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118-122)

在實際混凝土結構系統上進行非破壞檢測評估是一項頗有難度 的工作。其中必是遭遇鋼筋與管線錯綜影響的問題。本研究即透過數 值模擬與實驗驗證鋼筋與多重缺陷對影像掃瞄之影響研究。本研究所 使用的掃瞄方法是以敲擊回音法獲得受測物之反應訊號後,再以合成 聚焦法進行訊號之處理與分析,最後以影像的方式具體呈現出來可能 缺陷之幾何資料。以下簡述本研究之幾點結論:

1. 鋼筋效應是存在的。數值模擬中,無論是時域訊號或影像中缺陷 特徵皆明顯,然而實驗檢測卻證實其該結果過於理想,數值模式 低估了穿透鋼筋層所耗之能量。鋼筋效應造成之缺陷殘像是受鋼 筋干擾之週期性波峰,以致於殘像之強度躍升形成額外的缺陷影 像。受限於應力波特性本法無法掃瞄出缺陷下之異質反應,因此 可斷定該現象為鋼筋存在下所特有之情況。

2. 鋼筋數目與層數是鋼筋效應影響之主因。本文曾透過數值方式模 擬兩層鋼筋不同排列方式下所得之結果,說明鋼筋排列方式、多 寡以及疏密,具有決定影像結果成敗的影響力。鋼筋排列密度高 則異質介面範圍將大幅增加而使得彈性波在鋼筋與受測頂部或 鋼筋層與層之間來回反射,將增加接收訊號之複雜度。屆時,影 像內部異質特徵之判斷將因訊號干擾而加大困難度。

3. 不同尺寸之鋼珠掃瞄結果,由於鋼珠敲擊之接觸時間直接影響其 所導入之應力波波長,即會相當程度地影響檢測之有效範圍,在 進行檢測之工作前可依檢測範圍與標的物大小評估適宜之應力 波入射源,方可獲得適宜的空間解析與異質特徵之判別。

4. 合成聚焦法具有缺陷鑑別的能力。而此鑑別成敗之關鍵在於波

98

長、缺陷間距以及距邊界之距離。前二者明顯牽涉異質特徵之描 述,後者則因為本研究之實驗試體橫向尺度不足,在側向皆有邊 界反射的影響下,以致橫向解析結果不盡理想。

5. 依據不同波長在鋼筋與多重缺陷之關係提出以下建議,由於鋼筋 存在牽涉缺陷反射之能量耗損,因此建議使用相對消散較慢的長 波長,殘像也就較不明顯。多缺陷部分則應評估缺陷間之間距。

整體而言空間解析度需依待測標的做調整,一方面可免高頻干 擾,也不失去缺陷的鑑別能力。

6. 相關函數之校正是成功的。而後缺陷影像因彈性波波長較長,導 致缺陷位置偏移的現象已因相關函數校正獲改善。本研究依照不 同的施力與原始訊號進行互相關計算便可從中修正其時域偏。實 驗發現8mm、10mm、12.7mm 鋼珠結果中因彈性波波長較短而不 明顯,無須修正其缺陷仍於缺陷範圍內,而15.9mm、19.1mm 則 必需經互相關函數處理才可獲得可靠結果。

7. 濾除多餘訊號與避免非缺陷之反射行為,對影像結果是正面的。

多餘的訊號指的是往返多次的訊號疊加,在缺陷首達波後所獲之 訊號屬於複雜的反射條件交互作用與疊加,應視為影像品質與鑑 別上之負擔。事實證明訊號擷取對聚焦結果扮演關鍵角色。

8. 鋼筋是當今混凝土非破壞檢測所必然遭遇之對象。而非破壞檢測 上常應用之透地雷達雖然在鋼筋檢測上游刃有餘,但鋼筋層下之 缺陷之偵測則礙於電磁波遭受干擾而稍嫌不足。同樣傳統超音波 也存在功率的限制,檢測上本法可與前者作為不同縱深上之互 補,達到待測目標全域受測之目標。

99

根據以上研究成果與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展望。

1. 檢討缺陷效應之結果,源自於人因及材料性質差異造成顯像上的 排擠,徜若亮弧得以縮小,情況就應可改善。本文建議影像輸出 可依亮弧之平均值為門檻,低於門檻者即賦予背景值之強度,如 此二次處理應可獲得更清晰、客觀之影像結果。

2. 混凝土構件中常見管線、預鑄結構之套管以及巨積混凝土之非破 壞檢測等,皆可應用本法對內部異質進行掃瞄。現實考量下本研 究僅對規則矩形缺陷進行探討。但實際上,管線形式不一具有反 射條件,建議未來可朝不同幾何形狀、更多層鋼筋與排列方式探 討與研究。

3. 本方法發展至此已具有相當之可靠度。未來應朝檢測技術層面進 行突破與精進。其中,資料擷取自動化為首要目標。其次為即時、

動態影像輸出,相信可讓本方法更具有競爭力。

100

參考文獻

1. 童建樺, 2001, “彈性波混凝土品質檢測系統之研製與應用,” 博士 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

2. 鄭明遠, 2004, “合成聚焦影像掃瞄於混凝土結構缺陷檢測之初步 研究,” 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3. Burch, S.F., Burton, J.F., 1984, “Ultrasonic Synthetic Aper- ture Focusing Using Planar Pulse-Echo Transducer,”

Ultrasonic, pp.275-281。

4. Thomson, R.N., 1984,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Resolution of the Synthetic Aperture Focusing Technique,” Ultrasonic, pp.9-15 5. 童建樺, 2004, “暫態彈性波人工聚焦技術運用於混凝土內部缺陷

之成像,” 第十二屆 (2004)非破壞檢測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財團 法人非破壞檢測研討會, 上冊 pp.229~235。

6. 林朝慶, 2005, “合成聚焦影像掃瞄於混凝土結構缺陷檢測之三維 數值模式與實驗研究,” 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7. 邱進隆, 2007, “以應力波與合成聚焦影像掃瞄於混凝土缺陷之骨 材與邊界效應的數值模擬與實驗驗證,” 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土木 與工程資訊研究所。

8. Achenbach, J. D. 1973, “ Wave Propagation in Elastic Solids” .

9. Liao, S.T., 1994,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Piles,”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0. Timoshenko, S.P and Goodier J.N., 1979, Theory of Elasticity, 3rd ed., McGraw-Hill, Inc。

11. Carino, N. J. , 2001 ,“The Impact-echo method: An Overview”,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Structures Congress & Exposition,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118-1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