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結果之歸納分析

在本論文中,筆者利用語料庫等相關軟體,從量化及質性兩個角度來分析兩 岸小說類譯文,試圖描述其間的異同之處。研究之後發現,在句長方面,無論是 大句或小句,大陸譯本都略長於台灣譯本,顯示台灣譯者用字精簡一些,在翻譯 時可能也會避免貼著原文的長句結構,著重寫出較為短潔的句子,但是繁簡語料 的平均值其實很接近,這點頗符合賴慈芸對兩岸譯文的觀察。不過,在每頓長度 二十字以上的句數,大陸譯本明顯多於台灣譯本,也就是說從長句的密集程度來 看,大陸譯本仍高出許多。

在相異詞比率上,台灣譯本的數值高一點,代表譯者使用的詞彙比較豐富,

而這點也與常用詞覆蓋率的研究結果相互呼應,因為大陸譯者的常用詞重覆比例 較高,在文字上就沒那麼多變化。

台灣譯者對於語氣詞的使用,在種類上比較多樣一些,不過就疑問、陳述、

感嘆、祈使句的分配比例而言,兩岸譯者的習慣其實很相近,唯一差距算大的是 台灣譯者較常使用感嘆句。至於連詞方面,大陸譯者使用的種類雖然較多,但整 體的頻率加總之後,卻是低於台灣譯本的總數,假設兩岸譯文均具有明朗化的特 徵,那麼台灣譯本的特徵會比較顯著一點,而在常用的連詞上,兩岸譯者的使用 習慣也是差不多的。

繁簡譯本之間差距最顯著的,應該就是西化現象了。在「的」字方面,大陸 譯本的出現率高於台灣,並且更常連續使用兩次以上,連用三次、四次,甚至五 次的比例,相對也比台灣譯本高出許多,筆者推測這可能也是造成大陸譯本平均 句長較長的其中一項原因。而在「它」方面,大陸譯本的數量幾乎是台灣譯本兩 倍,這一點和上述「的」的研究綜合起來,十分符合賴慈芸對兩岸譯文的分析結 果。筆者另外研究了「們」的頻率與搭配,發現在「們」的總數上,大陸譯本比

台灣譯本多,而除了人稱代詞之外跟「們」搭配的單詞種類與數量,大陸譯本更 是超過台灣譯本兩倍,這點除了呼應筆者先前指出大陸譯者用字變化較少的描述 之外,也和「的」跟「它」字一樣,共同顯現出大陸譯本西化程度較高。

簡體譯本西化程度高,表示譯文可能較為貼近原作,而繁體譯本的明朗化特 徵較顯著,則代表台灣譯者比較會以添加連詞的方式將原文訊息解釋得更清楚,

筆者在此觀察到的現象,跟先前幾項以譯評方式比較兩岸譯本的研究結果也可謂 相互呼應。由此可見,不論是由譯評的觀點去比較,或者以語料庫翻譯學的方法 來分析,都可以看出大陸譯者的翻譯會比台灣譯者更貼近原文。

總括來說,雖然台灣譯者所寫的文字較有變化,句子較為簡潔,不過以往兩 岸譯本在許多方面的差異其實已經相去不遠,筆者目前觀察到最大的差距應該就 屬西化現象,至於這項差距在未來會呈現接近或拉開的趨勢,就有待日後研究者 的進一步分析。

第二節 心得與未來研究建議

利用語料庫軟體來分析語料,最大的好處是能迅速抽取詞語,便於取得或計 算各項統計數值,而且收錄的為真實語料,資料量大,所得的研究結果也具代表 性,還能夠顯示一些人工難以察覺的語言趨勢或現象。然而,在開始挖掘語料的 奧祕之前,事先的準備工作卻十分辛苦。雖然掃瞄與辨識系統省卻了將紙本語料 打字輸入的麻煩,但中文字的辨識率有待加強,為了使語料保持精確,研究者仍 需要從頭到尾仔細校對,若遇到系統無法辨別的段落,甚至必須自行重新鍵入,

相當耗時費力。而且,由於斷詞系統的準確率也未達百分之百,所以在切割單詞 或加上標記之後也都得再重新校正,這些應該算是筆者在從事語料庫研究時最難 以克服的限制。

不過,只要克服限制,語料庫所能提供的資訊就非常豐富了。完整的語料庫 建立之後,無論是檢索語例或統計相關數據都很便利,因此研究者可以針對自己

感興趣的項目加以分析。換句話說,就算使用同樣一個語料庫,不同的研究者也 庫,當成翻譯時的資源(Wilkinson, 2006),利用其檢索或 KWIC(Key Word In Context)等功能,發掘目標語中能與原文對應而又慣用的詞語或搭配用法,寫

參考文獻

英文

Baker, Mona.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M. Baker,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u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33-250

──. 1995.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7(2): 223-243.

──.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 12(2): 241-266.

Chen, J. W. 2006.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he modelling of explicitation proces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nth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raining, Taipei, Taiwan.

Kenny, Dorothy. 2001. 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Manchester: St. Jerome.

Laviosa, Sara.. 2002.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findings, applications. Amsterdam / New York: Rodopi.

Munday, J. 1998. A computer-assisted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hifts. In S. Laviosa (ed.) 542-556.

Wilkinson, Michael. 2005. Using a Specialized Corpus to Improve Translation Quality.

In Translation Journal, Volume 9, No. 3.

Viewable online at: http://accurapid.com/journal/33corpus.htm

──. 2005a. Discovering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n a Tourism Corpus by Means of Fuzzy Searching. In Translation Journal, Volume 9, No. 4.

Viewable online at: http://accurapid.com/journal/34corpus.htm

──. 2006. Compiling Corpora for Use as Translation Resources. In Translation Journal, Volume 10, No. 1.

Viewable online at: http://accurapid.com/journal/35corpus.htm

Yu, C.-h. 2007.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ranslator’s Style: 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of Hemingway’s Work.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中文

林俊宏(2006)。《追尋舊中國:由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看翻譯的運作》。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慈芸(2007)。〈兩岸翻譯規範差異的初步描述〉。《翻譯與跨文化交流:轉向與 拓展-(首屆海峽兩岸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外語教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