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分析

本節主要是依據研究問題五「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純粹比對類比教學模式與傳達屬 性類比教學模式)在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其視覺成像概念建構與類比學習歷程的 情形為何?」,針對視覺成像網路課程類比教學分析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 的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的學習過程,以探討學生在教學時,其視覺成像概念建構與類 比學習歷程的情形,以下依序分別呈現出學生在訪談問題中的敘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 之分析結果。

一、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之正確概念分數分析

根據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 歷程中,回答課程內的九個問題之正確概念分數進行分析與討論,並呈現出敘述性統計 之分析結果。其數據分析結果如表4-3-1 所示。

表4-3-1 不同教學模式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正確概念分數之敘述性統 計分析

註:N=124

依據表 4-3-1 的結果顯示,純粹比對類比組(M=13.33)與傳達屬性類比組(M=

13.30)的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正確概念分數是相近的,再由 t 檢定的結果來看,正確概念分數(t=0.06, p=.954)的成績並未達顯著性差異。表示純 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回答 課程內問題所得之正確概念分數的表現沒有差異。

根據上述的敘述性統計之結果,來說明研究假設 5-1,不同教學模式的類比教學對 學生在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其視覺成像概念建構沒有差異。

二、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分析

根據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在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其類比 學習步驟(包括步驟一:存取已知的類比物概念、步驟二:將類比物與標的物進行比對、

步驟三:評估類比物與標的物的吻合度、步驟四:儲存類比物與標的物的推理結果、步 驟五:找出類比物與標的物的共同性)的改變情形,進行分析與討論,並呈現出敘述性 統計與推論性統計之分析結果。

(一) 不同教學模式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之類比學習步驟統計分析 將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回答課程內問題的答案來進行分 析與判斷,其類比學習步驟的情形,依據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進行敘述性 統計,其數據分析結果如表4-3-2 與圖 4-3-1 所示。

N M SD t p

純粹比對類比組 63 13.33 4.13

傳達屬性類比組 61 13.30 3.18 0.06 .954

表4-3-2 不同教學模式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之類比學習步驟之敘述性

學生的選擇與回答如下:

第一階選擇:『3.凸透鏡』

第二階回答:『因為凸透鏡會聚集光線,使影像落在屏幕上。』

其中,學生達到類比學習步驟一的總人數共101 人,佔全體學生的 81.45%;而未達 到的總人數共23 人,佔全體學生的 18.55%。

(2) 步驟二:將類比物與標的物進行比對。

依據學生回答問題六的第一階層『請問你覺得眼睛的水晶體像是塑膠球(相機)的哪 一個構造呢?1.眼球(相機)、2.凸透鏡(鏡頭)、3.屏幕(底片)』與問題七的第一階層『請 問你覺得眼睛的視網膜像是相機的哪一個構造呢?1.眼球(相機)、2.凸透鏡(鏡頭)、

3.屏幕(底片)』的情形來進行判定。學生的選擇如下:

問題六的第一階層選擇:『2.凸透鏡(鏡頭)』

問題七的第一階層選擇:『3.屏幕(底片)』

其中,學生達到類比學習步驟二的總人數共103 人,佔全體學生的 83.06%;而未達 到的總人數共21 人,佔全體學生的 16.94%。

(3) 步驟三:評估類比物與標的物的吻合度。

依據學生回答問題六的第二階層『你的理由是?』與問題七的第二階層『你的理由 是?』的情形來進行判定。學生的回答如下:

問題六的第二階層選擇:『水晶體與凸透鏡(鏡頭)都可以聚光。』

問題七的第二階層選擇:『視網膜與屏幕(鏡頭)都可以接收影像。』

其中,學生達到類比學習步驟三的總人數共 65 人,佔全體學生的 52.42%;而未達 到的總人數共59 人,佔全體學生的 47.58%。

(4) 步驟四:儲存類比物與標的物比對的推理結果。

依據學生回答問題六的第二階層『你的理由是?』與問題七的第二階層『你的理由 是?』的情形來進行判定。學生的回答如下:

問題六的第二階層選擇:『水晶體與凸透鏡(鏡頭)都可以聚光。』

問題七的第二階層選擇:『視網膜與屏幕(鏡頭)都可以接收影像。』

其中,學生達到類比學習步驟四的總人數共 33 人,佔全體學生的 26.61%;而未達 到的總人數共91 人,佔全體學生的 73.39%。

(5) 步驟五:找出類比物與標的物的共同性。

依據學生回答問題六的第二階層『你的理由跟下列何者最接近?1.因為水晶體與塑 膠球(相機)ㄧ樣都可以接收影像、2.因為水晶體與凸透鏡(鏡頭)ㄧ樣都可以聚集光 線,並產生一個縮小倒立的影像、3.因為水晶體與屏幕(底片)ㄧ樣都可以呈現影像』

與問題七的第二階層『你的理由跟下列何者最接近?1.因為水晶體與塑膠球(相機) ㄧ樣都可以接收影像、2.因為水晶體與凸透鏡(鏡頭)ㄧ樣都可以聚集光線,並產生一 個縮小倒立的影像、3.因為水晶體與屏幕(底片)ㄧ樣都可以呈現影像』的情形來進行 判定。學生的選擇如下:

問題六的第二階層選擇:『2.因為水晶體與凸透鏡(鏡頭)ㄧ樣都可以聚集光線,並產 生一個縮小倒立的影像』

問題七的第二階層選擇:『3.因為水晶體與屏幕(底片)ㄧ樣都可以呈現影像』

其中,學生達到類比學習步驟五的總人數共 90 人,佔全體學生的 72.58%;而未達 到的總人數共34 人,佔全體學生的 27.42%。

(二) 不同教學模式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之類比學習步驟推論性統計 分析

將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其類比學習步驟(包括步驟一:

存取已知的類比物概念、步驟二:將類比物與標的物進行比對、步驟三:評估類比物與 標的物的吻合度、步驟四:儲存類比物與標的物的推理結果、步驟五:找出類比物與標 的 物 的 共 同 性 ), 依 據 純 粹 比 對 類 比 組 與 傳 達 屬 性 類 比 組 進 行 單 因 子 重 複 量 數

(One-factor repeated measure)分析。在統計分析時,以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為受試者間 因子,類比學習步驟(步驟一、步驟二、步驟三、步驟四、步驟五)為受試者內因子,

來進行比較以分析學生之類比學習步驟的差異情形,並將有顯著差異的變項再進行事後

表4-3-3 不同教學模式下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之類比學習步驟重複量數分析

變異來源 N F p 事後比較

類比學習步驟(步驟一~步驟五) 124 55.03 0.000*** 1>3(.000);1>4(.000) 2>3(.000);2>4(.000);2>5(.043)

5>3(.000);5>4(.000)

教學模式(純粹比對、傳達屬性) 124 3.03 0.084

類比學習步驟×教學模式 124 1.00 0.403

註:1.***p<.001

2.1:步驟一、2:步驟二、3:步驟三、4:步驟四、5:步驟五 3.純粹比對:純粹比對類比組, 傳達屬性:傳達屬性類比組

從表 4-3-3 的結果顯示,學生在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其類比學習步驟(F=

55.03, p=0.000)達顯著性差異,經事後比較之後,發現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 比組的學生,其類比學習步驟之步驟一與步驟五皆顯著高於步驟三與步驟四,而步驟二 則顯著高於步驟三、步驟四與步驟五。顯示其類比學習步驟的表現情形,由步驟一至步 驟四產生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在步驟五出現顯著回升的現象,但仍舊顯著低於步驟二。

表示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在步驟三、步驟四與步驟五的表現皆較 步驟一與步驟二差,其中又以步驟四的表現最差。然而,以兩種不同教學模式間在網路 類比學習歷程中,其類比學習步驟(F=3.03, p=0.084)未達顯著差異,表示純粹比對 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在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之類比學習步驟的表現沒有 差別。此外,類比學習步驟與教學模式間均沒有出現交互作用的情況。

根據上述的敘述性與推論性統計之結果,來說明研究假設 5-2,不同教學模式的類 比教學對學生在網路課程類比學習歷程中的步驟二至步驟四沒有差異,但在步驟一、步 驟三與步驟五上,純粹比對類比組的表現皆較傳達屬性類比組來的好,只是差異未達顯 著性。顯示純粹比對類比教學模式對於促進學生在類比推理學習歷程上,較傳達屬性類 比教學模式來的較具優勢。另外,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在步驟三、

步驟四與步驟五的表現皆較步驟一與步驟二差,其中又以步驟四的表現最差。

三、小結

本節藉由學生在兩種不同網路教學模式之類比學習歷程的結果,來分析其視覺成像 概念建構與類比學習歷程的情形。由視覺成像概念類比學習歷程中,回答課程內的九個 問題分析所得到的結果顯示,純粹比對類比組與傳達屬性類比組的學生,其在概念建構 的學習效果沒有出現差異,同時在類比學習歷程的步驟二與步驟四亦沒有差異,但在步 驟一、步驟三與步驟五時,純粹比對類比教學模式較傳達屬性類比教學模式來的優異。

由此可知,純粹比對類比教學模式對於學生在類比學習歷程上,具有較佳的優勢。若細 看其類比學習步驟之間的差異,在步驟三、步驟四與步驟五的表現皆較步驟一與步驟二 差,其中又以步驟四的表現最差,顯示學生在將類比物與標的物的推理結果儲存的表現 不佳。從學生在視覺成像概念建構測驗與視覺成像概念訪談正確概念分數的結果來看,

學生在後測與追蹤測的分數皆顯著優於前測,而後測與追蹤測之間的分數相近,表示學 生在學習的立即成效與保留效果皆相當良好。由此可知,步驟四對於學生在建構科學概

學生在後測與追蹤測的分數皆顯著優於前測,而後測與追蹤測之間的分數相近,表示學 生在學習的立即成效與保留效果皆相當良好。由此可知,步驟四對於學生在建構科學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