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2 研究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 2 研究目的"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鄉村居民對河川的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間 之關係。分析居民的社經背景屬性不同,對於鄉村地區之河川在生活、生產、生 態和景觀遊憩等環境價值認知上之差異,以及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生產利用 型、教育利用、遊憩生活、價值疏離型上的偏好與認同。從居民背景屬性及居民 對河川的環境價值認知及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等三項來分析探討,以提出對當地最 有利的河川機能形式之開發建議,並了解當地居民在水資源利用上所潛在的問 題,以期望提高鄉村地區河川環境及鄉村生活品質。本研究範圍選擇苗栗縣獅潭 鄉的新店溪流域,並以鄰近新店溪的四個村莊為主要研究對象,新店溪位於台灣 中部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盆地型流域,早期交通不便,須以徒步方式翻山越 嶺才得以外界接觸,居民儉樸刻苦耐勞,受外界現代化生活影響小,如今仍保有 早期的生活模式,是一個非常傳統的鄉村聚落。獅潭鄉居民多以務農為主,由於 農田多位於丘陵及台地上,對引水灌溉較為不利,村民並以各種特殊方式開發新 店溪的水資源應用於農業上,以助農業發展而得以生存,村民的生活完全與此溪 息息相關。

本文利用河川的「農業生產」、「環境生態」、「農村生活」與「景觀遊憩」四 類環境價值概念,發展成量測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量表。再與河川機能形 式類別:「生產利用型」、「教育利用型」、「遊憩生活型」與「價值疏離型」進行 差異性檢測,結果顯示,不同的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其對於不同河川機能形 式認知偏好會有所差異,並且居民背景屬性不同會影響其對河川的環境價值認知 與形式偏好。農村地區的居民對於河川的環境價值認知普遍以生產價值為主而認 同度最低的是景觀遊憩價值,河川機能形式偏好則以生產利用型為最高以遊憩生 活形式偏好程度為最低,顯示當代村民最重視河川對農業灌溉生產的利益,反而 對河川開發景觀遊憩方面的資源而引來外客對鄉村生活干擾而有反感,因此,本 文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的河川水資源利用方式建議,期望能對農村地區 的河川規劃建設與農村生活品質的提高有實質的助益。

關鍵字 鄉村居民、環境價值、價值認知、河川機能形式

(2)

目 錄

摘 要---1

目 錄---2

表 目 錄---3

第一章、緒論---5

1- 1 研究動機---5

1- 2 研究目的---7

1- 3 研究範圍界定與內容---7

1- 4 研究方法與流程---9

第二章、相關文獻之探討---11

2- 1 文獻探討---11

2- 2 河川之意涵及環境特性---21

2- 3 河川的環境價值探討---22

第三章、研究方法---25

3- 1 研究範圍選擇及研究範圍之水文及人文---25

3- 2 研究架構之建立與研究變項之定義---28

3- 3 研究主題與研究假設---29

3- 4 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30

第四章、問卷調查結果分析---35

4- 1 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分析---36

4- 1- 1 居民背景屬性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關係---36

4- 1- 2 村落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關係---41

4- 1- 3 小結---46

4- 2 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分析---49

4─2─1 居民背景屬性與河川機能形式之關係---49

4─2- 2 村落與河川機能形式之關係---53

4- 2- 3 小結---56

4- 3 居民之河川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關係---58

4- 3- 1 各村莊居民之河川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 形式偏好之關係---58

4- 3- 2 全體居民之河川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形 式偏好之關係---61

4─3─3 小結---6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63

5- 1 研究結論與建議---63

5- 2 後續研究之建議---64

附錄一 參考文獻---65

附錄二 問卷內容---68

(3)

圖目錄

圖 1-1-1 新店溪流域圖---5

圖 1-1-2 研究流程圖---10

圖 3-1-1 新店溪流域圖---25

圖 3-1-2 獅潭鄉各村莊與河川關係位置---26

表目錄

表 2-1-1 文獻探討---11

表 3-1-1 選擇村莊所考慮之條件---25

表 3-4-1 問卷內容架構---31

表 3-4-2 研究變項的詢問內容表(變項等級皆為等距尺度)---31

表 3-4-3 研究變項的詢問內容表(變項等級皆為等距尺度)---32

表 3-4-4 研究變項的詢問內容表---33

表 4-1 各村母體數與抽樣數目整理表---35

表 4-2 各村母體背景屬性與抽樣數目整理表---35

表 4-1-1 百壽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關係---37

表 4-1-2 永興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關係---38

表 4-1-3 新店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關係---39

表 4-1-4 和興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關係---40

表 4-1-5 全體不同背景屬性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41

表 4-1-6 各村落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分析---43

表 4-1-7 各村落間對河川農業生產價值認知程度比較---43

表 4-1-8 各村落間對河川環境生態價值認知程度比較---43

表 4-1-9 各村落間對河川農村生活價值認知程度比較---44

表 4-1-10 各村落間對河川景觀遊憩價值認知程度比較---44

表 4-1-11 全體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分析---44

表 4-1-12 各價值認知項目之認知程度---47

表 4-2-1 百壽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關係---49

表 4-2-2 永興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關係---50

表 4-2-3 新店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關係---51

表 4-2-4 和興村不同背景屬性居民與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關係---52

表 4-2-5 全體不同背景屬性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分析---53

表 4-2-6 百壽村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分析---53

表 4-2-7 永興村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分析---54

表 4-2-8 新店村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分析---54

表 4-2-9 和興村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之分析---54

表 4-2-10 各村落間對生產利用形式偏好程度比較---55

(4)

表 4-2-11 各村落間對教育利用形式偏好程度比較---55

表 4-2-12 各村落間對遊憩生活形式偏好程度比較---55

表 4-2-13 各村落間對價值疏離形式偏好程度比較---55

表 4-2-14 全體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認知程度分析---55

表 4-2-15 全體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程度分析---55

表 4-3-1 百壽村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類群對環境價值認知程度---58

表 4-3-2 百壽村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程度---58

表 4-3-3 永興村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類群對環境價值認知程度---59

表 4-3-4 永興村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程度---59

表 4-3-5 新店村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類群對環境價值認知程度---60

表 4-3-6 新店村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程度---60

表 4-3-7 和興村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類群對環境價值認知程度---60

表 4-3-8 和興村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程---60

表 4-3-9 全體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類群對環境價值認知程度---61

表 4-3-10 全體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對河川機能形式偏好程度---61

(5)

圖 1-1-1 新店溪流域圖

圖 1-1-1 新店溪流域圖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從古至今,農村地區的聚落發展與區域內的河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再 者,「綠地」與「水」則是農村景觀中最重要的構成元素。這兩項元素提供農村 景觀的多樣性、生態性、遊憩與美學上的價值,而其中水資源的有效運用,更關 係著該區域發展的興衰。

農村地區裡的居民對於河川,不但有生產與生活實質上之需求,例如生活 用水、灌溉生產、防洪排水、氣候調節… 等,河岸環境對於居民而言更有著生態 上的意義存在,如淨化水質、涵養水土以及提供陸地及水中的野生動植物的棲息 地… 等,因此河川之於農村居民,除了有實質及生態上之意義與需求外,更有著 不可割捨的革命情感。

由於台灣地區的河川灌溉系統建設歷史久遠,有著先民智慧的累積與文化 的意義存在,而農村地區的河川,在農村地表景觀而言則是一項重要的元素,河 川利用引水系統中之水道,用其不同的寬度與長度,將農村地區的地表景觀串連 成一個網路系統,這樣的網路系統將整個農村地區的生態、遊憩、文化資源做一 個整合,成為一個流域文化,而其中文化資源更可以藉由這個整合過程,提供河 川具有多樣的遊憩與觀光價值,這也是公部門近年來

積極落實的重要建設目標之一。

苗栗縣中部山區內的新店溪流域,四周環山,對 外交通倚靠山谷間流域的開口,與外連結,是一山區 盆地型的流域文化,長久以來,農村地區的聚落發展 模式,即與流域內的河川灌溉系統分佈有著密不可分 的淵源關係,而至今確仍保有完整的早期生活模式,

更是中部流域文化重要資產之一。

但是新店溪流域中的幾個村落於近幾年度村民發 起封溪的動作,意為不歡迎外來民眾進入當地的河岸 空間,極端的動作引起相關單位的注意及外來民眾的 不解,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因公部門的決策規劃與民 意有過大落差或是民眾對公部門之規劃的價值認知有 所不同而造成彼此的隔閡。

由於在都會中的現代人近來對生活品質的提 昇,進而對景觀遊憩生活也更加重視,但是這並不表 示鄉村居民也是如此重視,而基於河川對農村地區歷 史人文的重要性以及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價值,農

村河川未來的規劃及利用,發現不應只以單一背景的使用者之意見做為依據,而 應將使用者的背景分類,收集各類群使用者之意見,做為河川規劃及價值利用參

(6)

考之依據。

在生態永續方面,現代的水利整治工程過分的依賴人工技術,而不尊重自然 現象,高度人工化的河川渠道是一個非常態的循環系統現象,使水域兩岸動植物 生存之條件降低,並導致其生態性逐漸消失,也致使其親水機能降低。就整個農 業生態循環體系而言,河川灌溉系統具有輸送物質、過濾污染物、蒸散與涵養水 源等功能,而過多的人造設施將導致河道內產生沈澱、淤塞等現象,這些現象導 致河川在農業灌溉利用與河川生態永續經營上,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為將農村居民對河川的價值認知與河川機能形式的定位做一最完整的探 討,對此,本文將對以下的課題進行了解:

一 深入民情,瞭解所需-未來的河川管理在考量防洪及灌溉機能外,開發觀 光遊憩與遊憩生活機能,是否為鄉村居民所接受?

二 環境價值認知-農村逐漸都市化,及農耕現代化等影響,村民對河川的灌 溉價值認知是否薄弱,對環境生態價值的認知是否降低,而景觀遊憩價值 是否是河川得到再利用之唯一機會?

三 河川未來發展評估-鄉村居民對河川環境的價值認知,是否會影響河川未 來的發展及河川機能形式的定位?

四 轉型之可行性-河川對農村居民而言多數是以灌溉為主,因此可否藉由農 聚落對河川的價值認知及居民的偏好之河川機能形式,進行農村河川的轉 型再利用,使之更具多元化?並且,重塑公部門對河川利用與河川機能形式 的定位之觀念。

農村地區的河川灌溉系統除了具有生態、遊憩、景觀美學之價值外,同時也 兼具有生產與生活等價值。因此,要解決農村地區河川規劃的眾多課題,必須是 要求一個全面性的規劃,採多目標的取向,兼顧水利與保育等目的。另從生態的 觀點來看,灌溉河川區域的環境經營管理,係講求以環境科學和生態保育原理為 基礎,應用其他相關學域的知識和技能來經營。

在此學生以對流域文化及河岸空間的熱愛與熱誠,來探討本研究所提出的課 題,期望能對流域文化、農村民情以及社會大眾,有所助益。

(7)

1-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居民對河川的環境價值與居民對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知 間之關係。分析居民的社經背景屬性不同,對於河川在生活、生產、生態、和景 觀遊憩等環境價值認知上之差異,同時探討居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的偏好與定 位。問卷的樣本將以苗栗縣新店村為主,及新店溪附近的四個村落全體居民為母 體,進行問卷調查。

本文將利用河川的「農村生活」、「環境生態」、「農業生產」與「景觀遊憩」

四類環境價值概念( Forman 1993 所提出綠園道 greenway 的環境價值),發展成 測量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之量表。並作類群分析,後對四項不同河川機能形 式偏好類群,「生產利用型」、「教育利用型」、「遊憩生活型」與「價值疏離型」(黃 仕憲 2000 ),將四個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與四個不同河川機能形式的偏好類群 進行交叉分析,目的為是否不同的河川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其對於不同河川機能 形式的偏好與認知會有所差異,因此,本文將提出各村莊居民對河川機能形式的 定位及偏好作建議,期望能對農村河川週邊環境生活品質的改善有實質的助益,

並作為公部門未來對河川再利用及河川規劃時形式的定位上之參考。具體目的為 一 了解流域內各村落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的差異性與對河川不同形式偏

好的差異性

二 探討居民背景屬性不同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定位偏好之關係 三 針對區域提出適當之河川機能形式的定位之建議

四 利用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來找出不同背景屬性之居民所需求之河川機 能形式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公部門對各村落的河川再利用及河川規劃時形 式的定位上之參考。

1- 3

研究範圍界定與內容

一 研究範疇

本實證研究區域範圍之選擇主要考慮到該地區在未來即將進行河川水資源 開發再利用之地區,而河川的選擇主要以河川的水文資料完整及具有歷史意義及 生態價值為原則,同時水資源的開發對該地區有正面的影響性。新店溪流域位處 苗栗縣東部山區,四周環山,對外交通倚靠山谷間流域的開口與外連結是為一山 區盆地型的流域文化,長久以來,農村地區的聚落發展模式,即與流域內的河川 灌溉系統分佈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至今仍保有完整的早期生活模式,更是 中部流域文化重要資產之一。

(一)研究範圍界定 1 地理上的界定

主要以苗栗縣獅潭鄉的新店溪流域為研究主題,包含河岸水域環境及沿岸的

(8)

四個村莊,由上游而下別為和興村、新店村、永興村、百壽村,等人口為四百 五十人以上村莊,最北為百壽村,最南為和興村,新店溪流域位處苗栗縣地理 中心,流域介於仙山山脈、八卦力山山脈、八角崠山脈之間,呈南北走勢流貫 獅潭鄉。

2 對象的界定

本研究於人的部份將河川使用者分為兩部分,本地使用者及外來使用者,本 研究只針對本地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對象包括鄉村河川之水域環境以及流域內 的居民,其中水域環境係指聚落週遭的水體與環境,包括水道本身及河岸環境,

因此所欲探討的對象除了天然的河川外,應包括人工開鑿的運河及灌溉設施,但 不做水利工程方面的研究。而鄉村居民於本研究中係指,居住於本流域境內,和 興、新店、永新、百壽村中,居住五年以上之村民。

3 課題的界定

對於新店溪流域水岸空間的未來發展,本研究主要以鄉村地區水岸空間的 土地利用及開發適宜性為課題,利用鄉村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與對河川機 能形式的偏好,提出新店溪流域未來的開發建議。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河川環境價值部份,針對河川在鄉村環境中的意義與重要性,及其 各項環境價值作探討,在引水灌溉系統部分,由於其相關水利設施分類極為複 雜,在不同的地形環境特質下,如平原、丘陵、台地、山地等均有不同的水利工 程形式,所以在此並不作水利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新店溪其為山區盆地及丘陵 形式且地區寬敞,於人力限制下其河道之構築形式及環境狀況是以研究範圍現地 調查為主要依據。

二 研究內容 (一)研究緒論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限制與研究方法流程之內容陳述及相關文 獻回顧。

(二) 相關文獻之探討

針對河川特性與河川對居民整體環境價值與重要性等資料做蒐集與分析,

同時探討現況鄉村對河川水資源的利用,及文化景觀,生態環境間的相關議題,

藉由以上的分析探討,以建立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理論基礎。

(三)研究設計

經由資料蒐集建立以居民背景屬性,河川環境價值與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 同等二項因子為主的研究架構,並提出相關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假設,同時建立問

(9)

卷設計,問卷調查方式及相關假設間的的統計分析架構,做為未來實證研究的操 作依據。

(四)實證研究與結果分析

於實證研究區域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出居民背景屬性與其對所在地區河川 環境價值認知的差異關係,以及居民對河川環境認知與河川機能形式定位間的差 異性,並進行統計結果的描述分析,最後提出符合未來河川最適的發展建議。

(五)結論與建議

總結研究心得,並提出研究結論,同時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1- 4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 研究方法

(一)資料蒐集與分析方面 1 相關文獻回顧

主要以河川廊道等相關理論為文獻回顧基礎,藉由探討其生態與社會價值,

做為建立河川環境價值之依據,並且針對河川環境與鄉村地區整體環境的相關研 究,作進一步之分析探討,進而建構河川的生產、生活、生態、及景觀遊憩上的 環境價值,同時探討當前河川水資源利用之課題,做為建構河川機能形式定位之 參考依據。

2 資料分析工具的利用

主要是將所得之資料配合統計分析方式,利用 SPSS 軟體(SPSS 與統計模式 建構),根據本研究所欲達成的幾項主要研究目的,依據其變項度量尺度,選擇 適當的統計方法,如次數分析,因素分析,族群分析,交叉分析及變異數分析等,

將資料處理所得之參考數據,訂定發展利用原則之建議。

(二)問卷研究設計方面

1 河川環境價值認知的度量方式

主要是針對河川環境的農村生活、農業生產、環境生態與景觀遊憩等四項 環境價值進行認知度量,檢測受訪者對於這四項環境價值同意的認知程度。

2 不同河道構築方式及形式定位認同的度量方式

主要是以實證研究區域內河道的構築方式作分類,並針對所歸納出的類型 進行建築成本,灌溉便利性,維護管理,景觀遊憩與生態保育等方面管理利用 的認同度。

3 居民的背景屬性方面

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歸納出影響居民環境價值認知的社經背景特性,進 行測試,以求得居民背景特性與相關認知因子間的關係。

(10)

二 研究流程 圖 1-1-2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相關文獻回顧

河川環境特性與環境價值之探討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

結論與建議 實證研究區域選定

問卷調查

實證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河川廊道的形成與發

展 河川廊道空間的意義 廊道空間的環境價值探討 緒論相關文獻與理論探討實證研究與方法建立

結果

分析 結論

(11)

第二章、相關文獻之探討 2- 1

文獻探討

本節之內容為有關本研究相關之文獻整理,並從這些國內外相關文獻得到相 關資訊及心得,以做為本研究參考及相關的理論基礎,並將所參考之文獻區分為 五個方向,水岸地區開發相關研究、親水模式之相關研究、城鄉開放空間理念探 討、環境生態理念相關研究、地區發展與水域文化相關研究,來探討文獻的研究 內容及成果,並對研究觀點探討,取得啟發與助益。

表 2-1-1 文獻探討

研究 方向

相關研 究之名

作者 研究內容、成果 對研究觀點之

啟發與助益

水岸 地區 開發 相關 研究

都市與 水域環 境空間 的結合 與生活 化--- 台南市 水岸環 境發展 潛力探 討

劉木賢 藉由相關理論文獻之提出,以十個思 考向度作為都市水岸環境發展構想 的參考,並探討都市與水岸環境之結 合與生活化之具體可行性,並以台南 市水岸環境及歷史時空架構為研究 對象。以發掘水岸環境所蘊藏的資源 特色,並提出全市水岸環境之發展構 想。

1.作者用不同 的思考向度切 入主題並以歷 史為架構而發 掘水岸環境所 蘊藏的資源特 色,但並無對 受益者之性質 建構歸納。

2.都市與水岸 環境之結合與 生活化之探 討。

3.建構全市性 水岸環境開發 架構之探討。

水岸 地區 開發 相關 研究

水岸空 間之再 生與活 化---台 南市水 岸地區 土地利 用與親

陳效之 水是上天賦予人類最珍貴之自然資 源,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之地方乃是水 岸環境與綠地相互結合的活動場 所,同時水也孕育出四大河川流域的 文明,帶來了利用海洋發展航運貿易 的便利,繼而進入海權擴張的時代。

根據這些例子,再再的顯示出水的多 樣性,然而現今社會環境的過度的工

1.文中強烈的 點出人與水的 重要性,並強 調正確的使用 河川,順應自 然生態發展法 則將是水岸空 間活化再生的

(12)

水空間 之研究

業化與都市化,卻忽略了這珍貴資源 的存在,導致了河港機能的逐漸減 少,並嚴重了污染了河川與海洋,故 處在這時代的規劃者,應該重新省思 水岸空間的規劃構想及開發策略,還 給水岸環境一個原屬於它們的白。研 究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1.水岸地區環境規劃相關理論之探 討。

2.台南市地域環境的時空架構現況 剖析。

3.水岸地區都市設計規劃性規範之 研擬。

4.研擬全市水岸環境開發構想及實 例操作。

最後綜合考量經濟、水利、地景、遊 憩、生態等向度,構逐出都市中最自 然且最有機之空間,以營造台南府城 特有的水岸空間風格。

第一步。

2.對不同的水 岸環境進行評 估工作、提出 相關之開發建 議,並驗證其 可行性。

水岸 地區 開發 相關 研究

WATE RFRO NTS-C ities reclaim their edge

Ann Breen &

Dick Rigby

以美國為主其他國家為輔,說明各國 水岸環境發展現象。並針對,各類型 水岸環境開發案例做探討,包括:文 化性質、生態環境型態、歷史意義、

混合使用、休閒性等等模式。

1.都市水岸地 區的空間現 象。

2.水岸地區的 空間開發方 式。

水岸 地區 開發 相關 研究

Urban Waterfr ont Develo pment

Douglas M.Wree n

都市水岸發展成為都市發展及都市 更新中的新課題,它涉及了水岸地區 都市更新與土地再利用的規劃。將都 市河川整治與都市開放空間之聯繫 結合為一體,賦予都市水環境的新生 命。本文以北美地區水岸環境的發展 為觀察對象,說明水岸的發展特展特 徵與展望。並針對水岸發展的個案進 行研究。

1.水岸地區的 空間發展展 望。

2.都市水岸地 區空間發展 課題。

3.水岸空間開 發方式。

親水 模式

都市河 岸親水 空間之

劉博文 水岸發展可以緩和都市空間之問 題,並有提昇環境品質之功能,因此 滿足環境機能與親水空間之引入是

1.作者針對水 岸規劃模式將 其歸納但並無

(13)

之相 關研 究

研究 河川規劃的方向。對於都市水岸環境 規劃模式歸納為三種:(1)親水公園規 劃模式(2)歷史水邊再生模式(3)都市 藍帶系統模式,對於水岸環境規劃原 則則提出三點原則:(1)生態原則(2)空 間原則(3)心理原則。最後並以高雄愛 河為對象進行親水空間規劃。

針對受規劃之 地區聚落模式 進行界定 2.都市親水觀 念之建立。

3.評估規劃準 則建立。

親水 模式 之相 關研 究

以景觀 美質評 估方法 分析都 市水岸 景觀之 研究-- 以高雄 港灣為 例

張守剛 以美國農業部林務署(U.S.D.A.),

運用於森林景觀經營管理之景觀美 質評估法(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odl),對擁有望富海洋資 源的高雄港灣水岸景觀環境進行評 估研究,並以 Litton(1968)對景觀調 查分析的經驗,輔助景觀美質評估方 法中,對於觀測樣本及挑選原則之擬 定,再導入多元迴歸分析之方法,尋 找出可量化之景觀特徵與代表景觀 美質 SBE 值之間的關係。研究中也 介紹景觀知覺的相關理論及景觀美 質評估方法。研究中歸納出幾個要 點:

1.群眾認為都市遊憩型之水岸環境 為景觀美質程度較高之類型。

2.當水岸環境中出現山景樹景或機 具設施等三元素時,將提昇景觀美質 之程度。

3.商業以及工業類型之水岸環境則 會降低景觀美質之程度。

4.漁港型之水岸環境則為景觀美質 評估中程度最低之水岸環境類型。

5.一般及工業倉儲建築貨櫃煙囪及 電線桿則為降低景觀美質之元素。

1.以不同的研 究方法對水環 境進行不同角 度的評估,將 有助於對水環 境使用者的了 解。

2.進行水岸景 觀的實地操 作,且藉此反 映不同社經背 景之民眾評估 結果。

親水 模式 之相 關研 究

淡水河 流域親 水策略 體系研 究

程二文 藉由「相關文獻評述」與「國內外經 驗研究」建立淡水河流域的「自我描 述機制」。現今在追求著都市發展及 經濟成長過程中,因為短視近利的政 策導向,忽略了自然資源的維護,淡 水河流域終究也成為工商業污染的

1. 的確在追求 都市發展及經 濟成長過程 中,短視近利 造成文化資產 及自然資源流

(14)

接受器,使得原本蘊含著都市開放空 問及親水環境,也連帶的被遺忘了,

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在尊重原有河 川機能,與兼顧都市發展與防洪的前 提下,整合行政、專家、民眾立場的 都市河川親水策略體系研究內容要 點如下

1.相關文獻評述與國內外經驗研 究,包括:重新建立起淡水河流域機 能,以及流域居民對淡水河的利用方 式。

2.從歷史研究中確立淡水河流域,

包括:親水環境與防洪計劃的歷史意 涵,從早期日本侵台之都市生產剝 削,中期國民政府遷台之發展政策,

後期以經濟發展為導向,但缺乏親水 理念的整合性。

3.找出淡水河流域當前的都市河川 機能與環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 略。最後再以基隆河截彎取直新生 地、社子島以及二重疏洪道等三個地 區為策略操作對象,以河川機能與利 用型態、親水與防洪發展歷史年表、

都市河川環境問題與推演、親水與防 洪整合、規劃策略體系示範提案等五 項操作因子,來攻善淡水河流域的環 境問題。並從中獲得淡水河流域的

「都市河川機能與利用型態」、「親水 與防洪發展歷史年表」「都市河川環 境問題與推演」、「親水與防洪整合規 劃策略體系」、「示範提案,等五項具 體成果。

失,但基本功 能尚存在之 下,這是否是 自然的循環演 化,每個演化 期將有不同的 規劃模式,而 形成一個循 環。

2.確立都市河 川之機能與利 用型態與相關 案例開發模式

2.案例操作模 式探討。找出 淡水河流域當 前的都市河川 機能與環境問 題,提出解決 問題的策略。

親水 模式 之相 關研 究

都市河 岸空間 之研究

林文山 都市河岸空間就地理與土地經濟效 益而言,可作為改善都市環境舒適 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都市河岸空間具 有治水、利水的實質機能,對於 水環境的規劃應導向以環境取向的 水空間,以巡迴都市失落的親水空

1.以土地經濟 效益的向度來 看,或許可將 未來結合歷史 進行規劃模式 的修正。

(15)

間,建立都市整體藍帶網路,再創都 市與水的新文化。本文提出的水 岸環境利用模式三:

(1)治水利用 (2)利水利用

(3)環境利用模式。

案例研究以台南運河為規劃對象,以 其建立都市藍帶系統。

2.建立都市河 岸空間環境利 用型態及環境 規劃理念。

3.河岸空間規 劃模式與內 涵。

親水 模式 之相 關研 究

非都市 景觀美 質評估 模式及 其影響 因素

顏家芝 影響景觀偏好的因素極多,許多國內 外相關研究中曾對這些影響因素做 過深入的探討。這些因素大致可分為 三大類型即實質、藝術、心理(認知) 因素,早期的研究在分析景觀偏好 (或景觀美質)時,均由研究者自是其 影響因素,而這些因素的屬性大多為 山、海、石、樹等實質環境因素,或 是形、線、色、質等藝術美學因素。

部份研究者認為這一類的因素無法 實際反應人類內在的感受,因此後續 的研究將這些實質因素以不同層次 的屬性解釋之,即認知體驗屬性。然 而,由這一類屬性的影響因素所建立 的預測模式雖能獲得較高的解釋能 力,但是較抽象的因素卻很難落實於 實際規劃設計的應用上,是故雖能獲 得良好的預測效果卻不能直接運用。

使用者可以影 響環境規劃模 式,而景觀偏 好因素又能影 響使用者,是 否景觀偏好因 素將影響環境 規劃模式,而 其各環的影響 比重是否決定 影響因素所建 立的預測模 式。

城鄉 開放 空間 理念 探討

都市開 放性空 間之研 究

謝伯昌 從「空間」、「開放空間」、「都市開放 空間探討」三層次中探討都市開放空 間的本質。以台中市為例,觀察都市 開放空間中有關「空間界定」及「人 群的活動」。

開放空間界 定,特質及活 動探討。

城鄉 開放 空間 理念 探討

市區河 川在都 市開放 空間體 系中發 展潛力 探討

林丙申 以規劃都市開放空間體系的角度,利 用貫穿都市中的河川,連貫構成都市 開放空間體系。案例探討中,以都市 設計、都市開放空間的角度,探討台 中市區各河川及其臨水區域在都市 開放空間體系中的發展潛力。研究臨 水區域再都市意象、都市景觀、遊憩

1.將河川視為 帶狀的聯繫空 間,將使使用 行為多樣化。

2.規劃設計中 對生態、視覺 景觀及休閒遊

(16)

活動中如何發揮河川資源之特性,發 展親水活動。

憩的要求及觀 念。

3.城鄉風格與 水岸環境之規 劃。

環境 生態 理念 相關 研究

Design With nature

Ian L Mcharg

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從事活動及環境 利用時,必須尊重自然環境運作之法 則,順應生態之體系,才能建立一個 和諧互利的環境。都市本身即是自然 的一部分,環境規劃者應認知都市之 生態,秉持以生態寫法則之環境規劃 原則,重塑或維護都市的生態環境。

環境生態理念 之建立,強調 順應生態之體 系

環境 生態 理念 相關 研究

台灣海 岸地區 土地利 用管理 之研究 ---以 景觀生 態學應 用於鹿 港地區 為例

陳永森 台灣海岸地區土地利用並無一指導 性之發展方向與管理策略,因此本文 欲以景觀生態學之觀點,探討台灣海 岸地區土地利用管理及相容性,進而 建立海岸地區土地利用方案,使之有 秩序發展並達成永續利用之目標。

本研究以景觀生態學之觀點,來探討 台灣海岸地區之土地利用管理以及 相容性,絕而建立台灣海岸地區之土 地利用方案。本研究採用 FORMAN

& GODRON 所提出之一般原理及景 觀構成因子分析方法,以作為海岸地 區土地利用秩序與相容性之評估基 礎。研究結論為台灣海岸地區之土地 利用並無完整性之發展方向與管理 策略,但若將土地利用資料經轉化成 為景觀生態構成因子後,並結合景觀 生態原理,使土地利用間衝突性降 低,達成海岸地區環境永續發展之目 標。

1.景觀生態學 應用於水岸環 境土地利用管 理之探討。

2.以景觀生態 學的角度出 發,應用於水 岸環境開發 上,並對水岸 環境管理經營 作一探討。

3. 訂定海岸地 區土地利用秩 序與相容性評 估基礎,建立 台灣海岸地區 土地利用方 案。

環境 生態 理念 相關 研究

河川綠 帶規劃 與復育 ----以 四分溪 為例

連宮瑩 1.河岸綠帶的規劃與復育應可以達 成三項目的,一.恢復河岸綠帶環境 連續性之生態機能考量,二.河岸綠 帶之連結作為緩衝角色以減輕河岸 環境所受到之人為活動干擾,三.河 岸綠帶之連結作為空間機能的串連

1.強調必須尊 重自然環境運 作之法則,順 應生態之體 系,才能建立 一個和諧互利

(17)

以保存當地人為發展景觀、提昇環境 品質與視覺景觀之美感。

2.本研究認為經由進行河岸綠帶連 續性評估,可作為選定河岸綠帶規劃 及復育的優先順序參考。在河岸綠帶 規劃策略上,主要建立以河岸綠帶作 為河岸地土地利用基本部分的重要 觀念,考量河岸地之土地取得,包括 公共設施用地之取得、河岸型式改 善、河岸綠帶(greenway)的重建串 連。然而,每一條溪流都有其不同的 獨特性、不同之功植物群落,或不同 的人文活動發展、土地利用方式,應 正視各河域不同的生態特色來進行 河岸綠帶之規劃與復育。

的環境,並舉 出實質目的。

2.在此作者提 出發展不同河 川的人文特 色,正視各河 域不同的生態 特色來進行河 岸綠帶之規劃 與復育。

環境 生態 理念 相關 研究

綠地計 畫之理 論與實 證

王秀娟 重建土地是近來世界各國相當重視 的一項環境復甦工程,為此,公園綠 地發展也不再只依據單向的人口成 長規劃、服務半徑範疇以及休閒遊憩 滿足為目標。而是尋求更寬廣、更有 系統化之都市生態健全發展,乃至全 球生態環境之改善。公園綠地當應發 揮兼具生態保育、防災、休閒遊憩以 及景觀美質等之系統性功能,因此,

新世紀的綠地不再只是散佈在都市 水泥叢林中之「綠色區塊」,而應以 綠洲、綠廊、與綠網鑲嵌在大地綠幕 上所形成的完整綠地系統

(greennetwork)換言之,綠地計畫之推 動就是實質環境規劃政策之一項綠 色革命。

綠地、開放空 間的機能在此 得到分類及整 合,如果應用 於水域開放空 間上將增加新 的機能分類

環境 生態 理念 相關 研究

環境規 劃

施鴻志 環境品質因具有不能獨享以及無法 排他的性質,而屬於公共財的,一種;

一般財貨在生產時或多或少都會產 生外部效果,而公共財又因其所具有 的特性,對於污染環境所造成的外部 成本無法內化為生產成本,造成整體 資源使用的無效率。

文中生態環境 即是一種公共 財的理念,而 公共財的界定 是否有區域之 限,對提升及 保有當地人文

(18)

生態環境即是一種公共財,因其在消 費上完全沒有獨享性,任何人對一既 定環境品質水準的消費,並不影響其 他人也享有同一環境品質水準下的 消費,由於建立排他性的成本會逐漸 昂貴,成本將會超過環境品質改善後 的效益,就大區域而言,更需要相當 驚人的費用以建立排他性,因此對於 生態環境在成本過大,不易建立排他 性的情況下,一般仍將之視為無排他 性財貨。

特色塑造城鄉 環境是否有影 響。

環境 生態 理念 相關 研究

城鄉生 態

林憲德 以生活居住環境探討生態設計的理 念及實務。其內容由國土規劃、城鄉 建設、交通、水利、景觀互建築細部 等向度上,對全盤性的生態環境設計 理論進行探討。以提供現代工程實務 中,關於生態設計的基本內涵的瞭解 與認識。對於生態工程的觀念進行了 解。

1. 以生活居 住環境探討生 態設計的埋念 及實務。

2. 內容中國 土規劃、城鄉 建設、交通、

水利、景觀至 建築細部生態 環境設計理論 進行探討。

3. 提供現代 工程實務中,

關於生態設計 的基本內涵的 瞭解與認識。

4. 對於有關 於生態工程的 觀念進行了 解,以尊重自 然的平衡 。 地區

發展 與水 域文 化相 關研

地方丈 化與歷 史水域 再生- 北投生 活印象

張正賢 在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在都市發展以 經濟掛帥的過程中,都市河川已喪失 了應有的功效,並使得富含歷史文化 的河岸環境親水機能消失,反倒成了 污染的全然接受器。在環境保護與親 水環境的觀念下,相關單位開始提出

1.探討人、地 區、水三者關 係的環境涵構 裡,又強調人 與地區及人與 水的關係,以

(19)

究 導覽館 設計

一些共通規範的河岸發展構想。但河 域型態卻始終無法成為都市休閒的 一部份。而如今河川整治著重於「大 河計畫」,似乎與當地居民生活並無 緊密之關係,以至於不足反應地區之 意誠及地區意象之建立。

設計論文藉由文獻回顧與案例研 究.試圖勾勒出河域的自我描述機 制。藉以探討人、地區、水三者關係 的環境涵構。研究結論針對相關之論 述提出設計原則:

1.環境生態觀(Designwithnature] 從 河岸本體與自然環境兩者之間,透過 生態過程,探討地區水域的復甦。

2.場所空間觀(Designofplacet 每一 地區都有其自然人文與文化演變的 歷史程序,並分析當地區域與河流關 係的定位。

研究最後北投磺港溪為實證之對 象,並藉由以社區角度下之溪流整 治,建立初步的親水環境基礎與規劃 概念,並提出實質親水環境的相關規 劃構想。透過設計的手法,將水域的 轉化、重構、空間與活動等相關因子 的引入,使河川環境與地區特色重新 串聯起來。因此河域環境場所的自明 性不僅僅是形式,而是一種生活與' 心靈上的體驗。

使用者為主 軸。

2.從河岸本體 與自然環境關 係,透過生態 過程之探討,

以實現地區水 域之活化與在 生。

3.強調每一地 區都有其 自 然與文化的歷 史演變,以及 地區與河流關 係的相對定 位。並以北投 磺港溪為實證 之對象,提出 實質親水空間 規劃構想。

地區 發展 與水 域文 化相 關研 究

地區經 營管理

施鴻志 書中主要以地區經營的規劃角度為 出發點,論述競爭力、地區永續發 展、風格形塑、風險管理的理念。以 總論篇、國土經營管理篇、城市經營 管理篇、生活環境經營管理篇所組 成。

總論篇介紹地區經營管理之內涵;國 土經營管理篇介紹國土經營管理的 重要方法,城市經營管理篇則論述城 市風格形塑、國際化建設、地區行

1.以地區經營 的規劃角度為 出發點,論述 競爭力、地區 永續發展、風 格形塑、風險 管理理念。

2.從國土永續 的發展、城市 風格的塑造到

(20)

銷、地方財務管理與預算;生活環境 經營管理篇則強調生活環境的經營 以及災害管理等觀念。將經營管理相 關理念落實到空間中,從國土永續的 發展、城市風格的塑造到地區生活環 境品質的提昇等不同的規劃尺度,解 析地區經營管理新走向。

地區生活環境 品質的提昇等 不同的規劃尺 度,解析地區 經營管理新走 向。

地區 發展 與水 域文 化相 關研 究

城鄉風 貌與公 共工程 建設之 探討--- 以河岸 親水空 間為例

劉昌文 在實證研究方面,本研究選取台中縣 大里市大里溪流域河堤親水空間景 觀改造計畫案及南投縣烏溪流域文 化景觀塑造案為實證研究對象。經由 研究發現,大里溪流域河堤親水空間 景觀改造計畫對於自然環境、人文環 境及遊憩環境之塑造等方面,均尚不 足以培育出當地地方特色,對於城鄉 環境之塑造無法克竟其功。烏溪流域 文化景觀塑造計畫則考量水岸地區 之特性及空間場所之特質,確立親水 空間主題計畫,引導河岸治理及保有 河川自然本質與風貌特色,對於城鄉 風貌的改善具有正面積極意義,唯亦 應兼顧開發與保育,方可創造永續經 營的親水空間。

兼顧開發與保 育,方可創造 永續經營的親 水空間。培育 出當地地方特 色,保存當地 生活文化才是 對城鄉環境塑 造有所助益。

(21)

2- 2 河川之意涵及環境特性

地表逕流自然匯集而成的水流,有明確的水道者,不論其大小皆稱為河流。

河流承受天空降水量。包括若干主要支流,還有溪、澗、溝等注入,而構成河川 流域或集水區,一般河流依流程可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等五個區段,

河川流經都市地區多為地勢較為平坦,河床坡度較小,淤積細砂及淤泥,流速緩 慢而穩定,乾季仍保持相當持續流量,生物棲息環境變化較少。後因都市人口較 密集、工商發達和人為開發而使自然彎曲的河道整治為較平順之河道。

河岸空間在機能上是使大量未滲透土層的雨水氾濫的地區,其環境易受天侯 影響而改變,在該範圍內任何人造環境和活動,均有遭受洪水侵害之可能。而河 域環境為一自然生態系統,孕育許多生物群落,尤其河海交界處有許多沼澤、濕 地,任何環境的改變或活動的產生,均會對此區生態造成重大影響。

一 河川流域與城鄉風貌概況

在河岸空間及城鄉風貌形塑的議題裡,以清淨的河水及完整的河川生態為主 要目標,而過去公部門對溪流河川之利用,則仍停留在治水、防洪及污染防治的 層面上,常常因相關單位的著重點與立場不同而有所差異(劉昌文 1999),所以 對於河川溪流整體環境的整治工作欠缺整體性的掌握,從河川生態體系的維護、

河岸土地利用等方面可見。如果欠缺完整的河川屬性分析,就無法就河川親水空 間之利用為一通盤性的規劃。

現在行政院環保署所推動的「流域整體性環保計畫」,是期望能引導地方環 保單位以自然形成生活圈及文化傳統之河川流域為單位,優先整治十條都市河 川,配合水質改善、廢棄物清除整理等措施,並選定適當河段進行河川水岸環境 景觀設計與建設工作,以期喚起民眾對河川的美之重視,進而帶動河川保育之具 體行動,以落實流域整體性環保計畫之執行。在推動過程中,有關各項污染改善 已有明確的執行方案,而在環境景觀、綠美化計畫推動方面,則極需在環境生態、

工程技術、財務及行政等各方面加以整合,以利整體河川生態與環境景觀之提昇。

這顯示政府推動「流域整體性環保計畫」,主要引導地方環保單位以自然形成生 活圈及文化傳統之河川流域為單位來進行,流域整體性環保計畫也以成為城鄉風 貌形塑的重要內容。

台灣的河岸整治工程太過單一,欠缺全盤性並輕忽了民眾參與與自發性加入 環保防污、河川地經營維護之意見(劉昌文 1999),原因在於於管理體制分工,

各行政單位於相關政策考量上的系統性掌握較弱,並以人文為主體的資源利用規 劃,忽視與河川自然生態間的平衡,相融的關係,常塑造成單調、人工化的河岸 景觀,無法拉近及引導人們親近河川,同時,動植物也無法棲息。而無論既有或 整建之河岸均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顯示公部門推行河岸整治,過於以人文為主 體,過於人工化的河岸景觀,在資源利用上缺全盤性。

(22)

二 河川之機能 (一)河川機能演化

人類集居形式的變遷,分成四個時期 1 農村聚落時期 2 商業城市時期 3 都市形成初期 4 高度都市化時期(程二文 1997)(劉博文 1994)。由於人類的文明 大多依著河川開始的,許多重要的城市都是依著河川的資源及便利性得以繁榮,

而成了特殊的都市環境與風格。並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 命以後,人類的生活模式徹底改變,都市與河川的關係亦隨之產生極劇的變化,

而形成以上四個時期。由於早期的生活多以農業或漁業為主,所以河川平原就成 了早期聚落發展的主要條件,聚落就非常的倚賴者河川,此為河川互動過程中的 親水、利水過程,並為農村聚落時期。而後是商業城市時期,是由於聚落形成後 逐漸擴大為城鎮,人口增加,商業行為因而活絡,水運因而繁榮,並向內陸發展,

而此時河川供給飲用水及生活用水的能力就成了城市規模大小的重要條件,河川 與城市繁榮與否關係密切,而此時並為親水、利水、治水過程。接下來都市形成 初期,是因為陸地運輸興起,人們更往內陸跨上一大步,而水路既沒落,並成了 都市的邊緣地帶,並為工廠工業廢水排放處,造成污染及淤積,利水功能失去無 法排除洪水,因而進入治水及棄水過程,最後是高度都市化時期,基於前項時期,

各國興起都市美化運動,開始反省與回憶過去的河川,進而整治及修復河川,才 成為當代的親水文化復興過程。

(二)河川的機能

河川環境的基本需求及機能,由劉木賢於 1998 年發表的論文文獻整理如 下,基本需求方面可分為下列四項:(1)防洪治水的需求 (2)水資源利用的需求 (3) 休閒景觀的需求 (4)環境生態的需求。

河川的機能方面 (1)治水機能: 洪水的排洩、地表水的排放、地下水的排洩、

都市污廢水的排放、土砂的排放。(2)利水機能: 提供民生、灌溉、航運交通、農 漁產業利用、水力能源利用、工業用水源。(3)生態機能: 提供生物棲息場所、微 氣侯的調節、淨化空氣、淨化水質。(4)空間機能: 提供民眾活動場所、防災避難、

地域區隔、良好住居環境源。(5)親水機能: 心境的滿足、水邊休憩活動、都市景 觀的塑造、整體環境利用。

2- 3 河川的環境價值探討

在此針對本研究方向將河川的環境價值由河道空間價值及農村河川的環境 價值切入探討,而農村河川環境價值屬於河道空間價值部份,因為地區範圍之不 同而有所差異,並且農村地區的河川以灌溉為主,在此又將文憲再整理為適合本 研究之研究變項所使用的環境價值,探討如下。

一 河道空間的價值

不同的廊道有不同的功用,大體而言,可分為生態、社會上的機能,藉由以

(23)

上機能與其周邊區域環境互動的結果,而顯示出其環境及社會上的價值。(Forman 1993) 在生態價值上廊道空間具有六項基本的生態機能:(1)棲地 (2) 溝渠 (3)屏 障 (4)過濾 (5)資源 (6)污水槽等 (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1986)

河川在社會價值、休閒遊憩價值、景觀美質價值、生產價值上,由 Forman 1993 年的文獻資料整理如下,社會價值方面;隨著都市地區人口急遽成長,對 於休閒遊憩的需求也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增加民眾的休閒去處,利用廊道空間特 性,將都市與鄉村間的綠地、人文景觀、住宅區等等相連接,創造出一處休閒之 綠帶空間。

在休閒遊憩價值方面,廊道能提供休閒遊憩機能,並維持美好景觀風貌,線 狀的廊道使許多水道更加舒適,讓人們能沿著水道划船、釣魚以及欣賞秀麗景 色。參與遊憩的人因此能更親近綠園廊道,或是促進鄰近地區土地使用型態改 變,以及增加更多實質上與生物上的特色。

在景觀美質價值方面,所有類型的廊道都是結合自然與文化作用而成。自然 廊道如河流,則因受到人類活動與改變景觀等行為,而影響其生態與景觀美質之 價值,而以人類工程技術面設計的廊道如運河渠道,則因人工化的程度過高使其 自然度降低。因此,若能恢復沿線原生動植物則會增加其價值。由於河川廊道通 常是順著自然地形,如小溪、河流與山脊分布,成為聚落發源的要件之一,具有 豐富的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性,結合美學功能以增進歷史與文化風貌,這對人們景 觀美質經驗與場所感是非常重要的。

生產價值上,河流廊道是自然界中重要且珍貴的自然資源,除了以上的遊憩 與景觀價值之外,同時也兼具生產與生活的價值。如給水、排水、交通運輸及食 物供給等。在過去,河流廊道以食物供給與提供交通運輸來引導農村聚落的發 展,直至今日,隨著經濟發展而使得河流廊道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但與農村聚 落的事業發展與民生利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 農村河川的環境價值

灌溉河川在農村景觀而言是屬於「河流廊道」的一種,而河流廊道的環境價 值在於生態與社會兩方面。對於農村地區灌溉河川的環境價值,是基於水田灌溉 的三項機能「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林章欽 1996)所衍生而來。林章 欽 1996「農業生態保護」文中題到對水田灌溉的各種機能與效果所做的分析指 出,生產性機能的效果屬於稻農本身為私益,生態性機能與生活性機能之效果則 為公益,屬於相關地區的一般居民。

在河岸及渠道沿岸社區親水空間之佈置的研究指出,灌溉河川的機能主要可 區分為以下三項(張煜權 1999),生態機能:包括涵養生態系、維持景觀、補助地 下水及維持水生動植物及昆蟲的生育環境。生產機能:可供作灌溉、排水,動力、

養殖、洗滌、消防及航運等生產性機能。生活機能:提供豐富的景觀、從事環境 教育活動及提供藝術及文化等休閒活動空間。

因此,本研究依據河流廊道的空間價值,及農村河川與農村整體環境的關係

(24)

歸納出農村河川的環境價值,其中包含農業生產灌溉水源之供給、農村生活雜用 水之支援、環境生態之維護與景觀遊憩之提供等價值。其環境價值之文獻說明如 下:

(一)、農業生產價值:

(1)農業生產灌溉水源之供給。(2)改善農田之土質。(3)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 品質。(4)提升作物栽培經營管理之效率。(5)農村地區養殖、畜牧水源之提 供。(林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張煜權 1999)

(二)、環境生態價值

(1)改善農村地區微氣候環境。(2)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源之不足。(3)提供 野生動植物棲息之場所。(林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張煜權 1999) (三)、農村生活價值;

(1)農村地區消防與雜用水之供給。(林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張煜權 1999) (2)都市地區用水不足之支援。(林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張煜權 1999) (3) 灌溉河川的流動,減少堆積的產生,降低蚊蠅滋生與疾病的發生及傳染,有 助於改善農村地區的衛生環境。(林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 (4)灌溉河川的 建設繁榮農村,同時藉由水利營運組織的運作,促進農村的聯繫與合作。(林 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

(四)、景觀遊憩價值:

(1)提供農村地區良好的居住環境品質。(2)相關的水利建設設施可做為解說 教育之題材。(3)灌溉河川與農田的交錯景象,提供農村地區豐富的田野景 觀,而成為居民從事親水與休閒活動之空間(4) 灌溉河川周邊環境之場所。

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棲息,提供戶外環境教育。(林章欽 1996,蔡明華 1999,

張煜權 1999)

本章多以文獻資料為主,而從文獻資料中的分析課以得知河川可以有著很多 的功能其中河川可就其人文屬性及自然屬性之不同,界定相異的發展機能。廣而 言之,河川兼具「治水」、「利水」與「親水」之機能,可惜目前親水機能多被輕 忽。本研究認為河川生態發展與永續利用之理念不可或缺,尤應加深全民對河川 生態的保育觀念,才可減少目前台灣的河川災害。公部門應整合各個不協調的事 務單位,引導全民親近河川,並使河川的單一工程利用與生態維護工作結合為 一,則親水空間的魅力必可成為創造城鄉新風貌永續發展的新境界。面對河川整 治問題,在短期做法上或許可以以科技或科學的方法,獲得一時的成果,但在長 期的發展上,需靠民間團體,及在地民眾的參與與自我約束約制,才能達到河川 流域有效利用及再生重生的目的。

(25)

第三章、研究方法

3- 1 研究範圍選擇及研究範圍之水文及人文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鄉村的河川水資源再利用,因此實證研究區域範圍之選 擇主要考慮到該地區在未來即將進行河川水資源開發再利用之地區,而河川的選 擇主要以河川的水文資料完整及具有歷史人文意義及生態價值為原則,同時水資 源的開發對該地區有正面的影響性。新店溪流域的居民以務農為多,村民刻苦耐 勞,自古以來便以各種方法於溪流中引水灌概發展農業,克服地理環境上地型崎 嶇及河川水量不穩定的狀況,所以沿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

水利灌溉形式,是當地農業生產文化上的特色,在此看到 了偏遠山區鄉村的居民為了生存用盡各種方法引取大自 然的資源,發展農業維持生計至今,本流域文化及族群的 特色既表現於此。此流域主要之農作物以稻作、柑橘、茶 葉為主,並引取新店溪灌溉之便,其中以仙山茶,最得地 利、氣候之天然優勢。新店溪流域是一個山區盆地型的流 域,長久以來,農村地區的聚落發展模式,和流域內的河 川灌溉系統分佈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至今仍然保有 完整的早期人們生活模式,更是中部流域文化重要資產之 一(獅潭鄉鄉志)。本研究選擇村莊做為研究方向之主要依 據是以村莊與溪流之位置關係為優先考量,其次是村莊人 口數、及未來有無對河川的規劃、水資源應用於農業上、

及農業人口,而選出獅潭鄉七個村莊中的和興村、新店 村、永興村、百壽村,而村莊與溪流之位置關係的條件下,

豐林、新豐、竹木村位置都離新店溪 2.5 公里以上,所以 未列入研究範圍內,加上未來對河川並無規劃設計,而於 農業人口上比例為七村最低,而水資源應用於農業上的條件 中,新店村、永興村、百壽村、豐林村視為欠缺,和興村、

新豐村為有,竹木村則為無須。

經過選擇的條件篩選後以和興村、新店村、永興村、百壽村為研究村莊,選 折條件之比較,如表 3-1-1。

表 3-1-1 選擇村莊所考慮之條件

(條件) 百壽村 永興村 新店村 和興村 豐林村 新豐村 竹木村

村莊與溪 位置關係

溪流旁 延溪流 溪流上 溪流上 距新店溪 2.5 公里

以上

距新店溪 3 公里以

距新店溪 4 公里以

上 人口戶數 471 人

(159 戶)

775 人 (194 戶)

1242 人 (343 戶)

747 人 (201 戶)

747 人 (218 戶)

453 人 (125 戶)

935 人 (259 戶) 圖 3-1-1 新店溪流域圖

(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獅潭鄉鄉誌)

(26)

未來河川 規劃

有 有 有 有 無 無 無

水資源應 用於農業

設施不全 設施不全 設施不全 有 設施不全 有 無須

農業人口 70% 65% 55% 60% 35% 50% 45%

(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苗栗縣戶政單位及鄉公所 92 年 5 月)

圖 3-1-2 獅潭鄉各村莊與河川關係位置 (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獅潭鄉鄉誌)

一 新店溪的水文

新店溪流域位處苗栗縣中部山區,四周環山,對外交通倚靠山谷間流域的開 口與外連結是為一山區盆地型的流域文化,新店溪之主流獅潭溪的長度有 21.9 公里,水域面積則為 23.295 平方公里。獅潭溪的支流有數十條之多,而其支流 皆來自於於高山,因而高山魚類可以悽息在新店溪和桂竹林溪。流域中魚類生態 方面保有台灣原始的珍貴魚種,提供台灣生物學上的重要資源,更有生態上的保 存價值,常見的魚種包括:吉利吳郭魚、平頁魚、短吻嫌柄魚、石賓、粗首魚、

丹氏臘、腳魚、台灣石鮒、淡水河跪、尼羅吳郭魚、極呆紉魚、台灣平鰭鰍、羅 漢魚、台灣石爬子等。

二 新店溪的人文

在過去獅潭仍是一片蠻荒之地,全部幾乎都是台灣原住民賽夏族的住所,並 多聚落於新店溪流域,是北部山區的一個獨立族群。他們每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十 年為一大祭),至今仍是本島現存最原始,最完整,最純樸的原住民民俗祭典,

具有深遠意義,直到十九世紀末時,台灣的經濟受到滿清政府的鼓勵,以山地樟 腦資源的開發為首要,民間受此風潮鼓舞,漢人即向擁有茂盛樟木林的獅潭鄉作

N

(27)

大規模的開墾,而後賽下族才移居至南庄及五鋒鄉,矮靈祭,可說是賽夏族文化 保持最完整的碩果。獅潭鄉的住民以客家人為主,光復以後,獅潭鄉人口逐年增 加,人口成長的原因,是因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府政策的實施。本鄉人民 多半以農為主,人力自然不能短缺,再加上農家經濟所得提高,衛生醫療獲得改 善的結果而使人口增加,但台灣工商業慢慢抬頭,吸引農村人口往都市集中,獅 潭鄉的人口外流的情形才開始明顯。

以下對現今鄰近新店溪的本研究範圍,四個村落做介紹 1 百壽村

百壽村面積 1200 公頃,人口 471 人,位於獅潭鄉北邊,清朝時期都是 賽夏族原住民居住,直到拓墾家黃南球先生到此開發後,原住民就遷往山 上,漢人客家族進住至今,當時村中以製造粗紙為主,所以又被日本人稱為 紙湖,早期村內山較多田地較少,一般居民靠山邊維生,以養豬養雞為主,

現今村民大量開墾山地,引河水灌溉耕作田地,並以農業為主,並保有早期 傳統的生活模式。

2 永興村

永興村面積 1110 公頃,人口有 775 人,位於百壽村以南,新店村以北,

永新村最早期是一大片坪坦的台地,開墾者大多落腳於此地,並且台地廣 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引水灌溉便利,最適合耕種從事生產,農業人口 達 65%以上,村民多種植稻穀、茶、果樹等,居民過著標準的農村生活。交 通方面更是便利,有台三線經過及數條產業道路,及明德水庫環湖道,對農 業產品的產銷幫助極大。

3 新店村

新店村面積 1061 公頃,人口 1242 人,是全鄉人口最多的村莊,新店村 北邊為永新村,南邊是和興村,是獅潭鄉的政、經、文教中心,獅潭鄉行政 大樓就在新店村,國中、國小、衛生所、農會、戶政單位及郵局、電信機關 都在此,因而帶動新店村的商業發展,新店村務農者以稻穀、柑橘、茶葉為 主,地勢、天候及灌溉都便利,並有省道連結,交通便利,生活模式較現代 化。

4 和興村

和興村面積 1160 公頃,人口 747 人,地理上位處獅潭鄉中間地帶、東 西兩側以高嶺為地界,景觀特殊,北邊是新店村,南邊為豐林村。和興村境 內古蹟許多,其中由來是滿清時代賽夏族原住民常於地盤上與村民衝突,因 此村民組成的民防組織,為和興村留下許多與賽夏族激烈抗戰的歷史地景,

及歷史故事,流傳於村內。和興村以製造樟腦為主要產業,也是主要的經濟 命脈。

(28)

3- 2 研究架構之建立與研究變項定義

一 研究架構之確立

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回顧之結果,本研究提出三個主要探討的研究內容,即

「居民的基本背景屬性」、「河川環境價值」與「河川機能形式定位」,建立本研 究之研究架構。三個研究因素所欲探討之關係如下:

(一)居民基本背景屬性不同,會影響其對河川環境價值之認知

「認知」指的是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其中知 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認知(此為學者侯錦雄先生 於 1990 時發表論文中提到,郭彰仁先生亦是,1998 時)而人們對於周圍環境的看 法,透過認知的作用而產生,認知作用則依靠知覺將各種知覺歸納出原則,建立 知識以指導行為發展而適應於變遷中的環境,此即為「環境認知」。因此,依據 上述的概念,本研究探討居民的背景屬性,包括年齡、職業及居住地區、居住時 間等等因子的不同,其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包括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城鄉生活、

景觀遊憩等價值認知的差異為何? 其中將居民的背景屬性設定為自變項,河川環 境價值認知設定為依變項,後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二)居民背景屬性會影響其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的喜歡程度

此項研究在利用居民背景屬性的不同,以瞭解其與不同的河川構築形式喜歡 程度的關係。其中居民背景屬性為自變項,河川機能形式的偏好為依變項。

(三)不同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居民,對於河川機能形式定位方式認同會有所差異 不同的形式針對其在灌溉便利、觀光遊憩、維護管理、生態保育等管理方式 認同做探討。並從居民環境價值認知類群之不同,來探討其與各項河川機能形式 間的認同差異性。將居民價值認知類群為自變項,河川利用河川機能形式定位為 依變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此部分目的在於了解居民對於河川環境價值所持 有的認知態度,做為居民環境價值認知類群的區隔依據,以進一步檢測環境價值 認知不同的類群,其對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同是否有所不同。

依據上述的研究概念,擬定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探討居民對於不同的河川機 能形式下在灌溉便利、觀光遊憩、維護管理、生態保育等管理方式認同之差異關 係。

二 研究變項定義 (一)居民的背景屬性

屬性,其意義為「指定性變項的類屬」。本研究所指的居民基本背景屬性包

括、年齡、居住時間、職業 居住地區。

(29)

(二)河川環境價值

本研究所指的河川環境價值,依據(Forman1993)所提出綠園道(greenway)的 環境價。因此,在本研究根據上述的原則及文獻,應用河川環境價值、農業生產 價值、環境生態價值、鄉村生活價值與景觀遊憩價值於本研究。

(三)河川機能形式

在本研究中河川機能形式,是依(黃仕憲 2000)所提出水圳分類命名以及實 地現況調查結果及參訪台灣各河川相關單位、內政部水利署(局)等單位資料作分 類而得,而所謂的形式定位認同指的是居民對於這些不同的河川規劃形式,在灌 溉便利、觀光遊憩、維護管理、生態保育等形式上的認同程度。

3- 3 研究主題與研究假設

一 研究主題

依據本研究所擬定的研究架構,提出以下三個研究主題與三個研究假設,分 別說明如下:

主題一: 探討居民背景屬性與河川環境價值認知的關係。

說明: 針對受訪者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分別與居民的背景屬性,年齡、職業、

居住地區、居住時間等變項進行 T-test 與變異數分析。以檢測受訪者基本屬性不 同其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是否有所差異。

主題二: 探討居民背景屬性與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喜歡程度的關係。

說明: 藉由居民基本背景屬性,與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喜歡程度作變異數分析,以 檢測居民對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機能形式偏好間的差異關係。

主題三: 探討居民環境認知類群與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同的關係。

說明: 針對受訪者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因素成分作簇群分析,而得到不同的價值 認知類群,將所得的認知類群與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作變異數分析,以檢測居民 對環境價值認知與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同間的差異程度。

二 研究假設分析

以下將針對上述所提的三項研究主題與三項研究假設,說明其統計假設、統 計檢定與資料統計方法:

(一) 研究假設一: 居民背景屬性的不同,其對河川環境價值認知程度會有所差 異。

本研究假設之目的在於探討,居民基本屬性不同是否會造成其河川環境價值 認知的差異,其中以經由因素分析所得因素成分之環境價值認知因素為依變項,

(30)

居民的背景屬性為自變項進行檢測。

(二) 研究假設二: 居民背景屬性不同,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喜好程度會有差異。

本研究假設之目的在於探討,居民背景屬性不同,其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偏 好的差異程度。其中偏好程度為依變項,居民背景屬性為自變項進行檢測。

(三) 研究假設三: 居民環境價值認知類群不同,其對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同與利 用方式的認同程度會有所差異。

本研究假設之目的在於探討,經由因素分析分類後的環境價值認知類群,其 對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同的差異程度。其中河川機能形式定位認同為依變項,居 民環境價值認知類群為自變項進行檢測。

3- 4 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

一 問卷內容設計

依據研究變項,本研究之問卷內容包含河川環境價值認知、不同河川機能形 式定位偏好、個人基本背景資料三項,分析居民的社經背景屬性不同,對於鄉村 地區河川在生活、生產、生態和景觀遊憩等環境價值認知上之差異,同時探討居 民對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在生產利用型、教育利用、遊憩生活、價值疏離型上的 偏好與認同,如架構表 3-4-1。問卷問項設計是針對村民教育普及程度及有限的 環境相關資訊而設,以能反應村民對生活環境中的河川之功能了解多少為主要目 的,問題項目難易程度訂定,是由事前於村落間長期的觀察並融入村民生活中及 多元化的實地訪談中,初步了解村民大概了解的程度範圍而定出問題深淺上下限 而設計,並根據相關文獻及參考相關實證研究之研究工具,建構研究內涵,並先 行於當地鄉公所部分行政人員帶回與其家人作問卷初步填寫測試,並提出對問卷 的建議,以作為修改問卷問題項目的依據,同時為了解居民對於未來河川機能形 式定位之建議,設計一項開放式問項,收集意見,問卷以單選題設計,問卷內容 有部份專有名詞,故本研究問卷進行過程中都於受問卷者旁視其發問做解釋,並 針對不識字者及使用母語者對其相關字句翻譯客家語協填問卷。在問卷的河川環 境價值問項上有四個變項,每項各有六個問題(表 3-4-2),在不同河川機能形式定 位之認知問項上也有四個變項,每項也各有六個問題(表 3-4-3),在居民基本背景 屬性問項上,以了解居民基本資料為主,分為八項,每項各一題的問卷內容(表 3-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權侵犯、國際犯罪等全球性的問題,已不 斷探究其原因,試圖提出長期可行的改善方 案。

人權侵犯、國際犯罪等全球性的問題,已不 斷探究其原因,試圖提出長期可行的改善方 案。

贈汪倫 秋夕 清明 小池 村居 花影 回鄉偶書.

透過適切的活動提升閱讀深度及加強學習連 貫性 —— 優化中一單元中華文化及品德情意 範疇的學習內容

大多數為洪姓族人。村之前 面只得房屋六間﹐其後則有 房屋二排﹐中隔小巷。在第 三排之西邊則為洪秀全父母

九日山位於泉州城西南安市旭(音:沃)山村,以風景秀美、古蹟眾多而聞 名,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現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 75

有人做過--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 村子。

小瀛洲/ / /三潭印月 /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 湖心亭.. 湖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