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探討的故事教學,能讓使用者以自己為主角的方式融入遊 戲中,而且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當的主角,以進入到故事中,讓使 用者更能體會故事的內容,再藉由人與機器人的互動,產生身歷其境 的感覺,更能以不同的觀點來了解故事。用「故事」的方式來教學,

更能促進幼兒的語言及理解能力,長期累積的結果,則能提升其思考 力,增強其邏輯及組織能力,甚至是養成閱讀習慣,而情感機器人(

臉),能藉由表情的不同,來代替父母、師長甚至是同伴,以不同的 角色,來陪伴使用者,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

[2] 王震武(2001),心理學,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王幸雯(2002),嬰幼兒遊戲,啟英文化。

[4]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 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 王淑君(2006),智慧型代理人之應用:以虛擬喇嘛為例,國立臺灣 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研究生。

[6] 朱麗君(2008),說故事機器人:單一情節結構在隨機組合故事圖 卡中的表現, 中華 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7]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8] 吳雪綺(2006),透過幼兒語言發展探討幼兒學習美語的社會現象

,嘉義大學幼研所。

[9]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Goodman,K.S.(1996).On Reading.

台北:心理。

[10]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1]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 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林良(1974),文學跟故事。中國語文。

[13] 林文寶(1987),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復文圖書出版社,pp93

[14] 林玉体(1988)主編,說故事的技巧,時報文化。

[15] 林慧芬(1998),從幼教老師電腦網路使用現況與需求探討幼教老

師專業成長的管道,幼兒教育年刊。

[16]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遠流出版。

[17] 林宜臻(2000),形成性評量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應用,國 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組

[18]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柯昭明(2006),以 Petri Net 方式建立一個探討幼兒生活口語之系 統雛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 范宜善(2010),映像中訊息的設計方法,視聽中心研究員美勞教 育學系兼任講師。

[21] 唐國豪(2003),人機互動,科學發展,368 期。

[22] 徐加玲、張雅芳(2003),媒體教材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 探討,教育研究月刊。

[23] 陳淑如(1996),重述故事對幼兒故事回憶和故事理解之影響研究

, 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4] 陳念慈(1996),越玩越聰明—電腦遊戲啟發兒童心智的效益分析

[25] 陳海泓(1997),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 例,語文教育通訊。

[26] 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 力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27] 陳惠茹(2004),設計對話型代理人語言協助引導認知學習,中原

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8] 梁珀華(2005),幼兒與科技: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主題教學之研 究,朝陽科技大學幼保所助理教授。

[29] 郭宜男(1977),兒童教育中故事教學之研究。實踐家政學報。

[30] 郭俐伶(2001),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

[31] 張湘君(1998),童書的女性角色需要現代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32]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

[33] 張錦文(2003),人類「記憶結構」在教學上的應用,高雄市博愛 國小。

[34] 黃麗靜(2005),幼兒說故事的類型與故事基模架構之分析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區國良、陳國棟(2001),教師代理人之知識與策略分析,資訊與 教育雜誌。

[36] 許聞廉、戴良友(2001),助教代理人的功能、角色及限制,資訊 與教育雜誌。

[37] 黃怡卿(2005),圖畫書題材與呈現方式對幼兒認字及故事理解之 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8] 董為元(2009),益智娛樂機器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

[39] 謝正瑜(2005),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 表現影響之研究:以6-9 歲兒童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 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40] 魏金財(1998),語文教學的另一扇窗--框架式教學的構想和設計,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41] 蘇育瑠(1980),幼兒故事回憶與理解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顏睿余(2008),台灣教育娛樂機器人之發展與思考,微星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

[43] 星島出版編輯部(2004),孩子的多語言訓練,星島出版社。

[44] Chao-Fen Shih. & Chih-Wei Chang & Gwo-Dong Chen(2007).

“Robot as a Storytelling Partner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 Preliminary Discussio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45] Crawford,P.A. & Hade,D.D.(2000).Inside the picture, outside the frame : semiotics and the reading of wordless picture books.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46] Gersten,R.(1998).Rencent advances in instructional reaserch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disabilities:An overview.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rch & Practice.

[47] Goodman,K.S,(1986).The psycholinguistic nature of the reading process. In K.S. Goodman(Ed),The psycholinguistic nature of the reading process.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48] Halliday,M.(1975).Learning how to mean:Explo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ondon:Edward Arnold.

[49] Hardendoff, & Jeanne,B(1963).“Storytelling and story Hour” Library Trends.

[50] Haugland, S. W. (2000). Early children classrooms in the 21st century: Using computers to maximize learning. Young Children.

[51] Ying-Tsuan Lu.& Chih-Wei Chang & Gwo-Dong Chen(2007).

“Using a Programmable Storytelling Robot to Motivat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