受由歐洲輸入的社會理 論,包括社會變革的方向。

大分流強調問題並不在於歐洲有什麽制度或政治、文化上的先天優勢,因為 經濟的發展總究是要依賴於地理環境、資源(特別是能源)、人口、技術等生產 要素的結合。英格蘭 19 世紀之所以能率先實現經濟的歷史大轉折,煤礦資源的 地理有利固然是一個因素,在彭慕蘭看來,美洲的發現,美洲、非洲資源的補償 性替代,才是幫助西歐跳出人口、資源的發展瓶頸的關鍵之關鍵。西歐的領先一 步,是借助“全球化”的機遇取勝。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古柏(Pieter Keulemans)發表論文《向世界打 開中國:17 世紀兩部荷蘭悲劇裡的明朝之亡》。於 17 世紀,有關世界的新知識 和複製這些知識新方法,當世界越來越被視為一個時間與空間的整體,明朝之亡 是“第一個全球性新聞事件”(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2012)。

三、全球化

全球化理論源起於聯合國教科文教組織出版的《世界社會科學報告》指出:

全球化理論是社會科學領域中一次主要的典範式轉換,社會科學絕不可能再與從 前一模一樣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最早是由泰爾多爾.萊維(Theodre Levitt)學者於 1985 年發明。在《哈佛商報》上的一篇題為“談市場的全球化”一 文中,用全球化這個詞來形容,此前 20 年間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

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程光泉,2002)。

所以,全球化是跨國業企業更可在追求利潤的情況下,尋求最低製造成本最 高銷售值,故可在全球不同地方工廠生產各個零組件,再運送到一處組裝,運送 到全球各地方,再以同一方式銷售產品。這意味著市場融合,生產、金融、貿易,

都是在全球大規模下,進行的流動的交通、通訊、貨物、信息方面,交換與運送,

世界更加落實全球一體化。

法國複合性理論學家埃德加.莫林 Edgar Morin 曾說過:驅動地球母艦需要 四具引擎,這四具引擎分別是科學、技術、工業、資本主義經濟(Carlo Petrini,

2009)。這四具引擎無所不在,不只在生產製造物品、消費產品的工業化過程影 響我們,更在文化上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全球化更擴大它們的主導性,成為世 界奉行的標準,這一切發生的越來越快,大家都以壓縮時間為主要目的。

「全球化」從一個模糊流行的字眼已變成一個通用語,對現代而言開啟一切 現在與未來的快速通道。在商品全球化下的台灣商業交換,與文化消費的巨變社 會裡,商品的流動所夾帶的文化觀點,正隨著商品銷售落腳到消費者的手裡,也 就不經意的,將品牌製造商所營造的文化認同觀點傳遞至消費者中。所以,全球 性的經濟商業裡頭,所生產的商品創造出消費文化,隨著消費者購買的認同,所 消費商品夾帶著文化認同,故文化全球化已存在生活中也是不可能逆轉的潮流。

四、文化工業

全球延續著工業革命後不斷變動,網絡化組織。我們當下面臨,現代資訊化 社會流動改變所帶來的革新。也影響了文化資訊流動,在資訊全面扁平化後,革 新製程及產品組裝生產秩序,在企業品牌追求利潤全球化後,連帶著全球經濟也 進入扁平化。而從文化到文化工業,歷經一連串包裝,文化遂與商業行為做結合,

將文化需求組織化、產業化形成所謂「文化產業」。

「文化工業」這個概念,阿多諾 Adorno 和霍克海默 Max Horkheimer「啟蒙 的辯證」一書中(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2009),提出針對資本 主義社會中大眾媒體大量生產傾銷的大眾文化現象,並將文化工業歸結幾個特 點, 如下述:

(一)文化產出有其標準化程序、商業目的和為了滿足消費而生產。

(二)文化生產與現代科學生產技術越來越密切。

(三)文化的主體已經逐漸不是作為文化消費者的廣大群眾。

在文化工業與文化救贖的前提下,阿多諾一方面對文化工業使文化產品商品 化、標準化深惡痛絕,但對文化工業使藝術成為「反藝術」的狀況表示遺憾。但 另一面又像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成員一樣,對文化與藝術又抱希望,認為在當今 世界上能拯救人類的仍只有文化、藝術。藝術可以和諧地調和形式與內容、功能 與表現、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之間的關係(陳學明,1996)。

依據上述阿多諾所言,文化工業最好承載著文化,又因產業全球化造成文化 全球化,其差異性只有從在地文化著手。

五、文化在地化

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1992)提出「全球在地化」的概念,所謂「全 球在地化」指跨國企業(組織)考量世界各地的特殊情況,將公司或旗下的商品 或服務做適當調整,以符應當地文化和社會特性及需求,並藉以增加銷售成果。

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都是受到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後產生的現象,也都是 為了因應全球化的衝擊。總之,無論全球在地化或在地全球化,都為了能在全球 化得衝擊下,擺脫被全球化的「主流」意識形態宰制,並企圖找出「主體性」的 具體作法。羅伯森指出:地方和全球並不彼此排斥。相反地:地方必須作為全球 的一個面相來理解。全球化意味著:地方文化的彙集、彼此接觸,兩者都必須於 多個地方的衝擊性(clash of localities)中,在內容上重新界定。

羅伯森建議,以全球本土化是由全球化和地方化兩塊組合,須合而為一,取 代文化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全球本土化有幾個特色:(1)它是一種批判性全球化、

由上而下的全球化;(2)全球化與本土化互為依存;(3)國家角色的轉變:地方 得以跨越國家與全球對話;(4)全球本土化的文化是混血的、是多元的;(5)全

由上而下的全球化;(2)全球化與本土化互為依存;(3)國家角色的轉變:地方 得以跨越國家與全球對話;(4)全球本土化的文化是混血的、是多元的;(5)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