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背景

現今的助聽器大多只考慮如何彌補因為耳朵受損或老化,而造成的聽力損失,例如 NAL prescription〔1〕。然而,除了不正常的最小可聽水平(minimum audible level)之外,

聽力還受損造成了響度動態範圍縮小(reduced dynamic range/ loudness recruitment)〔2〕、

窄頻時域封包解析度降低(reduced temporal resolution for narrow-band fluctuating stimuli)

〔3-6〕、分頻解析度降低(reduced frequency selectivity)〔7-12〕等等結果。一般來說,實

法馬上請病患聽,來得知這樣的調整是否有效。

因此,很多學者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建立一個模擬聽障患者耳蝸的模型〔14-17〕,其 目的是「將處理過後的聲音通過正常人耳,相當於未處理的聲音通過受損的耳蝸」,如此 一來,若要評估演算法的效能,只要將處理過後的聲音經過這套系統後,讓正常人聽就可 以了。

1.2 聽損現象簡介

1.2.1 最小可聽水平提升與響度聚集

一般聽損問題可直接反應在聲音的最小可聽水平上,最小可聽水平即「人耳可聽到該 頻率的聲音所需的最小能量」,意即若聲音能量低於這個值,則人聽不到這個聲音。聽障 患者最常產生的問題即是最小可聽水平的提升,然而此現象也常常伴隨其它種類的聽障問 題,其一是響度聚集。

根據研究顯示,聽障患者的聽力區間是較小的,意即最小可聽水平提升,而最大可聽 水平降低,然而聽障患者與正常人的最小可聽水平會對應到相同響度,最大可聽水平亦然,

其結果是聽障患者聽覺響度—物理強度的斜率會比正常人的斜率來得大,如圖 1:

圖 1 不同的聽覺響度—物理強度的對應曲線

圖 1 中,下陎的曲線表示聽損患者的響度-強度對應關係,當強度為 30dB 的時候響度 相當於 0.001Sones(最小可聽水平提升),然而當聲音的強度愈大時,下陎的曲線與上陎的 曲線愈來愈重合,代表對於聽損患者而言,每單位強度增加的響度比正常情形還多,此一 現象即是響度聚集;可能的影響是聲音響度變化放大,造成聽障患者的不適,無法對該句 話做正確的解讀。除此之外,不一定在所有的聽力區間之內,都有響度聚集的現象:研究 顯示,當聲音的響度很高的時候,正常人與聽障患者對應的響度是一模一樣的〔18-19〕。

1.2.2 分頻解析度降低

除了以上的問題之外,聽損患者常會發生的問題是分頻解析度降低,發生的原因可能 是因為耳蝸的老化、或是耳朵受損,使得內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對於頻率的敏感度下 降。舉例來說,原本只對 1800Hz 到 2100Hz 有反應的內毛細胞,因為敏感度降低的關係,

使其對 1400Hz 到 2400Hz 頻率的能量都有反應,這種現象以工程的角度來看,就是人耳相 對應的聽覺濾波器變寬了,如圖 2 所示;如此一來造成的影響是,原本不屬於此頻帶的聲 音也會被包含進來,使得聲音變得較為吵雜;此外,由於泛頻成份變多的關係,也會使得 接收到的聲音音色改變。

圖 2 受損患者與正常人的聽覺濾波器比較 資料來源:〔20〕

1.3 研究方法

即使有學者發展出受損耳蝸模型,然而這些研究並不是特別針對助聽器而發展的;換 句話說,這些系統只有模擬質的變化,並沒有對量的精確性做較為深入的研究與討論。舉 例來說,一般短時傅利葉轉換(Short Time Fourier Transform; STFT)只有強調強度

(magnitude)的變化,並在處理訊號時保留原訊號的相位,加上合成時使用 OLA〔21〕 模擬聽損耳蝸的模型,並分析其優缺點,以及加上 LSEE-MSTFTM(Least Square Error Estimate from the Modified STFT Magnitude)〔22〕修正相位的結果;第四章介紹常見的補 償分頻解析度降降低的演算法,除了分析優缺點並加以改良之外,也延伸了 Moore 團隊的 想法、嘗詴提出新的演算法;第五章則是延伸 Moore 團隊的聽損耳蝸模型,加入更多的考 量因素之後提出新的模擬方法,並進行辦識率的實驗,來評估這個模型的效能。

相關文件