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近來學習軌道(learning trajectories, LTs)或學習進程(learning progress, LPs)的 研究甚為流行,吸引一些國內外學者紛紛投入此領域的探索(Clements & Sarama, 2004; Sztajn, Confrey, Wilson, & Edgington, 2012), Clements 和 Sarama (2004)將 LTs 定義為:描述學生對某特殊數學議題的學習,透過相關教學工作的設計,想

2

3的大小(Siegler, Fazio, Bailey &Zhou, 2013)。國際上,對學童在分數思考做過大量研究的學者是 Kieran(1980),他認為,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後,其等分割、單位分數、等值分數、

分數在數線上的標示、帶分數和假分數轉換等能力的表現。透過檢視學童學習單 的撰寫,來分析低、中、高分組的學童會有什麼樣的表現,並且透過研究者本身 的省思,來檢討課程設計與教學上的缺失,做為改善研究者修正課程設計、改善 教學技能的重要參考。透過不斷的修正,期望給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童適合的幫 助。

利用學習軌道來設計課程活動,研究者希望可以幫助學童建立等分割、單位 分數、等值分數的正確概念,進而學會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的正確方法。綜合上 述,本研究的目的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利用學習軌道理論,設計適合學童學習的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之課程材料。

二、瞭解不同能力層次的四年級學童,在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單元之學習軌道下 的數學表現情形。

三、探討研究者利用學習軌道理論,實施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教學後,研究者本 身教學信念的改變。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問題有六點,分別是:

一、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實驗後,其等分割解題的表現為何?

二、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實驗後,其單位分數的解題表現為何?

三、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實驗後,其等值分數解題的表現為何?

四、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實驗後,其數線上標示分數位置的解題表現為何?

五、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實驗後,其帶分數轉換假分數解題的表現為何?

六、學童經學習軌道教學實驗後,其假分數轉換帶分數解題的表現為何?

研究者期待,透過這 6 個教學活動,進一步瞭解學童在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 解題上的數學思考,提供給學童必要的協助,使學童達到課綱相關能力指標上的 要求。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等分割(Equipartitioning)

(一)連續量等分割

本研究的連續量等分割是指將圓形、長方形等圖形分成面積一樣的相 同形狀,或面積一樣的不同形狀(等積異形)。

(二)離散量等分割

是指將離散量的內容物(counter),等分成若干部分。

二、學習軌道

學習軌道是指一種預想性的課程實驗設計,以數學重要概念和特定的意義 目標,形成學生可能學習路徑的推測,並且順著這些路徑來支持和組織學習。

這種軌跡課程的設計,也被認為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本研究指教師在進行 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教學時,依據 1.等分割 2.單位分數 3.等值分數 4.分數 在數線上的標示 5.帶分數化假分數 6.假分數化帶分數 等六個教學順序。

三、等值分數

等值分數是指在選取相同基準單位量的情況下,兩個分數等分割數與合 成分數不同,但兩分數所代表的量是一樣多的,在數線上是相同的一點。四 年級等值分數著重於概念的理解,而並非有約分或擴分的運算內涵。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四年級 1 個班級共 20 位學童,進行學習軌道實驗教 學,依據上課師生對話、學童學習單的表現、課後訪談內容等內容來分析國小四 年級在帶分數和假分數互換的表現情形。

二、研究限制

茲將以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限於台中市某國小四年級 1 個班級共 20 位學童為取樣範圍,以研 究者本身任教的班級來進行研究。選取的樣本有其地域性限制,推論的結果不宜 過度解釋,亦無法將分析的結果做普遍性的推論。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學習單的設計係參考國小分數教材及分數相關研究文獻,測驗題型 為簡答、填充及做圖題,對於學童分數概念的呈現可能有不足之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據上課師生對話、學童學習單的表現、課後訪談內容等來分析國小 四年級學童在帶分數與假分數互換的表現情形,並未使用統計方法來分析學童在 此議題上的表現,加入統計方法,或許對學童分數概念的發展會有更周延的瞭 解。

6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