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緒論

1.1 前言

近年來,全世界有許多能源消耗問題,隨著人口快速成長,及科技迅速發展,能源 的需求也不斷的向上攀升,造成「能源不足」以及「全球暖化」兩個重大的問題。

自從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以機器取代人力,現代化交通工具便利人類,人類 的經濟迅速提升。然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使二氧化碳含量自工業革命開始由 275ppm 上升到 389ppm,二氧化碳提升造成全球暖化、冰山溶解、海平面上升。現在的 平均溫度比起工業革命以前上升約 0.8 度,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 2.39 毫米,並解仍舊持 續上升,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而陸地上升溫度又比海水上升速度快了一倍,近年來的室 溫不斷打破歷史高溫紀錄,在 2013 年八月,台北竟出現 39.3 度最高溫。圖 1 全球平均 溫度圖,若以模擬去除人為影響因素後,會發現全球溫度區是幾乎沒有改變,這是人類 文明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該如何改善這項衝擊,也是人類的責任。

圖 1 經由電腦模擬,得到經人為因素的影響後的全球平均溫,與沒有人為因素影響的全 球平均溫度。(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作者 Rebecca Lindsey)

現今,人們主要使用的傳統能源存量有限,包含煤炭、天然氣與石油,又因為石油 與天然氣的體積輕巧而輸出功率極大,漸漸取代了煤炭的地位,並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主 要的工業能源,卻因為開採過度,使石油與天然氣的儲藏量減少,需求量依舊,造成能 源價格日益高漲。這些能源還能使用多久?依據 2013 年 BP 世界能源統計年鑑估算,石 油儲存量約可使用 54 年;天然氣儲藏量約可使用 62 年。石油與天然氣不僅存量有限,

更重要的是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替代能源的發展必定為未來能源趨勢,

是我們需要不斷持續探討與研究的議題。

替代能源包含核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依台電歷年發電過程(圖 2),除了火力發電外,核能發電佔所有電量中的 18.8%,其於再生能源發展比例是少之

2

又少。然而,核能發電一直是充滿爭議的議題,核能,可以利用最少的資源得到大量的 能量,但核能危險性遠高於傳統再生能源,經歷過近年來的德國及福島核災後,讓更多 的人民們開始反思核能所衍生的問題,擔心輻射外洩、燃料棒後續處理問題。對台灣而 言,台灣是地震海嘯風險最高、人口過度密集、經濟損失嚴重的所在,核電意外一旦發 生將為台灣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台灣的再生能源比例少,若能夠進一步提升再生能源的 發電效率,增加人民對於環保議題重視程度,並與環保建設相輔相成,相信能改善能源 不足的問題,降低能源對於環境的種種衝擊。

圖 2 台電系統由民國 34 年到 102 年發電構成比(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1.2 太陽能電池介紹

太陽能電池種類繁多,目前研發成功的太陽能電池種類已有一百多種,如圖 3,包 括各種不同材料與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其中最常見的種類是以矽基板為主的太陽能電池、

III-V 族、II-VI 族、化合物半導體以及有機材料的太陽能電池[1-3],如表 1。

圖 3 不同種類的太陽能電池,在不同年份的最高效率統計圖。

3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 NREL) 表 1、不同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平均效率比較表

太陽能電池種類 半導體材料 電池轉換效率 模組轉換效率 矽 結晶矽 單晶矽 15~20% 14~18%[4]

多晶矽 12~17% 10~16%

非晶矽 a-Si,SiC 8~13% 6~9%

化合物半導體 III-V 族 GaAs 18~35% [5, 6]

II-VI 族 CdS、CdTe 10~14% [7]

有機物 二氧化鈦/Dye 7~11% 4~8%

儘管矽的數量繁多,但由於在歐、日、美、德等政府的能源補助政策下,矽基太陽 能電池更蓬勃發展,依材料分類,又可分為單晶矽(single crystal silicon: c-Si)、多晶矽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oly-Si)、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 a-Si)。由於矽為地殼元素含量 排名第二多的元素,具有先天優勢,又因為它是 IC 半導體的主要原料,是 IC 元件製程 發展已久的基本材料,因此人們對於矽的製程過程,已累積許多相當成熟的經驗。其中,

純度極高的單晶矽以規則的方式排列,是最早被研究和應用的太陽能電池,其轉換效率 約 15~20%,使用壽命長,但因單晶製程過程複雜,需要先把二氧化矽純化,經精煉製 程才能形成單晶,因此成本較高。多晶矽的轉換效率雖然略低於單晶矽約為 12~17%,

但因製作過程較簡單,成本與所需製作的能量較低,因而不斷擠進單晶市場。非晶矽源 起於 20 世紀 70 年代,雖然轉換效率與壽命都比晶矽來的差,約為 8~13%,但其製作成 本與最低,因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如圖 4、圖 5,可以看出非晶矽在可見光譜中,其 吸收系數最大,約只需要數千個Å 即可有效吸收太陽光,大大降低了矽材料的成本,且 可用大型廠房進行連續生產,並利用濺鍍或是化學氣象沉積法,在玻璃或金屬板上進行 大面積的製程,其生產方式成熟且成本低廉,材料成本相較於其他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也 便宜,亦可應用於可撓式基板上,易於與電子元件整合,故有廣泛的應用。但是,非晶 矽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低,而且會產生嚴重的光劣化現象(Staebler-Wronski effect, SWE),表示太陽能電池長期受到太陽光照射,會使其光導電性逐漸低落,造成光轉換 效率逐漸降低,此現象產生的原因,目前還是無法確切被了解,然而,此現象造成太陽 能電池壽命降低,也是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遇到的最大障礙。微晶矽其是由多種不同 結晶方向之單晶矽所組成,內部因此存在許多晶界(grain boundary),晶界大小在 5 至 50nm 間[8]。

4

圖 4 各種不同半導體材質的能隙與理論效率[9]

圖 5太陽能電池頻譜特徵圖

1.3 低成本動機(Low Cost)

太陽能電池是利用太陽光做為主要轉換能量來源,對於其它化石能源來說,相對環 保並能減少汙染。然而,陽光雖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但由於每日日照時間有 限,加上太陽能電池必須使用到較大的面積進行設置。而普通的消費者對於加裝裝太陽 能電池的目的,除了環保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節省開銷,降低使用電費用,因此 收支方面的考量也是必要了解的面向。

一個普通的太陽能電池,除了電池製作成本費用外,還需要負擔安裝電池的工本費,

並且要有定期進行維修、清潔與保養等費用支出。因此,對於電池生產者來說,如何製 作太陽能電池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必須讓消費者安裝電池後能夠回本,甚至是獲益,有 諸多問題需要進行考量。就目前來說,太陽能電池的發展與目標十分清晰,包含增加電 池的使用壽命,降低電池備製成本,並提升電池的轉換效率。

5

其中,降低成本的方法,包含使用價格低廉的原物料─矽作為主要的材料,而為了 有效減少原物料使用量,並提升電池轉換效率,因此研發出許多不同型式的太陽能電池,

而 許 多 時 候 當 光 進 入 吸 收 層 後 , 無 法 被 利 用 完 全 , 因 此 研 發 出 抗 反 射 膜 (Anti-reflectionCoating, ARC)增加穿透率、降低反射率,使入射光進入太陽能電池的比例 上升。並透過反射率高的反射鏡(Reflector),在太陽能電池底,使仍具有能量的光能夠 反射回太陽能電池內。利用抗反射膜與反射鏡,能有效將光侷限在太陽能電池中,如圖 6,增加光在吸收層的路徑,提升光捕獲量(Light capture),使電池的轉換效率增加。

圖 6 利用表面的抗反射膜(Anti-reflection)與底部的反射鏡(Reflector),將入射光局限制住,

提高光的捕獲量。

反射鏡包含布拉反射鏡(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DBR)、金屬反射鏡(meral

reflector)、光柵、漏水模式(leaky-mode-based) 光柵或等同於高折射率鏡[10](High contrast grating, HCG)等[11]。布拉格反射鏡屬於介電反射鏡的一種,是由兩種不同介電係數的 材料交替排列組成,如圖 7,每層的厚度為四分之一材料內部的光波長,因此只要決定 好反射波段,經過計算,控制薄膜厚度與材料的折射係數,便能使不同反射層,反射後 的平面光波產生建設性干涉,提高反射率。而金屬反射器,則是利用其高反射率的特性,

將光反射回太陽能電池內部。然而,光和金屬物質的交互作用複雜,因為金屬中具有能 自由移動的自由電子,經過外在電磁波作用後,會形成表面電漿共振,由於表面電漿之 電磁場為一消散場,當其受外來電磁波激發而產生共振時,激發源的電磁場能量會被其 吸收,並侷限於產生表面電漿之奈米尺度結構附近,因此在產生共振處的光學近場範圍 內,電磁波能量會顯著地增強,再加上表面電漿電磁場具有較大之波向量。

圖 7 布拉格反射鏡結構示意圖 TCO

“trap” the light low cost substrate

back contact

low cost substrate back reflector thin-film TCO

Semiconductor

nL nH

6

1.4 超寬頻反射率動機(Ultra-Broad band)

介電反射鏡有低價、低溫製程、高產出的優點,且不會因為電漿吸收造成能量損失 [12, 13],但當介電反射鏡應用在太陽能電池上時,卻會因為頻寬不足而被限制[14, 15],

而且在部分狀況下,因為缺乏表面電漿輻射造成散射光不足。然而,許多太陽能電池需 要超寬頻,像是三節電池(triple-junction cells)或是中間能帶太陽能電池(intermediate-band solar cells, IBSC)[71-73],因為第二晶圓或是額外的中間狀態的聯合效應,會造成寬吸收 坡長,波段大約在 400-1000nm[16-18]。在這種情況下,反射鏡應該包含很廣的光譜範 圍。

早期設計的布拉格繞射鏡結構通常導致有限的頻寬[14, 15],像是使用二氧化矽和二 氧化鈦薄膜交錯成長,其頻寬大約 300nm 左右。其他的介電材料,像是漏水模式[17]光 柵,或利用二氧化矽/矽成長的高折射率鏡(HCG),反射頻寬大約 200nm,其反射頻寬對 於太陽能電池依舊不足,無法提供充足的反射頻寬給太陽光電系統。另外,整合介電質 鏡到太陽能電池中,需要考量主動吸收材料[19]。除此之外,難以找到折射係數大於 3 的寬頻材料讓高折射率鏡使用,因為大部分的寬能帶半導體的折射率是小於 3。

以製程觀點來看,布拉格繞射鏡的厚度需要精確控制,因為要得到超高反射率,需

以製程觀點來看,布拉格繞射鏡的厚度需要精確控制,因為要得到超高反射率,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