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1- 2 研究目的 (頁 63-73)

5─1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鄉村居民不同背景屬性及新店溪流域不同村落對河川 環境價值認知的差異關係,進而探討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程度,並經調查分析 得知以下結論。

一 以農業背景佔多數的鄉村居民幾乎都同時偏好生產利用形式及價值疏離形 式,本研究建議適合農村村莊的河川規劃形式將以灌溉生產為主要考量,將河 川的資源優先發揮於農業生產上,其次才是居民以及外來客休閒遊憩的地方。

並且不同地區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有所不同,應做不同的規劃設計方向,獅潭 鄉新店溪流域鄰近村落應優先考量的河川機能形式如下,百壽村為價值疏離形 式,其餘永興、新店、和興村為生產利用形式。

本研究發現,年輕一代村民不同於老一輩的村民,其地域觀念有提高的現 象,並不歡迎外來客與其分享生活空間,這並非自我認知的提高,而是對外來 民眾的不信任感。現在、過去、與未來的使用者其理念會因時代而不同,規劃 者應做全面性的考量。

二 分析居民的背景架構可預測當地居民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河川的開發設計 前置作業應將人文背景結構列入重要參考依據。

由本研究得知鄉村居民重視的是自身的民生問題,並不希望扮演農業生產

重要角色的河川,被開發成供外來客行經落腳,及野外踏青的對象,開發鄉村 河岸空間,水資源中的遊憩與景觀價值並非是唯一的選擇。

在河川的開發設計必考慮使用者的區分,本研究對鄉村地區使用者進行研 討,得知當地居民才是河川使用者的主角,故鄉村河川的開發設計須以當地民 眾的訴求為優先考量,並落實民眾參與,聽取在地組織的意見。

三 人類生活圈中,鄉村河川是河川以原貌生存的最後一道防線,人們有能力改 變大自然以來,河川原貌的價值及聚落生活上的利益就一直衝突至今,為求共 生,應以尊重大自然為優先考量,畢竟人類是入侵者,不改變河道,不開發河 岸,才是最佳的河川規劃。

河川並沒有改變,而是人在改變,河川需要改變是因應人類生活型態的演 變,而其中不變的是人對河川的認知。河川的非自然改變都對大自然有所衝 擊,降低對大自然的影響,唯有教育人對河川的正確認知。

5─2 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在問卷調查方面本研究以獅潭鄉的四個村落居民為母體進行抽樣調查,由於 是以戶為單住,為避免受訪者年齡集中在某年於層中,並沒有特別限定對象作 答,但年紀太小者並無列入問卷對象,但過程中發現同一個家庭中,不分背景 其觀念會有相當程度的相互影響,不在本研究問卷分析中發現,是由問卷中自 行比對所發現,這也將影響問卷結果。如家中有從事農業的長者,而幼者並非 從事農業者,因此對問項中農業生產認知有影響。問卷過程也有許多不識字的 年長者,為得知寶貴的價值觀,本研究也經由翻譯用問的方式完成問卷,以達 成抽樣的普及。問卷的時間選於村民下班或從事農業者日落回家後為原則。讓 居民的基本背景屬性方面達成預期各項平均分佈之結果。

二 本研究以多項背景屬性進行分析討論,而後續研究者則可針對單一背景屬性 進行更詳細的探討

三 本研究結果發現,調查結論因居民背景的變化會因時間而不同,所以本研究 中居民對河川的價值認知及偏好程度有其時效性。

四 本研究是只針對居民對自身環境價值中的河川價值認定,並無進行居民本身 自我認知的因素探討,後續研究者可加入此部分一並探討。

五 本次研究是針對以農業背景為主的村莊進行研討,後續者則可探討其他不同 性質的村莊。

六 本研究只在時間軸上的一點作探討,無法對居民過去的認知與偏好作詳細比 較,只有口頭上的訪談紀錄,在此對後續研究者建議,比較本研究資料以了解

現在與過去居民所認知及偏好的差異性。

附錄一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書籍、期刊部份

*李明宗,1992.08,休閒、親光、遊憩,地景出版,臺北。

*林俊寬,1990.12,水在中國造園上之運用,地景出版,臺北。

*王濟昌,1989.10,都市設計學,中國文化大學市政系,臺北。

*吳良鏞,1989.09,廣義建築學,清華大學,北京。

*彭一剛,1991.05,村鎮聚落的景觀分析,地景出版,臺北。

*李端成譯,1982.06,都市空間,六合出版,臺北。

*施植明譯,Aldo Rossi 原著,1992.02,城市建築,博遠出版,臺北。

*謝慶達譯,羅傑.特蘭西克原著,1989.05,找尋失落的空間,創新出版,臺北。

*謝慶達譯,哈米得.旭瓦尼原著,1990.08,都市設計程序,創新出版,臺北。

*汪靜明,1992.07,河川生態保育,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

*夏蘭西、王乃弓,1991.08,建築與水景,地景、博遠出版,臺北。

*環境造型研究所,1990.02,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宜 蘭。

*開創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89.10,淡水河水域遊憩設施及景觀規劃設計報告,

內政部營建署,台北。

*時報文教基金會,1991.11,水的關懷,時報文化出版,臺北。

*林文義,1994,母親的河— 淡水河紀事,臺源出版社。

*林憲德,2000,城鄉生態,詹氏書局。

*吳光廷等,1990,為激流造像— 萬華,華尚文化事業。

*施鴻志,2000,地區經營管理,田園影像出版社。

*美國都市與土地協會著.開創都市與土地研究室編譯,1992,社區參與及發展—

開發者指南,創新出版社。

*陳燕靜,1999,水景公共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郭中端,1991,流水與聚落(上、下)造園革新 7、8。

*郭瓊營,1990,重尋堤外綠地的春天(雅砌),華尚文化事業。

*王秀娟,2001,綠地計畫之理念與實證,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肖篤寧,1993,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鴻志,1991,環境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8,大甲溪流域聚落與居民,台中。

*獅潭鄉公所印行,1999,獅潭鄉志,苗栗縣。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85,流域河川生態設計準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李蕙瑩,1999,農田水利設施之親水性利用設計之研究,台灣農業與水利研究 發展論叢(Ⅴ),鄉村規劃與休閒農業(p291-314),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 基金會編印。

*林章欽,1996,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田水利 No.6,Vol.43,p45-48。

*陳焜耀,1999,灌溉系統管路化工程之研究,台灣農業與水利研究發展論叢(Ⅱ)

灌溉排水設施及管理(p325-342),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編印。

*陳鈞華,1999,灌溉用渠道重現螢火蟲之再生環境之調查研究,台灣農業與水 利研究發展論叢(Ⅵ)農業生態環境(p270-285),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 展基金會編印。

*張啟德等譯,1994,景觀生態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煜權,1999,河岸及渠道沿岸社區親水空間之佈置,台灣農業與水利研究發 展論叢(Ⅴ)鄉村規劃與休閒農業(p337-356),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 基金會編印。

*馮鍾豫編,1996,水資源規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台北。

*湯松義,1999,灌溉渠道工程改善方案,台灣農業與水利研究發展論叢(Ⅱ)

灌溉排水設施及管理(p337-356),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編印。

*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1986, (Landscape Ecology). John Weley & Sons, Inc.

*Forman, R. T. T,1993, (Ecology of Greenways).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二 論文部份

*鍾士正,1982.06,河域資源遊憩潛力之評估--以臺北地區河域為例,台灣大學 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大。

*林丙申,1990.06,市區河川在都市開放空間體系中發展潛力之探討 --以臺中市 區河川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東海。

*劉木賢,1997.06,都市與水域環境空機的結合與生活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 究所,成大。

*王懋光,1992.06,大甲溪上游河川自然資源開發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 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逢甲。

*張啟良,1988.06,遊憩品質之研究 --以森林遊樂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成大。

*黃仕憲,2000.05,居民對水圳的環境價值與管理方式認知之研究,逢甲大學建 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逢甲。

*林明德,1992.06,遊憩區服務設施規劃準則之建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成大。

*林文宏,1992.06,遊憩區空間計畫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成 大。

*劉昌文,1999,城鄉風貌與公共建設之探討,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碩士論文,逢甲。

*陳志梧,1981,一個以生態模型為基礎的規劃及設計方法簡介,臺灣大學建築 與城鄉研究學報。

*黃榮村,1995,民間行為與永續觀念,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 制度與人文面向 研討會論文集。

*葉俊榮,1995,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之衝擊研究,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林丙申,1990,市區河川在都市開放空間體系中發展潛力之探討— 以台中市區 河川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效之,2000,水岸空間之再生與活化— 台南市水岸地區土地利用與親水空間 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森,1994,台灣地區土地利用管理之研究— 以景觀生態學應用於鹿港地區 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賢,1998,地方文化與歷史水域再生之操作— 以淡水庄子內溪為例,淡江 大學建築研究碩士論文。

*李柏賢,2000,從景觀生態學與當代生態設計觀點探討都市公園綠地之規劃設 計,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明雲等,1996,大甲溪流域之人文景觀資源管理,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研究 所,台中。

*劉博文,1994,都市河岸親水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二文,1997,淡水河流域親水策略體系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 研究所碩士論文。

在文檔中 1- 2 研究目的 (頁 63-7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