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此產業在國際上亦為寡占市場,廠商區指可數。資訊獲得非常困難,

許多決策要靠經驗與直覺,付出的學習代價不少。

3. 近年來產業變化異常快速,結論與決策可能有偏差。

1.4 論文結構

第一章 分為四個段落分別在於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 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論文結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章 產業分析與 M 公司之策略方向。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Michael E. Porter 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

Porter 在書中提出一套方式,讓公司針對所在的產業加以分析,知彼 知己,預測未來,訂定策略,百戰百勝。

第一部:【工欲善其事】提出用五股競爭作用力的方式,分析公司所處之產 業結構。這五股競爭作用力分別為:

(一)產業競爭者『現有公司之間的競爭』。

(二)客戶『客戶的議價力量』。

(三)供應商『供應商的議價力量』。

(四)潛在新進者『新加入者的威脅』。

(五)替代品『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

第二部:【星空燦爛】將產業分為:零散產業、新興產業、過渡到成熟產業、

式微產業及全球產業等五種產業的競爭策略。

第三部:【最後對決】檢視公司所面對的數種重要策略決策、策略類型如垂 直整合、產能大幅擴充、是否加入新行業等。

五種競爭作用力反映出產業的競爭,不是局限在狹義現有的參與者而 已。客戶、供應商、替代品、和潛在加入者,都是『競爭者』。各有其不同 之影響力視情況而定。

競爭或可定義為延伸出去的對立態勢 ( extended rivalry )。進入障礙主 要來源包含經濟規模、產品差異化、資本需求、移轉成本、取得配銷通路、

與規模無關的成本劣勢、政府政策。

面對五大競爭作用力時,有三大巨炮,可當一般性的策略:一為取整 體成本的領先地位;二為差異化;三為集中火力對焦。我們要用一套架構 來分析競爭者未來目標、現行策略、假設推論及能力。在我國所處的環境 中可能要注意的是競爭者可能採取的攻擊及防禦行動。

工業事業客戶的成長潛力,要視其所處產業成長率及其在產業中的地

中焦點等一般性策略。產業合併非必然,這涉及競爭態勢、移動障礙、以 及退出障礙。產業集中與移動障礙同步發生,退出障礙阻礙合併、長程獲 利潛力要視未來結構而定。

圖 2-1:技術性障礙與產業演化的模式

新興產業的結構的發展特色有技術的不確定、策略的不確定,初期成 本高,之後則急劇下降。興新產業在發展階段,通常會遭遇不同程度的限 制或難題。諸如無力取得原料和零組件、原料價格在短期內迅速攀升、缺 乏基礎建設…等。產品或技術未能標準化、極可能過時、困惑的客戶、產 品品質不穩、在財金業界心中的形象及信譽不足、通過法規曠日費時、成 本可能因前述問題而偏高、可能的受威脅產業的反應…等。

圖 2-2:受威脅產業對替代品的反應

垂直整合的效益,首重公司向鄰接階段買賣產品或服務的數量,和該 階段效率生產設施的規模。凡有意向後進行整合的公司採購量,必須大到 足以支撐一個相當規模的內部供應單位。以便完全獲取該投入項的生產經 濟,否則公司就會陷入兩難:一則必須接受內部自行生產投入項所產生的 成本不利;二則就得在公開市場銷售一部份產品。然而在公開市場銷售過 剩產品實非易事。假如傾全力生產的結果,足以取得應有的規模經濟,則 垂直整合最常被提及的效益就是:聯合生產、銷售、採購、控制、及其領 域達成經濟效益獲節省成本。也可強化內部控制與整合、資訊分享、規避 市場交易以節省成本,上下游關係可趨於穩定,發揮垂直整合的各種經濟 效益。除此之外垂直整合還有其他好處,它可以慢慢走入技術領域,使公 司熟悉上下游的某些基礎關鍵技術。也可確保供應無缺,透過整合來抵消 議價力量,不僅能降低供應成本或提高實際售價,還能讓公司運作的更有 效率,垂直整合有助於公司差異化的能力,並與其他公司有所區隔。也可 提高進入及移動障礙。可使公司具有某些潛在優勢而更上一層樓。

「準整合」指的是在垂直的相關的事業體之間建立一種介於長程契約 與完全擁有權之間的關係。常見的形式有;少數股權投資、貸款或貸款保 證、預付採購款、獨家經銷協議、專門後勤設施、合作研發等。

圖 2-3:規模經濟與先占性產能擴充 2.2 蔡明介競爭力的探求

所謂知識經濟,其經濟形式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產生、分配和使用 上,換句話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是已知事和資訊的激發,擴散以及有效 的運用,為其重要特質,以知識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為其主要核心所 在。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知識經濟能否蓬勃迅速發展,要視其帶動 知識經濟發展的要素是否健全,其要素有足量市場、知識社會的基礎建設 知識資本、創新能力、資訊科技等。知識經濟是一種規模的經濟,它的利 潤是遞增的,它的效應是乘數倍增的。

如果把創新的規模與影響力在細分,還可以再分成三個層次,由低至 高分別為局部性的創新、重大創新及結構移轉視的創新。談到最高策略指 導原則「及時提供最佳的產品及服務」,“及時"兩個字特別重要,S 曲線 代表一個產品從發展初始階段到最終階段的曲線。對任何以研發為主的公 司來說,S 曲線不僅是一條所有人目光集中的戰鬥線,也是所有公司發展 最重要的生命線。

S 曲線的 Y 軸也可代表產品功能演進的速度。將 S 曲線予以微分,結 果會得到一個類似鐘型的曲線,高峰就在中間點,前一段是產品的功能改 進速度加速提升,後段則是產品的功能改進速度一直下降,也就是說當產 品發展到成熟階段後,功能在提升的空間減少了,成本競爭力更為重要,

這種現象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公司在 S 曲線後半段比較沒有興趣繼續生 產,而且當許多廠商切入市場後,大公司的獲利機會也會降低。

圖 2-4:一般產品發展到成熟階段,功能再提升的空間會逐步減少

企業的成長對組織而言,是一個理想的且必要的目標,同時也是經營 者最大的挑戰。彼得‧杜拉克曾經說:「企業不會自動成長,只有在對的時 機、對的市場、提供對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即可能成長。但這是成長的前 提,是先決條件,而非成長本身。成長是一個理想與必要的企業目標,企 業必須吸引、獎勵及留住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要找的不僅是一份工作,

同時要找一個機會,他們要求至少要有成長」,因此一直努力追求成長,想 要成長;公司的經營團隊必須在不同階段,檢視公司的成長機會與需求,

根據事實作出調整與改變。

一般分析產業競爭力的人都會從兩個角度切入,第一個是資源論,包 括人才、資金甚至政策的支持等,這部份比較靜態的因素;第二個是競爭 動態論,主要的重點是與產業結構及核心競爭力有關的因素。所羅教授以

「網路科技創造經濟」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三十年後部會有所謂台灣經

濟,因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包括微電子、電腦、電信、特

〈strategic dissonance〉,因為當這五個力彼此不協調,並出現傾斜的情況 時,企業很難進行轉型,並且很容易因為外在的挑戰而導致調適失敗。

哈佛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在他所著的《創新的 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書中提到,每一個產品在世代交替時,

原有的領先者不見得能夠抓的助趨勢,反而是新的公司會有比較好的表 現,這個觀點與我過去所提出的「一帶拳王」說法很類似。不只科技業如 此,再機械、百貨等傳統行業也一樣。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很重要的 因素是來自所謂的斷裂性技術及延續性技術的差別。

有聚焦才會有成長,把範圍縮小才能創造擴充。這話說的很玄,但其

實很有道理,管理本身就充滿了迷失,所有經理人都該思考,企業是否已 經站在自己的核心事業了?一旦站定了,是否畫地自限,有沒有在這各領 域中把事業極大化?環境本來就是變來變去,機會將一直產生,每個企業 都要思考,我是不是在核心事業上進行過充分的評估?是不是盡全力發揮 擴展?要了解核心競爭力,個人覺得美國 Bain & Company 顧問公司合夥 人佐克〈Chris Zook〉寫的書《利潤來自核心─激烈變動時代中的成長策略》

〈Profit from the Core: Growth Strategy in the Era of Turbulence〉,內容相 當好。佐克提到五大詭論。第一:當一個部門表現越好時,很可能離最好

圖 2-5:J 曲線

2.4 Geoffery A. Moore 跨越鴻溝,新興高科技公司如何標上高速公路

在高科技產業中,需發展出一套有效的行銷模式,來應付新產品推出 的相關問題,而技術採用生命週期模式,順理成章成為高科技產業所有行 銷作為的中心。技術採用生命週期所描述的要點,是關於任何一種新科技 產品在其生命週期中,就如何吸引各類性客戶的滲透進展情形。它是一個 鐘型曲線。早期大眾和晚期大眾各自與平均值相距一個標準差,而早期採 用者和落伍者則各自距離兩個標準差,在新科技剛問世之際的開端處,距 離平均值約三個標準差的所在,便是創新者的位置。

五類消費者包含:

1.創新者非常積極的尋求新型科技產品。一般而言,每個市場區塊所擁

1.創新者非常積極的尋求新型科技產品。一般而言,每個市場區塊所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