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9-95)

本研究主要應用 TRIZ 工具分析模板工程相關專利發明原則、未來安全 防災發展趨勢與實際工地現況安全防災之改善設計,以下為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本研究以 TRIZ 之發明原則分析與歸納台灣與美國模板工程之專利發 明技術特徵,本研究所歸納模板與支撐相關專利在整體發明原則之趨 勢皆有相似之處,表示在模板工程上所使用之發明原則有其共通性。

(二)、在模板未來防災趨勢方面,應用 TRIZ 矛盾矩陣之單一與多重工程特 性對應之發明原則,藉由模板工程文獻之蒐集整理,所得知在模板需 改善之工程參數為 13 結構穩定性與 14 強度,因此所得到之結果為 IP 35、IP 40 、IP 03、IP 10 為矛盾矩陣所建議改善 EP 13 結構穩定性 參數與 EP 14 強度參數之發明原則。

(三)、本研究以安全防災為標的改善現階段工地模板工程施工之缺陷,實際 應用 TRIZ 之工具與四十發明原則歸納模板工程相關專利之次數統 計,實際提出一產品概念雛形與應用流程。

二、建議:

(一)、研究乃針對模板工程專利作分析,可得到關於模板工程項目之發明原 則統計,建議未來亦可針對其他建築施工項目、材料、施工方法作分 析,作一整合性質之分析與創新。

(二)、當其它工程的問題待解決時,建議研究者可參考本研究應用 TRIZ 方 法,獲得該問題解決的方案。

(三)、本研究所分析之技術文獻為專利說明書,建議研究者亦可參閱其它相

關技術文獻以增加對該領域之瞭解。

(四)、本研究以模板工程安全防災為創新設計標的,建議可另外對於其它標 的如品質、成本、生產率等為創新設計的目標。

(五)、本研究於評選改善之過程與流程中可嘗試不同之發明原則,應可得到 改善相同參數之目的與產品之創新。

參考文獻

1. 王華弘, 「以營建工程商品化進軍國際市場之策略」 ,現代營建,第 307 期,第 70-74 頁,2005。

2. 汪偉杰, 「營建用之系統模板」 ,工業材料,第 145 期,第 99-104 頁,1999。

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94 年版勞動統計年報」,2005 年 7 月。

4. Shumpeter J.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H: Harper Row, London,1976.

5. Shumpeter J.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ed,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Mass, 1934.

6. 朱晏樟, 「整合 TRIZ 與功能分析之設計方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機械 工程研所,台南市,2003。

7. 彭雲宏,集合住宅施工自動化個案研究(三)-模板施工自動化之研究,內政部建 築研究所籌備處,1994。

8. Bordner R. H., “Guide to formwork for concrete,” ACI Structure Journal, ACI, Reported by ACI Committee 347, Vol. 85, No. 5, pp. 530-562, 1988.

9. 沈進發, 「系統模板技術發展策略」 ,系統模板應用研討會,台北,第 51-63 頁,1999。

10. 郭斯傑, 「系統模板之工程價值與成功條件」 ,系統模板應用研討會,台北,第 1-19 頁,1999。

11. 卓利彥、楊智斌, 「國內建築模板工程採用新工法之問題分析」 ,現代營建,第 293 期,第 31-36 頁,2004。

12. 林進益, 「塑膠系統模板」 ,塑膠資訊,第 15 期,第 31-50 頁,1998。

13. 林楨中、陳俊瑋、陳彥翰, 「災害風險量化方法之研究:以模板支撐倒塌為例」 ,勞 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第 315-327 頁,2005。

14. 施一鳴, 「模板倒塌職業災害之防治策略」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八卷第四期,

第 487-499 頁,2000。

15. 彭雲宏,系統模板技術技術評估及推廣,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台北,1996。

16. 彭雲宏,集合住宅施工自動化研究-系統模板技術發展策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 處,台北,1995。

17. 呂守陞、戴慧美, 「虛擬實境在建築系統模板配置之運用」 ,建築學報,第 27 期,

第 89-102 頁,1998。

18. 賴明茂、徐敏斯, 「模板工法之比較分析與新技術引進之探討-、傳統鋼模、木模、

鋼模組合系統、鋁製模板系統之比較評估」 ,建築學報,第六期,第 75-103 頁,1992 年 3 月。

19. 林金面,土木施工學,文笙書局,台北,2003。

20. 沈進發,模板工程-經濟、設計、施工及安全,詹氏書局,台北,1985。

21. 徐志成, 「系統模板之技術發展策略」,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系,

台北, 1995。

22. Altsuller G. S., 40 Principles:TRIZ Keys to Technic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Worcester, MA, 2002.

23. Terninko J., Zusman A. and Zlotion B.,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RIZ, CRC Press, New York, 1998.

24. Moehrle, M. G., “How combinations of TRIZ tools are used in companies- Results of a cluster analysis” , R&D Management, Vol. 35, No. 3, pp. 285-296, 2005.

25. 檀潤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科學出版社,北京,2004。

26. Savransky S. D., 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 CRC press, New York, 2000.

27. Domb E.,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July, 1997.

28. Mann D., “40 Inventive(Architecture) Principles With Example,”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July 2001.

29. Teplitskiy A., “Application of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in Construction,”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Mar 2005.

30. Zhang J.H., Yang B.J., and Tan R.H., “The Analysis of 2002 Chinese Inventive Patent Based on TRIZ,”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Aug, 2004.

31. 何旭正, 「以抽樣方法分析台灣專利案件之創新層級與發明原則」 ,碩士論文,國立 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新竹,2005。

32. 趙新軍,技術創新理論及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4。

33. 高彬淙, 「迴避設計研究及其工程應用」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研究所,台 北,2005。

34. Mohamed Y. and AbouRizk 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vention Problem Solving in Tunnel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SCE, Vol. 131, No. 10, pp. 1099-P1108, 2005.

35. Liu C.C. and Chen J. L., “A TRIZ Inventive Design Method without Contradiction Information,” TRIZ Journal, http://www.triz-journal.com, Sep 2001.

36. 劉志成, 「TRIZ 方法改良與綠色創新設計方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研究所,台南,2003。

37. Mann D.,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The Contradiction Matrix For Recent Mechanical Invention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Feb 2002.

38. 王仁慶, 「TRIZ 創新設計方法之改良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研究所,

台南,2002。

39. 檀潤華、張青華、紀純, 「TRIZ 中技術進化定律、進化路線及應用」,工業工程與 管理,第一期,第 34-36 頁,2003。

40. 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http://www.ideationtriz.com/,2006。

41. 陳達仁、黃慕萱,專利資訊與專利檢索,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03 年 2 月。

42. Altshuller G. S., The innovation algorithm: TRIZ,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reativity,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Worcester, MA, 1999 .

43.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7

th

ed, http://classification.wipo.int/fulltext/new_ipc/index.htm, May 2001.

44. 黃文儀,專利實務第二冊-第四版,三民書局,台北,2004。

45. 夏文龍, 「專利對產業界的價值」 ,智慧財產權管理,第 16 期,第 20-21 頁,1998。

46. Mann D., “40 Inventive (Food)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Oct 2001.

47. Mann D., “40 Inventive (Business) Principles With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Oct 2001.

48. Terninko J.,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with Social Example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Jun 2001.

49. Retseptor G., “40 Inventive Principles in Microelectronics,” TRIZ Journal, http:// www.triz-journal.com, Feb 2002.

50. 林傳傑、楊宏智、康銘元, 「多組矛盾對狀況下TRIZ創新法則之優先選用法」 ,中華 萃思學會第一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新竹,2006。

51. 潘正善, 「94年度營造工程主要災害防災教材模板鋼-筋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http://www.cla.gov.tw,2005。

52.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我國營造業因北市模板倒塌案應有的省思」 ,勞工安全衛生 研究所新聞稿,http://www.iosh.gov.tw/data/f5/news890221.htm,2000。

53. 施一鳴, 「模板支撐倒塌的肇災機制與預警防制對策探討」 ,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 四十期,http://www.iosh.gov.tw/data/f2/sp40-2.htm,1999。

54. 勞 工 安 全 衛 生 研 究 所 , 模 板 作 業 安 全 技 術 , 勞 工 安 全 衛 生 研 究 所 , http://www.iosh.gov.tw/netbook/contra1.htm,2007。

55. 顏聰, 「模板支撐技術現況與災變分析」 ,土木技術,第三卷第四期,第36-52頁,2000。

56. 彭瑞麟、顏聰、郭清吉, 「由大岡山北嶺加壓站配水池工程模板支撐倒塌檢討棚架 式模板支撐組搭安全」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十卷第三期,第252-271頁,2002。

57. 林瑞祺, 「多樓層建築物的施工支撐與再支撐載重分析(上) 」 ,土木技術,第313期,

第21-29頁,2006。

58. 林瑞祺, 「多樓層建築物的施工支撐與再支撐載重分析(下) 」 ,土木技術,第314期,

第20-26頁,2006。

59. 顏聰,「大面積灌漿及高層模板支撐之施工安全技術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委託報告,ISOH89-S122,2001。

附錄一 四十發明原則及子原則

[21,22]

號 創新法則內容 編

號 創新法則內容 01 分割

1.將物體劃分成獨立的零件。

2.作成組合式的物體。

3.增加物體分割的程度。

02 取出

1.從一個物體中抽出(移除或分離)令人不快的 零件或屬性。

2.僅抽出需要的零件或屬性。

03 局部特性

1.一個物件由相同成份組成的結構轉變成由 不同成份組成的結構。

2.具有不同零件的物件可實現不同的功能。

3.將物體各零件置於最適合操作的狀況下。

04 不對稱

1.以不對稱形狀的物體代替對稱形狀的物體。

2.如果一個物體已經不對稱了,增加其不對稱 的程度。

05 結合

1.同質的物體或產生連續作業的物體在空間 上加以結合。

2.同質的或連續的作業在時間上加以結合。

06 多面性

1.具備多功能的物體,可消除對其他物體的需 求。

07 套疊

1.物體內可依次放入其他物體。

2.一個物體可通過另一個物體的孔洞。

08 平衡力

1.為了補償物體的重量可連接另一個具有舉升 力的物體。

2.為了補償物體的重量可和環境提供之空氣動 力或水力互動。

09 事先的反作用力

1.如果需要的話應事先考慮反作用力。

2.如果一個物體必須有張力,事先給予反張力。

10 事先動作

1.事先完成全部的動作或至少完成部份動作。

2.安置物體使他們能行動起來而不會浪費時間 在等待行動。

11 事先緩和

1.為了補償低可靠性的物體,可事先採取對策。

12 等位性

1.改變工作的狀況那麼物體就不需被舉起降 低。

13 倒轉

1.執行相反的行動,而不要被制式的行動所主 導。

2.使物體的可動零件或外在環境固定與不動 零件可移動將物體上下顛倒。

14 曲率、球體化

1.以曲線取代線性零件或平面,以球體取代立 方體。

2.使用滾筒、球、螺旋。

3.以旋轉運動取代線性運動,利用離心力。

15 動態化

1.使物體的特性或外界環境能在作業的各階 段為了達到最佳性能而自動地調整。

2.將物體分成元素,使各元素問的位置能被改 變。

3.使無法移動的物體可移動。

16 局部或過度的動作

1.如果不易獲得 100%期望效果,作得多一點或 少一點可大大地簡化問題。

17 移到新的次元 1.點-線-空間。

2.以多層組合代替單層。

3.傾斜物體。

4.投射影像到鄰近區域或該物體的另一側。

18 機械振動

1.使物體振動。如果已振動,增加它的頻率,

甚至可達到超音速。

2.利用共振頻率。

3.使用壓力振動取代機械振動;運用電磁場與 超音波振動連結。

19 周期性動作

1.以週期性的動作或脈衝取代連續動作。

20 有效動作的連續性

1.不間斷的完成一個動作,所有零件應該全力

2.如果已經走週期性的動作,改變它的頻率。

3.在脈衝間暫停以提供額外的動作。

的作業。

2.移除開無益及中間的動作。

21 急速通過

1.在高速下完成有害或危險的操作。

22 將害處轉換成益處

1.利用環境上的有害因素或效應以獲得一個正 面的效應。

2.以再加上另一有害因素,移除原有的有害因 素。

3.增加有害動作的量直到它停止造成傷害。

23 回饋

1.採用回饋。

2.如果回饋已存在,將它反轉。

24 中介物

1.利用一個中間物體去轉換或完成一個動作。

2 暫時地將一個物體和另一個連接在一起以方 便將它移除。

25 自助

1.使物體能自己完成補充及修護作業。

2.使材料和能源沒有浪費。

26 複製

1.用簡單、便宜的複製品取代複雜、昂貴、易 脆、不方便的物體來操作。

2.以光學複製品,光學影像代替一個物體或系 統,一個尺度能被用來縮小或放大影像。

3.以紅外線或紫外線複製取代可見光複製。

27 便宜壽命短的物體取代

1.以累積便宜的物體取代昂貴的物體,會危及 其它的特性。

28 更換機械系統

1.以視覺、聽覺、嗅覺系統取代機械系統。

2.以電場、磁場、電磁場使物體互相影響。

3.更換範疇:不動場和移動場、固定趨向及時 改變、從隨意的到結構化的、運用結合了強 磁性粒子的場合。

29 運用氣壓或水力

1.以氣體或液體取代一個物體的固體零件,這 些零件能用空氣或水面膨脹或用空氣或流體 靜力的緩衝。

30 彈性膜或薄膜

1.以彈性膜及薄膜更換原來的構造。

2.以純淨的薄膜將物體和外界環境隔離。

31 使用多孔材料

1.使物體多孔化或使用附加多孔元件的物體 (嵌入件,蓋等)。

2.假如物體有許多孔,則預先填充物質。

32 改變顏色

1.改變一個物體或它周圍事物的顏色。

2.改變一個物體或它周圍事物的透明程度。

3.使用顏色添加劑去觀察不易看到的物體或過 程。

4.如果此種添加劑已被使用,可再運用發光追 蹤元素。

33 同質性

1.使物體的相互作用得自於相同材料或接近 其行為的材料。

34 拋棄及再生零件

1.當物體的功能達成後或無用時把它拋棄或修 正。

2.直接復原已耗盡的零件或物體。

35 變化物理或化學狀態

1.改變物體各種狀態、密度、濃度、彈性、溫 度。

36 相的變化

1.在物質的相的轉變過程中實現一個有效的成 長。

37 熱膨脹

1.運用熱使材料膨脹或收縮。

2.使用具有不同熱膨脹係數的材料。

38 使用強氧化劑

1.以加濃空氣取代正常空氣。

2.以氧氣取代加濃空氣。

3.在空氣或氧氣中進行離子化。

4.使用氧離子。

39 惰性環境

1.以非活性環境取代正常環境。

2.在真空中完成過程。

40 複合材料

1.以合成材料取代同質材料。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9-9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