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數學證明的功能是多元的,不只是為了數學研究或是在升學考試中得到計 算證明題的分數,Gila Hanna(2000)曾說「數學證明的功能有驗證、解釋、信 心、系統化、探索、溝通以及娛樂」。

其中「勾股定理」在我國數學課程中安排在八年級時學習,然而如同其它 定理學習,學生也經常不疑有他的接受並學習使用這個定理、公式來計算解 題,隨著時間過去也忘記了課本中以什麼樣的方式證明。並且由於勾股定理的 代數式呈現地相當簡潔,學生較不會對它的正確性有所懷疑,也較沒有記憶上 的困難,而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其實我們學習更多的「勾股定理證明」的主要 目的亦不是為了再次驗證定理的正確性,也不是為了學習如何使用它來解題。

我們若將勾股定理證明視為一個待證命題,不論已知它正確或不相信它的正確 性,都可以嘗試不同方式處理,也就會以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思維學習。孫 旭花(2007)就認為在所謂螺旋變式課程設計當中可以除了過往的「以舊引 新」基礎上,反覆強調「以新歸舊」,培養一個新舊知識的連接眼光,形成整 理的理解。

美國數學教師魯米斯所著的《勾股定理》一書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他以 容易理解且重要的勾股定理證明為旨,主要分成代數以及幾何兩大類,蒐集了 近四百種證明方式,其中涵蓋了所有經典的證明。但除了粗略地分類及收錄範 圍廣之外,《勾股定理》書中的證明過程有些過於簡略。

然而這些知識不直接被編著於教科書當中,本研究則嘗試將每一個勾股定 理證明內容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數學能力指標連結,讓經常被認為是額 外、多餘的學習活動,能更直接地反應在課綱的要求內,影響主要學習。

現今科技發達,如何將資訊、數位化融入學習無疑是重要的課題。因此若 能開發出合適的數學教材,並透過社群網路或是各種資訊交流平台來分享,能 讓更多學生、教師甚至一般民眾來使用,進而提升數學素養。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國民中小學數學領域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S-4-19:能針對問題,利用 幾何或代數性質做簡單證明」,其中數學證明是由已知條件或已經確定是正確 的性質再透過正確的邏輯推導的過程,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要讓學生更進一步認 識證明的方式及意義,符合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而培養推理能力亦是國中數 學教育的重點之一。

為了提升邏輯推理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以魯米斯(Elisha Scott Loomis, 1852-1940)所著作的《勾股定理》(The Pythagorean Proposition)中、伯果摩爾尼

(Alexander Bogomolny)在他所建立的網站「勾股定理和它許多的證明」

(http://www.cut-the-knot.org/pythagoras/)中的蒐集再加上清代數學家華蘅芳、

李善蘭所給出的一些證明去深究,除了目前教科書所提供的三種勾股定理證明 方法外,尋找是否有符合能力指標所要求,適合讓學生探討的勾股定理證明,

再由數位教材團隊完成教材開發,透過網路分享讓學生、社會大眾甚至是孩童 及銀髮族都能夠透過教材欣賞數學,提升國人數學證明,邏輯推理的能力,也 可提供教學者課堂教材或是延伸教材及特色課程的發展方向。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後續

本研究範圍為魯米斯所著作的《勾股定理》這本書中的其中 26 個勾股定理 證明,以及 Alexander Bogomolny 的 17 個證明,加上清代數學家華蘅芳及李善 蘭的證明,合計共 51 個,研究著重修補《勾股定理》書上和 Alexander

Bogomolny 證明的不完整,也將清代數學家的證明過程以較嚴謹的方式論述,

並嘗試以九年一貫數學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加以標記,將適合用於教學活動 的勾股定理證明做互動教材上的研討,除了證明外還提供一些個人淺見,最後 與製作團隊合作開發數位教材,目前已將部分教材放置於所設立的專屬網站

《非想非非想數學網》「http://www.math.ntnu.edu.tw/museum/」,提供各年齡 學子及社會大眾進行數位學習之用。

因勾股定理證明繁多,本研究未完成之其餘證明修補或數位教材則將由勾 股定理之製作團隊持續完成,並上傳至專屬網站《非想非非想數學網》平台上 提供大眾做交流,也可透過網路留言板或電子郵件分享自己的教學方式或閱讀 心得與建議。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